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上)
6968300000022

第22章 书生文雅的故事(8)

【莫泊桑学写作】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八五0年八月五日,生于法国的诺曼底。他的前辈都是贵族,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家里境况有些衰落了,父亲做了商人。他的母亲出生在书香门第,热爱文学,经常对文学作品发表议论,很有见解。莫泊桑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和母亲经常闹矛盾,后来就分居了。莫泊桑跟着母亲住在一个海边的别墅里。幼年的莫泊桑聪明活泼,母亲非常喜欢他,教他读书、写字、学习拉丁文。小莫泊桑活泼得像一匹淘气的小野马,蹦蹦跳跳、无拘无束。他喜欢在果园里游玩,在草原上看打猎,在海边钓鱼或游泳;更喜欢和农民、渔夫、船夫、猎人在一起聊天,一块干活儿。这一切使他了解了很多人,熟悉了农村的生活。

到了十三岁,莫泊桑像小马被带上了笼头,进了一家修道院念书。在那里学习的课程千篇一律,引不起他的兴趣。他仍然留恋着海滨、田野、猎人、农夫,一有时间他就学习着写点诗歌,把自己记忆的事情描写一番。还偷偷地读了一些像莎士比亚等名作家的作品。后来,他进了鲁昂中学。那里有个老师,名叫路易·布耶,是一个诗人。他看到莫泊桑经常写诗,就把莫泊桑的练习本拿去翻看。有一次,他从莫泊桑的本上看到了这样几句话:“人的生命,有如船在海上驶过的水痕,慢慢儿远,慢慢儿淡。”这几句话,多少表现了一些消极的人生观,但是文句很美,似乎还有点哲理性。路易·布耶觉得莫泊桑有写诗的才能,因此就下功夫引导他、启发他,使他写的诗进步很快。

莫泊桑有一个舅舅,是一位诗人和小说作家。他和当时有名的大作家福楼拜是好朋友。由于这个关系,莫泊桑的母亲跟福楼拜也很熟悉,并十分崇拜福楼拜的才华。母亲看到莫泊桑喜欢文学,心里非常高兴,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儿子学好文学,希望他长大了也能成为一个作家。事情也真凑巧,莫泊桑的老师布耶也跟福楼拜是好朋友,他就把莫泊桑带到福楼拜家里去,两个人一起指导他写作。

福楼拜对莫泊桑要求十分严格。他知道,要栽培好一棵有用之材,不能过于性急。施肥呀,锄草呀,剪枝呀,都要不失时机,但是在枝干没有硬朗之前,不能使它过早地开花结果。一旦大树根深叶茂,还愁绪不出甜蜜的果实?所以,他非常注意培养莫泊桑写作的基本功。有一次他对莫泊桑说:“你要永远不要忘记照布封(德国著名的博学家、作家)的说法: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你努力吧!”

莫泊桑遵守这个劝告,不停手地写作。他写诗歌,写剧本,还写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可是,这些作品到了老师的手里,全都通不过。莫泊桑毫不灰心,写呀,写呀,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写出的稿纸操起来快有一人高了。

月一回,福楼拜带他出门儿,走过一家杂货铺门前。杂货铺里,有杂货商在忙忙碌碌,门口有一个吸着烟斗的守门人安静地坐着。回家后,福楼拜说:“你给我描写出今天看到的杂货铺、杂货商和守门人的姿态、形体外貌。你不但要有画家的手腕,写得逼真,而且要用文学大师的手法,传达出他们的精神活动。请注意,你写的这个杂货商和守门人,不能同任何别的杂货商和守门人混同起来。你所谈到的任何事物,都只能用一个名词来称呼,只能用一个动词来表达,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你所用的词儿,应该是别人没有用过的,甚至还没有被别人发现的。决不能用似是而非的概念和模糊不清的语言戏法来逃避困难。”

老师的严格要求,没有使莫泊桑望而生畏。他不只一次地到杂货铺前去仔细观察。用心琢磨着最准确、最新鲜、最能表达自己感受的句子。他每写好一段,就念给自己听,回忆是不是完全表达出了自己所见到的一切。如果写得不满意,他就重新写。就这样,他写了改,改了再写,最后,终于写出了一篇漂亮的文章。

莫泊桑活了四十三岁,一八九三年逝世。

他的一生非常勤奋,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从一八八0年到一八九O年的十年间,就写出了三百篇短篇小说,平均一年写三十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很有名的作品。另外还写了六部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坛上有很大的影响。

【几桶水】

有一位老先生非常博学,别人都称呼他为博学先生。他收了很多聪明的学生。有一天,学生们陪着博学先生走到了一个大水边。博学先生想到了一个问题,立刻问:“这水池有几桶水?”

这个问题问得稀奇古怪。几桶水?就像一座山有多少斤重一样,谁答得确切?学生们一个个面面相觑。

博学先生很不高兴,便生气地说:“你们回去考虑三天。”

三天过去了,学生们仍无人能解答得出这个问题。博学先生仰天长叹,觉得很扫兴。他干脆写了一张布告,声明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就收谁做弟子——免得有人说他的弟子都是一帮庸才。

布告贴出后的第三天,一个10岁模样的男孩子,大大咧咧地走进博学先生的授课大殿,说他知道这水池有几桶水。学生们,觉得好笑,堪称安邦治国的栋梁之才都答不出来,小孩子怎么行?

博学先生问小男孩:“你知不知道?知道就快说吧!”

小男孩说:“要看那是怎样的桶,如果桶和水池一般大,那么水池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水池一半大,那水池就只有半桶水了,依此类推而已,对不对?”

博学先生笑哈哈地收小男孩做学生,把以前的学生都赶走了,因为他们太笨了。

【秀才智断长布】

石头是一个心地善良忠厚老实的大孝子。一天,因为他老母亲患病无钱医,便向邻居借了一匹白布,赶着毛驴进城去卖。半路上,他遇见个算命的瞎子,要求搭车进城。石头可怜他眼瞎,就答应了。

进到城里后,瞎子抱着布下驴就走。“喂,你为什么拿我的布?”石头问。

“我不过骑了一会儿你的驴,我的布怎么竟变成了你的!”

瞎子耍起懒来。

石头和瞎子吵吵嚷嚷,争得不可开交,引得不少人围观,“那布有多宽多长?”人群中有人问道。瞎子因为存心赖布,坐在驴上的时候就把布的长度和宽宽都用手摸索着量过了,答得丝毫不差。围观的人见瞎子讲得不差,都认为是石头欺侮他眼瞎想占便宜。忠厚的石头有理说不出,只是大叫冤枉。

这时,正好和石头同村的秀才进城办事,看见了这情景。他深知石头的为人,又看到这瞎子不像个本分人,决定帮石头澄清是非。秀才眼珠一转,扭头问瞎子:“你说说布是什么颜色的?”瞎子一时语塞,答不出来了。

众人见状,都严厉责问瞎子,瞎子一看露了馅,把布还给了石头,悄悄地溜走了。

【多了几个字的木牌】

有一天,在巴黎的大街上,坐着一个双目失明、衣衫褴褛、全身冷得发抖的老人,在老人的身边立着一块小木牌:“我什么也看不见。”善良的老人走投无路了,迫不得已才这样做。

这时,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他平时养成了对事物细心观察的习惯。当他看到木牌上的字后,便对老人说:“老人家,今天上午你的收入怎么样?”老人无声地摇了摇头,老泪纵横。让·彼浩勒拿出笔在那行字前加了几个字就离去了。

晚上,等他再见到这位盲老人,打听他下午的收入情况时,那盲老人笑着说:“托上帝保佑,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高兴地笑了。

盲老人问诗人:“你在我的木牌写了什么字呀?我真的很感激你!”

诗人说:“春天来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盲老人感激地流下了眼泪。

【歌德的妙答】

有一次,德国大诗人、大作家歌德兴趣盎然地在公园里散步。他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一条小路,这时他碰到了一个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傲慢地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批评家实际上用的是一个省略了小前提和结论的三段论,其推理过程是:

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你(歌德)是傻子。

所以,我不给你让路。

此时,若是一般人,作出的反应是:“你才是傻子。你也别想过去。”

但是,大诗人、大作家歌德不怒反喜,他笑道:“对不起,先生,而我却恰恰相反。”

歌德的意思是他会给傻子让路。

【绝妙的行酒令】

清朝的时候,浙江绍兴有一个才子叫徐文长。他博学多才,有人推崇,也有人妒嫉。有一天,有六个文士专门找到徐文才的家并要和徐文长比文采。在酒席上,徐文长摆了六盘大菜。这时有一个文士出了一个刁主意,说按年龄大小行酒令,并且酒令必须是一个典故,只要典故与桌上的菜有关,就可以拿这盘菜去吃。第一个人说:“姜太公钓鱼”,便把桌上的一盘鱼端了过去;第二个人说:“时迁偷鸡”,于是将一盘鸡肉端走了;第三个人说:“朱元璋杀牛”,牛肉就归了他;第四个人说:“苏武牧羊”把羊肉也拿走了;第五个人说:“张飞卖猪肉”,就顺手将一盘猪肉移到自己面前;第六个人忙说:“刘备种莱”,便把最后一盘青菜端走了。六个人得意洋洋地正要动筷子,只听年龄最小的徐文长说声:“等一等!”接着说道:“秦始皇灭六国。”此言一出,一直不服徐文长的六位文士都连声喝彩,大叫绝妙。

【智“赎”诗稿】

八十多岁的著名诗人关老,应邀去印度尼西亚出席会议,却在印度尼西亚遭到了抢劫。而抢劫他的不是人,而是“孙大圣”的后代——一群顽皮淘气的小猴子。

在会议结束后,关老听说这里的岛屿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于是前去游览。登临岛上的一座猴山,山上有上千只猴子,跳跃嬉戏。猴子动作敏捷,顽皮淘气,由于当地人保护有方,它们不惧怕人,常常在游客中闹出一些“恶作剧”,令人虚惊一场。关老一行正在山上漫步赏景,突然窜出来一只小猴子,一下跳上关老肩头,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将关老上衣口袋里的一张诗稿掏出,转眼工夫又跳回路边岩石上,瞪着眼调皮地静观被劫者如何动作。正当众人担心关老即兴写下的珍贵诗稿难以“完璧归赵”之时,关老却想出了一个办法。

关老笑着对旁边一个工作人员说:“猴子嘴馋,却不会主动伤人。你去找点花生米来,用花生米作为‘赎金’和猴子‘谈判’一下,把稿子‘赎’回来。”

工作人员照此办理,他找来一包花生米,左手托着,右手指着猴子手中的诗稿,比划着表示交换。猴子看后,果然扔下诗稿,一跃而起去抢花生米,就这样关老的诗稿被“赎”了回来。

【随机应变的安徒生】

丹麦出了一位世界级的顶尖儿童话大师,他的名字全世界的小朋友都知道——安徒生。

安徒生取得了成就之后,有人非常妒嫉他的成功,经常恶意地诬蔑他。但每次安徒生都能够随机应变。

有一次,安徒生戴了一顶灰黑色的烂帽子到街上寻找写作的灵感。就在这个时候,迎面走来了一个可恶的人指着安徒生的帽子,嘲笑道:“安徒生,你敢承认你脑袋上的那个破烂玩意,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倒退一步,看清了那人的可恶面目后,然后哈哈一笑,指着那人的脑袋,针锋相对地说:“老兄,你帽子下面那个玩意,能不能算是脑袋?”

那个人羞愧难当,低头快步离去。

【比坐】

从前,有一个力大无比的大力士,他一身蛮劲,曾徒手打死过一只狮子。他因此自以为不可战胜,常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盛气凌人的架势。他的邻居是一个读书人,大力士很瞧不起他,对他十分粗鲁无礼。

一天,读书人想戏弄一下大力士,并借此杀杀他的威风,就对大力士说:“今天咱俩比一比,如果你赢了,就算你本领大,我输你十块金币;如果你输了,以后不能再摆那臭架子,还要给我十块金币。”

大力士一想,呵,真有胆大的,自己拳大臂粗,还比不过一个瘦弱的读书人吗?于是他满口答应了。

读书人说:“今天咱不比别的,只比坐。只要你能坐在我坐过的地方,你就赢了。”大力士应声道:“行。”

读书人微微一笑,他叫大力士先坐。大力士大咧咧地找了一张椅子随随便便地坐了下来。读书人走上前去,二话不说,一屁股坐在了大力士的腿上,笑嘻嘻地对他说:“我坐好了,现在请你也坐上来吧!”大力士当然不可能坐到自己的腿上,只好认输。从此,他再也不敢张狂了。

【工钱的用法】

从前,有个爱问问题的读书人外出旅游。

他经过一个地方,看到一群民工正在那里挖土修路,其中有一个人累得满头大汗,于是就走过去问那个民工:“你干这么重的活,挣的钱一定不少。那么,你的工钱是怎么用的呢?”

那个民工答道,“我挣的钱分三部分用:第一部分还债,第二部分放债,第三部分才是我和我妻子用的。所以,我每天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

读书人心里想:既然要还债,为什么还去放债?既然有钱可以放债,为什么还要借债还债呢?

他左想右想实在想不出来,认为这个修路的民工一定是在哄骗他,便生气地说:“你这个人也真是的!我好心好意地问你,你却来捉弄我。”

那民工抹了一把汗,苦笑着说:“我哪会捉弄您呢?我的工钱就是这么用的嘛!”于是他又解释道:“我的第一部分钱是用来养活父母,也就是替自己还债;第二部分钱是用来抚养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放债给他们;第三部分才供自己和妻子吃饭,所以只能半饥不饱的。”

“噢,原来如此!”读书人听了恍然大悟。他同情地朝民工点点头,叹息着走了。

【巧发求救信号】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叶布尔乘船去澳洲大陆考察,不料在太平洋遇上了强烈风暴,船被冲到礁石上,被撞得粉碎。

叶布尔幸好抓到了一块木板,在海上随波漂流好久,终于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

当时正值深秋,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叶布尔躺在阳光下休息一阵,体力渐渐恢复了。

他起来后仔细看了一下这个小岛。岛上只有少量的树木和遍地枯草,既无淡水,也没可以食用的植物。叶布尔着急起来:必须赶快离开这里,否则会被饿死。

于是,他守在海边,一看到远处海面上有船驶过,就站起来拼命呼喊、招手,可是因为离得太远,没人注意到他。他急得一时没了主意。

他感到自己有点饿了,他在身上摸索着,想找一点吃的东西,却发现身上藏了一只高倍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