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上)
6968300000021

第21章 书生文雅的故事(7)

【孔子讲学】

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楚国去讲学,路上经过一片树林时,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长竿粘蝉,就像在地上拾麦穗一样非常容易。

孔子走到老人跟前,问道:

“老人家,您的手真巧啊!有什么窍门吗?”

老人放下长竿,回答说:

“是啊,在训练方法上,我有自己的决窍。我用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天天练习用长竿托举重物。当在长竿上累叠两枚弹丸而掉不下来时,捕蝉就很少有失误了;累叠三枚弹丸而不下来的时候,捕蝉就好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了。在捕蝉时,我平心静气,犹如木桩;举臂执竿,犹如枯枝;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心目中只有蝉翼。我志趣专一,心无二念,不因外界纷杂的事物而干扰我对蝉翼的注意。这样,有什么样的蝉捕捉不到呢?”

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弟子说:

“用心专一就能办好一切事情,这位驼背老人的行为不证明了这一点吗?”

【蒲松龄作诗】

唐太师在家里大摆宴席,为他的母亲祝寿。朝廷内大小官员和绅士都带着丰厚的礼品前去贺寿。坐在宴席上的人,一个个都是蟒袍玉带、锦衣缎靴;一道道菜肴,自然都是山珍海味。酒过三巡,正是热闹的时候,忽有仆人进来禀报,说是门外来了一个身穿半旧蓝布衫儿的老头,自称和老爷是旧交,来为老太太祝寿。

唐太师一听,便知道蒲松龄到了,忙命:“请进!”一会儿,进来一个面容清瘦的老汉,唐太师离席将蒲松龄让上了宾席。蒲松龄不但穿着寒酸,前来祝寿也是空着两只手。唐太师心里明白,这老先生前来,已是对他很瞧得起了,那是因为他俩确有比较深厚的交情,要是别的当官的人家,轿子也抬不来他。

可是有些官员却瞧不起这寒酸老头,还有那位势利眼的大管家,他给别的官员绅士们殷勤地敬酒,却有意冷落蒲松龄。这管家有一只眼不大好,人称独眼龙。蒲松龄也不理他,自斟自饮,旁若无人。

过了一会儿,一个官员向蒲松龄捧过一杯酒,说:“久闻蒲先生才华超群,诗文并茂,今日喜逢,三生有幸!下官敬酒一杯,恳请蒲先生即席赋诗一首!”别的官员们也随声附和:“请蒲先生赏脸!”

蒲松龄推辞着,目光落到那管家身上,略一思索,开口道:“鄙人确实不会作诗,既然众位如此推重,那我就胡诌几句,助助酒兴。不过这首诗,我是前几日作的,今日拿来献丑吧!那天我要出门,我那老妻刘氏死活不让我走。她坐在门口纳鞋底,挡着我的去路。我好话说了一大堆,求她放我出去。最后她说:‘好吧,你真的要走,就立刻做首诗出来,做不出,休想出去。’咳,作首什么诗呢?忽然我瞧见她手中的针,一首打油诗冒上来了。我对她念道:‘不是金来不是银,能工巧匠磨成针,因为长着一只眼,只纫(认)衣裳不认人。’听了我的诗,老妻合掌大笑,我就趁机走了。”

蒲松龄话音刚落,筵席上响起一片笑声。那位管家自知是在骂他,气得直瞪眼。

【郑板桥画竹】

有一次,李鱼单和郑板桥两人一起来到镇江。金山寺的大和尚听说李鱼单到了,就立即派小和尚送去一份金字请帖。

李鱼单接到请帖,望望坐在身旁的郑板桥,笑嘻嘻地说:“你光说你名气大,你看我一到镇江,人家就来请我了。怎么样,明天,你就看我一个人去吃素菜?”

郑板桥看李鱼单两眼笑成一条缝,非常得意,就脱口说道:“明天我也去!”

李鱼单说:“咦!人家请的是我,又没请你,你怎么去呢?”

郑板桥笑笑说:“我比你年轻。明天我装个书僮,不就能一起去了吗?”

“嗯,好!这个办法不错!”李鱼单一听,高兴得连连点头,“郑板桥给我当书僮,多抬高身价呀!”

第二天,李鱼单在前,打扮成书僮的郑板桥在后,刚乘摆渡船过了江,就看见大和尚已在寺院的门前迎他们了。大和尚双手合十,陪着李鱼单进了方丈室,小和尚陪着扮“书僮”的郑板桥。当即,茶啊,点心啊,全送上来了。李鱼单心里想,他找我没有别的事,总是想要些字啊画的,便开口说:“当家的,你可准备点纸啊!”

“这个,小僧早已备好。”说着就把李鱼单引到客厅。门一开,只见桌上文房四宝:笔啊,墨啊,砚台啊,宣纸啊,摆得停停当当。

李鱼单再看看郑板桥,心里想,你还想吃素食呢?今天就拿你开个玩笑,叫你给我掌墨。便说:“书僮掌墨!”郑板桥一听要他掌墨,心里来气啦!他想:我装一个书僮嘛,不过是闹着玩玩的,你当真把我当书僮使?他想不干,又不便开口,只好忍住不吱声,便托起了砚台。

李鱼单笑眯眯地把笔在砚台上蘸蘸舔舔,摆开架势,刚要下笔,只见砚台从郑板桥手中一滑,掉在宣纸的正中间。“咕溜溜”地直往纸角上滚……

李鱼单一见,好端端的一张宣纸,从下端向上角染了墨黑墨黑的一道杠子。再加上砚台在上面颠啊颠的,这条墨杠儿,断断续续,真是“顶天立地”。李鱼单的脸气得像个紫茄子。他把笔一摔,对着郑板桥气呼呼地说:“你写吧!”

“我写?”郑板桥看看急得满脸通红的李鱼单,又看看宣纸,笑笑说:“我不写,我画!”

“你画?我看你画!”李鱼单心里想,“这张宣纸染上了墨,倒看你怎么画?”

这时,郑板桥毫不客气地拿起笔来,蘸了些墨,就在宣纸上涂了起来。大和尚急坏了,因为这张宣纸,是派人从安徽宣城定做来的大开张,如今让这小书僮泼了一下子墨,怎么办?主人不画,书僮充能手?他想上前阻挡,但看看李鱼单并不吱声,自己也不好发火。

这个“书僮”着实有两下子呢!只见他三上两下,在断断续续的墨线上勾勾、划划、点点、戳戳。哎!“大黑杠子”竟变成了一丛墨竹,清秀挺拔,像真的一样亭亭玉立在眼前。大和尚不由得脱口说道:“妙哉!妙哉!好一幅竹!”只见“书僮”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玉章,在下款盖了一下,再望望鲜红的方印是“郑燮”两个字,大和尚呆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站在面前的竟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于是连忙双手合十,接二连三地直打招呼:“贫僧不知先生来访,望先生不要在意。”说着忙喊小和尚“泡茶”,一想不对,又加了一句“泡好茶!”

这时,郑板桥笑嘻嘻地望着李鱼单直眨眼睛,意思是,怎么样,你看大和尚请我了吧!李鱼单这才醒悟过来。原来,郑板桥是有意把砚台弄翻,他心里对郑板桥一百二十个敬佩!

接着,大和尚又请李鱼单题了字。据说,这幅画解放初期还保存在镇江金山寺呢。

【伊索和问路人】

古时候希腊有个哲学家叫伊索,他创作了著名的《伊索寓言》。有一次,伊索在郊外行走,有个问路人上前来问他:“从这里到某一个寺院,需要走多长时间?”伊索没有回答。那个问路的人再问,伊索还是不回答。问路人生气地走了。可是,他刚走了几步,伊索就叫他回来,告诉他说:“两小时可以到达。”那个人很奇怪地问他说:“为什么你先前不说,而现在才说呢?”伊索笑着说:“刚才我不知道你行走的速度,怎么可以随便答复呢?现在知道了,所以能够告诉你了。”那个问路的人这才一下子全明白了。

【匡衡借光】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匡衡。很小就开始参加劳动,他们的父母是贫苦农民一家人起早贪黑地干活,但只能勉强糊口。

匡衡从小聪明好学,艰苦的生活更加磨炼了他的意志。家里穷,点不起灯,不能念书,他就想:隔壁的人家灯光明亮,从隔壁“偷”一点光过来不是可以解决问题了吗?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一条光柱射进他的屋子。他捧起书,凑到洞口,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匡衡所在的这个村子里,有个非常富裕的人,他藏书很多。匡衡主动去给他家干活,但不要一文工钱,富人觉得奇怪,问他这么做的原因。匡衡说:“我不要工钱,只要您肯把家里的书借给我看,我就满足了。”富人被匡衡的勤奋好学精神所感动,满口答应了他的要求。

匡衡捧着借来的书,借着从墙洞射过来的灯光,废寝忘食地学习,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终于成了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学者。

刻苦学习的匡衡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达·芬奇画蛋】

达·芬奇是意大利一位有名的画家,也是一位科学家。

达·芬奇从小就跟着一位老师学画画。这位老师对达·芬奇要求很严格,教学方法也很特别。他不叫达·芬奇照着别人的画来学着画,也不讲画画的道理,只给达·芬奇一个鸡蛋,叫他照着鸡蛋好好画。

开始,达·芬奇觉得画鸡蛋很有趣,画得也很用心,可是一天、两天、三天、五天,天天画鸡蛋,画得实在腻味了。可是老师还是叫达·芬奇画蛋,达·芬奇就不好好画了。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他亲切地问达·芬奇:

“怎么,不愿意画蛋啦?”

“老是画蛋有什么意思呢?”达·芬奇坦率地回答。

老师指着桌子上几个鸡蛋说:“你仔细看看,这几个蛋,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尖些,有的圆些,它们各有各的样,在一千只鸡蛋里也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就是同一个蛋,换个角度看,形状就变了;光线亮一点和暗一点,也会使蛋的颜色发生变化。画蛋并不容易呀!学画画不下苦功怎么行呢!”达·芬奇这才明白了老师叫他画蛋的用意,懂得了画画必须学会正确地观察事物。从此,他不管画什么东西,总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达·芬奇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和科学家。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有个人名叫司马徽,平时最怕得罪人,给自己招灾惹祸,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还是不好,他总是回答说“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了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么样,一向很安好吗?他回答说:“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回答说:“好!”等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说儿子死了,反而说好,真不像话。”司马徽听了,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气又恼,哭笑不得。

这位好好先生是非不分,又怕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慢慢地,朋友们都疏远他了。

【王献之不再骄傲了】

王献之是我国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小的时候,家里常常有很多客人来,向父亲求教书法。每当王盛之和客人一起谈论书法艺术的时候,献之总是在一旁认真地听着。时间久了,他对书法艺术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八岁的时候,他就跟父亲学习写字了。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书房聚精会神地练字,父亲来看他,见他很专心,便悄悄地站在他背后观察。看了一会儿,父亲伸过手去猛地拔他手里的笔管。可是没有拔动。

这件事使王羲之很高兴。事后,他兴奋地对妻子说:“献之这孩子很有出息,练字时精神集中,旁若无人;握笔不懈,运笔有力。如此苦练数年,一定会练得一手好字。”

妻子听了频频点头,也表示满意。

不料,父母的对话被王献之偶然听到了。他想,像父亲这样鼎鼎有名的书法家都赞扬自己,大概自己练的字快赶上父亲了吧。从此,他就骄傲起来了,练字不像从前那样专心了,又因父亲因事在外,久不回家,他对学习书法就越加松懈起来。母亲批评他,他不以为然。

过了些天,王羲之回来了。母亲把儿子的表现告诉了他。王羲之急忙到书房去看献之,果然献之不在。书桌上放着一篇没有写完的大字。王多之仔细一看,其中“鹅”字的“我”字旁竟忘写了一个点。王羲之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太不像话!”然后顺手拿过笔,将那漏掉的一点补上。

王献之在外面玩够了,忽然想起父亲留下的作业还没有完成,便急忙回到书房去补写。写完以后,他拿去给母亲看,还自我夸耀说:“母亲,您看我写的字不是快赶上父亲了吗?”

母亲接过献之写的字,端详了一阵子,说:“你写的字可跟父亲写的差远了,不过这‘鹅’字这一个‘、’很像你父亲的字迹。”献之听了一愣,忽然想起自己原来并没有写上这一个“、”呀!这究竟是谁给我添上的呢?当他知道父亲已经回到家里时才恍然大悟,这一“、”一定是父亲给添上的。献之想到母亲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和其他字迹不一样,这不仅说明母亲的眼力好,对父亲的书法有鉴赏能力,同时,也说明自己写的字确实比父亲老得太远了。想到这里。献之感到很惭愧,主动向母亲承认了错误,表示以后不再骄傲了,一定要像父亲年轻时那样勤学苦练。

从此,王献之苦练书法,持之以恒,终于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后来在人民中上间广泛流传的“费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的故事,讲的就是王献之的这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