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6967000000094

第94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云南旅游(23)

◆水族婚俗

水族很早就实行一夫一妻制,求偶择配多以“同宗不娶、异姓开亲”,及姑舅姨表亲为前提。婚姻的缔结在历史上既有自由选择,父母包办,也有“抢婚”习俗。近年来也有族外婚,即与他民族通婚的情况并不少见。还有“论班不论辈”习俗。青年男女在赶表(对歌玩耍)、劳动、生活中认识并情投意合,就通过媒人提亲,吃火塘酒(定亲),发八家等礼节后,择定吉日成婚。

◆水族饮食风味

水族饮食特征与壮侗族各民族极其相似,多喜欢酸、辣味。酸辣子、酸腌菜、小油菜、酸菜等都是素的家常必备品。以大米为主食,大米分粘米和糯米,此外也吃包谷和面粉。包谷与大米混合,俗称“两掺饭”。小麦主要是做面条,当地叫“挂面”。面粉还可直接用手捏成面片,由于厚薄不均,大小如猫耳状,当地叫“煮猫耳朵”。“两掺饭”、“猫耳朵”都是当地有特色的吃法。

◆水族节庆活动

水族除了周边汉族的传统节日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二月二、三月三“祭土地”和“打老牛”。二月二龙抬头是水族祭白龙的节日,三月三祭龙节,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蛇日,水族都要祭龙祈求神龙保佑,使水源充足、农业丰收,祭祀完毕,青年男女开始对歌,所以又称之为“对歌节”。“祭土地”,每年六月头个卯日(通常为六月六),各村寨自己杀一口猪在土地庙祭祀土地神。“打老牛”,这是祭山神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二,祭山神也是祈求山神保佑村寨安乐,五谷丰登。

端节

“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族以农历九月为其岁首,八月为其岁尾。每年逢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水历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上旬)的亥日,就是水族的端节。但各地所过的亥日不一样。有的过第一个亥日,有的过第二个亥日,也有过第三四个亥日的。

节日期间,各个水族村寨都会响起过端节的铜鼓声,家家户户把家里收拾得整齐干净。人们穿着盛装,走亲访友,互相祝贺。青年们对着歌、跳着舞,寻找着意中人。他们还聚集在“端坡”上举行赛马大会,邻近各族也赶来参加,坡头上人山人海,形成了一个各民族团结的盛会。

传说中,远古时代有兄弟数人,分家后各居一方,平时很少见面,到了谷子金黄时,兄弟们才彼此走访,共庆丰收。亥日是他们分家的日子,以后这个日子就成为祈求丰收的一个节日并世代相传下来。这就是“端节”的来历。

◆水族礼仪及禁忌

水族以鱼为吉祥物,崇拜巨石、大树。到水族地区,禁止触摸、攀爬或砍伐他们所崇拜的巨石、大树。春节前或者平时村寨中发生不好的征兆时,水族都要举行扫寨活动。届时村民用树枝封寨门,在寨门上打草标,以示禁止外人进寨,禁期1天。水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在门上打草标,3天之内谢外人进入。

壮族

◆序

云南壮族总人口有100.45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曲靖地区等。壮族多居住于平坝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在1965年统一族称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40多种,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古代壮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其先民由自然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壮族普遍崇拜祖先,每户正堂屋的神壁上都供奉“天地国亲师之位”和祖先神位。

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往。壮族人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种植水稻,妇女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妇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钯彩斑斓。

壮族还以唱山歌闻名,山歌言词婉转、讲究押韵、富有感染力。山歌有讲述历史的古歌,传授生产技术的“生产歌”,以及“酒歌”、“情歌”。民歌主要是“苦歌”,如“长工歌”、“妇女苦情歌”等。壮族还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陇端节”(壮语,赴田坝之意),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现在,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一带壮、瑶、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壮族的其他节日与汉族相同。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服饰

壮族姑娘们的服装显得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黑颜色是壮族妇女的共同爱好,喜穿长裙短衣,头包青色绣花帕,腰系精致围腰。上衣分对襟和偏襟两种。

◆壮族建筑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壮族婚俗

壮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氏族外婚。多数青年男女是自由恋爱组合成家庭的。壮族青年男女恋爱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对歌、抛绣球、打木槽等。

云南壮族的婚礼可分为四部曲:接亲、送亲、成亲和回门。他们的婚礼也像他们招待宾客的糖茶一样,甜津津而耐人寻味。

在吉祥的婚日,男方请媒人带着陪郎等人去女方家接亲。接亲的队伍中,一般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妇女、一名小姑娘和一名背娃娃的妇女。寓意是:原来的小姑娘出嫁后就要生儿育女,带有祝福新娘的意味。新郎一般不去接亲,而是在家门口迎候。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女方家要设宴盛情款待。席间,新娘的姑妈、姑姑要向接亲者敬酒,接亲者要给女方家“六六”数目的“奶水钱”。等所有的宴客都宴请完毕后,迎亲者才能迎走新娘。新娘的嫁妆和男方事先送来的结婚礼物也同时背、挑、抬到男方家。这些东西包括箱柜、衣服、被褥、自行车、电视机以及米、酒、鸡、鸭、鱼等。

新娘穿着壮家的盛装,戴着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用大红布盖头,在众多送亲者的簇拥下,告别家人前往新郎家。广南一带姑娘出嫁时要痛哭一场,并唱哭嫁歌离开家门,其他地方的新娘则不哭。送亲的队伍多数为步行,也有骑马和乘汽车、马车和拖拉机的。一路上要吹奏唢呐。鸣放鞭炮,遇有桥和沟,都要给“走路线”。送亲的队伍中,还有不少的歌手,他们一路走一路唱,更增添了婚日的喜庆气氛。

来到男方家门口,一般要等到临天黑前才让新娘跨进男方家门坎,时间不到不能进。届时,男方家点灯上香,庭院和堂屋灯火辉煌,新娘才款款迈进男方家门坎。新娘进屋后,按习俗,送亲者要把新娘的嫁妆和结婚用品一一陈列展示,有的地方还一一过秤,以显示嫁妆的丰富和娘家的阔气。之后,要举行拜堂仪式。

拜堂时,堂屋上方坐长辈,下方坐亲戚,新郎新娘在衣袖上扎红绣球,并肩站在堂屋中央。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神灵,再拜长辈乡亲,宾客也纷纷祝福新郎新娘白首偕老,永不分离。拜堂过后,新郎新娘送入洞房。进洞房时有个别地区还流行新郎新娘抢先进门的习俗。据说是谁抢先,谁今后就不被对方欺侮。因此,新郎新娘都争着先进洞房,引得宾客开怀大笑。

当男方家宴请宾客时,新郎新娘要双双前来敬酒,先酒长辈,后敬小辈。这时候,宾客可以捉弄新郎新娘,或让他们表演节目。晚上,青年男女可以来闹房,还可以请歌手唱歌,还可以拿新郎新娘逗趣取乐。洞房里、堂房中、庭院内,到处是欢笑声和甜美的歌声!到了一定的时候,新郎新娘还要向大家敬献壮家特有的糖茶。喝着甜津津的糖茶。宾客的心里都暖融融的。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回门的时候,新郎新娘都有人陪伴,男方要带给女方家一桌酒菜,并携带鞭炮,一路鸣送进入女方家,表示对女方父母及亲戚的答谢。有的地方,女方家的人还往新郎身上洒水,以示祝福。

云南壮族有的地方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婚后第三天,新娘便回娘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日期间来夫家住几天。丈夫则每隔十天半月便要带上礼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同时小住一两天,顺便帮岳母家干些活。直到怀上第一个小孩后,妻子才正式来丈夫家生活。

云南壮族还有招赘的习俗。即男子到女方家从妻居。招赘后,男子要改姓女方的姓,所生子女均随母姓,并可继承母亲的遗产。

历史上,由于包办婚姻等原因,云南壮族中抢婚、逃婚等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壮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抢婚、逃婚和追求婚姻自由的动人故事和叙事歌谣。随着时代的变迁,抢婚、逃婚等现象已基本绝迹了。

◆壮族饮食风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节庆活动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

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

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

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

壮族每年农历三月间举行的“花街”或称“歌街”“歌会”,是壮族青年一年一度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

陇端节

农历一至四月间的陇端节又叫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文戏,俗话说:无戏不陇端。除了看戏对歌,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年度最佳“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有首古诗这样描绘陇端节盛况:

清明前后足欢娱,博濑滩头记早趋。

翠盖如云来丽者,青衫雾毂走狂奴。

未知东道谁为主,不信罗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杏花春雨太模糊。

◆壮族礼仪及禁忌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的住房有干栏式竹楼和地居式平房两种。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

到壮族地区旅游,如果碰到壮族村寨有丧事,在征得主人的同意后,可以带上两只鸡、两只鸭或相应的钱物,前往参加葬礼,但严禁触摸死者的灵房。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壮族妇女生小孩期间,谢绝外人进入,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柚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娶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