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上)
6968300000051

第51章 工匠智慧的故事(13)

“您锔的是什么大家伙呀?”

“什么大锔什么。”

大家都爱这么问他,因为爱听他说“锔大家伙”,天长日久,“锔大家伙儿”老头儿几乎是家喻户晓了。

现在白塔这个大家伙裂了缝子啦,大家都发愁了,谁也没心肠再问老头儿会锔什么了。

这天,大家正在这家切面铺里议论着白塔裂缝子,有的说:“白塔裂缝子,这得要拆了重修啊!”有的说:“拆了重修,那得多大工程啊!还不如把它锔上呢。”有人说:“这么大的家伙,怎么锔的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纷纷。

这时候,锔补缸的老头儿,掀帘子进来了:“喂,伙计,煮一斤宽条儿面。”

大家瞧见他进来啦,有的就乐着说:“老头儿,您会锔什么来着?”

“锔大家伙。”

“白塔可以称得上是大家伙,您会锔吗?”

老头儿不假思索地说:“会锔。”

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有人说:“您要真能说到做到的话,我们大伙一定请您喝酒。”

过了几天,人们发现白塔上真有七道光华灿烂的铁箍,那个老头儿自白塔锔好后也没有了踪影。大家都说白塔上的箍一定是那老头儿给打的,还说老头说不定是鲁班爷变的呢。

妙应寺至今仍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里,传说中的光华灿烂的铁箍已看不见了,但塔肚子上却有几条凸起的道道,人们一看见这几条道道,就会想起这个锔白塔的故事来。

【乏塔的离奇传说】

北京天坛的正东,体育馆的东南,龙潭湖的北面,在金朝的时候,有一座法藏寺,法藏寺的后院有一座玲珑塔,此塔七层八面,高有十丈,人称“法塔”。后来又称为“乏塔”。“乏塔”的故事是因鲁班而起的。

据说,早年的北京东城一座塔也没有,而西城却有双塔寺两座塔、万松老人塔一座塔、白塔寺一座大白塔、北海山上一座小白塔,共计五座塔,住在北京西城的人,曾以此自豪地说:“说北京吗,西城五塔,东城无塔啊!”

有一天,鲁班爷逛了一趟北京城,回来后,大为不悦,就对妹妹说:“北京城很好,可是塔都凑在西城去啦,我心里有点不痛快!”他妹妹告诉他可以在东城建一座塔呀。鲁班说,那也要找一座好看的塔样来做。于是他们决定云游四方去寻找。

一天,兄妹二人云游到了西湖,发现雷峰塔很好看,便决定照这个样子去做。兄妹二人一齐动手,自然会做得很快,从太阳偏西,到刚交定更,一座七层八面的玲珑塔就做成啦。

塔建好了,他的妹妹就对塔说:“老塔呀,北京城东城没有塔,你愿意上那里去住吗?”塔发出嗡嗡的答话说:“我愿意去!”

鲁班爷让塔切记,路上不要休息,二更动身,四更到北京,五更之前一定要找好地方,否则过了五更,你就永远不能挪地。塔应了应声,瞬间变成一个尖头顶,灰布袍的黑大汉,他辞别了鲁班爷兄妹,转身往北,嗖的一下,已不见了踪影。

还不到四更天,黑大汉就已到了北京。塔走到法藏寺的庙后面,听见院里有说笑声,他探头往墙里一瞧,原来有很多人在墙角边上赌钱,他想:我走了几千里地,剩下的路也不多了,不如休息一下。

就这样,他看起了耍钱的。里面赢钱的人,是哈哈大笑,输钱的人,是直嚷晦气,他愈看愈上瘾,并不自觉地说了声“好”,这下不得了,大伙回头一看,墙外站着一个比墙还高的大黑人,他们也顾不上钱了,就往庙里头跑去。

此时,庙里的钟楼的晨钟响了,远处的公鸡叫了,大黑人也不动啦,只好显了原形。又听哗啦一声,原来庙的后墙,叫塔挤塌啦。

这时庙里的老方丈,带着徒弟们来了,瞧见这“庞然大物”,大家都给吓傻了,方丈大喊道:“徒弟们,快随我给宝塔磕头!这是天上赐给我们的宝塔!”

大家跪下后,身上的钱都掉到地上,没人敢承认这钱是自己的。老方丈看见钱高兴地说这钱是上天赐给他们修墙用的。

墙修起来了,塔被围在墙里。民间则传说鲁班爷修的塔,实在是太累了,便停留在这里,所以就叫它“乏塔”。

【样楼建造中的怪事】

北京城有数座城楼,修建这些城楼的时候,总有个先后顺序吧!但大多老百姓谁也不知道到底是哪座城门先盖起来的呢?唯独北京的老瓦工、老木工知道是先修的哪一座城楼。他们说,最先修的那座楼叫“样楼”,意思是,它是北京各座城楼的样子。

他们说样楼是他们“祖师爷”修盖的。

当年,皇帝修建北京城,他要求城门楼子要九丈九高,要盖得楼上加楼,要盖得檐子像飞起来一样。

管工大臣召集了全城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厂(建筑厂),来设计城楼,可商议后,也没有想出好法子,因为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厂,也没做过这么大的工程。

之后,管工大臣又约齐了老瓦工、老木工师傅们一起商议,到底人多力量大,没有几天,施工图就画出来了。管工大臣瞧了画样,说:希望皇上能满意。他把图纸上呈皇帝,皇帝看后频频点头,说:“就这么修盖吧。”

可是,先盖哪一座呢?后来大家决定先盖东面靠北那座城门楼。因为这座城门地势偏僻,皇帝不可能来这里巡视,就是样子差一点,也不要紧,只要管工大臣交了差,大家就能赚钱了。

他们商量好了要修建的那座城门,就是现在的东直门。修建这座城楼,第一步要打起拱门,再砌第一层城楼。第一层城楼起来后,大家一看:周围二十四根大楠木明柱,中间包着一座四个城楼门,挺美观,包工大木厂、管工大臣心里都美滋滋的。

往下该起升斗(斗拱)了,升斗起来了,怎么瞧怎么觉得东北角高出一截儿,怎么办呢?包工大木厂的掌柜的,赚钱心切,不愿返工,告诉工头说:“你们在东北角上用的椽子,多一些重一些,也许椽子一压,就压平了。”

工头心里疑惑,木工师傅也觉得不妥,要减少东北角升斗的尺寸吧,做升斗时候,又是按照规矩做的,一分一厘也不差,任凭大家怎么冥思苦想,可怎么也想不出办法来,只好继续修建。

等椽子上完了,椽子钉完了,再瞧,东北角更高了,木工师傅急得直出汗,拿尺量吧,怎么量也都够尺寸,大家更加不解了,更无奈了。东北角这么高,没法上草苫子、盖瓦。

大伙儿正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就瞧有一个壮工(小工),围着这个东北角来回转悠,木工师傅本来心里就烦,工头心里也急,就喝叱这个壮工,说:“大伙儿心里正着急呢,别在那儿瞎转悠了!”

这个壮工毫不理会,一转身直奔了脚手架,噌噌地就顺着架子向上爬,大伙儿都瞧愣了,只见这个壮工到了脚手架顶头上,仿佛忽然一跺脚似的,似乎要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了。

下面瞧的人,不由地喊了一声:“糟了!”再瞧,这个壮工,并没摔下来,只见他一只脚落在东北角的椽子上,跟着一转身,抓着脚手架就出溜下来了。工头和木工师傅也正要指责这个壮工,却见这个壮工一溜烟儿不见了。

大伙儿正为壮工的举动而不解时,有一位木工师傅忽然惊叫起来,说:“你们快瞧,城楼东北角怎么不高了!”工头和木工、瓦工师傅赶紧过来一瞧,东北角与其它角一样平了。大伙高兴了,再找那个壮工,怎么也找不到了。大伙儿说:“这个壮工,一定是鲁班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