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08

第8章 成功的故事(7)

◆有志竟成

【释义】指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事情一定能成功。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弇传》。

耿弇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他作战英勇无敌,罕遇敌手。

有一次,刘秀派耿弇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张步兵强马壮,是耿弇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弇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弇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在战斗中,耿弇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弇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弇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弇说:

“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以前你曾说要打败劲敌张步,当时我还以为你夸的是海口,料想不会成功,没想到今天竟成功了,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杀群牛喻

【释义】劝诫所有的人无论修养品德、钻研学问、开创事业,都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局部的困难而自弃。

【出处】此典出自《百喻经》。

过去有一个人喂了二百五十头牛。他经常赶着牛寻找水草充裕的牧场,用心地喂养这群牛。有一天,老虎吃了一头牛。当时,牛群的主人便产生了一个想法:“已经丧失了一头牛,这一群牛永远都不会是原来的满数了,剩下的牛还留下作什么呢?”于是马上将牛赶到一个深坑边,把它们全部推入深坑,摔死了。

尘世间的那些蠢人也像这样。他们接受佛祖释迦牟尼的所有戒律,如果自己违反了一条戒律,不仅不知惭愧,反省忏悔,洗刷自己的错误,反而产生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违反了一条戒律,既然不能十全十美了,又何必还要遵守其他的呢?”结果破坏了全部的戒律,没有遵守一条。

◆死里求生

【释义】在死亡的绝境中求生存的道路。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公孙述传》。

楚国有一个勇夫名叫次非。有一次他外出办事,意外地得到了一把宝剑。次非很高兴地抱着宝剑乘船回家。船行到河心,突然从河中飞出两条蛟龙来,张牙舞爪要吃人,船上大乱。

次非问船夫:“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里的人还能保全性命吗?”

船夫说:“蛟龙出河,无人能救。”

次非立刻拔出宝剑说:“以前那些丢了性命的人,所以会死在江中,就是因为他们在危急时,虽有了武器,也不敢和蛟龙拚个你死我活,结果呢,性命还是不能保全。现在已是性命不保的时候了,男儿应当死里求生。”次非毫不畏惧地持剑纵身下江杀死了作恶的蛟龙。

◆百折不挠

【释义】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

【出处】《蔡中郎集·太尉桥玄碑》。

东汉有一个名叫桥玄的官员,他为人正直无私,嫉恶如仇。

桥玄年轻的时候,在唯阳县当功曹。有一次,豫州刺史周景来到唯阳,他向周景揭发了豫州“陈国相”羊昌的罪恶,请求周景派他去查办。周景同意后,桥玄首先把羊昌的宾客全部抓起来,详细调查羊昌的罪行。羊昌的靠山、当朝大将军梁翼得知这个消息,派人飞马传来檄文搭救羊昌,周景也接到圣旨,要他召回桥玄。桥玄退还檄文,更加抓紧办案,终于使羊昌受到惩罚。桥玄从此名声大振。

汉灵帝时,桥玄当上了尚书令,他掌握了朝中大夫盖升仗着与灵帝有交情,在做南阳太守时大肆收受贿赂、搜刮大量钱财的事实,就向汉灵帝上奏,要求罢免盖升,收缴盖升的家产。汉灵帝不但不查办盖升,反而升了盖升的官。桥玄于是托病辞职,告老还乡。

桥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有一次,他十岁的小儿子在门口玩,突然有三个强盗劫持了孩子,冲到楼上,向桥玄勒索财物。消息传开,校尉阳球向河南府尹、洛阳县令求救,带兵包围了桥玄的家。阳球等怕强行动手会伤了孩子,不敢进攻,桥玄大声喝道:“强盗无法无天,难道能为了我的孩子而放纵这些恶贼吗!”

他要求阳球等人上楼捕杀强盗,强盗被杀死了,他的小儿子也被强盗杀死了。

◆老当益壮

【释义】形容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名将马援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吏,但他见多识广,很有谋略。马援原先在隗嚣手下当差,但时隔不久,他看出隗嚣是无能之辈,毅然离开了他,投奔了刚刚起兵的刘秀。

刘秀求才若渴,知道马援是个文武全才,立刻委以重任。马援感恩图报,每次打仗,他都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从不后退。在马援的指挥下,刘秀的军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马援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戎马生涯,一直到六十二岁的时候他还领兵出征,最后他劳累成疾,重病压身,病死在军营中。

◆肉食者鄙

【释义】用以说明人的智慧是依靠主观努力,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通过理论学习的修养而培养出来的。决不取决于吃肉的多少。

【出处】此典出自《艾子杂说》。

艾子的邻居们都是齐国粗俗的人。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和齐国的公卿大夫都是人,也都禀受了天、地、人三才的灵智,为什么他们就有智慧,我就没有智慧呢?”

另一个人说:“他们天天吃肉,所以有智慧;而我们只能吃些糙糠,所以缺少智慧呀。”

那个问话的人说:“我恰好有几千元粜米的钱,就让我们天天吃些肉试试看。”

过了几天,又听见那两个人对话说:“我自从吃肉以后,心志清楚、聪明通达,碰见什么事情都有智慧,不仅有智慧,而且还能弄懂其道理。”

一人说:“我观察到人的脚面,向前出十分便利,如果向后出,岂不要被后面的人踩到了吗?”

其中另一人说:“我也发现人的鼻孔向下长着非常便利,如果向上长,岂不要被天上落下的雨水灌进去吗?”

于是,两个人便互相称颂起他们的才智来了。

艾子听后感叹着说:“唉!吃肉人的智慧,不过如此罢了!”

◆行百里者半九十

【释义】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比喻越接近成功,越不能松懈,要坚持到底,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

秦王充分利用自己国家的优势和有利的条件加上种种手段对六国进行攻击。六国在其强大攻击之下,已无还手之力。秦王认为天下非他莫属,高枕无忧了。

一天,侍卫向秦王报告说,有一个年近90岁的老人,刚从百里路外赴到京城,一定要进宫求见秦王。秦王亲自接见了他。

秦王说:“老人家,你刚从远地赶来,路上一定很辛苦吧!”

老人说:“是啊!老臣从家乡出发,赶了10天,行了90里;又走了10天,行了10里,好不容易赶到京城。”

秦王笑道:“老人家,你算错了吧?开头10天走了90里,后来的10天怎么只走了10里呢?”

老人回答说:“起头10天,我一心赶路,全力以赴。待走了90里以后,实在觉得很累,那剩下的10里,似乎越走越长,每走一步都要花出许多力气,所以走了10天才到了咸阳。回头一想,前面的90里,只能算是路程的一半。”

秦王听了,略有所思,认定老人家从那么远不辞辛苦的赶来,必有所图,就问老人家有什么事?老人回答说:“我就是要把这走路的道理禀告大王。我们秦国统一的大业眼看就要完成,就像老臣百里路已经走了90里一样。不过我希望大王把以往的成功只看作是事业的一半,还有一半更需要去努力完成。如果现在懈怠起来,那以后的路就会特别难走,甚至会半途而废,走不到终点!”

老人的话无疑给秦王一个警钟,致使秦王在统一天下的大业上时刻不敢停止下来,直到完成统一。

◆论功行赏

【释义】评定功劳大小,给予不同的奖赏。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就对手下功臣评功封赏。然而每个人都说自己功大,互不相让,评了很长一段,也没有结果。

按照刘邦的意思,萧何的功劳最大,就封他为酂侯。可是其他将领有意见,他们说:“我们的功劳可是用性命换来的呀!萧何并没有立过什么汗马功劳,只是仗着一张嘴、一支笔,说几句话,写几个字,封赏反倒比我们高,这是凭什么?”

刘邦听了,觉得跟这些武人讲大道理也进不通,就打了个比方说:“你们见过打猎吗?追赶野兽,把野兽叼来的是猎狗,但指挥狗的是猎人。你们相当于猎狗,萧何相当于猎人。猎狗和猎人的功劳怎么能比呢?”

争功的将领们听了刘邦的话,才明白自己的功劳与猎狗是差不多的,就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然后,刘邦依据各位功臣的功劳大小,依次给予了相应的奖赏。

“论功行赏”也作“论功封赏”或“论功行封”。

◆阮囊羞涩

【释义】形容口袋里空空的,一个钱也没有,或仅有极少的钱。

【出处】明·俞安期《类函》。

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孚是他的儿子。阮孚像他父亲一样放荡高傲,藐视权贵,他不治家产,相当穷困,也安于穷困。晋元帝曾先后任命他为安东参军、丞相从事中郎等官职,他根本不理公务,天天喝酒游玩,头发很乱,衣服也不整洁,说话行动都很散漫、随便。在他名义上担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的时候,曾把金貂(官帽上的珍贵饰物)换酒喝了。

有一次,阮孚游览会稽,他带着一个黑色的手提囊,有人问他囊中装着什么,他随口答道:“这是我的钱袋,可是空着。‘但有一钱守囊,恐其羞涩’。”

◆伯乐相马

【释义】伯乐:神话中掌管天马的神人。比喻能识别人才,使用人才。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孙阳是古时候一个研究马的人,根据马的毛色、体型、眼睛等,一眼就可以看出马的优劣品级。因此,有人称他为“伯乐”。

有一次,伯乐去虞坂,看见一匹拉着盐车的马。因为车重坡陡,那匹马累得浑身是汗卧在路上直喘粗气。

伯乐走近盐车,那马见了伯乐,扬蹄高声嘶叫起来。伯乐一眼看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

伯乐看到这样一匹宝马良驹,精疲力尽地拉着盐车,而不能在战场上驰骋,十分心疼,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他赶忙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马身上。这匹马好像懂得伯乐对它的爱护,感激地用鼻孔朝地面喷了几下,然后,昂起头颅长啸起来,停下后又朝孙阳看了又看,好像是遇到了知己。

◆别无长物

【释义】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王恭是东晋的一个读书人,他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乐于助人。

有一次,他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他有一个本家亲戚,名叫王忱,当时也在建康。王忱听说王恭来了,就到王恭住的地方去看望他,王恭一见,很高兴拉住他在竹席上谈话。

王忱坐在竹席上,觉得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席子编织得也很漂亮,他很喜欢。他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席子,就希望王恭能够送一条给他。于是,他把竹席夸赞了一番,把自己的想法流露了出来。

王恭听后,二话没说就把那条竹席送给了他。王忱当然是非常高兴,再三表示感谢,拿着竹席高高兴兴地走了。

哪知道,王恭就只有这一条竹席,把它送给王忱以后,他只好改用了草席。后来王忱知道了,感到很惊讶,也觉得过意不去,就去向王恭道歉,说自己确实不知道王恭就一条竹席。王恭笑着对王忱说:“您不知道我的为人,我就是一个别无长物的人。”

◆励精图治

【释义】励,振作。振奋精神,力求治理好国家。

【出处】汉·班固《汉书·魏相传》。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他没有儿子,于是手握朝政大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便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胡作非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尽责,很符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大展宏图,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各司其职,国家很快强盛起来,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