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上)
6968300000061

第61章 百姓杂谈的故事(10)

“来啦,来啦!”摆渡人说着,点亮桌子上的小油灯,打开门让他们进去。圣彼得站在桌子旁,圣保罗站在门以圣约翰留在院子里。见此情景,吝啬的摆渡人和比他更吝啬的妻子都惊呆了。

“我是圣彼得,”最年长的流浪汉说,“这位是使徒保罗,站在院子里的是圣约翰。”

两个吝啬的老人诧异得把手一拍。

老妪说:

“噢,神圣的上帝!圣彼得、圣保罗和圣约翰同时光临寒舍,这是我们最大的荣幸啊!”

然后,她没好气地支使丈夫:

“还不快去拿点吃的来!哎呀呀,亲爱的圣彼得,你别生气,我们实在太怠慢客人了。请坐吧!”

摆渡老汉很快转回来,手里拎着一条很便宜的小鱼。

他用胳膊肘捅了捅妻子,说:

“拿去煎一煎!”

“还是煮的好,”她说,“不用油。”

圣彼得却说:

“把鱼给我吧!保罗老弟,拿去给约翰,让他给鱼祈祷祈祷。”

保罗把鱼拿出去。可是,当他把鱼拎回来时,那条小鱼竟然变成了一条大鱼。

老俩口看见了,大吃一惊,几乎跌坐在地上。

老妪把鱼拿去煮了。这条大鱼足够五个人吃哩。可惜,除了鱼,他们没有别的可吃的。

“怎么没蛋糕呀?”圣彼得问。

老妪听了,勉强站起来去拿蛋糕;可是,她拿来的蛋糕像一块土疙瘩,又黑又硬。

“圣保罗,我的老弟,把蛋糕拿去给约翰,让他给蛋糕祈祷祈祷。”

保罗把蛋糕拿出去,可是拿回来的却是一个又大又松软的蛋糕。

老俩口面面相觑。

“怎么没酒呀?”圣彼得问,“吃鱼得喝酒呀!”

摆渡老汉听了,只好站起身去拿来一个缺了口的酒罐招待他们。圣彼得闻了闻,叫保罗拿去给约翰,让他祈祷一下。当保罗把酒罐拿回来时,罐子里的酒变得满满的,足够他们喝个痛快。

于是,老俩口深信出现了奇迹。他们相互对视了好一会儿,然后,老妇附在丈夫的耳边,悄声说:

“看到了吗?咱们有一袋金币。要不要拿出来让他祈祷一下?圣彼得难得来咱们这儿一趟呀。”

“不错,”老汉高声说,“这是件大好事嘛!”

于是,老妪走进房间,拿了一口袋金币出来。圣彼得马上明白该干什么了。

“快拿去,保罗老弟,拿去给约翰,让他给这些钱祈祷祈祷!”

约翰是他们三个人中间跑得最快的,他接过那一口袋钱,便立即朝埃格尔方向飞奔而去。

过了一会儿,圣保罗走进来说:

“祈祷很成功。我去帮他一下吧。”

一走到门外,他就像被风吹走的干草一样,转眼间就不见了。

圣彼得等候片刻,然后叹口气说:

“我去看看,也帮着祈祷一下,好让金币变得更多些。”

圣彼得站起身,装出一副虔诚的样子走了出去,可是,当他一走到院子,辨别清楚他们俩奔跑的方向,接着,他也溜了。

起先,老俩口都满怀希望,耐心等待,可是后来他们便失去了耐心,嫌祈祷时间过长。摆渡老汉走出门外,想看看他们究竟在干些什么。

可是,不管费多大力气,他也找不着他们了!院子里连一个幽灵也没有。附带说一句,这时天已经漆黑了。

摆渡老汉跑进屋,对妻子说:

“哎哟哟,钱没了!被圣被得拿走了!被圣保罗和圣约翰拿走了!现在,咱们该上哪儿去找他们呢?”

老妪一听,马上号啕大哭起来。

【大小偷和小小偷】

从前,一个老头儿膝下有四个儿子。一天,他把儿子们叫到跟前,分给每人一点黄金,让他们出去学手艺,六年以后回家来比试比试。

儿子们遵照父亲的嘱咐,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出发了。四个人结伴走了整整两天,第三天,他们在路上碰见几个病病歪歪的人。老大问:“你们要去哪里?”病人说:“上区有个名医,我们去找他看病。”老大对三个弟弟说:“我想去学治病,我们就在这里分手吧,六年以后再见!现在每人垒一堆石头,今后谁要是先回去,就把自己的石头堆拆掉。”

大哥走了,三兄弟继续结伴而行。走到一个山谷,碰见一群背着炭的人。老二问:“你们背炭做什么?”一个人说:“下区有个嗄拉明珠托央(意为铁锤象魔术师一样的铁匠),我们帮他运炭。”老二对两个弟弟说:“我想去学打铁,我们分手吧!”

老三老四继续朝前走。走着走着,瞧见一个壮实的汉子背着一头黄牛大踏步前行。小弟弟说:“三哥,我想跟这位大力士学习力技,我们分手吧!”

最后剩下老三一人了。他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有个人席地而坐,面前摆了很多妇女的装饰,那人正在“一、二、三”点数。老三走上前,那人突然跳将起来,“嗖”地拔出腰刀,眼睛瞪得比山桃还大。老三忙说:“饶命饶命!我想拜你为师。你这些东西是怎样得来的?”那人说:“偷来的。”老三说:“我跟你学偷东西。”

六年一晃过去了,兄弟四人都学会了一门手艺,回到了家中。老父亲很是高兴,问他们学会了什么。老大告诉父亲学会了治病;老二告诉父亲学会了打铁,说着左手抓钎,右手举榔头,不到一顿茶的工夫,就敲出了一个漂亮的铁盆;老四告诉父亲学会了力技,他跑到院落子里,轻轻松松把一头公牛抱了起来,哥哥们非常惊讶,问他怎样学到了这本事,老四说:“师傅给我一头刚出生的牛犊,让我天天抱它。六年以后,小牛犊长大了,我还能抱得动。”父亲发现老三总是低着头,斜着眼睛看人,就问:“你学会了什么?”老三说:“我学会了偷东西。”父亲呆了半天,说:“今天我们的邻居买了鱼,你去偷回来。”随后老头赶快跑到邻居家里,气呼呼地说:“我的三儿子学会了偷东西,今晚要来偷你们的鱼。你们狠狠打他一顿,他今后就再不敢偷东西了。”

晚上,邻居老头把外、中、内三道门严严实实关好,手持棍子等待小偷。老三拿了一只长钩子,爬到邻居楼顶的烟囱上,学猫叫了几声。邻居老头说:“不好,猫要吃鱼。”老太婆说:“我去把鱼放到碗柜里。”两人说话的工夫,小偷从烟囱里伸下钩子,钩到了鱼,老太婆进来,看见鱼吊在空中,大叫:“不好了,鱼飞走了!”

老三把偷来的鱼交给父亲。父亲非常惊讶,跑去问邻居为什么不打小偷。邻居老头说根本没有什么小偷,鱼是自己飞天了。父亲拿出鱼,说:“瞧,鱼没有飞天,是我儿子偷的。”邻居老头怒气冲天,“今晚让他来偷我的衬裤,我非把他打个半死不活。”

父亲回到家,让老三今晚再去偷邻居老头的衬裤。老三说:“偷衬裤有什么用?不如偷富家的金银宝贝。”可他不敢违抗父亲的指令。晚上,他跑到牛圈,拿了一点稀牛粪,然后打扮成邻居老太婆的模样,轻手轻脚摸进邻居家的厨房,钻到一个角落里美美地睡了一觉。邻居老头躺在床上,一夜未合眼。黎明鸡叫的时候,还是没有动静,老头以为小偷不会来了,便放放心心睡去。这时,老三拿着稀牛粪,悄悄抹在老头屁股上。老头一觉醒来,觉得屁股上凉嗖嗖的,以为自己泻肚子了。他脱下衬裤,一脚蹬出被子,又睡了过去。

老三把偷来的衬裤你给父亲。父亲更是惊讶,又跑去责问邻居。邻居老头怒气冲冲地说:“今晚让你儿子来偷我,看他有没有这本事?”

老三听后笑了笑说:“我学过偷东西,可从来没有学过偷人。不过我可以试一试。”他在邻居的羊圈门口挖了个洞,把一个大口袋放进洞里,袋口只要用绳子一拉,便可收紧。老三在袋子上面盖了一层草,夜晚躲在羊圈套旁边,学豹子吼了几声。圈里的羊吓得“咩咩”乱叫,又蹦又跳。邻居老头以为豹子来叼羊来了,手持长矛冲到羊圈,一不小心掉进了洞里,老三一拉绳子,袋口收紧了。他驮着口袋回到家,对父亲说:“邻居偷来了。”父亲无可奈何,给了他一点钱,把他赶出了家门。

老三四处游荡。一天,他正在一个村子里闲逛,碰见一位年轻小伙。小伙子问:“你叫什么名字,要到哪里去?”老三说:“我叫大小偷,要去偷东西。”小伙子说:“我也叫大小偷,也要去偷东西。”老三说:“不能两人都叫大小偷。我们比一比,看谁技术高,谁就叫大小偷。我可以不惊动主人,把他家里的鸡蛋偷出来。”小伙子说:“我也可以不惊动主人,把他鞋底上补的鞋掌偷下来。”两人决定晚上比赛。

天黑了。老三拿着一把尖刀,钻进一户人家,把吊在墙上的鸡蛋筐子挖了个窟窿,将鸡蛋一个一个掏了出来。筐子挂得很高很高,他不得不踮起脚。那小伙子趁机用尖刀把他的鞋掌割了下来。回去后,老三得意洋洋地说:“看,我偷来了鸡蛋,该你偷鞋掌了。”小伙子说:“鞋掌早偷来了,看看你的鞋吧!”老三一看非常惊讶,只好说:“你叫大小偷,我叫小小偷吧!”从此,两个小偷经常合伙偷盗,臭名远扬。

一天,大小偷对小小偷说:“前面山洞里住了些商人,我们去搞点东西来。”随后一人在屁股上画个虎脸,一人在屁股上画了个豹脸,大白天来到山洞口。商人们都出去做买卖了,只留下一个人烧茶看守东西。等烧茶的商人出去打水,小偷赶忙跑进洞里,光屁股冲着火灶。商人打水回来,开始烧茶,刚要放盐巴,忽然觉得有老虎和豹子在眼前晃动。他吓得大叫一声:“我的妈呀!”将滚烫的茶水泼向虎豹。大小偷和小小偷被烫得怪叫起来:“哎哟哟,好疼哟!”商人立刻明白那是小偷。他迅速抽出腰刀,把他们劈成四块。

【掉在井里的金条】

从前,有个骗子住在村子里。只要看到别人有什么好东西,他就要想方设法地骗到手。见到村里的头人,他又是点头又是哈腰,活像一只哈巴儿狗。

村子里有个非常聪明的人叫扎巴。一天,他正在井边打水,瞧见骗子从远处走来,心想:“今天我要好好教训教训他。”于是脱下衣服,好像要跳到井里去。骗子急忙跑过来问:“扎巴啦,这么冷的天,你下井去做什么?”“啊呀呀,刚才打水时,我不小心把揣在怀里的金条掉到井里去了,我得把它捞上来呀!”扎巴装出心急火燎的样子回答。

“啊呀呀,你真是个大傻瓜!这么冷的天,下这么深的井,难道不怕送掉你那像马尾巴一样细的小命吗?”骗子急忙说。“是啊,是啊,你说得真对!”扎巴好像恍然大悟,“如果把命送掉了,金条有什么用呢?只要我还活着,就不愁手里没有金条。”扎巴说完,穿好衣服转身回家了。

其实,扎巴根本没有回家。他悄悄躲在一堵破墙后面,眼睛一眨不眨盯着骗子。骗子见扎巴走远,急忙把衣服脱个精光,在腰间系上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井边的大石头上,然后下到井里。这时,扎巴冲到井边,割断绳子,趴在井口大声喊:“喂,你这个招摇撞骗的坏蛋,在井里慢慢捞金条吧!”

骗子方知自己上了扎巴的当。井水寒冷刺骨,骗子冻得浑身哆嗦,在井里直叫唤:“求求你,朋友!井底下没有金条,请把我救上去吧!”扎巴哈哈一笑,说:“张开你那张驴嘴大声叫唤吧!让那些平日受你阿谀拍马的人来救你吧!”说完在井口盖上一块石板,转身回家去了。

【黄梅民间“留一犁”的故事】

黄梅县民间田地买卖中有一项习俗叫“卖田(地)不卖坟”,相传有一个既神奇又感人的民间故事。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年春季备耕期间,一位娃宛的农民,发现他家那块稻田里,不知什么时候葬了一棺新坟。他虽然觉得奇怪,却未动声地接纳了它,在耕田时还为它多留了一犁土。更重要的是从那以后“留一犁”居然成了宛家的“祖训”。

说来也怪,宛家原本是世代农民。结果到了其孙辈头上不仅出了个大秀才,而且在省城会考时,名列榜首,消息传来举县震惊。因为这是黄梅县有史以来的破天荒之举,所以黄梅县令非常重视。先是亲自出衙相迎,紧接着又让他骑马挂花绕县城一周,着实令人眼馋。

在他之前,黄梅已经有一位姓石的真龙天子,在即将出世时因被人“破法”而功败垂成。在宛秀才之后,又有一位外号“帅猴儿”的渔民之子,在京城考了个探花。于是,老百姓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一首“石盘龙,碗(宛)插花,帅猴儿,中探花”的民谣。

然而,严格地说这位宛秀才并不是完全凭真本领考中的。原来,宛秀才在省城会考期间,每逢遇到疑难问题时,总有一个人在他后面指点他。可是当他回头时却发现什么人也没有。

“请问先生你是谁?”。当那声音再次响起时,宛秀才不失时机地问道。因宛秀才再三追问,那声音才很不情愿地说:“我叫刘一雷。因为你们宛家有恩于我,才有今日暗中指点之举。”宛秀才的父亲说:“据我所知,我们宛家祖祖辈辈都没有与姓刘的人家打过什么交道,更不存在什么恩恩怨怨。”

“你们说的那个刘一雷,该不会是耕田时的那个‘留一犁’吧?”宛秀才的母亲反问道。宛秀才恍然大悟,为了感谢“留一犁”暗中相助,宛家重修了那座孤坟。

后来,人们发现了这座墓里的随葬竹简,才知道墓主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鲍参军。鲍参军姓鲍名照〔公元414—466年)是南北朝时的文学家,出身贫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因子顼起兵时兵败黄梅,鲍照被乱兵所杀,尸骨不得还乡,故葬于黄梅。鲍照诗歌风格俊逸,对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有《鲍参军集》等传世。

有鲍参军在幕后指点,宛秀才岂有不名悬榜首之理?这个故事传开之后,黄梅百姓纷纷效仿,并慢慢形成了卖田地不卖坟地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