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18

第18章 处世的故事(4)

◆口血未干

【释义】口血:饮血或用血涂于口旁,是古代结盟时的一种仪式。嘴上涂的血还未干。形容立盟未久,随即毁约。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九年》。

公元前64年,晋悼公拜荀偃为主师,联合鲁、齐、宋、卫、曹等诸侯国攻打郑国。郑国处于四面夹击之中。

晋悼公命令各国诸侯道:“大家修整好你们的作战器具,把干粮准备得充足,把兵士中年龄老的和小的送回去,让有病的到虎牢(今河南荥阳)去休养,宽免一些犯有过错的人。大家同心合力,包围郑国。”

郑僖公害怕了,便派人求和。

在此之前,郑国表现出亲近楚国倾向,所以引起晋国的不满,这次才纠合各国来攻打郑国,以示惩罚,因为晋国和楚国一直是互相争斗、互相猜疑和敌对的,这次表面是攻打郑国,其实,矛头是指向楚国的。

因此,晋国的三军主帅荀偃便献计说:“我们现在先完成对郑国的四面包围,等到楚国人来救郑国时,我们乘势打败楚国。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地谈和。”

晋国另一位将军说:“我们现在就应与郑国人结盟,然后撤兵。郑国与我们结盟,楚国肯定不满意,我们恰好用这个办法激怒楚国去攻打郑国,从而拖垮楚国,那时,我们再联合各路精锐部队,迎击楚军,楚国就吃不消了。这样,比急于马上就跟郑国人决战要好得多。”

晋国出于打败楚国的策略上的需要,加上各诸侯国都不愿打仗,于是便在戏地(在今河南登封县嵩山北)与郑国结盟而休战。

结盟时,郑国的大臣们随从郑僖公,晋国的士庄子起草盟书,书中说:“郑国今后如对晋国不唯命是从,或者三心二意,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

郑国的公子偃快步向前,颇为不满地说:“上天降祸给郑国,让我们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中间,而大国不但对我们不友善,反而胁迫我们结盟,让我们不得安宁,有苦无处诉说。从今以后,我们服从大国,大国如对郑国发动战争,也将受到上天的惩罚。”

荀偃听出了公子偃话里有话,便说:“修改这篇盟辞吧。”

郑国的公孙舍之也发言说:

“盟书已经报告给神灵了。如果还可以修改的话,那就意味着大国也是可以背叛的。”盟约就在这唇枪舌剑中缔结了。

随后,楚国果然转而攻打郑国。郑国的子驷打算跟楚国讲和。子孔等人担心地说:“我们刚跟晋国结盟,(口血未干而背之)订盟歃血仪式嘴边的血还没有干便违背它,行吗?”子驷等人说:“盟辞本来就是说我们应‘跟随和听从强大的国家’。现在楚军来了,晋国又不来救我们,那么楚国就是强大的国家了;何况,我们是在要挟下举行的盟誓,神灵认为这种盟誓没有诚信,所以,我们违背这盟誓也是可以的。”

◆口蜜腹剑

【释义】口蜜:说话甜蜜好听;腹剑:肚里藏着利剑。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

唐玄宗时李林甫任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品德败坏。他忌贤妒能,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讨好卖乖的本领。他竭力奉承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爱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两面三刀,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信以为真,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李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宋朝司马光评价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后演化为“口蜜腹剑”。

◆干戈化玉帛

【释义】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表示战争。玉帛:瑞玉和束帛。帛是丝织品,古代诸候会盟时的礼物。指变战争为友好相处,化敌为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献公把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史称“秦晋之好”。献公死后诸王子因争王位而内乱,秦穆公帮惠公即位,并帮助晋国度过了灾荒之年。后来秦国发生了灾荒去向晋国求救,晋惠公却拒不援助,并且迟迟不肯送给秦国自己许诺过的城池,秦穆公大怒,起兵伐晋。晋军一触即溃,晋惠公带兵逃到韩地。秦兵追到韩地,结果晋惠公被俘,秦穆公打算把他带到秦国去。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听说同父异母的哥哥晋惠公被俘,认为晋惠公忘恩负义,现在又成了俘虏,是她的极大耻辱。于是,她领着几个儿女登上一座高台,台下堆满柴草。然后,她命令人们穿上丧服迎接穆公,并且让他们传话说:“上天降下了灾难使得秦、晋两国国君不得用玉帛相见,而是大动干戈。我坚决不见晋惠公,如果大王把他带进国都,我立刻就自焚而死。”

秦穆公无奈,只好把晋惠公暂留灵台。并在不久即与晋国重修于好。

◆广开言路

【释义】言路:进言的道路。本义为大开进言之路。指让人们尽可能广泛发表意见。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来历传》。

东汉安帝时,有人告太子刘保谋反。当此事传到安帝耳中时,安帝气愤不已,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废除逆子刘保之事。

大臣们对此意见不一,争论不休。以大将军耿宝为首的都说太子谋反是决不能容忍的,必须废除。而大臣来历等人却说:“太子虽有不恰当的举动,但他年纪尚轻,不辨是非,一定是被人左右,一时糊涂的缘故。而且,废立是件大事应慎重对待。”

安帝经过反复考虑,还是决定废除太子。来历等还不罢休,苦苦哀劝,替太子求情。安帝很不愉快,于是颁下一道诏书:“朕(皇帝的自称)以前总是尽量给大家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广开言事之路’,但是绝不能让有些人用来替别人开脱罪责。”后来太子终被废除,大臣来历也被罢免了。

◆门可罗雀

【释义】门口可以张网捕捉鸟雀。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

汉武帝时的汲黯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亲朋邻友都很尊重他,他从年轻时就研读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但无意高官厚禄,扬名显祖。而地方官员认为国家正缺少像汲黯这样的人才,于是积极向上举荐他。

对汲黯的推荐一级一级传到上衙,最后连汉武帝都听说了汲黯的公正廉明,立即任命他为主爵都尉。不久,又调他任东海太守。

汲黯到东海上任后,他奉行简政宽刑的政策,深受他手下的官员尊敬。他属下的各县县令都向他学习,不扰民,不乱摊派。于是百姓们对汲黯更加爱戴。由于他在太守任上政绩突出,他再次被调回朝廷任职。

汉武帝初年,汉朝的北方边境经常受到匈奴的袭扰。匈奴军队经常侵入边境,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生活非常动荡,边境的地方官员无法抵抗匈奴的侵略,多次向朝廷告急。

汉武帝觉得再这样下去,不但百姓受苦,而且还会使匈奴有恃无恐,发展下去势态会更加严重,决定调集重兵狠狠地打击一下匈奴。

汉武帝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各位大臣,让他们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许多大臣觉得大汉的国力还不足以承担这样的压力,但又不敢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时,只有汲黯直接了当地谈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他对汉武帝说:

“陛下,臣曾听说高帝(刘邦)率大军30万被匈奴围困在平城,连猛将樊哙都被围在军中,难以突围。现在,陛下勇略不如高帝,将军不如樊哙,这仗打不得!”

听了汲黯的话,汉武帝心中十分不悦,对汲黯的看法有了改变。后来汲黯被免了职。

另有一个叫郑庄的人,他作太史的时候,告诉看门人说:“凡是来见我的人都是宾客,不论贫富都要一视同仁,以礼相待。”

郑庄也很清廉,自己没有什么家财,但来向他借贷的人却不少,而他从不拒绝,借出后更不去讨要。他家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每当遇到属下对国家大事有比较高明的见解,郑庄都马上向汉武帝推荐,唯恐埋没了人才,于国家不利。

后来,郑庄的一个下属贪污了一些钱粮,被淮南太守司马安揭发,郑庄则受到撤职的处分。

当汲黯和郑庄官至九卿的高位时,每天到他们家中来访的宾客,络绛不绝。门外车马不绝,门内你进我出,有些人一时见不到主人,就坐在外面一等就是几个时辰。

但是,当他们二人都被罢官后,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几乎没有人再来他们家。

司马迁写完二人的传记,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像汲、郑这样的贤人,居官时宾客很多,一旦免职,竟无一人来探望;情形与廷尉翟公一样,丢官罢职后,门外冷落得可以设网捕鸟(门外可设誉罗),太可悲了!无怪翟公复官后在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及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啊!”

◆门庭若市

【释义】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邹忌是战国时齐国的一位大夫,人长得很英俊。有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

“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话,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家中来了几位客人,邹忌又问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呀!”

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来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于是,他想:“妻子说我英俊,是因为偏爱我;爱妾说我英俊,是因为惧怕我;客人说我英俊,是因为有求于我。其实我实在没有徐公漂亮啊!”

接着,他又从这件事联想到,齐威王身为一国之君,所受到的蒙蔽一定更多。第二天早朝,他就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说给齐威王听,并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

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上奏章规劝我的,受中等奖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受下等奖赏!”

大家听说这件事以后,纷纷前去进谏,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都像市场一样热闹。

◆不打不相识

【释义】不经过交手,就不能认识对方,互相了解。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宋江因犯案发配江州,在此遇到对他仰慕已久的戴宗、李逵,有一天,宋江和戴宗请李逵在酒馆吃酒,宋江想喝鲜鱼汤,酒店没有鲜鱼,李逵说:“我去讨两尾活鱼来与哥哥吃。”戴宗怕他惹祸,想叫酒保去,可李逵已经站起来走了。李逵来到江边,跳上一条渔船,叫道:“你们船上有活鱼拿两尾来给我!”

那渔人应道:“要等主人来,才敢开舱。”

“等什么鸟主人!我自己来拿!”结果,李逵没抓着鱼,反把鱼放跑了,渔人是绰号叫“浪里白条”的张顺。张顺见李逵无理取闹,便与他交起手来。两人从船上打到江里。只见江心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浑身黑肉,一个遍体霜肤,看热闹的齐声喝彩。张顺水性极好,李逵不是对手,便将李逵按在水里,呛得李逵晕头转向。

宋江、戴宗闻讯赶来,戴宗朝张顺喊道:“张二哥不要动手,这黑大汉是俺们兄弟,你且饶他,快上来见宋江!”原来张顺认得戴宗,平时很景仰宋江的大名,只是不曾拜识,所以听戴宗一喊,急将李逵托出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

戴宗向张顺介绍说:“这位是俺兄弟名叫李逵。”

张顺笑嘻嘻道:“我原是认得李大哥的,只是不曾交手。”

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啊!”

张顺赔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啊!”

戴宗说:“常言道‘不打不相识”,你俩今天可以做个至交的兄弟了!”四人都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