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6967000000001

第1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四川旅游(1)

◆峨眉山风景区简介

在人们的眼里,峨眉山是仙的世界,佛的海洋,它和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九华山以及浙江的普陀山并称中国四大佛山。关于峨眉山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峨眉山只是一块方圆百余里巨石,颜色灰白,高接蓝天,寸草不生。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一个聪明能干的石匠同他的妻子巧手绣花女,决心用他们的双手巨石打凿成一座青山。天上的神仙为他们的决心和努力所感动。在神仙的帮助下,石匠把巨石凿刻成起伏的山峦和幽深的峡谷;绣花女把精心绣制的布帕和彩帕抛向天空。彩帕飘向山顶,变成艳丽无比的七彩光环;布帕飘舞在石山上,变成苍翠的树林、飞瀑流泉、怒放的山花,变成欢唱的飞鸟、跳跃的群猴和游走的百兽。一座座青山起舞,一道道绿水欢歌。因为这座青山象绣花女的眉毛一样秀美,所以人们把这座青山叫峨眉山。登峨眉,要观览的胜景真是多得目不暇顾。如万年寺的如来殿,洪椿坪的“洪椿晓雨”,洗象池的“雾绕华严顶”、“象池月夜”,报国寺的藏经楼以及庄严雄伟的佛像等等。请大家听我一一道来:峨眉金顶从洗象池到金顶,一路上尽是喷喷吐吐的烟雾,布满山谷深壑。那大片大片的白云似棉絮一样,经山风乍吹,又象一层薄薄的轻纱笼罩在群峰之间。立在金顶之上,俯视五百里的成都平原:左侧是岷江、青衣江、如两条蜿蜒巨蟒,奔来山下;右侧是大渡河,如一条细长金蛇,伸至脚底。如此,江色粗黄,路色细黄,过峦苍郁环绕,田野嫩绿平铺万顷,光色相映,构成一张美不胜收的天然彩片。再窥金顶腰间,景色更加神奇。有时云雾蒙蒙,冉冉飞渡,黑、灰、乳白和金色相间,极尽变化;有时浑天一色,游人如身置海岛,四顾苍茫。佛光圣灯峨眉主峰的铜殿,金光闪烁,名之为金顶。这里还有一种天然奇象,叫做“佛光”、“圣灯”,令人心驰神往。我们下午两点钟登上金顶,恰巧头上游云一扫而去。在悬崖上,手扶铁栏,俯瞰峰腰,在白色雾海中,浮现出巨大的七色光环。摇手招之,光的角度交叉变化,俗称为照镜子,能看到自己的身影。最奇妙的是:即使是多数人去照,所能见到的也只能是自己的身影,浮浮摇摇,深奥难测。乘睹佛光之兴,晚上八点钟,又看到了圣灯。那是在金顶草坪,刚刚坐下,就见到重雾中,从不同的方向飘来无数盏所谓的佛灯光,跳跳闪闪,游游荡荡,有的象点燃的蜡烛,有的如初开的莲花,有的如流动的萤火,但,伸手抓去,却散为乌有:勾起游人的无边遐思。据当地人说,佛光一般是在天气晴朗,没有风,云海平荡,太阳斜射时的午后出现,特别是秋冬午后2至6时出现次数最频。峨眉险道从报国寺登往金顶,一路上不仅有奇峰巨岩,峭壁悬崖,拔地千仞;还有长达几十里的山泉瀑布,滚滚奔腾,声如雷霆。行行复行行,经五里坡、象鼻坡、连望坡、七里坡、九十九道拐;每登一段,都要汗流不止。不难体味古人慨叹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意了。从“只听雷音无他音”的清音阁,又前行数里,就是“黑龙江栈道”。所说的黑龙江乃是一条山间巨流;所谓栈道,就是依漳流逶迤之势,随高耸奇峙的山势而架起的通道。这一条栈道,傍山临溪,回环曲致,山光云影,连绵数里。踏入栈道,上有林木遮荫,下有溪流洒凉。泉流淙淙,和人的心声谐趣;蝉鸣鸟唱,嘹亮不绝于耳。山花远接近迎,更是烂漫迷人!峨眉猴群峨眉全山植被丰茂,花果不绝,鸟兽众多。其中尤以峨眉猴灵异超凡,通人达意,最为游客钟爱。因为这里的猴子,不象别处的猴子凶恶,蛮不讲理,而是和顺、文明、有礼。我们从金顶跑向万年寺。刚到初殿,便迎到一位从山下上来的老妪,她说:“前面的猴娃子多得很!”我们立即兴奋地调整相机,跑向山下,约行二里许,只见一个老而胖的猴子,当道坐在那里,好象知道我们要来,在那里迎接我们。当我们忙把带来的礼物——粽子递给它时,它几口吞掉,吃得那么香甜。我刚要给它拍照,它却呲牙退到路旁,好象说:“谢谢你们,别浪费胶卷吧!”我看了看,无可奈何,便丢开它,举起粽子高声叫道:“猴娃子,给你们吃!”只听得吱吱的呼啸,树枝摇动、绿波荡漾。老老少少、大大小小,跑来十多只猴子,都驯顺地待在路旁,伸着手望着人。它们不争不抢,依次接取送给它们的食物。当把食物放在它们的手心时,它们吃着,而且小眼睛一眨一眨地,好象听话的孩子,可以随意抚摸它们的头顶。这种情景,可以说是人与猴融洽无间了。峨嵋的猴群,出没不定。当它们吃饭了,总先有一只老猴呼叫一声,其余者纷纷攀枝,穿越而退:先是树枝摇摇颤动,后是树梢泛泛涌起绿波,刹那间,踪迹顿杳。留给游人的,只是一种若有所失之感!峨嵋的猴子,据说有数百只之多,常在九老洞、洗象池和万年寺等地出没。一般是成群结队,少则几只,多则几十只。无不毛色光润,体态优美,性格驯良,活泼可爱。峨眉山之行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白龙洞

在南溪山西北山腰处,洞口于山体北麓,标高155米,高出南溪河10米,洞高20米、宽12米,最高、最宽处均为23米,长499.5米,面积1828平方米,是南溪山最高最大的洞穴。它与锅底洞南北相通。南溪山另有两对相互穿透的岩洞,元岩与穿云岩也是南北对穿,而观音洞与龙脊洞则为东西相通。这几组互相通连的岩洞,都是发育于不同时期的较小的地下河道。发育最早的是龙脊洞,大约在百万年前就开始被溶蚀,到几万年前观音洞形成为止。其它岩洞大多沿岩层南北陡直裂隙发育,白龙洞和锅底洞、元岩和穿云岩这两组岩洞,大约在10万年前才开始发育,几万年前才形成较完整的地下河。现在,用人工把这3组洞穴打通,6个岩洞连为一体,从白龙洞石槽进入,到锅底洞的“金山银山”折回,转入穿云岩的“对虾挂壁”、元岩的“观音像”,东转,经龙脊洞的“高山深谷”出口,共25个景点,洞程总长523米,形成一个曲折、回转、起伏、跌宕、深邃、虚幻的洞府天地。

◆白水寺

白水寺创建于公元三世纪,十世纪初易名白水普贤寺,十六世纪称圣寿万年寺。寺倚观心岭、濒临白龙江。寺内有天然水池名白水池。唐诗人李白尝与高僧广浚抚琴赋诗于此。至今,每当秋高气爽,红叶满山、白水如镜、蛙声如琴、声色俱美,世所少见。

◆报国寺

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也是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这里四周楠树蔽空,红墙围绕,伟殿崇宏,金碧生辉,香烟袅袅,磐声频传。此寺座西向东,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对凤凰堡,后倚凤凰坪,左濒凤凰湖,右挽来凤亭,恰似一只美丽、吉祥,朝阳欲飞的金凤凰。山门前有一对明代雕刻的石狮,造型生动,威武雄壮,就象左右门卫,守护着这座名山宝刹。山门上:“报国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题,王藩手书。此庙最初名“会宗堂”,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的虎头山下,取儒、释、道“三教”会宗的意思。寺里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为普贤菩萨,因为峨眉山是普贤道场;道教是广成子,据说他是李老君的化身,他在峨眉山授过道;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楚狂名接舆,和孔子同时代,楚王请他去做官,他装疯不去,后来隐居峨眉山。会宗堂的建立,反映了明、清时期儒、释、道有过一段融洽的历史。清初会宗堂迁至现址,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行僧闻达重修。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根据佛经中“报国主恩”的意思,御赐“报国寺”名。寺内著名文物有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彩釉瓷佛一尊,高2.4米。大雄殿侧辟有峨眉山电动模型室;介绍全山地形、名胜古迹、物产及游山路线等。

◆大庙

俗称大庙。在峨眉山市区北2公里飞来岗上。原为道观,供奉东岳大帝塑像,名为齐天五行庙。早已圮毁。现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此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覆盖小青瓦,藻井绮丽,建筑雄伟。寺内有正殿、五岳殿、香殿、九蟒殿等。殿建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改建。内有《宋淳化四年重修庙记》和《元泰定四年重修东岳庙记》碑。殿正面檐柱三开间,长18.28米,内柱分成五开间,进深五开间,长13.26米。平面上柱子分布成减柱造。檐柱上施阑额和平板枋,平板枋上置斗拱。斗供均六铺作单抄双下昂,上昂上卷成象鼻形,下昂雕刻成龙头,十分华丽。明间左右两柱上塑全身泥胎蟠龙两条,栩栩如生,有宋、元时期风格。现已成为峨眉山旅游区的一处旅游胜景。

◆大坪霁雪

到大坪主要是观赏雪后的景色。大坪观雪和登上金顶观雪大不一样。金顶观雪是站在高峰之巅,凭栏无瞩,遥望“岷山千里雪”;而大坪观雪则在站在群峰环合的孤峰平顶之上,环顾四壁峰林的“红妆素裹”,光朗空明的大千世界。包罗着海拔880米至1450米的几块高低错落的山谷台地,面积大约一千余亩。周围群峰环合,如莲瓣初开。右边是华严顶、骆驼岭、息心岭和玉笋诸峰;左边是天池峰、宝掌峰、玉女峰、皇帽峰等。牛心岭横向联合陈于前,九老峰屏列开后。这些山峰相互萦带,伯促比肩。群峰之下是水声汩汩的龙居溪和白龙江,曲曲弯弯将大坪和周围的群峰分割开来,形成了茫茫林海中的孤岛,状如莲朵中的花蕊。四面陡壁,就像“自古华山一条道”那样,只有“猴子坡”和“蛇倒退”一线道可通向坪岭的高处,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按当年谭钟岳探胜寻幽的路线,是从白云峡中万缘桥登上去的,一共走了5383步,可谓“一步不苟”。坪周生长着古奇珍衡的高等植物一千多种,交织成色彩丰美的常绿混交林带,将这个小“岛”紧紧地搂抱着。这一带的雪期,从晚秋到初春,长达半年之久。由于自然环境的奇特,此间雪后的景色,古往今来,为人们交口称赞者有四:一是“红妆素裹”。在皑皑如玉的白雪之中,尚有红鲜鲜的木芙傲雪而放;二是“玉壶温馨”。在冰雪林中,还缕缕地散出幽兰和野梅的醇香。她们不随桃李混迹芳尘,偏在这“雪映千山玉”的时节,向万里乾圳散发出早春芬芳;三是“深谷玉振”。每当雾雪之后,常有一种它处少见的“雾凇”、“雪凇”出现,将峰峦上的千枝滴翠幻变成玉树琼花,晶莹透明,宛如“琉璃世界”。但朝阳一照,如玉碎花落,深附谷底,犹如金声玉振,铿锵成韵,十分悦耳。清代诗僧贯一,观此景色之后,欣得一联:雨后坪临观玉雪,风前石上听金声;四是“玉妃出浴”。这里低云多雾,积雪如玉的峰峦,出露在行云漫雾之中,袅袅婷婷,时隐时现,恰像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羞羞答答,半掩着动人的玉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