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27

第27章 处世的故事(13)

◆束之高阁

【释义】束,捆扎。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比喻弃置的人或物。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庾翼传》。

殷洁是东晋时出身于高门贵族的名士,他从小就喜爱虚无玄妙的老庄之学,读了许许多多有关玄学的书。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名扬四方了。

一次,有人问殷浩:“将要赴任当官的人梦见棺木,将要得到钱财的人梦见粪土,这该怎样解释?”

殷浩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官职和钱财,本来就是腐臭和粪土之类的东西。所以得官得钱的人都会梦见这类东西。”

殷浩的回答成为当时名士表示清高的名言。从此,人们更加看重他了。甚至朝廷的一些要员也来向他请教,他也成为有名的玄学家。当时正力图收复北方的大将庾翼,请殷浩出任司马。殷浩自命清高,没有接受。庾翼再次邀请,他仍然拒绝。还有一个叫杜义的名士,与殷浩一样,也很清高,不愿当官为朝廷出力。

庾翼对杜义、殷浩两人从内心里瞧不起,认为他们虽名冠天下,其实是徒有虚名,起不了什么作用。他常对人说:“杜义、殷浩这类人,只宜把他们像东西那样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楼阁上面不去管它。等天下太平了,人民安居乐业了,他们可能才愿意出来做事。”

◆束装盗金

【释义】整理服装,偷取财物。后形容无端受怀疑。

【出处】汉·班固《汉书·直不疑传》。

直不疑是西汉时孝文皇帝的一个郎官,平常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看门,充任车骑,有一个老郎官解甲归田收拾行装时,把同住一起的小伙子的银两误装进自己的行包,却浑然不知,告辞众人上路了。

没过一会儿,小伙子发现银两不见了,翻箱倒柜,也没找到。小伙子号陶大哭起来,这可是他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一家人全指望他的收入过日子呢。

小伙子悲悲戚戚的,引来不少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忽然低一阵高一阵的鼾声传来,众人循着声音一看,原来是同舍的直不疑在呼呼大睡。

同事丢了银两,他不闻不问,好像没事人一样,居然睡得挺香!大家仔细想想,同屋只有三个人,老郎官为人忠厚,而直不疑平时行动诡秘,不是他拿了银两,还有谁呢?

小伙子也在怀疑直不疑,情急之下,上前猛推直不疑,将其推醒并要求直不疑道:“你拿了我的银两,那是我的求婚钱,你快还给我!”

直不疑不知道乱哄哄的出了什么事,揉揉惺松的睡眼,连说:“哦,是的,是的,对不起,对不起。”

在众人鄙视的目光下,直不疑用东西到集市上换了银两,如数还给他,大家这才散了伙。

过了几天,老郎官回来了,他摸出一包东西,递给小伙子,满脸羞色,原来,他回到家打开行囊,发现多了一包银两,才知道自己老眼昏花,误拿了别人的东西,又匆匆赶回来把银两还给他。

这下,小伙子恍然大悟,直不疑根本没拿他的东西,是自己冤枉了他,于是十分惭愧地请求直不疑原谅。

◆良莠不齐

【释义】良:好。莠:坏。好人坏人混在一起,好坏难分。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小雅·大田》。

莠是一种野草的名种,俗称“狗尾草”,叶子与禾苗相似,常混杂在禾苗中生长,未吐穗时,很难识别它。还有一种和莠同类的野草,叫做“稂”,俗称“狼尾草”,也是混杂在禾苗中的“乱苗”之草,《诗经·小雅·大田》有一句适:“不稂不莠”,原意是:田里没有稂,没有莠,一色的禾苗长得多好,肯定丰收!可是后来,意思却变了,人们都用“不稂不莠”来比喻没出息、不成材的人(贬词,一般多指落后青年。意思是:不像稂,不像莠,可也不是好苗,能不能长出粮食,是令人怀疑的)。

明朝人田艺衡的《留青札记》卷三十五有这样的记载:“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郎’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说,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词(贬词),意即指不高不低,或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种人。

“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为成语,两句的意思后来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的意思。

◆芦中托渡

【释义】在芦苇中求渡。比喻靠人帮助脱离险境。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伍子胥逃离楚国,向吴国方向逃去,楚王派人追赶,伍子胥在途中被当地官吏截住,伍子胥为了脱身骗那官吏说要去找丢失的珠宝,官吏就放了他。

伍子肯就往渡口跑去。来到江边的时候,远处追兵的呐喊声和兵器的铿锵声阵阵传来,伍子胥感到情况万分危急,赶紧跳进芦苇丛里藏起来。这时江面上正好一叶孤舟逆流而上,一个渔夫坐在船头奋力划桨。伍子胥看见了,一边挥手,一边小声叫道:“渔夫,请帮帮忙渡我过河!”

渔夫装着没听见的样子,划着船儿慢慢靠近伍子胥,只听见渔夫唱道:

“日月多么明亮,时光飞逝,夜色黑暗;

先生莫要着急,君子相会,芦苇丛里。”

伍子胥听明白了渔夫的意思,回头又躲进芦苇丛里。船靠近岸边,渔夫又唱道:

“夕阳西下,我心忧伤;

月已驰落,何不渡江。”

唱过两遍,伍子胥已跳上船,一会儿就渡过了宽阔的河面。

伍子胥从渡口登岸,渔夫为他端来米饭、鱼羹和一盆肉汤。二人吃完,伍子胥解下身上的宝剑送给渔夫,说:“这是我先父传给我的,上面镶着七颗星,能值百两黄金,请你收下。”

渔夫连忙谢绝,说:“我听说楚王悬赏,谁抓住伍子胥,就赏给他5万石谷子,加封执圭的爵位。我怎么会贪图你的宝剑呢?”又劝道:“时候不早了,你莫要逗留太久,夜长梦多,还是赶紧离开吧,免得被人抓住。”

伍子胥为了日后报答老渔夫,想要知道老渔夫的名字,可老渔夫没有直接告诉他,只说是渔夫中的老渔夫,伍子胥无奈,只好一再道谢之后走了。

◆花言巧语

【释义】原指辞藻华丽的修饰而内容空洞的言语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语。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

《西厢记》中有一段红娘捎书的故事。

张生爱慕莺莺,写了一封情书,托莺莺的丫环红娘悄悄带给莺莺。莺莺也爱慕张生,但是老夫人(莺莺的母亲)不许他们相爱,只准他们以兄妹之礼相待。因此,莺莺看了书信,不敢表露喜色,却故意装作发怒,说道:“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送来戏弄我。”还骂了红娘几句,当即写了回信,让红娘即刻送回去,并且说:“看他下次再敢这般!”其实回信中写的却是密约张生夜间在月下相会。莺莺的这般作为,早被聪明伶俐的红娘识破,心里暗觉好笑。当她替莺莺给张生送回信时,便调皮地问莺莺道:“小姐的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莫不是用心拨雨撩云?我好意为你传书寄信,你却骗我与他毫无关系。如今,我已经看出你们的破绽来了。小姐为什么心跳、脸红?”

莺莺笑道:“我和张生是以兄妹相称,焉敢如此!”

红娘道:“小姐在人前莫要巧语花言了,没人的时候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苦脸,流眼泪。放心吧,你的回信我一定送到,你们的事,我一定替你们瞒着不说。”

红娘的一番话,说得崔莺莺低着头,满脸涨红而又眉开眼笑。

◆言不由衷

【释义】比喻说的不是真心话。由:从。衷:内心。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春秋初,周朝已经势衰力竭。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周朝的卿士,执掌朝中大权。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当时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料理朝政,却又对虢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让他代替郑庄公掌管朝政。

郑庄公知道这件事后,对周平王非常不满。周平王很害怕,赶紧向郑庄公解释说,他没有让忌父取代郑庄公的想法。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他和郑庄公互换人质,让周太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而郑公子忽则到周朝来作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孙子姬林继承君位,称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让忌父代替郑庄公当卿士掌管朝政。郑庄公知道后大怒,派大夫祭足带领兵马,到周朝的温邑收割了麦子,并全部运到郑国。到了秋天,祭足又带领兵马到周朝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运回郑国。从此,周朝和郑国之间的关系就更加恶化,彼此结下了深仇大恨。

当时的史官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说:“如果说的不是真心话,交换人质又有什么作用呢?”

◆言归于好

【释义】归:回到之意;好:和好之意。指重新和好。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曹丕是曹操的儿子,在曹操死后,继承了帝位,史称魏文帝。在曹丕称帝的第二年刘备在四川称帝。

东吴孙权也想成就帝业,就投靠曹丕。曹丕封孙权为吴王,还想立孙权的儿子孙登为王太子。孙权以孙登年幼为理由辞谢。

这一年,魏文帝向吴王孙权索要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等古玩珍奇,遭到东吴群臣的一致反对。孙权却说:“其实大家都知道,魏文帝立我儿子孙登为王太子只是一个幌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孙登接到许昌,然后囚禁起来,以便挟持我听命于他。魏文帝要的雀头香、大贝之类,对于他来说是宝贝,对于我来说,比起我儿子的性命来,只不过是瓦片、石头而已。把这些东西给他,以轻代重,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孙权派西曹掾沈珩携带珍珠宝贝前往许昌见魏文帝。

魏文帝十分高兴,问沈:“吴王是否不满寡人,说寡人贪得无厌?”

“没有。”沈珩回答,“陛下信守诺言,与东吴言归于好,所以吴王决不会存有不满之心。倘若陛下背弃前盟,与东吴为敌,那么东吴说不定会存有异心。”

魏文帝点了点头,又问:“你是否听说寡人要册立吴王的儿子孙登为王太子这件事情?王太子应该来朝谢,不知他生活起居安宁吗?”

沈珩答道:“臣在东吴,早上不入朝议事,有宴会也不参加,臣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情。”

魏文帝见沈珩答话得体,滴水不露,而又伶牙俐齿,便与之谈了许久,还办了孙登为王太子的手续,叫沈珩带回。由于沈珩出使有功,没有辱没自己国家的尊严,受到孙权的赞扬,封之为安乡侯,官居少府一职。

◆身轻言微

【释义】形容地位低下的人,说话不被重视。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孟尝列传》。

东汉时,浙江会稽上虞县有一个寡妇,她非常孝顺,特别是对她的婆母更是照顾得非常周到,可是她的婆母不久就去世了。

这位寡妇有一个小姑,心肠歹毒,为人刁钻,对自己母亲不但不敬、不孝,反而说她受嫂嫂虐待。老人死后,她竟然到县衙告状,说嫂嫂毒死了老婆婆。县令是一个昏官,不加调查就判了寡妇死罪。当时在县衙内担任户曹小官的孟尝,知道这是一起冤案,急忙报告太守,可太守根本不当回事儿,孟尝又气又恨,辞职不干了,寡妇终于冤枉而死。

两年后,换了新太守,孟尝向他告发寡妇蒙冤受难之事。新太守惩办了诬告贤妇的那个女人,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不久,孟尝到合浦当太守。孟尝有个同乡名叫杨乔,在朝廷做尚书。他很了解孟尝,曾七次向皇帝推荐孟尝,但汉桓帝都没有理睬。杨乔第八次给桓帝上书,说:“臣下前后七次向陛下举荐合浦太守孟尝,但因为我身轻言微,始终得不到采纳。孟尝确实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为百姓做了许多善事。他是难得的清廉之士呀,如果选到陛下左右,一定能帮助陛下成就大业!”

汉桓帝仍然置若罔闻,对杨乔的建议他之所以没有采纳,有很多原因就是杨乔位低言轻。孟尝一气之下,辞官而去,不再为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