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习惯学习法
6969400000012

第12章 学生提高文科能力故事推荐(3)

17.只用标点符号的自传

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博士提议:每人使用最简短的话写一篇《自传》,行文用句要短到甚至可以作为死后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铭。于是乎大家凝神苦思,展纸命笔。

一个满脸沮丧神情的青年最早完成,他交给巴尔肯的“自传”只有3个标点符号: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一个句号“。”。

巴尔肯问他是什么意思,年轻人凄然作色道:“一阵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

巴尔肯略一沉思,提笔在这篇“自传”的下边,有力地划了3个标点符号:

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一个大问号“?”。

接着博士用他那特有的鼓励口吻,对这位自暴自弃的青年说:“青年时期是人生一小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18.“?——雨果。”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出版社后,过了一段时间还不见此书出版。于是就给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内容只写了:“?——雨果。”很快,他便收到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内容也只有:“!——编辑室。”过了不久,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便与读者见面了。这封信,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信”。

19.一诗变小剧

杜牧是我国唐代诗人,写过不少清丽生动的抒情小诗。

有一年正值清明节,他行旅之中遇上了下雨。纷纷细雨,正现春雨特色。然而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在这清明节,又怎能不触景伤怀?遇到这样的天气,怀着这样的心情,多么想找一小店,饮上几杯,以便避避雨歇歇脚呀!路遇牧童一问,指给了酒家所在,真是不亦悦乎!正是基于这种意境,杜牧写出了《清明》一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里,我们不去评论这首诗的美妙,而是说曾有人借助现代的标点符号,在对这首诗不增减一字的情况下,改编成了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台词俱全的小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0.“推敲”一词的来历

唐朝有个诗人名叫贾岛,有一年他到长安赶考。

一次,他外出归来,在返回客店的途中,闲着无事,就在驴背上吟诵起不久前写的两句诗。

他觉得其中一句“僧推月下门”的“推”字还不怎么贴切,想用一个“敲”字来代替,但考虑了很久,仍然决定不下。于是,他反复吟诵着,一会儿做推门的手势,一会儿做敲门的动作,两只手不住地一上一下,一伸一缩。街上的行人看了大为惊奇,有的甚至当他得了神经病。

忽然迎面来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马队伍,原来是长安府尹韩愈出巡。路上的行人见府尹来了,都急忙向两边回避。只有贾岛仍然骑着毛驴走在路中央出神地做着推敲的姿势,结果被鸣锣开道的差役们一把揪下驴背,提到府尹大人的轿子跟前问罪。

韩愈责问:“你叫什么名字?哪儿人?干哪一行的?”

贾岛说:“我叫贾岛,来京城赶考。”

韩愈问道:“锣敲得这么响,你怎么没听到?干嘛不回避?”

贾岛回答说:“我只顾在驴背上吟诗,什么也没听到,因此冒犯了大人,请大人恕罪!”

韩愈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听说贾岛因作诗入迷,才冲撞了自己,情有可原。当即转怒为喜,用温和的语气问道:“你做了首什么诗?快念出来听听。”

于是,贾岛把这首五言律诗一字一句地念了一遍,末了,还问韩愈:究竟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韩愈非常赞赏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并建议把“推”字改为“敲”字。

贾岛请问他有什么根据。

韩愈说:“从意境的角度看,山中夜晚,寺门紧闭,题目又写‘幽居’;在那月光皎洁、夜深人静的环境中,忽然听到几下‘梆梆’的敲门声,以动衬静,就更显出寺院的深幽沉寂。而用‘推’字就显不出这许多好处来。”

贾岛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欣然接受了这个意见,决定用“敲”字。后来常用的“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21.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洲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近黄昏,船快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奋,随口吟出了一首绝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象话了!”他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22.元帅发来紧急令

老舍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经常会收到各家报刊的约稿信。一次《青年界》杂志的主编赵景琛向他迫切诚恳地约写一篇文章,老舍先生应约,很快写了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在给赵景琛寄稿时,附寄了这样一封信:

景琛兄:

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得!马来!

参见元帅。

带来多少人马?

两千来个人,还都是老弱残兵!

后帐休息。

得令!

这封信,老舍先生写得风趣形象,妙不可言,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23.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朝有个叫朱庆馀的人,有一年他进京赶考,他先谒见了前辈诗人、水部郎中张籍,把自己的旧作和新篇都呈献给他过目,请求指教。张籍一向重视提拔和奖掖后进之士,他读了朱庆馀的诗篇,非常满意。

考期临近了,一天,朱庆馀又把一首题为《闺意献张水部》的新作给张籍看。张籍打开诗稿,琅琅有声地诵读起来: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借闺房情事来隐喻考试。作者自比新娘,把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新娘”对“新郎”说:“我刚才画好的眉毛,深浅合不合时样呢?”意思是说:我的诗文是不是合主考官的心意呢?比喻生动,句式活泼,含蓄蕴藉,耐人咀嚼。

不久举行了考试,朱庆馀果然考中了进士,做了朝廷中的秘书省校书郎。

24.“突然”与“突然之间”

海明威的儿子在回忆录《爸爸教我写作》中写道:有一天早晨,爸爸说:“你自己写一篇短篇小说,不要期望写得很好。”我坐在桌子边,苦思冥想。用爸爸的打字机,满满地打出一篇故事,交给爸爸。

爸爸戴上眼镜,给自己倒了一杯酒,读了起来,我在一边等着。他读完之后,抬头看了我一眼。“非常好,吉格,比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写得好多了。我看要改的就是这个地方。”他指着稿子,“应把‘突然之间’改成‘突然’,用字越少越好——这可以保持动作的持续性。”爸爸笑了起来:“你可以得奖了,孩子,你很有想像力。”他相信我们家里又出了个优胜者,可以在学校短篇小说比赛中得头奖。

得奖的应该是屠格涅夫,因为这篇小说是他写的,我只是在抄录时变了变背景,换了换名字。我对这篇小说的惟一贡献是把“突然”改成“突然之间”。我抄录时估计爸爸没读过它,因为有几页还没裁开。

25.诗的妙用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有一天,一位诗人走近他身边,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一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那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呀?”那诗人笑笑,念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看到她。”

26.虚词的妙用

北宋有个宰相名叫韩琦。有一次,他在相州修筑了一座昼锦堂,请散文家欧阳修写一篇文章。欧阳修答应了,不久写成,并派人把稿子送去。韩琦读了这篇文章,玩味不尽,赞叹不已!

过了两天,韩琦又收到欧阳修派人送来的第二份稿子。还另外附了一张条子,上面写着8个字:“前有未足,可换此本。”韩琦把刚送来的稿子恭恭敬敬地拜读了一遍,觉得跟两天前的稿子毫无区别,一模一样,感到大惑不解。于是,又把前后两稿反复对照着朗读,终于发现了微小的差别。原来初稿的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二稿在“仕宦”和“富贵”两个词后面各添了一个虚词“而”字,其他地方则原封未动。

韩琦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品味着,猛然一掌击在案几上,连声叫好!这篇文章的开头两句添上了虚词“而”字,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能博得韩琦如此的夸奖?原来,添上两个“而”字,就变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一改,不但使欧阳修散文的那种委婉曲折、摇曳多姿的笔调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把前后发展的过程也反映出来,意思更加突出,语气也更为畅通了。

27.曹子建七步成诗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儿子,他与曹丕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曹操有好几个儿子,按照封建正统思想,曹操的君位应当传给大儿子曹丕;可是有的大臣和谋士表示反对,主张立第二个儿子曹植为太子,理由是曹植有雄心壮志,才能也比哥哥好。而支持曹丕的人势力也很强,双方各不相让。最后,曹操作出决定,确立曹丕为太子,打算死后传位给他。后来曹操死了,曹丕继位,称魏文帝。从此以后,曹植的处境一天比一天危险,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常常想方设法迫害几个弟弟。

一天,曹植又从封地赶回京师朝拜皇上。这一次,曹丕下决心要置自己的亲弟弟于死地。等曹植上朝时,曹丕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命令曹植走七步路必须作出一首诗,作不出就判处死刑。朝廷上一片沉寂,气氛很紧张。有几个一向同情曹植的人也替他捏了一把冷汗。

人们把目光投向曹植,只见他举止从容,面不改色,文思敏捷,出口成章: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就是著名的《七步诗》。豆茎(即豆萁)和豆子本是同根所生。可是如今一个在锅(即釜)底越烧越旺,一个却在锅里受尽煎熬。曹植面对曹丕不择手段的迫害,发出了弱者凄厉的呼喊。

曹丕听弟弟吟完这首诗后,非常窘迫,一副狼狈相,终于不敢加害。朝廷上的气氛这才轻松了许多,几个同情曹植的人,心里也暗暗替他庆幸。可是,曹植由于曹丕和后来继位的魏明帝曹睿的接连不断的忌恨和逼迫,终于郁闷而死,只活了41岁。

28.陶渊明赋《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所处的时代,危机四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十分混乱。

公元405年8月,他迫于生计,又出任彭泽县令,每月薪水只有五斗米!陶渊明上任以来,也没有大的作为。公务办完之后,就到后衙院子里赏赏菊,喝喝酒,吟吟诗,不觉秋去冬来,天气渐冷。一天,他刚处理好一桩案子,准备到房间里休息一下。这时,有个县吏前来禀报:

“本郡刺史李大人派督邮张大人来我县视察,已到城外驿站了。请老爷赶快到城门口迎接,不可怠慢!”

浑身疲乏的陶渊明纳闷了半晌,县吏急得团团转,再三催促他束紧腰带,整好帽子,穿戴整齐,见到督邮大人后必须恭恭敬敬,笑脸相迎。陶渊明向来为人正直,蔑视权贵,不习惯于在上司面前打躬作揖,点头哈腰。他踌躇片刻,就对县吏说:

“烦你转告一声,我陶渊明怎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向那个乡里小儿张督邮低头弯腰呢?”

说完,他毅然摘下乌纱帽,脱下七品官服,取出官印绶带,一并放在桌子上;回房里换了一身布衣,卷起铺盖往背上一撂,大踏步跨出了县衙门,辞职不干了。他从中秋就任彭泽县令,到初冬辞职还乡,在官只有80多天,从此永远离开了官场。

回家之后,虽然住房拥挤一点,生活清苦一点,可是陶渊明的心情十分舒畅,逍遥自得,无拘无束。喝几口淡酒观赏花木,读书弹琴,走亲访友,散步遣心,有时还种种地。第二年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他喜欢坐着柴车,或者划着小船,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就像笼子里的鸟儿,一旦飞向天空,投身于大自然,真有说不出的自由快乐。

晚上,陶渊明突然来了灵感,他走进自己的书房,磨好墨,铺好纸,奋笔疾书。他把白天酝酿好的一篇韵文一挥而就,前面还加了一段序文,写完后读了3遍,改了几个字,终于定稿。这就是表白诗人洁身自好,蔑视富贵,酷爱自由,被传诵千古的名篇《归去来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