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6967000000050

第50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陕西旅游(8)

◆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座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

《明德受纪碑》上刻有“大顺”、“永昌”字样。这是明未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遗物,记载着当时陕西大旱,粮价昂贵,“小麦每斗二两四钱,米每斗二两六钱”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惨景象;清刻《张化龙碑》,颂扬了当时领导陕西扶风、歧山一带农民反抗官府的张化龙;清刻《荒负歌》等,也记录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压迫剥削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刘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从不同方面记录了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清末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的事实。

大量的石经,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亲自以隶书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也孔子的问答辞,主要内容讲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块色如黑玉,光可鉴人,高590厘米的细石合成,碑上加方额,额上刻浮雕瑞兽、涌云;额上盖石,盖石边缘刻优美的卷云,顶上作山岳状;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三层石台四面都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浑的狮形怪兽,两种不相协调的动植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整个构图给人以威武、活泼的感觉,为盛唐的艺术精华。《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珍等用楷书分写,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经。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书》13卷,《诗经》20卷,《周礼》11卷,《礼仪》17卷,《礼记》20卷,《春秋左氏传》30卷,《春秋公羊传》12卷,《尔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字列八层,共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此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它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这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令海外人士向往。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峰山刻石,原碑为秦国丞相李斯所书。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隶书写的,这是全国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碑刻,为汉碑中的精品。“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它保存了我国最早的《周易》文句,相传是当时著名学者、大书法家蔡邕以隶书书写,方挺严整,为汉隶之典范。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在唐代书法艺苑中,名家辈出,时有杰作,真、草、隶、篆,百花争妍,犹如璀灿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灭的光辉。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创一体,欧阳通、徐浩、史维则、怀素等也都是一代名家。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与其父欧阳询的《皇甫诞碑》很相近,结构严谨,书法险劲,是值得珍视的书法名碑;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等,气势雄浑,苍劲有力,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笔力遒美瘦挺,劲如削竹,结构峻整,神足韵胜,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则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书家怀素的《千字文》,笔意奔放,流利洒脱,为世所珍。此外,宋起佶的《大观圣作之碑》(瘦金体)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阁帖》等,也是稀有的珍品。

除了书法,在北魏、唐、宋等碑志上,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图案花纹。如唐刻《大智禅师碑》的两侧,以线刻和减地两种手法并用的图案作为装饰,将蔓草、凤凰和人物穿插布置,使人感到繁丽、活泼、美妙而有生气;《石台孝经》碑头上的浮雕卷云和狮子,碑座上线刻的精致蔓草、瑞兽等,也都表现了唐代雕刻所特有的富丽作风;唐刻《道因法师碑》座垢两侧,用流利的线条,刻出两组人物,共有十多个卷发深目的异国装束的人,牵马携犬,作准备出行状,是不可多得的线刻佳作;北魏的《元晕墓志》四侧,分别刻着有表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满填流动的云彩,呈现出飘逸而和谐的奇特意境。它们象绿林一样陪衬着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使碑林这座书法艺术宝库,更加瑰丽异常。

◆关山牧场

关山草原位于陕西省陇县境内,享有“小天山”之美誉。这里,地貌与中欧阿尔卑斯山相似,幽涧水泽兼具,草原森林相间,地势广阔,水肥草美,牧马成群,景色秀丽。气候受垂直地带性地理条件的影响,冬春无界,夏秋相连,有“关山六月寒凝霜”的写照。自古以秦非子养马而闻名于世,为陕西最大的林牧区,我国内陆中东部地区最大和唯一的天然草原,1995年被陕西省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凤翔东湖

凤翔东湖,位于凤翔县城东门外,面积200余亩。

相传在周文王时,有凤凰饮水于此。故名“饮凤池”。隋开皇年间曾在此建造“岐阳宫”。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602年)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通判时,动员百姓在此筑湖,他亲自设计督导施工,扩建“饮凤池”。由城西北角凤凰泉引水环城东流入池,并植柳载荷,同时修建了“君子亭”、“洗砚亭”、“来雨轩”、“会景党”等亭台楼榭,“饮凤池”改名东湖

东湖面积57600平方米,经过各代修茸,现湖内以桥为界,分为南、中、北三湖。湖内自南而北有“会景堂”、“鸳鸯亭”、“春风亭”、“宛在亭”、“君子亭”、“断桥”等。建筑风格古雅,具有浓郁的北方色彩。湖边还建有“来雨轩”、“望苏亭”等。“苏公祠”位于湖的北岸,内有“嘉雨亭”、“凌虚台”等,祠内有纪念苏轼的诗词、绘画、书法等碑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党家村

韩城市党家村明清住宅距今已逾600年的韩城党家村古建筑村落已被列入“国际传统居民研究项目”中,陕西省已将党家村列为“历史文化保护村”。

党家村在韩城市东北9公里,其保护范围为:东自泌阳堡,西至西坊塬边,南起南塬崖畔,北到泌阳堡北城墙50米处,总面积1.2平方公里。

村中有建于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水塔、贞节牌坊、家祠、哨楼等建筑以及祖谱、村史,被专家称为东方人类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村中街道有“井”字、“T”字、“十”字形格民青石铺路房屋建筑多为“四合院”、“三合院”。

从1364年东阳湾改名党家村至今,已有626年的历史。这批古建筑经久不衰,保存相当完好。经建筑学家考察认为:一是自然条件优越,该村依塬傍水,位于狭长的沟谷之中,南北土塬高达40米以上。既减弱了西北季风的侵袭,又使夏天的凉风顺沟谷吹过,是理想的冬暖夏凉的好处所。另外由于北塬的红粘土与南塬的白粘土均不起尘,加之泌水绕行,空气得到净化,使党家村的古建筑数百年来一尘不染。

党家村能完整地保存至今与与历届政府和民众多方重视与保护有关。当今党家村共有333户1300多口人,但近半个世纪以来,房屋基本没有大拆大改。保留了原有建筑形态,是陕西目前发现的一处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寨。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认为: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居民建筑文化在韩城。

◆药王山

药王庙,为纪念我国隋唐时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而建,位于陕西耀县城东的药王山上。

药王山,又称五台山,因与长安县南五台相对,亦称北五台。平均海拔高度约1000米。药王山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明代修建的药王大殿位于五台中的显化台上。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是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7岁读书,20岁通老庄及诸子百家之说。因早年多病,立志学医席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药王大殿是药王庙的中心。殿高22米,长57米,宽24米,坐北面南,川巨石砌其基,给人以稳如泰山之感、殿内中央供奉着孙思邈的彩色塑像,像高3米,身着昏黄袍服,头戴道巾,面方目朗,两腿跨坐,双手搭膝,姿态和蔼可亲。为明代所塑,至今色彩依然绚丽异常。

殿前东边有碑亭一座,明隆庆六年所刻的五通碑石就立于此亭内。其中习通石碑的两面刻写的是《千金宝要》,记载了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近千副重要药方。另一通刻写的是《海上仙方》,两面刻字,记载了药王搜集、整理的治疗各种病症的单方、验方。

碑亭东侧是孙恩邈医学著作陈列室,室内陈列着药王画像和各种版本的《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等著作,供人参观学习研究。

洗药池,位于药王庙西南200米处,为两个直径约2米,深1.5米的石窝。传为孙思邈当年洗药用的池子。静应庙,现辟为道观,也是朝拜孙真人的胜地、现存古建筑为明、清修建或重建。

◆香溪洞

香溪洞风景名胜区,距安康市市区3公里,南依巴山,北临汉水。山有道观,始建于明成化初年,面积60平方公里。

风景区周围山环峰绕,层峦叠嶂。山下溪流蜿蜒,如遇水涨急流,悬序挂布,蔚为壮观。山谷间野花香草,色彩绚丽。其中有花名:“香团刺”,叶状如商,花间黄白。阳春三月,花香远播,漫谷飘香,故名香溪。溯溪而上,谷狭山峭,悬石夹道。相传吕洞宾曾在此修道成仙。后人在此架桥筑楼,凿岩开洞,名之“香溪洞”。

香溪洞为道教石窟。据现存碑文及地方志记载,创建已有500余年。历经各代修茸增筑,楼台殿阁,桥梁洞府俱有,规模宏阔,工艺精巧。

游香溪洞,从山底洞盘山小路曲折而上,经3个“天门”。停立“天门”遥瞰汉江一带,安康城廓楼舍错综,风帆点点,烟树参差,远山如熏。三天门上建有石壁青瓦小屋1间,门上横额石刻“去天五尺”4个大字。再上有纯阳洞。洞内有百祖塑像1尊,壁间有石刻“来往大千须半日,金州南畔有柴扉”,“仙人已乘降龙去,羽士还疑化鹤来”,“古洞深深碧嶂前,遗踪共说有神仙。春风香送桃花雨,晚日晴熏玉树烟”等诗句。这些诗文不仅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吕祖的传说故事,也对香溪洞的美丽景色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除此之外,还有药王洞、龙王洞、龙泉、八仙洞、下棋亭、架云桥、通天梯、玉皇阁等名胜古迹。

近年来,景区内修复彩绘了望江楼、草堂、天梯、阁、亭、洞穴、重修了很多造像,栽培了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真可谓“楼阁云中建,竹木藏山巅,花草遍地长,溪水四季清”。

◆宝塔山

在延安城南延河对岸嘉岭山上,宝塔始建于唐,楼阁式砖塔,呈八角形,高44米,共9层。登塔可俯瞰延安全景。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现已建成宝塔山公园。

◆灵崖寺

略阳县灵崖寺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风景旅游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堪称蜀道明珠。灵岩寺素有“陕南小碑林”之称,寺内藏有汉代至今的近二百余通碑碣,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甫阁颂》也在寺内。

《甫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当时,是为纪念汉武者太守李翕修剑阁栈道而书刻的。故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甫阝阁颂》

《甫阁颂》摩崖是我国珍贵的汉代刻石。它的书法,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浓郁,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我国的艺术精品,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名就遍及海内外,为历代文学家、书法家所推崇,各种金石学专著和杂记,各种书法专论或专著,多有著录,仅《隶辨》就录有128处之多,其价值极高。近年来,日本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汉《石门颂》,《西狭颂》,并称我国的“汉三颂”。

石刻原在略阳徐家坪jie[穴且]口村郭家地,(古名,析里;又名白崖)1979年12月,农民修乡间公路,《甫阝阁颂》受损,后被迁至灵崖寺,粘接复原,嵌在前洞石崖边,摩,崖高170公分,宽125公分,全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为十一字,第十五行为十八字,其余每行二十七字,共计四百七十二字,现存二百二十字,右上额有古代拉船纤绳磨损的印痕七道,最长约20公分。因摩崖刻石地处拐弯,古代纤夫借此勒绳以省力所致,今可见其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