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17

第17章 处世的故事(3)

◆三令五申

【释义】三、五:表多数。申:陈述,说明。屡次地命令告诫,再三地嘱咐。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春秋末年齐国著名军事家,写有总结战争经验与军事理论的《孙子兵法》。后来他投奔吴王阖闾,吴王看了他的兵书,十分欣赏,特地召他进宫,问他:“你写的兵书我都看过了,很好。但你是不是能用宫中的女子来操练一下呢?”

孙子答道:

“可以。”

于是,吴王集合了宫里一百八十个女子交给孙子指挥。孙子把她们分成两队,叫吴王的两个最宠爱的嫔妃各拿一支戟,担任队长。下令说:

“我叫前,你们看前面;叫左,看左手;叫右,看右手;叫后,看背后。”

交代清楚后,孙子命令摆下名叫钺的刑具,然后便击鼓传令。谁知那些女子听到命令,竟像做游戏一样哈哈大笑。

孙子自责是自己的过错,没有把命令交代清楚,于是又把号令再三地说明并再三告诫要守纪律,便又开始传令。谁知那些女子仍当作是在做游戏,不听号令,嘻嘻哈哈。这一下,孙子再也不原谅她们了,下令将两个队长杀头示众。

吴王一见要斩自己的宠姬,忙上前求情:“我已经知道你能用兵了,千万不要斩我的爱妾。”谁知孙武并不为之所动,仍然将那两个女子斩首。并另外指定两个队长,重新击鼓传令。这下,队伍中就再也没人敢违抗命令,全部按照号令整齐地操练起来。

虽然吴王宠妃被斩,但当他看到平日娇纵宠惯的宫女都被孙武训练得服服贴贴,发现孙武确实很有用兵的才能,便从此重用他,使吴国成为了春秋时的强国。

◆三顾茅庐

【释义】三次到草屋来,表示诚心地邀请。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分争,天下大乱。徐庶辅佐刘备几次击败曹兵。曹操把徐庶的母亲扣留,作为人质逼徐庶归顺。徐庶无奈,只好辞别刘备,奔赴曹营。临别时,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问徐庶:“诸葛亮的才能比先生你如何?”徐庶说:“不能比,我不过是萤火虫的微光,而诸葛亮则如日月的光辉。”刘备又问:“听说,卧龙、凤雏,能得到其中一个人的辅佐,就能安定天下。不知诸葛亮和这两位先生比较怎样?”徐庶说:“卧龙先生正是诸葛亮,如能得到他的辅佐,何必为天下不安定而发愁呢。”

刘备立即带领关羽、张飞到南阳请诸葛亮出山。他们第一次扑了个空,诸葛亮不在家。看门的书僮说不知道诸葛亮到什么地方去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关、张三人只好扫兴回营。

后来有人报告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非常高兴,立即和关羽、张飞顶着鹅毛大雪,第二次聘请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在他们来到的前一天,又出门了。

刘备第三次和关羽、张飞来拜访诸葛亮时。正赶上诸葛亮睡觉。刘备出于虔诚和礼貌,不让惊动,静静等在门外。张飞要发火,想把诸葛亮惊醒,被刘备止住了。

诸葛亮醒来,听书僮说刘备来访,马上换了衣服,请刘备进屋详谈。

刘备向诸葛亮恳切地表明了平定天下,让百姓过上国泰民安的日子的决心和意愿。

诸葛亮深思熟虑后说:“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曹操本人又很有军事才能。目前,你没有力量和他争夺高低,他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这一代,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占着地利,也不能和他正面发生冲突。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占领蜀,然后以蜀为基地进取三秦,从荆州出兵进攻洛阳,老百姓一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一番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使刘备更加佩服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感激刘备的诚恳,同意出山辅佐,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做了丞相。

◆三衅三沐

【释义】衅,是用香料涂身;沐,是沐浴。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古代的一种礼仪,表示对人极其的尊重。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齐语》。

春秋时,齐国国君襄公在一场内乱中被杀,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当国君。当时辅佐公子纠的是管仲。他在半路上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假装中箭身亡,其实却暗地加紧回国并赶在公子纠之前登上王位,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想任命鲍叔牙为相国。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你想成就霸业,必得管仲辅佐才行。”齐桓公还记着一箭之仇,想起来还恨恨不已,鲍叔牙劝解他说:“这是各为其主,您如果宽宥他,委以重任,他必会对您忠心不二。”

当时管仲逃亡住在鲁国,鲁国在齐桓公的要求下,迫于无奈,只得把管仲装在囚车里,押送回齐国。囚车刚进齐国境内,鲍叔牙就来迎接。齐桓公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抹在身上。这“三衅三沐”在当时是少有的礼遇。齐桓公还亲自到国都临淄的郊外迎接管仲,管仲感激钦佩齐桓公的气度,从此尽心辅助他,使齐国日益强盛,终于称霸于诸候。

◆三缄其口

【释义】缄:封闭。用三张封条贴在嘴上。形容其言谈相当谨慎,或一句话也不肯说。

【出处】佚名《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一次到周国首都参观周王的祖庙时,看到在庙堂大殿右边的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条,在它的背上还刻着字,写道:“这是古时候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上下其手

【释义】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547年,楚国攻打郑国,楚强郑弱,最后郑国大败,楚国猛将穿封戌抓获了郑国守将皇颉。

楚国打了胜仗以后,要论功行赏。楚王的弟弟公子围也参加了这场战斗,他为了争功,就硬说守将皇颉是他抓住的。这不是明摆着要抢穿封戌的功劳吗?但穿封戌不肯相让,两人就争执起来。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争得不可开交。士兵们知道皇颉明明是穿封戌抓住的,可公子围是楚康王的弟弟,没有人敢得罪他,谁都不敢替穿封戌说话。

正争论间,太宰伯州犁走了过来,公子围就提出由他来主持公道,因为他知道伯州犁会向着他。

伯州犁问明了情况,想了一想,觉得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也不好公开帮公子围说话,就指着关在囚车里的皇颉,说:“我们让他自己说,他说是谁抓住他的,就是谁抓住的,行不行?”

穿封戌当然同意,王子围看了看伯州犁,伯州犁向他使了个眼色,他明白了伯州犁的意思,也同意了。

伯州犁走到皇颉面前,用手指着公子围,然后把手往上抬了抬,说:“这位是王子围,是我们楚王的弟弟。”又指了一下穿封戌,把手往下压了压,然后说:“这位是穿封戌,是我们楚国的方城外的一名小县尹。”介绍完了,伯州犁就问皇颉:“他们两个都说是自己抓住了你,你说到底是谁抓住的?”

皇颉这时从伯州犁的暗示中早已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向着公子围说:“我是被公子围抓住的。”

伯州犁听了,就对穿封戌说:“他自己都说是被王子围抓住的,我想事情应该很清楚了,俘虏皇颉的功劳归公子围。”

穿封戌听了,气愤得不得了,认为是公子围先与皇颉串通好了的,就要去杀公子围,公子围赶紧跑开了。

但是,抓住郑国守将皇颉的功劳仍归了公子围。

◆上行下效

【释义】效:摹仿。上级或上辈怎么做,下级或下辈就跟着怎样学。

【出处】春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爱穿紫衣服是出了名的,后来大臣们也纷纷效仿,跟着穿紫衣服。

城中的百姓见大臣们出出入入,来来往往,一律穿着紫色的衣服,觉得又好看,又时髦,便纷纷竞相仿效。一时之间,齐国都城临淄满街一片紫色。

紫衣服走俏了,结果将紫衣服的价格抬了起来,竟涨得一件紫衣服的价格与五件白衣服的价格相等。而且,继续上涨的势头不减。

这种情况引起了齐桓公的忧虑,他立即召见大臣管仲,不无担心地对他说:

“街市上紫衣服的价格太贵了,如此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你要想个办法控制一下。”

管仲看了看齐桓公说:

“这件事容易办,但必须从大王身上做起,所谓上行而下效,您以后不要再穿紫衣服了。而且凡是穿紫衣服的人走近您,您就说:‘离我远点,我讨厌紫衣服的臭味。’”

第二天,齐桓公没穿紫衣服上朝与满潮文武共商国事,大臣们见了不禁心中疑惑。

齐桓公对大臣们说:

“今天有事快快奏来!”

一位大臣立即上前奏事。还没等他走过来,齐桓公立即以手掩鼻说:

“请快快站远些,我闻不了你那紫衣服的臭味。”

满朝文武大臣听了齐桓公的话,不禁面面相觑,不理解齐桓公说的话。

下朝回家,大臣们立即换下自己身上的紫衣服。当天宫中就再也见不到一个穿紫衣服的人了。

百姓们见大臣出来进去都不再穿紫衣服,一时各色衣服又都在街上出现。再看看穿紫衣服的人,他们自己都认为显得非常老气了。这样的衣服自己真的非常喜欢过、真的穿过吗?人们都不禁暗暗地问自己。

不到一个月,齐国京城临淄就看不到有人穿紫衣服了。又几个月过去了,幅员辽阔的齐国连一个穿紫衣服的人也看不到了。

随之,紫衣服价格迅速回落,很快恢复到比较合理的价格。

◆亡戟得矛

【释义】亡:丢失,失掉了戟,得到了矛。比喻有失有得,得失相当。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离俗览》。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国和晋国发生了战争,双方战斗很惨烈。在混战之中,有一名齐兵丢失了自己的武器——戟。但在离他不远的地方,正好有一支矛,那是晋兵丢下的。于是他急忙捡起来,准备继续交战,心里却害怕这样做长官会处罚。小卒一时没有了主意,忙问道上的行人,行人说:“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一件换一件,得失相当,有什么不行的?”

这时防守高唐的齐国大夫骑马奔过来。小卒忙跑到马前,问道:“大人,我在战场上丢了戟、捡到矛,可以平安归队吗?”

大夫气急败坏地训斥道:“你这个笨蛋,戟不是矛,矛也不是戟,你丢了戟,得了矛,也是抵偿不了的。”

小卒害怕受到长官的处罚,回身又冲进敌阵,直到战死。

◆千人所指

【释义】千人:是指许多人;指:是指责。比喻品行恶劣,触犯众怒,受到众人的指责。“千人所指”又称“千夫所指”。

【释义】汉·班固《汉书·王嘉传》。

西汉哀帝时侍臣董贤相貌俊美又善于奉承,很受哀帝宠信。在宫里,与他形影不离;外出时,与他同乘一车。

董贤得宠后,他的家人也跟着享福:妻子被召进宫内享乐,妹妹被选为妃子,父亲封侯赐爵,岳父和小舅子也当了高官。哀帝还特地为他造了一座富丽的住宅,宅内装饰极其考究,屋柱和窗格都用绵缎包裹;四方进贡的宝物,宁愿自己用差一些的,而把最贵重的赐给董贤。

尽管如此,哀帝觉得对他还不够好,想找机会封他为侯。不久,机会终于来到了。

哀帝没有儿子,又体弱多病,东平王和王后串通起来搞迷信活动,暗地里诅咒他早日死去,东平王好即位称帝。不料,这件大逆不道的事被两个朝臣知道了,他们联名写了一道奏章,通过太监宋弦向哀帝告发。结果,东平王畏罪自杀,王后被处死。

事后要论功行赏,有人迎合哀帝心意,建议把通过太监宋弦送奏章改为通过董贤送,这样,便可封董贤为侯。哀帝听了大喜,亲自起草了一道诏书,把董贤和那两个朝臣一起封为侯。

诏书下达后,丞相王嘉和御史大夫贾延竭力加以反对。他们建议让朝官讨论,董贤在这一事件中是否有功、该不该封侯。哀帝心虚,只好把这件事搁下来。

公元前2年,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去世。哀帝以傅太后有遗命为名,加封给董贤二千户。王嘉接到诏书,把它封起来退给哀帝,并又进行劝谏。他在奏章中写道:

“董贤靠着陛下的宠信,骄奢放纵,毫不收敛,恶名远扬,引起四方公愤。俗语说,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为他今后的下场寒心。望陛下考虑到祖宗创业的艰难,别再这样做了!”

王嘉这一行动,极大地触怒了哀帝。哀帝派使者逼王嘉服毒自杀,王嘉严词拒绝,在狱中绝食身亡。

哀帝治死王嘉后,没有人再敢向他直言进谏了。于是他任命董贤为三大公之一的大司马,这时董贤才过二十二岁。从此,董贤操纵朝政,所有奏章都要通过他才能给哀帝,连新任的丞相对他也惧怕三分。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几乎要和哀帝平起平坐了。

但是,好景不长,这种状况仅继续了一年多时间。公元前1年,哀帝病死,董贤失去靠山,王太后罢了他的官。被罢官的当天,董贤就和他的妻子畏罪自杀。抄没的家产变卖下来,竟高达四十三万钱。

◆千万买邻

【释义】为选择好的邻居不惜重金,形容好邻居的宝贵。

【出处】唐·李延寿《南史·史僧珍传》。

吕僧珍是南北朝时南朝梁的开国功臣,很受梁武帝的赏识,他为官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很受老百姓的敬重。

吕僧珍在南兖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当太守时,在当地也很受老百姓的拥戴。有一个名叫宋季雅的人,由于仰慕吕僧珍的人品,特意把吕僧珍家隔壁的房屋买下来居住,与吕僧珍做了邻居。

有一天,吕僧珍和宋季雅在一起聊天,吕僧珍问宋季雅:

“你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说:“花了一千一百万。”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他觉得这幢房子无论如何也值不了那么多钱,就向宋季雅说:“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着说:“一点也不贵呀!我用一百万买房子,用一千万买邻居。”吕僧珍也笑了起来。

“千万买邻”又可说“百万买宅,千万买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