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6967000000002

第2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四川旅游(2)

◆峨眉山高山滑雪场

地处海拔2500米的峨眉山雷洞坪冰雪娱乐场,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独特,年平均气温5度,降雪期从当年10月初到次年3月底,积雪厚度达1米左右,为游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玩雪、滑雪的活动场地。滑雪场内容分:滑雪练习区、冰雪滑道区,雪仗区、专供游人玩雪戏耍、烟花区供游人燃放烟花爆竹,雪雕区供游人搞雪雕造型比赛,以及停车、餐厅等设施。滑雪板、滑雪鞋、滑雪杖等滑雪工具是投资1000多万元全部从奥地利进口。峨嵋山滑雪场位于著名的峨嵋山风景区内,雷洞坪停车场公路右侧,它占地15亩,设备、功能完善,建筑具有欧式别墅风格。雪场依山就,植被茂盛,环境优美。备有意大利进口高级滑雪具400余副,可满足不同技术的滑雪者无需求,同时为儿童开辟了新颖的娱乐项目和冰雕雪塑活动区。主要活动设施:一、高山滑雪道:长200米,宽30米,面积4000平方米,容量300人,平均坡度9,索道运行3分钟,有教练指导。二、初级滑雪区:面积2000平方米,地势平坦,容量100人,教练指导。三、飞碟滑道:长120米,宽8米,三条道平均坡度8度,有飞碟滑板200副,宜少年儿童娱乐。四、雪仗场、冰雕雪塑区:面积2000平方米,供游人玩耍,堆雪人,是参与冰雕的活动区。索道为开放式托牵索道,长120米,运载量为280人/小时。您除了滑雪之外,更可以饱览峨眉山冬季的秀色。

◆峨眉山门

天下名山牌坊,于1993年4月重建。正额“天下名山”是郭沫若1959年题写;背面“佛教圣地”四字,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牌坊高17.8米,宽22.2米,四列三跨,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的仿木建筑形式。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具有明、清建筑风格,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牌坊之一。牌坊两侧,古榕相衬,雄伟壮观;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整齐葱郁,宛如仪仗队恭迎佳宾。从这里向纵深望去,萝峰岭、虎头山,层层叠翠,祥云缭绕。朋友,神秘的仙山近在咫尺。

◆峨秀湖

峨秀湖系人工开凿湖,可容水700万立方米,湖面面积达1000余亩。该湖位于距峨眉山报国寺三华里的峨眉山东麓。该湖湖面如镜,景色秀丽,经初步规划,其游览区共分为:康复区、度假区、植物区、密月区、会议区、游乐区及水上乐园区等。湖上有游艇、水上自行车、快艇等供游人观赏峨眉的湖光山色。

◆佛光

佛光古称“光相”,是日光成一定角度照射在云层上产生的衍射现象。又称“金顶祥光”,是“峨眉山十景”之一。每当雨雪初歇,午后晴明之时,阳光朗照,光映云海,游人立于睹光台上,可见自己身影被云面七色光环笼罩,举手投足,影随身动,即是两人并肩而立,也各自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绝无双影,故又名:“摄身光”。佛光大小、色彩、形状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白色无红晕的,称“水光”,大如簸箕的,称“辟支光”,小如饶钵形的,称“童子光”,光稍上映,直东斜移的,称“仙人首”或“仙人掌光”,光环如虹的,称“金桥”,佛光出现往往依云而出,若无云出现,称为“清现”,最难得。还有一种称作“反现”的,即早上,光环出现在金顶西面,此种现象极难见到。

◆伏虎寺

位于峨眉山麓伏虎岭下报国寺西约1公里。因为寺前的山形像一头伏卧的老虎,故名“伏虎寺”。始建于唐,宋时名神龙堂,后因附近常有虎患,寺僧建尊胜幢以镇压,更名伏虎寺。寺为峨眉山大庙之一,几经兴废,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寺宇建筑纵横交错,构成若干四合院。占地百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寺的周围都是树林。这个寺选址和建筑形式高妙,使不少建筑学家为之叫绝。从这儿往上,经过石笋沟,山水咆哮的清音阁,峭壁凌空的栈道“一线天”,一直到幽静雅致的洪椿坪,一路风景佳绝。从这儿往上,山路就比较险了。登九十九道拐,到仙峰寺、洗象池,有可能遇上猴群。这里的猴子见的人多了,见了人不但不跑,而且会不客气地向游人索讨食品。站在金顶上远望,只见层层峰峦拥在脚下,东望青衣江、大渡河、岷江,像一条条白练,银光闪闪,西望大雪山、贡嘎山,白雪皑皑,气势磅礴。寺虽覆于翠绿中,但屋瓦终年无败叶,清康熙帝曾题赐匾额“离垢园”;墨迹尚存。建国初期重修东厢“新殿”,供游人食宿。近年对全寺殿宇又大加修茸,有公路通达寺前。

◆洪椿坪

位于天池峰下海拔1120米处的山腰里。坪上建有千佛禅院,一进寺门,“洪椿晓雨”个耀眼的大字,就是清晨观赏似雨非雨的“雨”,玩味着“翠湿人衣”的情趣。正如唐代山水诗人王维在《阙题二首》中咏唱的那样:“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洪椿坪为明楚山性一禅师开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峨云梯师重修,因寺前有洪椿古树,故易今名。殿宇崇宏,廊庑相连,佛像仅存。寺坐西南向东北,木结构三重殿宇,系复四合院组合,依山势逐级升高,按山门、观音殿、大雄殿、普贤殿序列,建筑面积为3320平方米。昔有康熙帝赐匾“忘尘虑”及对联,均佚,惟乾隆帝所赐对联一副,仍悬大殿。寺内有清末刻制七方千佛莲灯一具,高约2米,直径1米,刻龙纹7条,佛像数百躯,雕刻精细,工艺高超。洪椿坪,因有洪椿古树得名。此树高28米,胸径3、2米,树冠东西延伸30多米,是中国特有的高龄树种,又名白椿,叶呈羽状,盛夏季节一树粉绿,耐冬寒,搞污染,所以能致高龄。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战国时代,道学家庄周先生早将它喻为神树,作为大寿的象征。这一株,据专家鉴定足有一千二百年的树龄,至今长势仍很健旺。这里的古树很多,尚有千年的罗汉松,八百多年的公孙树和桢楠树,六百多年的香杉古柏和黄心夜合等等。古木成林,参天蔽日,阳光挤进林丛的天疏隙,照射到铺满苍苔的山道上。这里的气漫无边际较为稳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着四季常春之感。深谷里常常传来阵阵林涛,碧空中隐隐回旋着声声鸟语。确是个休闲颐养的好地方。连清代的康熙皇帝也赞口不绝,特意题赠“忘尘虑”三字,刻石留存寺中至今犹见。此地上行仙峰寺15公里,有磴道七千多级;下行清音阁6公里,有噔道三千多级。如果说鉴胜峨眉是一篇完美的诗章,这里自然是承转的段落。要欣赏这“晓雨”之妙,以夜宿寺中为宜。从夕阳西斜到黎明拂晓,还有许多景色可观。这里有许多银杏古树,一至清秋,扇叶金黄,与满山红叶相互掩映,色彩绚丽柔美,故诗人在诗中吟道“不尽霜枫万里黄”。天近黄错,百鸟归林,在你身旁上下纷飞,四壁的老猿啼叫,呼唤着它的儿女归宿。诗人时任重庆府知府,远隔家乡万里,能不牵动他思乡的念头?

◆接引殿

宋名新店,明为接引庵,明末殿毁坍,佛像倒卧荒草丛中,清顺治年间,河北80余岁老人朝山至此,其心不忍,发誓七日不食,露坐雪中,向游人募化。老僧已饿六日,恰遇川人赵栩凰登山,大为感动,回成都劝说总督李卓捐金修复,由闻达和尚办理。寺建成后多次失火,现仅存一小庙。庙内有接引殿,供阿弥陀佛塑像,大雄宝殿供释迪牟尼塑像,两旁供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现在峨眉山佛教协会正在抓紧恢复此庙。接引殿侧,即为1988年新建的直达金顶的客运索道。全长1168米,它由海拔1540米的接引殿直达海拔3048米的卧云庵,人坐索道车厢中,俯看众山烟云缥渺,翠岚重叠,幻化奇妙。金顶索道是目前我国海拔最高、单跨最长、坡度最大、设备好、安全舒适的客运索道之一。

◆金顶

金顶是峨眉山第二高峰,海拔3077米,这里附近为亚高山针叶林植被,主要是冷杉,林下除峨眉蔷薇、冷箭竹、杜鹃等外,还有独生草、延龄草、大叶柳等古老珍稀植物。为保护好这一大片自然植被。景区内新建立了面积为400公顷的冷杉及独叶草、延龄草保护区。金顶最早的建筑传为东汉时的普光殿,唐、宋时改为光相寺,明洪武时宝昙和尚重修,为铁瓦殿。锡瓦、铜瓦两殿为明时别传和尚创建。金顶金殿为明万历年间妙峰禅师创建的铜殿,万历皇帝朱栩钩题名“永明华藏寺”。金顶的得名,即来源于“金殿”。据有关资料记载,金殿高二丈四尺五寸,广一丈三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瓦柱门窗四壁全为掺金的青铜铸造,中供普贤菩萨像,旁列万尊小佛,门壁上雕刻全蜀山川道路图,工艺精湛,叹为观止。当早晨朝阳照射山顶时,金殿迎着阳光闪烁,耀眼夺目,十分壮观,故人们称之为“金顶”。可惜在清代道光年间,由于一次大火,烧坍了金殿,留存下来的只有一通铜碑,一面是王硫宗撰并集王羲之字的《大峨山永明华藏寺新建铜殿记》,一面是傅光宅撰并集褚遂良字的《峨眉山普贤金殿记》,现存华藏寺中,另有几扇原金殿窗门也存在华藏寺。从这几件遗物中,我们可以想见当年金殿是何等的辉煌壮观。铜殿被毁后,光绪年间心启和尚在原址建以砖殿。1972年4月8日又不幸失火,整个华藏寺再次化为灰烬。1986年,国家拨款260万元,重建华藏寺,1990年9月11日落成。现今华藏寺比原先华藏寺规模大,建筑质量高,飞阁流丹,崇宏壮丽,殿字轩昂,高耸入云。

◆九老洞

是距今大约6亿年的寒武纪的白云岩为主的岩层所构成。洞道基本东西走向。全长1500多米,洞中有大小洞穴共67个。洞分为三段,第一段人可直立行走,第二段开始出现岔洞,只能爬行,第三段则是裂隙型的洞穴,人侧着身子挤进去都困难。洞内温度不论冬夏均为10C,相对湿度100%。由于洞内洞穴纵横交错,形成了易进难出的天然迷宫。所以游人止于“赵公元帅”神台处为宜。在洞的深处可看到异态纷呈的石钟乳、石柱、石花、石帘、石笋和听到阴河哗哗的流水声。多年来,九老洞以它神奇的传说和复杂的地貌吸引着不少冒险者进去一饱眼福。这其间成“仙”者有之,明智而中途返回者不少。其中最幸运的要数云南昆明医学院的三个大学生。1983年的一天,他们鲁莽人洞,除了一身勇气外什么也没有,结果在洞中迷路困陷12个昼夜,经组织人员全力抢救,才把他们从洞穴中救出,算是没有成“仙”,险哉!所以,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盲目深入洞内,让好奇心把你引入迷途。九老洞下方的黑龙潭,便是陪白娘子下山到杭州西湖去找许仙的青儿修道的地方。黑龙江便是从那里经洪椿坪过白云峡流到清音阁前与白龙江汇合出山。

◆灵岩

位于山中一大古寺。位于金顶睹光台下的高桥河边。此地与金顶相对高差2400多米,峨眉三峰干佛顶、金顶、万佛顶俨如一道锦屏播种于寺前,层峦叠翠,形成了山中一大恢宏遍地开花美丽的景观。早在公元4世纪,中印度高僧宝掌大师来此结茅;7世纪初,中国高僧灵龛禅师来此开建佛寺名灵岩:公元1135年,宋高宗赵构重建名光林寺。其时殿宇林立,规模宏大;东至淦洞山,南至卷洞溪,西至解板山,北至石佛岭,下抵临江河,纵横十里,可惜于公元13世纪初一炬成灰。大约一百年后,宝峰禅师重建,仍名灵岩。从此,爱年续建,到了15世纪,殿宇竟达48重,僧众千人,有策马巡夜之说,成为国中大寺名驰中外。因有红莲溪萦绕于寺区之内,故俗称红莲寺。中国武侠小说《火烧红莲寺》,就是以此为原型而写成的。寺群建筑于山环水抱丘陵起伏之中,山掩古寺,寺出群峦;山中有寺,寺外有山,景色格外幽静。明代有名的“喜州七贤”常信寺中,唱和不断,佳作累累。历代的画家们常说:“峨眉如画画不成”。其实他们没有寻觅到这个绝妙的视点。临江河畔的高桥古镇,与灵岩隔桥相对。这里的水流自峨眉三峰之下的柳溪,这里的茶采自人迹罕至的深山,这里的酒是老农的家酿,这里的蔬果是刚刚采自田舍翁的篱园。到此观赏重重的叠翠,品品清香扑鼻的山茶,尝尝醇美的家酿,将会使你找到好的镜头,画出惬意的峨眉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