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6967000000069

第69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新疆旅游(12)

◆满族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曾有文字,现在普遍使用汉语文。满族男女喜爱骑射,很善于冬季游猎,饮食中时有野味食品。满族服装在清朝时均为八旗式样,妇女着旗袍,喜用绸缎袖边、领边及衣襟等处,多饰以各种花边。妇女习惯梳叉字头,爱戴绢花,有的穿木底绣花鞋。男人服装与汉族相似由于满族和汉族长期相处,在风俗习惯上共同性愈来愈多。

◆哈萨克族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13世纪,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字。

哈萨克族限制同一部落的男女结亲,如果通婚,无血缘关系必须超过7辈,联姻的人家要相隔7条河。哈萨克族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且由父母包办。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嫁妆一般多为毡房、驮畜、家具、服饰和新娘的乘马等。确定婚约后,女婿方可拜见岳父母,开始往来。婚嫁时,男女双方唱《怨嫁歌》、《劝嫁歌》和《揭面纱歌》等民间歌曲,以赞颂婚姻的美满。新中国成立后,贯彻执行《婚姻法》,废除封建买卖包办婚姻,青年男女大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结婚、离婚、复婚均到政府办理手续。彩礼、嫁妆无成约,嫁仪式逐步简化。

◆回族

回族使用汉语汉文,其语言基本上保持西北各省方言特色,由于地缘与宗教关系,还夹杂有塔城方言和少量阿拉伯、波斯语,以及维吾尔、哈萨克词语及宗教词汇。有些回族人兼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语言、文字。

服饰:回族人传统的衣饰,年长者多穿黑色布料外衣,喜穿白衬衣,青色和棕色坎肩中老年男子常戴白色小圆帽。老年妇女多着青色服装,布料多为平绒和条绒,白袜子,平绒或条绒布鞋,扎腿,蒙白色盖头。青年妇女喜穿大襟绣花外衣、绣花胸兜、扎绣花围裙。喜戴首饰,多戴耳环、发卡。已婚妇女要盘发(或梳两条辫子),蒙黑色盖头或戴白布深檐圆帽。新中国成立后,回族人的服饰有很大改变,中青年人的服饰同汉族人相似,唯老年人和一些农村妇女,仍然保持着回族服饰的某些传统特点。

饮食:回族人只食牛、羊、驼、鸡、鸭、鱼肉,家庭日常饭食,一般有蒸馍、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揪片(汤面)等。回族人的风味小吃拌面、烩面、炒面、凉粉、面皮子、粉汤、清汤牛(羊)肉面、酥馍、麻花等独具风格。回族喜欢饮茶,各家都备有茶具,来客则以盖碗盅沏茶并加方块糖。

婚姻:新中国成立前,子女婚姻一般都由父母做主,姨表、姑表近亲结婚较为普遍。从订婚到结婚,聘礼繁多。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包办、买卖婚姻,提倡自由恋爱,但仍保留某些旧婚姻礼法。男女恋爱后,仍要由男方差媒人提亲,送“开口礼”(糖、茶、核桃、枣各一包,又称四色礼),女方留下礼品便意味着同意成亲,便可送大礼、会大亲(双方家长互相邀请),领取结婚证书,订日子完婚。成亲时,在农村有请阿訇念“尼卡哈”(结婚词)的习俗。3天“回门”,女方父母和亲戚还要在新娘、新郎临走时赠礼品。

丧葬:回族人的丧葬按伊斯兰教规施行土葬。一般晨亡午葬,午亡次日晨葬,葬礼简朴

节庆:回族主要传统节日有“大尔吉”(又称“开斋”节,即肉孜节)。和“小尔吉”(又称“宰牲节”,即古尔邦节)。

其他习俗:回族青年见了老人要问好、许对长辈恶声浪气;宴请安,言谈要和蔼,不允席上,老人坐上方,老人先动筷;行路,让老人走在前面。回族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马肉非禁食,但许多回族也不吃;此外,还忌食残暴的、巨齿的、形奇状陋的、吃生肉或同类相食的凶禽猛兽,以及动物血。

◆塔吉克族

塔吉克人在帕米尔高原生息,千百年来几经兴哀,一直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史上曾采用过波斯文,现在通用维吾尔文。但他们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有民歌、叙事诗、民间故事、传说等优美动人的民间文学在塔吉克人民群众中传诵着。这些口头文学语言幽默,妙趣横生,很受人欢迎,表现了塔吉克人的生产生活斗争和爱憎感情,表现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美好的情操,具有现实意义和浪漫色彩,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近年陆续搜集发表的塔吉克民间故事来看,这些故事有叙述事物来历的传说,有表现人与人之间现实生活关系的写实故事,有通过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曲折表现人间生活的童话、神话等幻想故事,还有通过动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生哲理教训的寓言。在这故事中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塑造了一些动人的艺术形象,是我们认识塔吉克民族、社会和了解塔吉克文学传统的宝贵资料。

帕米尔高原由于山川险阻,交通阻塞,塔吉克人羡慕那自由翱翔于雪山之巅的山鹰。他们对鹰几乎是图腾似的崇拜,把鹰当作英雄的象征,以至于将鹰“人格化”,所以在塔吉克族的传统社会文化中,流传着很多关于鹰的故事、鹰的民歌、鹰的寓言和鹰的谚语等。塔吉克族的舞蹈也是模拟雄鹰的动作,时而振翅直上,时而展翅回旋,时而收翅降落,舞姿轻松活泼,动作矫健优美,所以人们称它为鹰舞。塔吉克族的舞蹈分恰普语舞和迈里斯舞两大类。在形式上,恰普语舞主要是双人舞;迈里斯舞是一种群舞,近似维吾尔的“麦西来甫”,属于民间集体舞。他们的男子舞姿,两臂一前一后,前臂较高,后臂较低,步伐矫健灵活,恰似雄鹰飞翔。慢步时两肩微微弹动,显示出豪迈的理想,无敌的勇气和顽强不屈的性格。快步时盘旋俯仰,如鹰起隼落,刚劲而稳健,富有高原特色。妇女舞姿,双手在头顶上部里外旋转,动作柔软,婀娜多姿,显示出和顺而勤劳的性格。他们伴奏的“那艺”也是用鹰的翅骨镂刻而成,长只30厘米,仅有三个音孔,吹奏起来音色明亮高亢,凄清激越,优美悦耳,象长空鹰鸣,别具一格。这种鹰笛,在手鼓、热瓦甫、巴郎阔木等弹拨乐器伴奏下,塔吉克人引吭高歌,一唱众和,音乐曲调悠扬,歌声热情奔放,再加那如雄鹰博击蓝天般的舞蹈配和,当歌舞进入高潮时,观众往往情不自禁,为舞者击掌助兴,吹起口哨,并发出“噢!噢!”的欢叫声,气氛更加热烈,充分显示出“鹰的传人”的独特风格。

◆锡伯族

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满语支。锡伯族懂汉语的较多,兼通哈萨克语和维吾尔语。锡伯族旧时多信仰喇嘛教,但很少有人当喇嘛。家庭供奉“喜利妈妈”,认为能保佑家人平安。崇拜“海尔堪”,逢年过节焚香叩头,求牲畜无病无灾、繁殖迅速。现今已少见。

锡伯族禁止同姓通婚。旧时,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男方找一位有威信、能说会道或与女方家庭关系密切的人做媒提亲,婚礼要进行数日。主要是在女家举行出嫁仪式,称作“阿吉协仁”(小宴日);在男家进行成婚大典,即“安巴协仁”,男方要大宴宾客,多举行贝伦舞会,庆祝婚礼。第9天新娘回门。新中国成立后,婚礼多简化。进入80年代,锡伯族同汉族通婚者逐渐增多。锡伯族丧葬行棺殓土葬,长辈去逝,家族都吊孝。旧时小殓后请喇嘛诵经。每个家庭都有固定的坟场,男埋在西边,女埋在东边,旧时喇嘛、产妇亡故行火葬。至今仍重视祭祖扫墓。

锡伯族传统服饰与满族相似。现已多着制服、西服,唯有一些老年妇女在节日穿旗袍。锡伯族以面食为主,喜饮奶茶,食酥油、乳制品和牛、羊猪肉。食用蔬菜,秋季将韭菜、胡萝卜、卷心菜、青椒、芹菜等腌制成咸菜备用。塔城地区锡伯族除与汉族过同样的传统节日外,还过“杜因拜专扎坤”节,也称“西迁”纪念日,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西迁与原籍父母兄弟姐妹分别的纪念日,节日中,小伙子骑马野游,年轻妇女和老人或坐车、或步行,三五成群地到野外踏青、野餐。这一天家家都吃鲜鱼、蒸肉,并以村或乡为单位聚集在一起,举行念说、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

◆蒙古族

蒙古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塔城地区的蒙古族操卫拉特方言,使用托忒蒙古文,亦推广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使用的胡都木蒙古文。

居室: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居室。它和哈萨克族房不尽相同,包顶篷杆是直线杆,门必须朝南开,炉子设在正中天窗下。从事农业或牧业定居蒙古族农牧民,居住土木或砖木结构平房。

从事牧业的牧民,春夏秋季仍以住蒙古包为多。蒙古包的质量和内部陈设比旧时已有很大改善,冬季则迁往固定的居民点,住向阳暖和的平房,机关干部、工人、商人等住单位。

服饰:蒙古族的服饰,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蓝为多。冬季老年人戴“巴司勒克”皮帽,中年人戴“居木得克”皮帽,帽顶都有用红布条编成的一小圆疙瘩,两边耳扇在后部相连,前边可以护住鼻和嘴部。夏天多穿黑色大襟长袍,用蓝布缠头,城镇居民以戴礼帽为多。妇女的服饰以长袍为主。少女夏天穿的长袍一种有大襟的叫“拉布西克”另一种从中间系排扣(银扣或布扣)到腰以下,左前襟加宽,叫“比西米特”。长袍上绣有各种图案花边。腰上缠红、绿、黄色的绸子或布带,头上缠绣花白布头巾,喜戴戒指、手镯和耳环。已婚妇女穿“铁尔勒克”,外套“切格德克”,不穿“拉布西克”。有的穿无袖长袍“别日孜”,腰部左右系带,不用纽扣。帽子上缝有银饰物,帽顶有一条垂到后腰的红色长穗子。已婚妇女的长袍均不系腰带,老年妇女的衣服不用色线绣花边,帽子上无银制饰物。新中国成立后,青年男女多穿制服,如列宁装、中山装、学生装,以及西服等。中年妇女喜欢穿连衣裙,戴头巾。传统服装多为中、老年妇女在节日穿戴,平日少见。

饮食:以奶制品、肉和面食为主。奶制品分奶制饮料和奶食品。奶制饮料有鲜奶、酸马(牛)奶、马(牛)奶酒、奶茶,奶食品有奶酪、奶豆腐、酥油等。蒙古族除手抓肉外,还喜炖羊肉、火锅,也食熏肉。面拌以炒面为主。食用时加酥油或牛羊油,以茶水搅拌。馍馍、烤饼、油炸饼、饺子、面条、抓饭也是常用食物。

婚姻:蒙古族同姓不婚。还须由喇嘛以生辰查看经典进行“合婚”。新中国成立前,男女婚姻多由父母方父母或其亲戚带上白酒等礼品去女方家中求婚。订婚时,男方带上自制的奶酒、一只熟羊和其他礼品,到女方家中,先敬哈达,再致订婚词,然后把带来的奶酒倒入碗中,给在场的女方亲友、邻居每人品尝一口。然后大家饮酒、吃肉。结婚前,男方还要给女方送过礼(即聘礼),多为肉、酒和新娘的梳妆具和衣料。聘礼多少,由双方长者商定。出嫁前一日,女方家中举行送嫁宴会,亲友赴宴,以唱歌、跳舞倾诉亲人的依恋和父母的养育之恩。婚礼上,除宴饮、歌舞活动外,并安排一些诙谐戏。有趣的角力游新中国成立后,青年男女婚姻自由恋爱,由父母做主操办。成婚程序较旧时已大为简化。

丧葬:旧时,塔城地区蒙古族有火葬、天葬、土葬等多种葬仪。王爷、扎萨克、大喇嘛和念经祈祷的喇嘛用棺木土葬;僧人和一般人都用天葬。现今,都实行土葬。

节庆:春节,又称“白节”、“大年”,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塔克勒根”节(敖包会)有部落和区域性的区别,时间多在农历六七月间举行,以部落为单位,人们汇聚到一个“敖包”祈求风调雨顺、牧草丰茂。新中国成立后,时以国庆节的庆祝活动代替“塔克勒根”,在节日中多举行摔跤、赛马等传统有体育活动。那达慕大会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戏”。旧时是封建王公、牧主寻欢作乐、勒索盘剥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增加了许多健康有益的内容。80年代,那达慕大会增加集市贸易的商品展销活动。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其他习俗: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以笑面迎接,摆上奶酪、奶油和各种面制干粮,捧上奶茶。茶后,向客人敬上醇美的奶酒和白酒,主人把自已酒碗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喝一口。为了凑兴,常以唱歌劝酒。对贵客则宰羊款待。老年人来到时,则要外出迎接,走时搀扶上马。到长辈家里做客,一般要带些糖果、饼干、酒和自制面食品做礼物。蒙古族人民尊敬长辈,进门、入座、喝茶、饮酒、吃饭时,让长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