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11

第11章 美德的故事(10)

〖贫贱骄人〗

“贫贱骄人”形容对权贵的鄙视和蔑视。

此典出自《史记·魏世家》:“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

战国时,有一个叫田子方的人,他和李悝、段干木、子夏等人共同辅佐魏文侯,受到优礼。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乐羊为大将、西门豹为先锋,率军攻打中山国。

魏国攻下中山后,魏文侯派太子击驻守中山。太子击乘车准备前往中山,刚要出京都城门,碰上了田子方。于是太子击让田子方的车先过去,谁知田子方看都没看太子一眼,就径直过去了。太子击非常生气,上前问田子方:“谁可以骄傲,是富贵的人还是贫贱的人?”田子方笑着说:“古往今来,只有贫贱的人才能骄傲,那些富贵的人是不能骄傲的。做国君的一骄傲,国就保不住;当大夫的一骄傲,家就保不住。楚灵王因为骄傲亡了国;智伯瑶因为骄傲被灭了族。而贫贱之人就不一样了,他吃的是粗菜淡饭,穿的是旧衣破鞋,他不仰仗富贵人,不争权夺利。如果贤明的君主来请教他,他高兴,就会提出点意见;如果君主不听他的话,他就拂袖而去。周武王能灭掉纣王,但却拉不住首阳山的两个穷人,所以说,贪贱之人不骄傲,谁又骄傲呢?”

太子击挨了一顿教训,只好向田子方行了个礼,前往中山国去了。

〖受一大钱〗

【释义】“受一大钱”也作“一钱太守”,人们用它比喻为官清廉。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刘宠传》。

刘宠,字祖荣,东汉东莱牟平人。他任济南郡东平陵县令时,为人宽厚,受到下级官吏和老百姓的爱戴。母亲生病后,刘宠辞官回家侍奉母亲。成群结队的老百姓赶来为他送行,刘宠的车子过不去,只好下车悄悄地走了。

后来,刘宠被任命为会稽太守。山区百姓忠厚朴实,有的人头发都白了还没有进过城镇。百姓被官吏骚扰得厉害。刘宠废除烦琐苛刻的政令,查禁不法行为,郡中风气为之一振。刘宠后来被朝廷征做将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园等处的土木建筑。消息传开后,山阴县有五六个老人,苍眉白发,从若邪山谷中赶来,每人拿了一百个大钱送给刘宠。刘宠对他们说:“老人家何必这样劳苦自己呢?”老人回答说:“我们生长在山谷野外,没有见过郡府。别的太守在任时,常常派官吏敲诈勒索,百姓没有好日子过。自从您这位开明的府君到任以来,夜间狗不惊叫,老百姓见不到官吏前来盘剥。我们在年老时才遇到如此圣德的官长,如今却听说您要离我们而去,因此特意赶来送别。”刘宠说:“我的政事哪能有你们说的那样好?让老人家受累了!”说完,特地从每个老人那里拿了一个大钱接受了。

〖急人之困〗

【释义】着急地为别人解决困难。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战国时,魏安厘王的弟弟公子无忌,被封为信陵君,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门下有食客数千人。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在长平打败赵括率领的40万赵军,又进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和夫人接二连三地派人送信给魏王和信陵君求救。但是,安厘王非常害怕秦国,下令军队驻扎在边境,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持观望态度。

平原君派出的使者接二连三地赶到魏国都城大梁,责备信陵君说:“我所以和魏国结为姻亲,是因为仰慕您道德高尚,能急人之困,现在邯郸早晚之间就要被迫降秦了,公子您的急人之困表现在哪里呢?而且,纵使您看不起我赵胜,难道您就不怜惜您自己的姐姐吗?”

信陵君千方百计想说服魏王救赵,可魏王怎么也听不进去,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接受了大梁监守夷门的隐士侯赢的建议,请魏王宠爱的如姬从魏王卧室偷出兵符,假托魏王之命,夺得兵权,领兵解了赵国之围,赵国因此才得以保全。

〖残贼一夫〗

【释义】“残贼一夫”指人民的敌人。在这个意义上也被说成“独夫民贼”。

【出处】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有一次,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听说商汤放逐过夏桀,武王讨伐过殷纣,有这事吗?”孟子回答说:“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梁惠王又问:“臣子杀掉君主可以吗?”孟子没有作正面的回答,他说:“破坏仁爱的人叫‘贼’,破坏道义的人叫‘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杀掉君主。”梁惠王听后,点点头,觉得孟子的回答很深刻。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后被简缩成“残贼一夫”或“残贼独夫”。

〖洁身自好〗

【释义】“洁身自好”比喻一个正直的人不受污浊环境的影响。

【出处】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洁身守道,不与世陷乎邪。”

战国时,屈原被楚国释放后,流浪在湘江一带。他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楚国的诗歌,想到楚国的政局每况愈下,万分忧虑。长期的流放,使得他面容憔悴,面黄肌瘦。

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上。一个渔父见到他后,非常惊讶地说:“你不就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魄成这个样子呀?”屈原长长地叹息道:“整个世道都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所有的人都像喝醉了酒一样失去了理智,而我却保持着异常清醒的头脑。所以,我被流放了。”

渔父听后嘲笑他说:“完美的人是不会受外在事物的约束的,而是掌握它的特征并加以运用。例如,世道浑浊,为什么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呢?众人皆醉,为什么不仿效他们也喝个酩酊大醉呢?何苦洁身自好,遭受到流放呢?”

屈原说:“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弹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受到脏物的污染呢?”

渔父听了屈原的一席话,知道无法改变屈原的看法,就唱着歌划着船离开了。

〖独步天下〗

【释义】超群出众,独一无二,天下第一。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戴良传》。

戴良是东汉初期的读书人,年轻时就勤奋好学,名扬四方。他学识渊博,但性情怪僻,不同常人。有一天,他的朋友谢季孝问他:“老兄,你自以为天下谁可与你相比?”

他昂然答道:“我就像孔子、大禹一样,独步天下,有谁可比!”谢季孝虽了解他的不凡,但总觉得这话似乎说得过了头。

其实,戴良并非空口说大话,他确实怀有远大的志向,他的才学和他在当时拥有的声望,足以使他成就一番事业。可是,他看不惯现实人事,决心超然世外,不问政治,官衙曾多次派人请他去作官,跑了一次又一次,实在把他跑烦了,便索性带着妻子儿女,躲到江夏(今湖北省内)的深山里隐居起来,一直到老死。

〖疥疮五德〗

【释义】说疥疮有五德,含贬义。仁、义、礼、智、信,本是礼教的最高准则,但有时却受到极大的贬低。

【出处】此典出自《事林广记》。

陈大卿患了疥疮病,他的上司讥笑他。

陈大卿说:“您不要耻笑。这种病有五种美德能够称道,在所有的病症之上。”

上司问他,说:“有哪五种美德呢?”

陈大卿说:“这话不好说。”

上司说:“不要紧,你就说说看。”

陈大卿说:“这种病不害到人脸上,是仁呀;喜欢传染给别人,是义呀;让人用手来抓挠,是礼呀;生在手指关节缝里,是智呀;定时发痒,是信呀!”

上司听了陈大卿的这番话,便大笑起来。

〖虽死犹生〗

【释义】人死了还像活着一样。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出处】北朝·北齐·魏收《魏书·咸阳王元禧传》。

北魏时的咸阳王元禧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当他还在做冀州刺史的时候,就极力支持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废除原有鲜卑族的陋习,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倡导学习汉族的文化。当时在元禧所辖范围内特见成效。

元宏对他的几个弟弟都怀有深深的手足之情。弟弟元禧身居要职后,元宏总是教导他要谦虚谨慎。元宏死后,元禧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元恪。他不再像当初跟随元宏那样兢兢业业了,慢慢地居功自傲,身边拥有美女数十个,仍不满足,还派人到处搜罗美女。元恪对他的所作所为非常反感。

公元501年,元恪宣布亲自执掌朝政。元禧深感不安,便勾结一些人准备谋反。一日,元恪出城办事,元禧乘机集合人马,但准备不充分,没来得及起事就泄密了。元恪接到密报,派人去捉拿元禧。

元禧仓皇出逃,只有一位随从尹龙虎跟随身边。为了缓和紧张的情绪,尹龙虎出了一则谜语让元禧猜:“要睡则一起睡,要起则一齐起,贪婪的样子就像豺狼,但自己从来不把东西据为己有。”

元禧想了一阵,因心乱如麻,猜不出是什么,尹龙虎告诉他是筷子。元禧看着忠心耿耿的部下,感慨地对他说:“你可要作好与我一起去死的打算啊。”

尹龙虎郑重表示与元禧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后来他们一起被元恪赐死。

〖轻于鸿毛〗

【释义】毫无价值,像鸿毛一样轻微。

【出处】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迁和李陵都是汉武帝时的朝中大臣,他们对各自的为人都非常了解。后来,李陵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失败被俘,汉武帝就杀了他的全家。司马迁觉得李陵已尽到了责任,汉武帝的做法太过分了,于是在一次朝见时,直率地说出了他对李陵这件事的看法。武帝正怒气未消,见他为李陵辩护,不由得勃然大怒,下令对司马迁处以腐刑,把他投入大牢。

司马迁认为汉武帝实在是没有一点人情味,就因为他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竟把他处以最耻辱的腐刑,觉得真是“伴君如伴虎”啊!他想到死,但又觉得自己的死,就像九条牛身上少掉一根毛或像死掉一只蚂蚁一样毫无价值!他想到自己的好朋友任安曾经写信问他“进贤之义”,至今尚未回信,就决定给他写封回信。

他在信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述说了他的愤慨不满以及他隐忍苟活的原因是要写作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不久,汉武帝觉得对司马迁的处分有点过分,就赦免了他,让他做了当时应该由宦官做的中书令。

〖退思补过〗

“退思补过”表示事后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没有错误必须补正的地方。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春秋时代,晋国有一个将军名叫荀林父。有一次,他带兵攻打楚国吃了败仗,晋景公要处死他。有个大臣觉得这样做不太合适,就对景公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意思是:林父对待你景公,是每次一进朝廷就思考他是否竭尽了忠心,退朝回家,也要思考他对国君是否需要补正过错。像他这么忠心的人是保卫国家的栋梁,你为什么要杀他呢?)晋景公听了这个大臣的这番话后也就不杀荀林父了。

〖食无求饱〗

这句话的用意在于:教导人为学要专心,不要被逸乐和享受分了心,并且虚心为学,不耻下问。

此典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对学生们的学识和修养,有很多警辟的言论,其中有一条谈到做学问要有成就的重要条件,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以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敏”:迅速;“慎”:谨慎。“有道”:指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正”:是动词,“就……正”就是求教于人的意思。“也已”:助语词,了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志在专心做学问工夫,不要求饮食的满足,也不讲求居住的安适。做事迅速,讲话审慎;对自己的言行如有怀疑,应该求教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能够做到上面所讲的那些,就称得上是好学的了。

〖斋马清风〗

【释义】“斋马清风”形容官吏居官清廉。

【出处】此典出自《旧唐书·冯元淑传》。

唐代,有一个人叫冯元淑,在武则天时期任清漳县令,政绩非常突出,老百姓都极为尊敬和爱戴他。后来,冯元淑又出任浚仪、始平县令,都是单人独骑前去赴任,从来都不带妻子儿女一同前往。他所骑的马,午后就不再喂草料,冯元淑说,这是让马作斋戒。而且他自己以及他的随从奴仆,每天只吃一顿饭。节省下来的俸禄,都用来作办公的费用和赐给贫寒的人们。有人讥笑他是为了沽名钓誉,冯元淑说:“这是我的本性,不觉得清苦。”唐中宗(李显)时,皇帝发下诏书慰劳和勉励他,并叫史官编写他的事迹。

〖晏子之御〗

这篇寓言启示人们,不应该有虚荣心和骄傲自满情绪;有了缺点,如能接受意见,加以改正,还是值得肯定的。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这段话意思是说:

晏子做齐国的国相时,有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面偷看,看见她丈夫给国相赶车,坐在大车盖下面,鞭打着驾车的四匹马,显现出一副洋洋自得了不起的样子。过了不久,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婚,丈夫问她是什么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他做了齐国的国相,在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深谋远虑,满腹韬略,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你身高八尺,不过是给人家做奴仆赶车。然而你就感到心满意足,自高自大了。所以我要求跟你离婚。”

从此以后,车夫变得很谦卑。晏子觉得奇怪,问他是什么缘故。车夫告诉了晏子事情的真相。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