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07

第7章 成功的故事(6)

◆同心同德

【释义】就是同一个思想信念。

【出处】《尚书·泰誓中》。

商朝的最后一个君王是商纣王,他骄奢淫逸,昏庸无能,还残害忠良,商朝的统治已是摇摇欲坠。同时,西部的周部落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领导下,渐渐强大起来。

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时候,周武王得知商纣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发兵五万,请姜太公做元帅,去讨伐商纣。

其他各个诸侯国得知消息,也纷纷起兵参加到伐纣的行列中来。到了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各路军队会合在一起,周武王在这里举行了一次伐纣誓师大会。在誓师大会上,周武王宣布了商纣残害百姓的罪状,并且说,商纣王虽然有几十万大军,但这些部队的士兵们都是饱受纣王压迫的奴隶,他们与商纣王根本不是一条心,而武王有治国能臣十人,他们跟自己是一条心一个信念的,战斗力非常强。

周武王在誓词中还说,只要大家同一条心,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然后,周武王就率领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离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只有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在这里与商朝军队发生大战。商朝军队的士兵们平日受尽了纣的压迫和虐待,早就恨透了纣,这时他们纷纷倒戈,掉转矛头,加入到伐纣的队伍中去。

周武王的军队一鼓作气一直追到朝歌。商纣见大势已去。就焚火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了。

“同心同德”也作“一心一德”。

◆同舟共济

【释义】济:过河。同乘一条船过河。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九地篇》。

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他善于兵法、军事,在他帮助之下,吴国打败了比它强大的楚国,使诸侯对吴国都刮目相看,孙武还著有一部书叫《孙子兵法》。

一次有人问他:“怎样布阵才能不被敌人击败呢?”

孙武说:“你如果打蛇的脑袋,它会用尾巴反击你;你去打蛇的尾巴,它又会用头部来袭击你;你如果打蛇的腰部,它就用头尾一齐来攻击你。所以善于布阵的将才,也要将军队摆成蛇一样的阵势,头尾能互相救援,使全军形成一个整体,前、中、后彼此照应,才不会被敌人击溃、打散……”

那人这才明白队伍要想得胜,应该摆成蛇字形,但又产生了疑问,不知道士兵会不会像蛇一样,首尾互相照应呢?

孙武说:“这是不必担心的。战场是生死之地,战争迫使军队必然齐心协力。比如两个仇人,平日恨不得彼此吃了对方。但是他们同乘上一条船渡海,遇到了狂风恶浪,眼看就有葬身海底的危险,他们也会忘记旧仇,同心协力与风浪搏斗以避免船翻人亡的危险。连仇人在危险之时尚能同舟共济,何况没有冤仇、兄弟情深的将士呢?所以军队必然会像蛇一样成为一个整体,首尾相顾,彼此救援的。”

◆后生可畏

【释义】指赞扬少年年轻大有作为,前途无量,值得钦佩。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子罕》。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慢慢地说道:“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很正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给车子让路?”“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十分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不由得称赞道:“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此言一出,孔子更是钦佩不已,忍不住赞叹:“少年人真是很有见识啊!”

◆后起之秀

【释义】秀:指特别优异的。后出现或新成长的优秀人物。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忱传》。

东晋时,王忱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崇。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义士拜访,总让王忱一起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觉得张玄恃才傲物,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一位名士,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果然是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人物,真不愧是后起之秀啊!”

王忱笑道:“多亏舅父教导呀!”

◆多难兴邦

【释义】一个国家多灾多难往往激发这个国家兴旺发达起来。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四年》。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灵王是个残暴之人,他野心勃勃,在除掉国内敌手之后,又派任举前往晋国,要求晋平公与他一起召开诸侯会盟,要当霸主。

晋平公却想自己当霸主。但是,晋国大夫司马侯认为晋国跟楚国争霸还要等待一段时间。他说:“楚王虽然倒行逆施,但还不到垮台的程度,可能上天要等他干尽坏事后才给他降下惩罚,楚国的臣民也会抛弃他。那时候,霸主的地位我们将不争而得。”

晋平公说:“楚国内部不团结,多灾多难,能当霸主吗?”

司马侯说:“一个国家多灾多难,当然不是好事;不过,有时候,多灾多难也能反过来成为他们振兴自己国家的力量。譬如,齐国内乱,国君被杀,公子小白平定内乱,击退了鲁国的入侵,取得政权,这就是齐桓公,他任用贤相管仲进行改革,国力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霸主。晋公子重耳被国君长期驱逐流亡国外,历经困难,终于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他整顿内政,加强兵力,使晋国成为第二个霸主。所以有时候多难兴邦。但如果楚灵王看不到他自己的危机,就算他当了霸主,日子也不会长的。”晋平公觉得言之有理,就在当年六月会盟,让楚灵王当了霸主。楚灵王称霸以后,更加肆无忌惮,放荡自任,不思进取,终于引来杀身之祸,他的变本加厉,使他的三个弟弟联合起来反抗他,终于落得个自杀的可悲下场。

◆夸父逐日

【释义】表示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也比喻不自量力。

【出处】《山海经·海外北经》。

从前,炎帝的后代中有个叫夸父的,夸父是个敢想敢干的人,有一天,他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要去追赶太阳,和太阳赛跑。

他马上付诸了他的行动,迈开他的长腿拼命地奔跑起来。在北方的原野上,朝着西方,他竭尽全力地跑着。跑呀跑呀,他眼看就快要追上了,太阳的光芒照着他,太阳的热气蒸着他,他感到口渴极了,就不停地喝黄河和渭河里的水。他实在是太热太渴了,很快就把黄河和渭河里的水都喝干了,而他还是没有止住口渴。

夸父口渴难忍,但他还是要继续追赶太阳。于是,他准备跑到北方去喝大泽里的水。北方大泽在很远的地方,夸父还没有跑到目的地,就在途中渴死了。

夸父倒下了,但他手中的拐杖变成了一片枝叶茂密的桃树林,桃树上结满了桃子,给路过的人们解渴。

◆尽善尽美

【释义】形容事物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八佾》。

春秋时,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国内发生动乱,君臣之间争权夺利,闹得百姓心神不定。孔子怕遭到灾祸,带着几个弟子逃到齐国。

有一天,齐国的乐人专门为孔子演奏《韶》的乐曲。孔子听得非常高兴,觉得它音调很动听,意思也表达得比较完美。他简直听得入了迷,一连几天都在回味着《韶》的音律,连肉的味道都不知道了。

不久,齐国的乐人又为孔子演奏了《武》的乐曲。孔子听了,也觉得它音调很动听,只是表达的意思还不够完整。

有人问孔子说:“先生,《韶》和《武》您都欣赏过了,请您讲讲看法!”

孔子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韶》乐好呀,它的曲调美极了,而且表达的意思也极好。至于《武》乐嘛,它的曲调也美极了,只是意思还不够好。”

孔子为什么作这样的评价呢?原来,《韶》乐是虞舜时代的乐曲,孔子向往那个时代,所以极力赞美它;而《武》乐是周武王时代的乐曲,周武王的天下是由讨伐商纣而来的,孔子喜欢文治而不喜欢武治,因此他就说《韶》乐好,《武》乐比不上《韶》乐。

◆师文学琴

【释义】“师文学琴”比喻要使自己技艺上有精深的造诣,不但立志要高,还须下决心刻苦努力。

【出处】此典出自《列子·汤问》。

师襄弹起琴来,鸟儿飞舞,鱼儿跳跃,郑师之听到这事之后,就去跟从师襄学习弹琴。他按指调弦,三年奏不成乐章。师襄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自己的琴,叹气说:“我并不是弦不能调,乐章不可奏。我的心思不在弦上面,所向往的不在乐调上。内心里没有深刻的感受,也就不能反应在乐器上,因而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请让我再琢磨一段时间,看我以后的情况。”

没过多久,师文再去见他的老师师襄。师襄说:“你的琴得怎么样了?”

师文回答说:“摸到门道了!请允许我试弹一弹。”

于是当奏曲调的时候,拨动商弦以奏出南吕之音,凉风忽然吹过来,草木结子成实。在奏秋天曲调的时候,拨动角弦以激发夹钟之音,和风慢慢回荡,草木荣华。当奏夏天曲调的时候,拨动羽弦以奏出黄钟之音,霜雪交加,河流池塘猛然冻结,正在奏冬天曲调的时候,拨动徵弦以激发蕤宾之音,阳光炙热,坚冰立即融解。乐章将要奏完的时候,让宫音来总括商、角、羽、徵四弦,便有南风微微吹拂,祥云浮现在天上,甘甜的膏露下降,酸泉从地下冒出来。

师襄兴奋得抚摸着自己的心胸手舞足蹈起来,说:“你的琴弹得太精妙了!即便是师旷奏清角,邹衍吹律管,也根本赶不上你。他们应当带着琴拿着管跟在你的后面当你的学生了。”

◆扫除天下

【释义】肃清邪恶,治理好国家。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蕃传》。

东汉时有个名人叫陈蕃,他从不讲究卫生,屋子从未打扫过,更别说庭院了,一次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实在看不过眼,规劝说:“你应该把屋子收拾干净。”

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应当扫除天下,一间房子哪里值得一扫!”

后来陈蕃在朝廷做官,对于种种不法行为,只要知道,没有一件肯放过。果然做了许多扫除天下肃清邪恶的大事。

陈蕃不但对同僚违法乱纪敢于查处,而且皇帝有不对之处,他也敢指出,一次他劝诫皇帝为节省开支,应该把多余的宫女放掉。由于义正严辞,皇帝也只好照办,放出了500名宫女。

延熹年间,零陵、桂阳一带农民起义,公卿们一致认为应该镇压,只有陈蕃上书皇帝说:“这两郡的百姓,是您的赤子,他们之所以造反,难道不是当地官府豪强过于贪虐,逼出来的吗?您如能严查、撤换为政失和、侵暴百姓的贪官,改派依法理政、爱护百姓的好官,无须调兵镇压,暴乱就可以平息。”

陈蕃70岁那年与外戚窦武合作准备消灭乱政的宦官,但由于计划的失败反被宦官矫诏所捕杀,晚年可悲。

◆曲径通幽

【释义】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可作风景的描写,也可比喻只有通过艰苦的跋涉,才能达到胜境。

【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朝诗人常建有一首诗里有这两句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说的是: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幽静的地方,僧人居住的房舍,就在那花木丛的深处。诗句直书景物,但又一语双关,说出了佛家的一个道理,即:要达到“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先得经过一段曲折修行的道路。

诗句的本意是写禅房佛境,但却无意中道出了一个曲折前进的哲理,是客观辩证法在诗人头脑中不自觉的反映。禅房坐落在深山花木丛中,但通往禅房僧院的道路却是坎坷不平、曲曲折折,没有什么笔直平坦的道路可走,必须时而登高,时而就低,时而左转,时而右折,经过崎岖小路的艰苦跋涉,才能到达目的地。“幽处”虽美,但不经崎岖小路的艰苦跋涉是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