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6967000000070

第70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新疆旅游(13)

新疆民俗文化

◆叼羊大赛

叼羊大赛活动一般在秋天举行。那时,羊肥马壮,人们欢庆丰收。叼羊比赛前,把宰杀的山羊,割去头和蹄,再把羊放在水中浸泡或在羊肚里灌水,这样使羊坚韧,比赛时不会被扯烂。

比赛时,主持人把羊身放在草场中心,参加比赛的先分成两队,一般数十人,多时上百人,每人骑一头高头大马,排列在草原上。主持人一声令下,英姿飒爽的骑手个个如离弦之箭,快马加鞭,同放山羊的地方冲去。谁在马上抓起地面的羊,或者从对方手里夺得羊,以主持人指定的目的地,谁就是胜利者。

在比赛中,胜负的决战风起云涌。只要一队拿到羊,几十名骑手就会穷追不舍,奋力堵截,合力拼抢。每一队都有冲群叼夺,掩护驮道和追赶阻挡等分工。一人如果抢先夺得羊,本方队员就要想方设法掩护,追赶阻挡,不让对方夺走。它既需要个人娴熟的技巧,也需要集体严密的配合。草原叼羊,胜负难料。某个队即使一时夺得山羊,但失羊队往往会立即组织人马,卷土重来,蜂拥而上,急得难解难分。骑手们像汹涌的潮水一样,一会儿涌向这里,一会儿卷向他处。一场叼羊比赛,有时要持续几个小时,十分紧张,激烈,刺激,精彩的场面更叠变幻,往往使观众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阿肯弹唱

在草原上游牧的哈萨克人,一年四季离不开马,从生到死离不开歌,有着独特的娱乐形式。每年夏秋季节,天池湖畔的哈萨克人,一般都会在风光如画的开阔草场举办阿肯弹唱会。届时,草原上整天整夜飘荡着阿肯们高亢的歌声和悠扬的冬布拉琴声。

阿肯是哈萨克牧人对本民族游唱诗人的尊称。他们与民间诗人或普通的民间歌手有所不同,必须既能即兴作诗,又能自弹自唱,兼有诗人和歌手的艺术才能。在哈萨克民族还没有文字的时期,草原牧人的文化创作成果,主要依靠那些能够弹唱许多长诗及民歌的阿肯们保存、流传、总结和发展。

久而久之,哈萨克牧人就把阿肯视作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音,对他们至为爱戴和尊敬。善弹会唱兼有艺术创作才能的阿肯们,通常能把草原牧人的喜怒哀乐以及理想愿望编成歌词,广泛传唱,因而一直被哈萨克人当作自己的代言人。

阿肯的主要才华表现在即兴创作上。他们一般能够触景生情,出口成章。除了在平日生产和生活中的即兴弹唱,阿肯的重要活动是参加随萨克牧人聚会时的对唱。这种对唱高潮叠起,相持不下,有时通宵不息。阿肯弹唱朗歌词内容,很能表达啖萨克人的豪迈性格,反映天山草原的时代气息。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

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那达慕大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

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快之中。

◆高空走绳

维吾尔语称“达瓦孜”。它是维吾尔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多在喜庆节日期间举行,高空走绳表演起来惊心动魄,兼有体育和杂技的双重特点。首先选择一个空旷的广场,在场地的中心竖起一根大约30米高的长杆,四周用许多钢筋和绳索牵制,使之不到于倾斜和栽倒。一根长35米左右的粗大绳子从木杆的顶端斜拉到地面,使之与地面形成约45度的角。表演者手持长竿作平衡器,不系保险带,在唢呐,羯鼓声中表演走绳,在绳上做侧身走绳,蒙眼走绳,倒立走绳,踩碟走绳,飞身跃绳等惊险动作。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也称“尔德·艾祖哈”。“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和“艾祖哈”都含有“宰牲、献牲”之意。因此通常把这一节日的名称汉译为“宰牲节”,即宰牲献祭的节日。在我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其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定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时,无论是城市或农村的广场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广场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账、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在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解放后,为了照顾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度节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月12日颁布了《关于伊斯兰教的人民在其三大节日屠宰自己食用的牛羊应免征屠宰税并放宽检验标准的通令》,允许他们免税屠宰自己的牛羊。

◆纳吾鲁孜节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前就有的;与哈萨克族纪年法有关的节日。在哈萨克族自古相传的十二生肖纪年法中,把农历正月春分那天(阳历三月二十二日前后)作为元旦。这一天昼夜相等,被看作为“交岁”的一天因而称作“纳吾鲁孜”。“纳吾鲁孜”为哈萨克语,有辞旧迎新之意。

纳吾鲁孜节日的起源与旧历十二地支有着紧密的联系。十二地支即十二年,每年以动物命名。相传,在很久以前,许多动物聚集在一起,想知道即将到来的年份好坏,并对新年开头都感兴趣。他们商议进行一次比赛,看谁先看到新的一年的到来。骆驼因个子高大,是最有希望先看到的了,其它动物还得翘首张望,这时老鼠偷偷地窜到骆驼的耳朵上,于是它比别的动物都先看到了新年的开头。骆驼一生气走了。从此以动物先看到的开头命名,老鼠排第一,其余牛、虎、兔、蜗牛、蛇、马、羊、猴、鸡、狗、猪等,按顺序排列。哈萨克族有句谚语:“骆驼只凭个儿大,十二属相里却没有它”。“纳吾鲁孜节”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为了欢度节日,家家户户在节前都清扫屋内外,修整棚圈,准备过节食品。节日的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麦、面粉、奶酪、盐、肉等做的粥状的“纳吾鲁孜饭”,还有储存的冬肉,如马肥肠、马脖子,马肋条灌肠,马碎肉灌肠,马盆骨包肉等。

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时,宾主互相拥抱,祝贺新年,一起吃“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歌的曲调是固定的,歌词可即兴自编,内容多为祝愿乡亲们在新的一年里,老幼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话。

哈萨克人在尊老敬老的美德。在过节的这一天,要把羊头奉献给老人,老人在接受羊头时,要口念祝词,祝愿家人平安,牲畜满圈,奶食丰盛。

节日期间人们欢聚一起,还要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如弹唱,对唱,摔跤等,做绕口令、猜谜语,圆梦等游戏。孩子们则玩踢毽、放风筝、捉迷藏等。

◆塔吉克油灯节

塔吉克族的皮里克节是一个十分降隆重的节日。皮里克直译成汉文是“灯芯”或“灯”,应译为“灯节”。但是此节所用之灯,并非通常概念中的灯,而是将浸油的棉花缠在干草棍上做成的油烛;其用途也不是为了照明,而是为了避邪祈福、追祭亡灵,因此意译为“油烛节”更为合适。塔吉克人在接受伊斯兰教以前曾长期信仰拜火教。拜火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原始宗教,赞美、膜拜火,认为火是有灵魂的,是可以与之购通的,通过某种仪式,火就可以为人驱除灾祸、带来幸福。万物有灵就是多神论,这是伊斯兰教所坚决反对的。但是塔吉克人在接受了伊斯兰教以后,对火的崇拜依旧,只是用伊斯兰教的祈祷和诵经取代了原来的咒语,祭祀的时间也改成了伊斯兰教历。油烛节共过两天,第一天是“家里的皮里克”,第二天是“墓地皮里克”,时间在伊斯兰教历的八月十四、十五两天。

油烛节到来的第一天晚上,主妇要给家里人每人做两个油烛,为第二天到墓地上去准备一支油烛。夜里,将做好的油烛插在一只盛满沙子的大盆中点燃,家里人围坐四周,家长挨个点名,以确保家人都在场;全家人对着油烛潜心祈祷,以求消灾降福。祈祷仪式结束后大家分食节日食物。第二天,邻居新朋互相串门拜节,主人家会以点心招待。既然是节日就少不了歌舞娱乐。走马舞和刁羊是常见的活动。追悼仪式完毕,来同一个墓地上祭祀的人将带来的食物集中在一起,由德高望重者平均分配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塔吉克人宰羊讲究将羊放在屋顶上宰杀,羊血要流在屋墙上。宰羊的时候,把羊血抹在小孩脸上。伊斯兰教认为血是动物灵魂寄居的地方,但是以动物血来驱邪,却又是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遗风。塔吉克人有在重大活动时以洒面粉避邪祈福的习俗,洒面粉者为一家中的女性长辈。面粉洒到屋墙上部,是表示邪祸在这座房屋里没有藏身之处;将面粉洒在人们的肩上,是祝愿他事事吉利。下午日落时,大家聚在墓地上,点燃墓地油烛,一起怀念、赞美和祝福死去的亲人,并将食物祭献给死去的亲人。“墓地皮里克”结束后,家家户户屋顶上燃起火把油烛,孩子们在户外生起篝火尽情嬉戏玩闹。各家各户为夜间举行的“墓地皮里克”准备食物。

◆巴罗提节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关,传统的“巴罗提”节即是其中之一。

灯节“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的头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节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它是用一种高原上特有的“卡乌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状,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节日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上,中间摆放着一个供插灯烛用的沙盘。这时,家长按辈份和年龄高低呼叫每个人的名字,叫一个答应一个,并在应者面前插一支点燃的灯烛,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灯烛都点亮后,各自伸出双手在自己名下的灯烛上烤一下,再作祈祷,愿真主降福保佑平安。仪式结束,阖家大小在灯光下共享丰盛的佳肴。接着,便把家中扎好的那支最大的灯烛火把点燃后插到屋顶上,它被称为“天灯”。全家人要出来肃立屋前,仰望“天灯”,默默祈颂。与此同时,各家门前要点火堆驱邪。青少年们则在烛光下、火堆前欢歌跳舞,尽情戏耍,彻夜不眠。

◆史诗《玛纳斯》

史诗《玛纳斯》最初产生于9至10世纪,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柯尔克孜天才歌手们世世代代的琢磨,溶进了全民族的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浓烈的民族特色。相传《玛纳斯》的创作并非来自诗人的灵感,而是来自神授,演唱玛纳斯的歌手往往在一梦醒来后突然间获得背诵百万行史诗的能力,这点常常不为人所信,酷爱玛纳斯的柯尔克孜人民却深信不疑。

《玛纳斯》在开篇唱道:“……为了人们的心情愉快,我给大家演英雄,这是祖先留下的故事,我不演唱怎么能行?……大地经过了多少变迁,戈壁沙漠变成了林海,绿色的原野变成了荒滩,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祖先留下的史诗仍在流传。”

至今,柯尔克孜人中仍在传说着玛纳斯英雄没有死去,依然活在人间,可见史诗影响之深远。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品。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之一。千百年来,勤劳、智慧、勇敢的柯尔克孜人民为缔造伟大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著名英雄和首领,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玛纳斯》这部史诗叙述了他一家八代,领导柯尔克孜族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进行斗争的故事。史诗共分八部,以玛纳斯的名字为全诗的总名称,其余各部又都以该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如《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台克》、《凯乃木》、《赛依特》、《阿色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依》。每一部都独立成章,叙述一代英雄的故事,各部又相互衔接,使全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部史诗长达21万多,共2000万字。

◆回族花儿

回族花儿俗称山曲儿,最早流传于宁夏、甘肃、青海一带。后传入昌吉,经二百余年演变,已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花儿曲调高亢,节奏明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一定格律,一般为4句一节,偶可押韵。昌吉一带流行的曲令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大眼睛令”等,旧时花儿多在民间传唱,内容大都为颂扬爱情忠贞、惩恶扬善、反映人民疾苦。

建国后受到重视,被搬上舞台,内容也更为丰富,除赞美爱情的外,以歌唱新生活、新气象的居多。近20年来,全州举办多次“花儿演唱会”,有关单位创作大型花儿剧。一些民间演唱家受到尊重与照顾,有关作品被挖掘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