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12

第12章 美德的故事(11)

〖柴车夺牛〗

【释义】“柴车夺牛”形容隐士的生活与情怀。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韩康传》。

东汉的韩康(字伯休,又名恬休)隐居在霸陵山中。朝廷屡次征召他,韩康都不答应。

汉桓帝准备了黑色币帛做礼物,备下可以安坐的小车,派使者去聘请韩康。使者奉诏前来,韩康迫不得已,只好同意去做官。但是,他不坐使者带来的安车,单独乘坐一辆柴车,清晨早起,比使者早一点出发。到达郊亭时,亭长因为韩征君要路过这里,正派人驱牛赶修道桥。见到韩康乘柴车戴幅巾,以为他是个乡下的老头,就要夺他的牛。韩康立即把牛解下来交给他。过了一会儿,使者到了,亭长才知道被夺牛的乡下老头就是韩征君。使者要禀报皇上杀死亭长,韩康说:“这牛是我送给他的,亭长能有什么罪!”使者才没有上奏杀死亭长。韩康在半路上又逃遁了。后来,他在家中寿终正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释义】蹊:小路。原指桃树、李树。虽不会向人打招呼,但其花朵艳丽动人,其果实甘美,引人喜爱,树下自然会走出路来。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西汉初期,匈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一支游牧少数民族,经常南下骚扰我汉族居民。

陇西(今甘肃省东部)的名将李广奋勇抗击,匈奴既怕他,又敬重他,称他为“飞将军”。一次,李广率领4000名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带领一万骑兵和他在一起。他们分两路围剿匈奴。李广率兵前进几百里后,被匈奴左贤王率领的4万骑兵包围。面对优势敌人,李广竭尽全力组织抗击。后来张骞的大军赶到才得以解围。这一次,李广几乎全军覆没,只得撤兵回去。事后,朝廷追究责任,张骞因拖延行程应处死刑,后出钱赎去死罪降为平民;李广杀敌有功,但部队损失太大,功过相抵既没有被处罚,也没有受封赏。

有一次,李广私下对占卜天象的王朔说:“自从汉朝抗击匈奴以来,我李广没有一次战役不参加的。我率领过的部队当中,职位低的校尉中,才能不及一般人,而以抗击匈奴有功被封侯的,有十数人之多。我李广比起别人来不算落后,但却从来没有因为积功而取得侯爵的封邑,这是为什么呢?”

王朔则问他:“你是否做过违背良心的事?”

李广想了一下说:“我镇守陇西的时候,羌人曾经起来造反,我用计哄骗他们,使他们投降了。后来我又用诡计,把这800多投降者在同一天内杀死了。这是我以为最遗憾的大事。”

王朔叹息道:“给人带来灾祸的事,最严重的莫过于把已经投降的敌人杀掉,这就是将军所以没有被封侯的原因。”

公元前119年,朝廷决定对匈奴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击,分两路向匈奴进军,已经年老的李广主动请战,担任前将军,归卫青指挥。李广在行进途中几次迷路。等他赶到会合地点,已比指定的时间迟了好几天,当时,匈奴已被卫青的大军打败。会合后,卫青派手下的人问李广迷路的经过情况,并催促李广的部下快到卫青那里去认罪。李广气愤地说:“我的部下并没有罪,误期迟到的责任全在我一人身上,要审问就审问我。我现在亲自去大将军的幕府去听候审问。”接着,李广对部下说:“我一生跟匈奴打了大小70多次仗,这次跟着大将军出战,本来很幸运可以同单于的军队接触,没想到大将军又把我的队伍调开,让我走那条迂回遥远的路,而偏偏又迷失了路径,这岂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毕竟不能再同那些舞文弄墨的小吏去打交道了!”说完,拔刀自刎。

司马迁曾引用孔子的话对李广进行过评记,接着又说,我看李将军诚实得像个乡下人,嘴里不会花言巧语。他死后,天下人不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非常悲痛。俗语说:‘桃花和李花是不会说话的,但它开放的时候,欣赏的人都在树下踩出小路。’这话虽然讲的是小事,但却可以用来比喻大事。”原文是:“太史公曰:……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桃李满天下〗

【释义】桃树、李树,指可培育的人才。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高宗时的大理丞狄仁杰,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他善于明辨是非,善断各种疑难杂案。在做预州刺史时,不畏强权,秉公执法,深得百姓欢迎。

武则天即位初年,狄仁杰被出名的酷吏来俊臣陷害入狱,后来虽被释放,却被贬为彭泽令。几年后,狄仁杰因政绩突出很有声望,武则天便命他为宰相。

狄仁杰不畏权势,他见武后宠用武氏亲属和张易之、张宗昌等宫廷奸党,便多次向武后提出举贤任能的主张。他把自己了解的门生、好友,如张柬之、桓彦范等数十人陆续推荐给武后。有一次,武后让他再推荐一个尚书郎,狄仁杰不避嫌疑,立即提出自己的儿子狄光嗣可以胜任,武后同意了。以后事实证明狄光嗣非常称职。

狄仁杰荐贤举能的行动,对当时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有人对他说:“你真是爱才的人啊,朝廷里的文武大臣,大都是你推荐的,你的学生,你的门人都得到了重用,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啊!”

〖泰山北斗〗

【释义】泰山:是高山的代表。北斗:指明方向的星星。称颂学问渊博、品德高尚、可以作为榜样。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韩愈传》。

唐朝时期国力富强,文艺也极其繁荣,出现了不少诗人、文学家,但有不少作家只追求六朝以来的华丽、空洞无内容的文风形式,而曹魏以前优秀作家的传统,如汉代文学家司马迁、杨雄等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雄浑清新的气派,这时已衰退不振。被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便提倡学习古文,并以主要精力从事散文创作。在他的倡导和推行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亦即散文运动),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新唐书·韩愈传》末后的赞语中也说:“自愈没(死后),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泰山鸿毛〗

【释义】指有的人死后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后轻如鸿毛。

【出处】此典出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段文字出自司马迁的一封信,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谁都免不了一死,但是有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死比鸿雁毛还轻。它这里面包含着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

司马迁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大约出生在公元前145年或135年,而何时去世,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记载。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的父亲临终嘱咐他,要他继承太史令的事业,写出一部完整的通史。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后,便开始在皇宫的皇家藏书楼检索图书。司马迁这个人特别勤奋刻苦,每天早出晚归,在一堆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查阅和整理历史资料。经过四五年时间的整理和考证,他便开始构思,动手写《太史公书》。《太史公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史记》。

就在司马迁日夜埋头写《太史公书》的时候,朝廷出了一件事。

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率五千精兵出击匈奴,结果寡不敌众,李陵被俘后投降了。汉武帝为了这件事十分愤怒,他身边的大臣们也都把责任推到了李陵身上。汉武帝征求司马迁的意见时,司马迁认为李陵作战勇敢,以五千人打败了匈奴几万骑兵,最后是在寡不敌众、粮尽援绝的情况下才败降的,所以,不应该治罪。汉武帝因司马迁为李陵说情,非常生气,就下令将司马迁处以“腐刑”,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阉割”。

汉武帝为了利用司马迁的才华,任命司马迁为中书令,而这个职务原来一直是由太监担任的。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的撰写,忍受了侮辱和迫害,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司马迁受刑后,老朋友任安曾写信劝他,司马迁一直没有给他回信。后来,他听说任安也因故被下了大狱,这才复信。这封信就是著名的《报任少卿书》。在信中,司马迁回顾了自己的遭遇,表示自己所以蒙受耻辱后还顽强地活着,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

“泰山鸿毛”就出于这封信中。司马迁在这句话的自勉下,经过了十三年的寒来暑往,最终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两千多年过去了,尽管人们还不时地引用“泰山鸿毛”这个典故,但从没有人能够像毛泽东那样推陈出新地把这个典故引申到一支军队的建军宗旨上来。

1945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下属的副队长张思德在烧窑时不幸牺牲。毛主席得到这个消息后,沉思良久,指示要给张思德同志开一个隆重的追悼会。就是在这次追悼会上,毛主席作了影响深远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在文中毛主席这样写道:“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主席的这次演讲,对进一步加强团结,增强每一个革命者的责任感,克服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博通古今,喜欢引经据典,又常常推陈出新的毛泽东,对这个成语的引用,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流芳后世〗

【释义】“流芳后世”的意思是,好的名声永远传留于后世,也作“流芳百世”。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桓温传》:“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桓温(公元312~373年),字元子,晋代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是宣城太守桓彝的儿子,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他曾任荆州刺史,掌握长江上游的兵权,立下卓越的战功,官至大司马,专擅朝政。

桓温天生俭朴,每次饮宴只安排七个盘子装茶果而已。然而,他却以雄才和勇武为资本,在朝廷里专横霸道,独揽大权,窥视皇帝的宝座,企图篡夺帝位。他有时候躺在床上对他的心腹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在曹魏的朝廷中都独揽大权。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尊司马昭为文帝,尊司马师为景帝。我是这样无所作为,恐怕要被文帝、景帝笑话了。”众人都不敢答话。接着,桓温抚着枕头起身说:“既然不能流芳后世,还不如遗臭万年么!”他曾经路过王敦的坟墓,因为王敦曾在晋元帝和晋明帝时期专擅朝政,后又起兵反叛朝廷,因而桓温非常佩服王敦,望着王敦的坟墓说:“真是一个能干的人,真是一个能干的人!”他的心迹就是如此狂妄。当时,远方有一个受过具足戒的女僧,以道术闻名。女僧在一间屋子里洗浴,桓温偷窥她,只见女僧赤裸着身子,先用刀把自己的肚子豁开,然后砍掉两只脚。女僧洗浴完以后,走出屋门,桓温向她请教吉凶之事,女僧说:“如果您做了天子,也会像我这样,豁开肚子,砍掉双脚。”

〖浮家泛宅〗

【释义】“浮家泛宅”指以船为家,漂泊于江湖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新唐书·张志和传》:“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敝漏,请更之,志和曰:‘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月赞间。’”

唐代,有一个人叫张志和,字子同,他年少有才华,十六岁时就被选拔为明经。他给唐肃宗写了一篇策文,唐肃宗非常赏识他,任命他为待诏翰林,负责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事。后来,他因事犯罪,被贬到南浦任尉。正好碰到皇上大赦,他回到家乡,从此游居于江湖之上,垂钓水滨,做隐逸之士。

当时,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前去拜访他。颜真卿看到张志和乘坐的船又破又漏,便要为他找一个住处。张志和说:“我愿以船为家,东飘西荡,往来于江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