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上)
6968300000063

第63章 百姓杂谈的故事(12)

【遗嘱之谜】

大富翁有三个女儿,个性完全不同,大女儿长得很漂亮,喜欢炫耀自己;二女儿生性节俭,承袭父亲吃苦耐劳的美德;小女儿长得丑,成天好吃懒做。虽如此,富翁并没有特别偏爱任何一个。

富翁年岁渐渐大了,身染重病,老人心里明白,自己的日子剩下不多,于是找人代笔,口述自己的遗嘱。不久便安详的在睡梦中去世。

律师在老人死后,正式宣布遗嘱,没想到这遗嘱规定得十分怪异:“我指定妻子艾蜜为三个女儿的代理人,由她把我所有的财产平均分配给三个女儿,但她们不得拥有或享受到所分得的财物。”老人在遗嘱里这样要求的说。

另外,他又说:“如果继承的财产一旦脱手之后,每人必须各付一千镑给她们的母亲。”

妻子百思不解老人的用意,城里的各个律师,都无法为这个谜样的遗嘱找到完善的答案,于是“富翁的遗嘱”就变为城里城外大家相互争论的话题。

由于始终找不到答案,母亲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分配,大女儿被分到的是一些华丽的衣服、女人的装饰品、洗澡用品和服侍的仆人。二女儿得到的有羊群、土地、农舍和耕牛、驴子、工人以及全部的农具。小女儿则拥有一个珍藏许多美酒的酒窖,同时还有一栋高级的华厦,以及种满各式各样花草的庭园。

妻子采取这种分配的方式,主要是根据三个女儿的个性,给她们最喜欢、最想要的东西。

正当母亲当众准备把分配好的财物,转交给女儿的时候,突然群众里有人大声感叹的说:“假如这富翁知道自己的财产是这样处理的,我想,在坟墓内的他一定会死不瞑目的,这么大的一座城,居然没有人为这个谜语找到解答,实在是令人讶异。”这时,群起哗然,大众议论纷纷。

“既然先生您这么说,想必您一定想出答案了。”

那个人终于开口说道:“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把房子、家具、花园以及陈年的酒窖分给第二个女儿,把衣服、珠宝和仆役分给那位爱喝酒的三女儿,另外再把土地、农具和工人分给虚荣的大女儿,她们三个人对于这种分配方式,一定非常不满意,于是大女儿把那些农具、土地卖掉换来华丽的衣服和装饰品,三女儿也会把那些珠宝脱手卖掉买酒;二女儿则住不惯大厦,同样也会卖掉它,这样一来不正符合富翁的规定,不得拥有或享受所分得的财产,既然她们的财产都脱手卖掉,就有钱付给母亲一千镑的钱了。”

大家听后恍然大悟,对于那人的机智钦佩不已。

【汪虎开新路】

从前,岩坑人到董村亭下去,要走一条盘山小路,从龙化寺院门口经过。如果,顺着势开一条横路,走起来平坦,还要近好几里,可是龙化寺和尚就是不让开,说是辟山开路动了龙脉,破了风水,寺院就要败落。多次争吵,有一回,百来个有武艺的和尚还动手把岩坑人打得头破血流。

汪虎懂事以后,知道上辈人的心愿,也想为下代子孙造福,就想出了一个巧计,如此这般,对岩坑四个村的族长老头讲过详细,族长们听了,个个称赞,分头行事,等候号令。

农历六月卅日,是月暗夜,天上又下着零星的毛毛雨,四个村二百多个十八到四十岁的壮丁,拿着锄头、铁撅、棍棒、柴刀打头阵;二百多个妇女备了家什抬石头,挑泥土;三五十个老的小的举着松柴火把来回游动;再加上事先做成的二百多个稻草人,每个草人缚上一盏灯笼,有次有序的排成一线。一声号令,全体人马大喊大叫:“开路!劈山……。”“登、登”砍树声,“叮、叮”打石声,震天动地,整个山岙要开爆了。

龙化寺和尚听见,出来一看,只见满山灯火密密麻麻,少说也有千把人。当家和尚吓得心惊胆颤,只派了十几个和尚的外面望风头,其余都坐到大殿去紧口念着:“南无阿弥陀佛。”

一夜到天亮,一条平坦的新路开通了。生米煮熟饭,龙化寺和尚也只好顺水推舟,不了了之。

【财主和金锅】

很早以前,微山湖畔有个陶家庄,陶家庄有个陶员外。陶员外家里很阔,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陶员外老了,又不满足了,做梦也想着家里有棵摇钱树,再不有个聚宝盆,有用不完的金子,花不光的银子。他表现上对人和和气气,背地里欺负扛活的,做了好多坏良心的事,长工们背地里都管他叫“陶善人”。

陶善人有个习惯,每天太阳不露红都要到湖边上走一走。

这天清早,大雾很浓。陶善人悠闲地在湖边上走着,看见微山湖上有座城池,他身不由己踏上了湖边的一只小船,慢慢地向那座城划去。他觉得奇怪,这么大的微山湖里怎么会有座城呢?

陶善人划着船来到城门口,拴好了船,一抬头,看见城门口上门有三个大字:洛阳城。陶善人站了一会,大步向城里走去。

他来到街上,见挑挑的、卖蒜的、补锅的、卖蛋的,人很多,没有一点声响。陶善人走进了一家店铺,看见掌柜的和店伙计正趴在柜台上,两只眼瞪着他。陶善人在柜前看了看,出了这家店铺,进了那家店铺。他见这家店铺和那家店铺一样,人全和庙里的菩萨差不多。他走进不少店铺,都是这样。他看到店铺里柜台上有一口小锅。小锅大小正适合一个人煮饭吃。陶善人想:用这口小锅自己煮人参汤喝,再好不过了。他看了看店伙计,见两个店伙计背着身子站着,就把锅往怀里一揣,慌三忙四出了店铺,来到大街上。他见街上还很寂静,心里害怕了,两条腿不住地打着摆子。陶善人怀里揣着锅,慢慢腾腾往城外走。来到城门口,看见城门四周涨满了水,他的小船在水里打着转转,他解开船,慌里慌张上了船。回头再看洛阳城,不禁吓呆了:洛阳城让水淹没了。

小船不知不觉向岸边飞去。到了岸,陶善人一个大步下了船,正想拴住小船,就见金光一闪,小船不见了,太阳也从东边出来了。

“兴许是一场梦吧?”陶善人自己对自己说。他揪了一下自己的胡子,好疼!分明不是梦。

陶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慢腾腾地向家里走。刚进大门口,媳妇就迎出门来,惊讶地问:“老头子,今天是怎么啦,回来这么晚?”

“嘿嘿!”陶善人勉强笑了笑:“在外面走了一大段路,回来晚了些,路上还拾了口小锅。”陶善人怕媳妇听了会害怕,没敢说出误入洛阳城的事。

“一口什么样的锅?”陶夫人问:“拿出来我看看,放在哪了?”

“在这儿呐!”陶善人说着话,从怀里拿出了那口锅,立刻金光闪闪。

“老头子洪福,真是福大命大造化大。哎呀!可了不得啦,是一口宝贝金锅!”

“是吗?”陶善人惊疑地问。

“老头子,别人能骗你,我还能骗你?”

这时,丫环、佣人听说陶善人拣了口金锅,全都围了上来。这个佣人说:“老爷真是有福之人。”那个说:“老爷的洪福比东海的水都长。”

陶善人笑眯眯地说:“夫人,咱们今天用锅要做点什么好吃的呢?”

一个丫环接过话头说道:“夫人不是六十六大寿吗?用它煮肉吃吧!”

陶夫人吃肉心切,不管是不是吉日良辰,就叫佣人动起手来。

天过晌午,陶夫人吃完了肉,心里却有说不出的滋味。她有些犯疑:“金锅煮的肉为什么不如铁锅煮的肉好吃呢?”

这时候,管家凑在陶善人的耳旁,低低的声音说道:“小时候,在家里听俺老爷说,要是只宝锅,放在锅里的东西,用也用不完。”

“此话当真”陶善人半信半疑。

管家说:“老爷不信,试试看。”

陶善人和管家亲自动起手来,把锅里的肉一勺一勺地往外舀。舀一勺,又一勺,锅里还是那么多肉。陶夫人很惊奇,忽然陶夫人的脸又撂了下来,“我们有肉吃算什么?放进钱,用也用不完,花也花不尽不是更好吗?”可是锅里肉舀不完怎么办呢?”管家眯着眼,又出了鬼点子:“我们不如把金锅弄到微山湖里,刷洗干净锅里的肉,不就成了聚宝盆吗?”

没等陶善人同意,陶夫人和管家抬着金锅向微山湖走去。

陶夫人和管家来到湖边,小心地把金锅放进水里,还没等他俩动手刷锅,只见金光一闪,金锅沉水里去了。

管家和陶夫人一见,慌忙用手去抓金锅,哪里还抓得到?

这时陶善人也来到了湖边,见老婆和管家正在湖边捞什么,以为又碰上了金银财宝。过去一问,才知道金锅没有了,差点没把他气死。他恶狠狠地骂道:“你们把我的金锅弄到哪儿去了?”

陶夫和管家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浑身上下直打哆嗦。

陶善人更加生气,一把把夫人推到了湖里,随后一抬腿又把管家赐进了水里。他站在岸边,大声哭喊到:“金锅,我的金锅!”一不小心,脚下一滑,陶善人“砰”地一下也跌进了湖里。

三人在水里挣扎了一会,往下一沉就不见了。

【隐身草】

从前,滕南有个老财主,家里常年供奉着财神,梁头上雕着元宝图案,大门上写着“招财进宝”的横披,衣服上绣着大制钱的花样,啦起呱来也三句离不开“财”字,当地老百姓给他起了个外号:“老财迷”。

老财迷虽有万贯家产,阔得淌油,但对长工们却十分苛刻。长工们挣命劳力干上一年,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那是恨在心里,骂在嘴上。

老财迷院子里有棵老槐树,树上有个大老鸹窝。他老婆整天夸这个老鸹窝像聚宝盆,他家就是靠着这个“聚宝盆”才富起来的。时间长了,长工们都听腻歪了。有一天,张三、李四、朱五、杨六四个人凑到一起,嘀咕了半天,想了一个主意,要让老财迷自己亲手把这个“聚宝盆”拆掉。

这一天早五更,老财迷起来催长工们下地干活,刚一出屋门,就见老槐树下模模糊糊有几个人影,还嘀嘀咕咕在喊喳什么。他忙不迭地躲到假山后,竖起耳朵,想听个究竟。只听张三说道:“咱又不认识什么样的是隐身草,怎么找法呀?”李四说:“反正是编在老鸹窝上,不行我上去一根一根地挑。”朱五说:“不妥当!老鸹一叫,惊醒了东家怎么办?”杨六说:“那好办,咱先用长杆子把老鸹赶跑,再躲到一边,就是东家起来,一看没人,他准回去睡觉。等他一关门,咱就行动。就这么定了!赶明天半夜里动手。”停了会儿,又听杨六说:“刘老道说的这棵隐身草,可是无价之宝。有了它,谁也看不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咱先说下,不管谁用这根隐身草发了财,可千万不能忘了咱弟兄们。”

老财迷又听他们几个嘁嘁喳喳了一阵子,可没听清说了些什么,就看他们下地干活去了。老财迷兜了这个底,又气又喜,气的是长工们要偷他家的宝贝;喜的是他马上就能弄一件无价之宝。他急忙回到屋里,把刚才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老婆,他老婆只了半信半疑。接着又商量了半天,趁着天还不大亮,就开始行动了。

老财迷慢慢地爬上树杈,就拆起老鸹窝来。他老婆在树下仰起脸看着,老财迷拿起一根枯枝子问:“看见我了吗?”“看见了。”老婆应着。他又拿起一根问:“看见我了吗?”老婆还是回答看见了。就这么一连问了二十五、六回,他老婆仰得脖子疼,实在受不了了,便低下了头。谁知上边又问:“看见了吗?”他老婆气得随口说:“没见!”老财迷一听,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忙把手中的树枝揣到怀里,下了树,回到屋里,把它藏在了大木柜里。

这一阵子,可把个老财迷折腾坏了,他一边倒在床上休息,一边琢磨着发财的点子。想来想去,金银财宝再多,也不如做官光鲜,去偷县太爷的大印,弄个七品县令做做。

第二天晌午,他取出隐身草插在脖领上,备上马直奔滕县城里去了。一个时辰的工夫,就来到县衙门前。守门的衙役可巧正在打盹,衙役都没看见。于是他放心大胆地来到大堂上,直奔公案桌,抱起官印转身就走。值班的衙役们一看,哪里来的愣种,竞偷到县太爷头上来了!就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把老财迷打倒在地,捆绑起来,夺回官印。这时县太爷从屏风后闪出,问清原由,责令衙役重打四十,押入天牢,听候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