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26

第26章 处世的故事(12)

◆听人穿鼻

【释义】牛鼻穿绳任人牵引,比喻听候别人指使摆弄。

【出处】唐·李延寿《南史·张宏策传》。

徐孝嗣是南朝的一个贵族,他缺乏主见,遇事没个主意,总是听齐武帝的话。

公元493年,齐武帝去世,由皇太孙萧昭业继位。武帝临终时,相信徐孝嗣的忠心,嘱托他辅佐嗣主,第二年,皇族西昌侯萧鸾企图谋夺帝位,他得知徐孝嗣受了托孤之命,而且了解到徐孝嗣为人没有主见,胆小怕事,便想依靠徐孝嗣的作用实现他的野心。为了试探一下徐的反应,萧鸾便派心腹暗地里告知徐孝嗣自己的阴谋,以讨取意见,徐孝嗣得知西昌侯生性残暴,不敢得罪,也不加反对。

但这件事被乐豫知道了,乐豫是徐孝嗣好友,他瞒怨徐孝嗣说:“你如此不忠,对不起武帝。”

徐孝嗣不言,他明知乐豫讲得有理,却又害怕萧鸾。乐豫走后,他一个人在屋里徘徊。

这时,正好萧鸾驾到,徐孝嗣不敢怠慢,忙起身迎接。萧鸾把篡夺帝位的具体步骤告知了徐孝嗣,并要他一起协助完成篡位之事,徐孝嗣思考再三,还是答应了。在他的帮助下,萧鸾派人杀死了皇帝。

皇帝死后,国不可一日无君,萧鸾怕自己现在篡位会引起公愤,便想借用太后名义立15岁的新安王萧昭文为帝,自己可在暗地里操纵新帝。徐孝嗣便取出早就拟好的太后诏令,满足了萧鸾的心愿。

同年,萧鸾又相继诛杀了齐高帝、齐武帝的子孙,借皇太后的名义再次废去萧昭文的帝位,自己称帝,史称齐明帝。

四年后齐明帝去世,他的第二个儿子萧宝卷继承皇位。萧宝卷比其父萧鸾更加残暴专横,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一不称心就要杀人。朝廷大臣谁也不敢多言。徐孝嗣本性怕事,他虽已担任尚书令,但仍不敢进谏,只是听任暴君胡作非为。

后人把徐孝嗣的软弱无能的行为,称之为“听人穿鼻”。

◆吴越同舟

【释义】吴越是春秋时两个不友好的国家,比喻双方在危难中,化敌为友,共同渡过难关。

【出处】战国·孙武《孙子·九地》。

春秋时,由于吴、越两国连年混战,彼此经济都遭受到极大的破坏,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一天,在吴越交界处一条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人,其中吴人和越人各一半,分坐在船的两头,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

船离北岸后,一直向南岸驶去,刚到江心,突然满天乌云,暴雨倾盆而下,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向渡船扑来。几个吴国孩子吓得大哭起来,越国有个老太太跌倒在船舱里。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招呼大家快进船舱。另外两个年轻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迅速解下来。但由于船身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这时如果不快解开绳索,降下帆来,船就有翻掉的可能,情势非常危急。

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同船的不管是越人,还是吴人都奔过来帮助船工解绳索,因为他们知道此时应该同舟共济,才能平安渡河,在众人的努力之下,船身终于稳定下来。众人也平安地到达了目的地,这船上的吴越人也因此而摒弃前嫌彼此珍惜起来。

◆坐山观虎斗

【释义】坐在山上观两虎相斗。形容旁观别人的争斗,从而坐收渔利。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战国时代,韩、魏交战,交战结果是各有胜负,持相峙阶段。这时,秦惠文王想坐收渔人之利,准备派兵征讨,出发之前,征求大臣的意见,可没达成共识。秦惠文王想听听大夫陈轸的意见,陈轸讲了这个故事:“从前有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就想举剑刺杀它们。旁边的人劝他说:‘你不必着忙,你看两只老虎正在吃牛,一会儿把牛吃光了,它们必然会争夺,由争夺而引起搏斗,结果大虎受伤,小虎死亡。到了那时候,你再将那只受伤的大虎刺杀,岂不是一举而得到两只老虎吗?”

秦惠文王恍然大悟,说:“你的意思是说,先让韩国和魏国打一阵子,等一个失败,另一个受损时,我再出兵讨伐,就可以一次打败他们两个国家,就与那卞庄子刺虎一样,坐山观虎斗,一举两得,是吧!”

陈轸点头,说:“正是这样!”

秦惠文王认真听取了陈轸的意见,并按计行事,真的没有费大气力就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坐观成败

【释义】坐在一旁冷眼观看别人的成功或失败,含袖手旁观的意思。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

汉武帝晚年,迷信成仙成神一类的事情,经常乱吃药,以求长生不老,结果身体不如以前,人也开始昏庸起来。他宠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汉武帝怀疑有人要谋害他的心理,说武帝得的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头人暗加诅咒的结果。于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调查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借机诬陷平时和自己作对的人,把他们一个个全杀了,前后竟杀了几万人。

当时,太子刘据和江充也是对头。于是,江充向在甘泉宫养病的汉武帝诬告太子宫中也埋有大量的木头人,想置太子于死地。太子忍无可忍,便立即发兵把江充杀了。

江充的同党急忙去向汉武帝禀告,并欺骗武帝说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为真,便派丞相刘屈麾带兵去捉拿太子。太子被逼率军抵抗,双方激战了好几天,刘据兵败逃走,后来在湖县被杀。

刘据在发兵抵抗丞相的部队时,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乱”,特来肃清奸臣的名义,他曾亲自到当时负责守卫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宫寨中,授给他兵符,要他发兵支持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兵,闭寨不出。因为他搞不清楚谁是谁非。

后来,汉武帝带病回京,他知道了这个情况后,起先认为任安只是假装接受了兵符,并没有依附太子,就没追究他。

任安军队里有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官,他以前曾受过任安的鞭打,怀恨在心,向武帝告发任安,说任安曾答应太子出兵,听从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

武帝看了这封告发信,说:

“任安是个资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见战事发生,却脚踏两只船,坐观成败,想投靠赢的一方,背弃输的一方,如此怀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

汉武帝命人把任安斩了。

◆声名狼藉

【释义】狼藉:指狼无论是坐、睡或游戏,总喜欢在自己身上放草,而且草既脏又乱。引申为散乱不整,乱七八糟。形容名声很坏,许多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厌恶。

【出处】《史记·蒙恬列传》。

秦始皇在世时,蒙恬、蒙毅兄弟俩很受信任。蒙恬被派往北方统帅三十万大军去抵御外夷的入侵,并筑起绵延万里的长城。蒙毅则封为上卿,参与国家军政大事的决定。因秦始皇十分相信他俩,当时有许多文臣武将不敢和他们兄弟俩计较争论。

秦始皇死后,中车府令赵高和宰相李斯用阴谋手段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太子,因怕事情暴露,就捏造罪名派人赐秦始皇长子扶苏和蒙恬死。因为蒙恬从前曾处罚过赵高,赵高一直怀恨在心。扶苏自杀,蒙恬却不相信赐死这回事,多次问派来的人,结果被派来的人看管起来。

由于赵高经常在胡亥面前说蒙恬、蒙毅的坏话,故胡亥对蒙恬、蒙毅也没什么好感,后来借口蒙毅阻挠胡亥继位而赐蒙毅死,蒙毅不服,辩驳道:“从前秦穆公杀死三位良臣(奄息、仲行和针虎)殉葬,又冤杀了百里奚,秦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害良臣,犯了大错,遭到天下人的指责与非议,所以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用正道治理国家,就该不杀无罪之人,我劝你们不要滥杀无辜!……”

胡亥派来的官吏,无论蒙毅怎样说,都听不进去,最后还是把蒙毅杀了。

胡亥又派人去赐蒙恬死,蒙恬也被迫自杀了。

史书在注解“以是藉于诸侯”时,用了“恶声狼籍,布于诸侯”这句话,人们便以此引申为“声名狼藉”这句成语了。

◆完璧归赵

【释义】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给原主。完:完整;璧:玉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便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以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将璧送去,但又怕秦王借口派兵来犯。就是连可以派到秦国去答复的人,一时也物色不到。

就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赵王召见了他,听他分析了这件事的性质,并认为还是答应秦国的要求为好。赵王很满意他的分析,问他谁可以出使秦国。蔺相如回答说:

“想必大王还未找到可以出使的人,我愿意捧着璧出使秦国,并向大王保证:秦国将城池给赵国,我就把璧留给秦王;如若秦国不将城池给赵国,我就定将完整的璧送归赵国。”

于是,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他向秦王献上和氏璧后,秦王满心欢喜,只顾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玉璧而无意交城。蔺相如借口璧上有小白斑点要指给秦王看,取回和氏璧,随即愤怒地指责秦王不提交城之事,显然不是诚心交换。如强行逼迫他,他将让玉璧与自己脑袋一起在柱上撞个粉碎。

秦王怕他真的这样做,马上表示道歉,并当场叫人拿出地图,划出15座城池。但蔺相如料到他这是做做样子,不会真的交城,因此表示秦王必须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最隆重的仪式,方能献璧,秦王被迫同意。

蔺相如估计到,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五天再受璧,但肯定不肯给赵15座城。因此让一个随从人员换上普通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藏着和氏璧,从小路逃回赵国,从而实现了自己完璧归赵的诺言。

虽然秦王知道蔺相如欺骗了他,他还是没有杀蔺相如,一方面他考虑到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另一方面对于名声也不好,不如把蔺相如放回去,以博得赵国的信任。

◆抛砖引玉

【释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

【释义】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唐朝时,有一名高僧名叫从稔禅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经常在寺里给和尚们讲经说法。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能理会外界的任何事物,而要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有一天,众僧晚参,从稔禅师故意说:

“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众徒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稔禅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

“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还不如砖的土坯!”

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诗人赵暇,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暇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暇的诗才。他听说赵暇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寺,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暇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果然赵暇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常建的诗没有赵暇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暇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暇并非同一朝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便把它当作成语“抛砖引玉”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