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15

第15章 求知的故事(1)

〖一孔之见〗

【释义】“一孔之见”比喻狭小片面的见解。

【出处】此典出自《申鉴·时事》:“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

这段话意思是说:

鸟儿就要飞来了,一个捕鸟人布下了罗网等待着。

一会儿,鸟儿飞来,当即就被捕获了。捕鸟人把网收起来一看,发现鸟被缚在一只网眼里。于是,他回去制作了一张只有一个孔眼的网,拿到原处张设起来,兴致勃勃地等候着。

但是,他再也没有捕到一只鸟。

〖一日千里〗

【释义】一日能行千里,原指速度快,现用以形容进步神速。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为战国末期著名的刺客,卫国人,人称庆卿,后来游历至燕国,人们又称他为荆卿。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在燕国时,和杀狗的高渐离交情甚深。高擅长击筑(读zhu。当时一种击弦乐器),两人每日在街市共饮,喝到酒兴上来的时候,高渐离击着筑,荆轲依调子高歌,他们时而仰天大笑,时而相对而泣,在大厅广众当中,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荆轲为人深沉好学,燕国的一位著名人士田光很看重他,因为田光深知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辈。

燕国的太子名叫丹,曾在秦国做人质,期间饱受秦王的凌辱,太子丹心怀怨恨,从秦国逃回了燕国。

这时,秦国日益强盛,不断向东扩展势力,出兵攻掠齐、韩、魏、赵乃至南方的楚国,眼看快要打到燕国了。燕国国小力弱,面对秦国的威胁,君臣上下都在担心大祸将至。

燕太子丹更急于报仇雪恨,但苦于力量太弱,找不到对付秦王的有效办法,便请教他的师傅鞠武。

鞠武先讲了当前秦国势不可挡的形势,劝太子丹不要去惹秦国,但太子一再问他还有什么别的良策,鞠武一时也拿不出个好主意。

后来,秦国将军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至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鞠武力谏太子丹,说这样更会惹怒秦国,并说:

“希望太子立即把樊将军送到匈奴人那里去,以免秦国以此为借口找我们的麻烦。我们可以联合各诸侯国及北方的匈奴人,共同对付秦国。”但太子丹既不肯送走樊於期,又觉得鞠武联合各国的计划太遥远,在太子丹一再请求下,鞠武建议跟田光商量一下,于是请来田光与太子见面。

太子让左右的人全都退下后,然后挨近田光,含蓄而神秘地说:

“燕秦两国势不两立,请先生考虑这件事……”

田光心中清楚,回答说:“我听说:骏马处于壮盛时期,一日可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一匹劣马也能跑得比它快。(臣闻骐骥盛北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太子您听到的关于我的传闻,那是我年轻时的事了,我现在老了,精力衰竭了!不过,我虽然不能替太子去办国家的大事,但我的好友荆卿却是可以担负重大使命的啊。”言罢,田光答应介绍荆轲来与太子共同商议。

田光把荆轲引荐给了太子丹以后,为了解除太子丹的疑虑(担心田光因知道谋刺秦王的计划而泄密),便自杀而死。

后来荆轲到秦国去谋刺秦王嬴政,但没有成功,荆轲当场壮烈而死。而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感人的故事,则千古流传。

〖一丝不苟〗

【释义】苟:苟且,马虎。丝毫也不马虎。形容办事极为认真。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个信奉回教的乡绅为了能够吃上牛肉,就托人送了五十斤牛肉贿赂知县汤奉。汤奉也是个回教徒,他也十分想吃这牛肉,但又不敢违抗皇帝的禁令。这时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正来府中拜访。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刚才有几个信奉回教的人为了开禁,送来五十斤牛肉,请求我对他们稍微宽松些。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这万万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回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间的刘老先生(指刘伯温),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个菜坛子。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金子。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后来又用毒药把他毒死了。”

汤奉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为好。张静斋说道:“世叔可在这件事上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子,再把一面大枷给他带上了,把送来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并且在旁边贴出一张告示,说明他们大胆妄为,知法犯法,让他游街示众。如果上司知道你办事这样一丝不苟,那么你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汤奉听了,连连点头:“十分有理。”便照此办理了。

〖一字千金〗

【释义】形容某些文字价值很高。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会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声望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此大伤脑筋,最后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率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再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春秋》,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题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竟无人敢来妄加评论。

〖一字之师〗

【释义】某些诗文,因改动一个字后,变得更加精简完美。则称改动的人为“一字之师”。

【出处】宋·陶岳《五代史补》。

郑谷是晚唐著名诗人,他从小聪明好学,七岁时即能写诗,长大后他写的诗更富盛名,被广为传诵。

郑谷考中进士,当过几年官。但他毕竟还是更热爱写诗,对当官缺乏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倦情绪,于是就辞官回到宜春(今江西宣春)去隐居。他在这里读书写诗,经常与一些文人墨客在一起饮酒做诗,互相唱和,诗名也越来越大。

有个叫齐己的和尚也很爱写诗,在当时也颇有些名气。他很仰慕郑谷,有一次他云游到了宜春,就带上自己写的诗去拜访郑谷,请郑谷给予指点。

郑谷见这个年轻和尚的诗写得不错,又这么虚心求教,非常高兴。他仔细地阅读了齐己的诗,还不住地加以评点。当他读到一首题为《早梅》的诗时,看到其中有这么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又反复读了两遍,笑着对齐己说:“诗很不错,只是‘数枝开’似乎还可以斟酌。这首诗是写早梅,应突出一个‘早’字,梅花已开了数枝,就不算最早,不如改为‘一枝开’,可能会更好些。”

齐已听了,觉得郑谷的一字之改,不仅文题切合,而且韵味无穷。确实是改得妙。他对郑谷更加佩服,马上向郑谷行拜师礼,并向郑谷表示由衷的感谢。

〖一问三不知〗

【释义】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春秋诸侯争霸时,晋国的大夫荀瑶率大军攻打郑国,郑国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求援。齐国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

陈成子率领军队冒着大雨渡过了濮水,来到阵前。荀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怕,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支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掉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问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话,知道这是荀瑶编造出来的谎言,根本不相信。

晋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中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轻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1000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有好的结果呢?”

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成语“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荀寅的话中概括出来的。

〖一张一弛〗

【释义】“一张一弛”比喻合理安排工作,做到有松有紧,劳逸结合。

【出处】此典出自《礼记·杂记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春秋时代,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年年底去观看群众性的祭神活动,回来后,孔子问子贡道:“你看,那些人高兴么?”子贡回答说:“那些人欣喜若狂,又是叫,又是跳,又是喝酒,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那样高兴?”孔子说:“老百姓一年到头都在干活,只有这么一天的娱乐,这里头的道理还不清楚吗?叫老百姓只干活不休息,周文王和周武王是不会那样做的;叫老百姓只休息而不干活,周文王和周武王也不会干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意思是:叫老百姓有劳有逸这才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根本办法)”

〖一知半解〗

【释义】“一知半解”表示对问题了解得不深不透,所知不多。

【出处】此典出自清代御选《唐宋诗醇》卷三十二:“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

宋朝诗人陈师道赞扬苏东坡的诗,初学刘禹锡,后学李太白。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御定的《诗醇》中却不认同这种说法。在《诗醇》中评论苏轼的诗时写到:“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意思是说:相信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是独立千古,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时代一个人的诗来看,而宋代诗人陈师道认为苏轼的诗起初学刘禹锡,晚期学李太白,这是对苏轼的诗了解不充分的说法。

〖一顾千金〗

【释义】“一顾千金”用以说明,人们需要权威,尊重权威,同时也应该努力学习使自己逐步成为内行。

【出处】此典出自《刘子·因显》:“昔有卖良马于市者,已三旦矣,而市人不顾。乃谓伯乐曰:‘吾卖良马而市人莫赏,愿子一顾,请献半马之价。’于是伯乐造市,来而睇之,去而目送之。一朝之价,遂至千金。”

这段话意思是说:

有个人在集市上卖马,等了三天都没有一个买马的人前来光顾。

于是这个人去求见伯乐,对伯乐说:“我卖的本来是一匹好马,但是人们都不识货。请你去看看,我愿意把马价的一半送给您。”

伯乐来到集市一看,果然是匹好马。他走上前去爱抚地左看右看,临走时还恋恋不舍地频频回顾。于是,一天之内马价涨到了千金。

〖了如指掌〗

【释义】了:了解,明白。指掌:指手掌里的东西。对情况了解得就像了解手里的东西一样,形容对事物或人的了解非常清楚。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八佾》。

古时候的帝王都习惯建始祖庙,在庙里,按照始祖的等级名分依次排列顺序,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活动、节日之时,帝王们便进庙祭祖,以求保佑,称为“啰”。有许多人对啰礼不了解,就向孔子请教。而孔子认为当时鲁国宗庙灵位配祀的顺序和自己所主张的理论不符,名分颠倒,违背了周礼。因此,他对请教的人避而不谈,只是指着他的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理国家,就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意思是说,懂得啰礼的人,都是懂得礼的;而且只有知礼的人,才能够治理好国家。

《论语·八佾》的原文是:“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后来此话慢慢演化成“了如指掌”这个成语。

〖入室操戈〗

【释义】“入室操戈”比喻学会了别人的本事,反过来却拿这个本事攻击别人。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郑玄传》:“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人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东汉时北海有个叫郑玄(字康成)的人,他是一个很勤奋的读书人,曾入太学读书,学习经学后来又去向当时的名士马融学习,当他学成离开时,马融曾十分感慨说:“郑生东去,吾道东矣。”他回到家乡后,专心研究学问,后来与一个叫何休的研究经学的人为友。

何休著有“公羊墨守”(公羊,传名,公羊高著;墨守,指墨子善守城,喻固守成见)、“左氏膏肓”(左氏,指左丘明所著“左传”;膏肓,喻疾病无法医治)、“谷梁废疾”(谷梁,传名,周时谷梁赤着;废疾,罢病也)三篇有关这些传记意见的文章,郑康成见了何休的文章后,于是便作了“发墨守”(发,发扬也)、“碱膏肓(碱,亦作针)“起废疾”三篇文章,来驳斥何休的见解。何体看了郑康成的文章后,很感叹地说:“康成兄呀!你这真算得上是进我的屋,拿我的武器向我进攻!”意即:用我的学说来攻击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