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16

第16章 求知的故事(2)

〖十八般武艺〗

【释义】古时有十八种兵器,因此也有十八般武艺的称谓。比喻对从事的行业件件精通。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

《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讲述了王教头教九纹龙史进学武艺的故事:

……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驽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前后得半年之上,史进打这十八般武艺,从新学得十分精熟,多得王进尽心指教,点拨得件件都有奥妙。

旧时常用“十八般武艺,件件皆精”来形容武艺的全面和高超。但究竟哪十八般武艺?说法却并不完全一致。清朝褚人获的《坚瓠集》则说:

明嘉靖间,边廷多事,官司招募勇敢。山西李通,行教京师,应募为第一,其武艺,十八般皆能: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爬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其实,所谓“十八般武艺”,只能解释为一切武艺的意思,至于其名称是否一致,件数是否准确于十八,则不必追究。

〖十年读书〗

【释义】十年读书形容长期埋头苦读,钻研学问。

【出处】此典出自《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多所谙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南北朝时期,宋朝有一个人叫沈攸之,字仲达,在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公元465年)任豫章王刘子尚车骑中兵参军,封为东兴县侯,食邑五百户,不久又升迁为右军将军,增加食邑百户。但是,这时宋朝已进入多事之秋,朝廷陷入骨肉相残、君臣互相猜忌的混乱中。到宋明帝时,混乱更加厉害,除了宋明帝自己的儿子,其余残存的诸弟(宋文帝子)和诸侄(宋孝武帝子)差不多全被杀绝。被猜忌的文武大臣,有的被杀,有的带城镇投降魏国。公元472年,宋明帝去世,子苍梧王继位,这时内乱更愈演愈烈。公元479年,萧道成灭掉宋朝,建立齐朝。

在这种混乱的政治背景下,沈攸之时而受信任,时而遭排挤;时而飞黄腾达,时而一落千丈;时而被称作忠臣,时而又被叫做逆贼。于是,他对仕途完全绝望了。

沈攸之晚年喜好读书,手不释卷,《史记》、《汉书》中记载的史实,他都烂熟于心,他常常感叹地说:“早知贫穷和发达是上天安排的,为什么不长期埋头经典、认真钻研学问呢?”

〖十行俱下〗

【释义】“十行俱下”形容读书十分聪敏。

【出处】此典出自《梁书·简文帝纪》:“既长,器宇宽弘,未尝见愠喜。方颊丰下,须发如画,眄睐则目光烛人。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

南朝时期,梁简文帝萧纲,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儿子。萧衍死后,萧纲被立为皇帝。萧纲死后被追尊为简文皇帝,史称太宗。

萧纲幼年聪明睿智,见识过人,六岁便会写文章,父亲萧衍觉得诧异: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写出文章来?他不相信这件事,于是就把儿子叫到面前测试。结果,儿子萧纲不仅写出了文章,而且辞藻华丽。萧衍感叹道:“我这个三儿子,真是我家的东阿王曹植啊。”萧纲长大后,气度恢弘,喜怒不形于色。须发黑漆、整齐,两眼炯炯有神,左右顾盼的时候光彩照人。他读书十分聪敏,凡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个学术流派的著作和诸子百家的书籍,他都过目不忘,牢记在心;各类文章辞赋,挥笔即成。

〖三十而立〗

【释义】“三十而立”的这个成语告诫人们,学习要严谨,认真,切不可望文生义,穿凿附会。

【出处】此典出自《传家宝·笑得好》。

一位老师出了一个“三十而立”的题目,让两个学生对此破题。一个学生写的是:“两个十五之年,虽然有椅子板凳可是他们也不敢坐。”另一个写的是:“年龄已过花甲的一半,只是两条腿还得站立着。”

〖三迁之教〗

【释义】迁:迁移。教:教诲。为选择环境搬家三次。形容希望子女成才,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对子女的教育。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

孟子名轲,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又一代表人物。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生活过得很清苦。孟母是个很有教养的妇女,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

孟家附近是一片墓地,出殡、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于是,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孝子们哭哭啼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游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没有出息,不利于他读书成材,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城里没有墓地,孟子再也不能够玩埋死人游戏。于是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开始,孟子还能静下心来读书,但日子久了,他的心思又定不下来了。原来他家处于闹市,打铁声、杀猪声、喊卖声终日不绝,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了。后来,他又和小伙伴们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在这个地方居住,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

那里的环境果然不一样,学宫内书声琅琅,一派文雅气氛。孟子果然安下心来读书。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即周代传下来的有关祭祀、朝神等的礼仪)的。回到家里,竟也模仿起来。

一天,孟母发现儿子在磕头跪拜,以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游戏了,不禁板起了脸。听儿子说是在演习周礼,顿时眉开眼笑。不久,她将孟子送进了学宫,系统地学习《诗》(即《诗经》)、《书》(即《尚书》)。孟子长进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名儒。

〖三纸无驴〗

【释义】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出处】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从前有个读书人,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出口成章,有人也从中恭维他为“博士”,他就飘飘然起来,认为自己才学渊博,无人能及。

有一次,博士到集市上去买驴,付过钱后,他要卖驴人写一份契约。卖驴人不识字,就请博士代写。博士觉得炫耀自己的机会来了,便爽快地答应下来。

不一会儿,博士写满了整整一张纸,卖驴人以为契约写好了,便连声道谢:“太好了,真麻烦您,契约我收下了!”

谁知博士紧紧地按住那张纸不放,又拿出两张纸来,一边写一边说:“别急呀,我才写了一张纸,还没写到你卖驴这件事呢!”

卖驴人听了,只好耐住性子等。过了好久,博士在三张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这才放下笔来。他摇头晃脑地念着自己写的契约,念完了,洋洋自得地说:“怎么样呀?你大开眼界了吧!”

卖驴人听了,轻蔑地说:“你写了整整三张纸,怎么全是废话,连个‘驴’字都没提到呀?其实,你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了一头驴子给你,收你多少钱,不就完了吗?”

围观的众人哄笑不已。博士羞愧难当,忙牵着毛驴,灰溜溜地走开了。

〖下笔成章〗

【释义】一动笔就能写出好文章。形容才华横溢,思路敏捷。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曹植从小特别聪明,而且很爱学习,写文章很快,也很有文采。一次,曹操故意问曹植:“我看了你写的文章,写得很好,是不是找别人帮你写的呀?”

曹植跪下禀告:“父亲大人,儿能出口成论,下笔成章,为什么要请别人帮忙?父亲如不信,就请当面试试我。”

不久,曹操在邺下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曹操有心要试试几个儿子的文采,就叫他们登上铜雀台去游览,然后要每人以铜雀台为题,当场写一篇辞赋给他看。曹植一会儿功夫就交了卷,曹操读罢连连称赞,更加宠爱曹植,一度想立他为太子。

曹植虽然很有文学才华,但性情孤傲,喜欢饮酒,不如哥哥曹丕稳重、成熟、有城府,曹操通过长时间观察,最后认定曹植在政治上不如曹丕精明能干,决定让曹丕做继承人。后来曹丕做了魏文帝。曹植遭到曹丕的猜忌和排挤,只活到4l岁,就郁郁而终。他留下的《白马篇》、《送应氏》、《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等作品,被誉为传世之作。

〖口耳之学〗

【释义】“口耳之学”是指耳朵听进去后,只挂在嘴上说说,并没有真正受益。现常用来指道听途说中所知道的一知半解的知识。

【出处】此典出自《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人乎耳,出乎口。”

《劝学》是荀况表明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一篇文章。荀况认为,人的知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教育与环境影响而取得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要“锲而不舍”,“用心一也”,不可以死读书,也不可以浅尝辄止,杂而不专。

荀况写道:君子对于学习,听在耳里,记在心中,表现在一举一动上,所以他即使是极细微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小人对于学习,听在耳里,说在嘴上。嘴和耳之间的距离不过四寸,听在耳里说在嘴上怎么能利于自己品德的提高呢?那些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学习,是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小人学习,则是为了四处卖弄,讨人喜欢。因此,别人没有问就去告诉人家叫做急躁,问一个问题却要告诉别人两个问题就是啰嗦。所以,君子回答问题也要适度。

〖才高八斗〗

【释义】形容极有才华。

【出处】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叫谢灵运。他从小就很聪明,他的祖父谢玄对他特别疼爱。

谢灵运长大以后,诗写得特别好,也继承了家传书法,当时号称无人可比。宋文帝对他非常赏识,把他的诗和书法称为“二宝”。当时的文人墨客也都很喜欢他的诗,他的诗一写出来,文人雅士就会争相抄录,到处流传。

谢灵运也认为自己很有才华,有些自命不凡。他曾经说过:“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才华总共有一石(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曹植,是曹操的儿子)独占了八斗,我占了一斗,天下其他的文人共得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

“才高八斗”又作“八斗之才”。

〖门墙桃李〗

【释义】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辈学生。用以尊称他人培养出来的学生。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

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姓端木,名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曾在朝中向其他大夫说:“看来子贡要比他老师强些。”这话传到了子贡的耳朵里,他就说:“比方拿住宅四周的围墙来说:我家的围墙,才肩头那么高,从墙外向里一望,屋子里有什么东西,谁都能全部看得清清楚楚;而我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周尺七尺为一仞),要是找不到大门,走不进去,就根本没法看到里面祖庙的雄伟美观、各种房屋的富丽堂皇。不错,有幸认得并走进我老师的大门的人,恐怕是不多的。这样看来,武叔说出那样的话,也就难免了!”子贡这段话是说自己的品德学问都很肤浅有限,哪里比得上老师的学问那般高深渊博。

后来,人们就称师门为“门墙”。形容初步学得一点东西,叫做“入门”。

阳虎在卫国犯了罪,便逃到晋国,对赵简子说:“今后我再也不举荐人了。”

赵简子问:“为什么?”

阳虎说:“坐在厅堂上判事的人一半以上是我培养的,朝廷的官吏、边境的将士,经我举荐的也都在一半以上。可是现在,堂上之人叫国君冷落我,朝中之吏仇视我,边境之士搜捕我。”

赵简子说:“种桃李的人,夏天能够在它们的绿荫下乘凉休息,到秋天还可以有果子吃;种蒺藜的人,夏天既不能从它们那里得到乘凉的荫地,到秋天还可能会被刺着。现在看来,你所植的都是蒺藜。以后一定要先选择好对象,而后再加以培植,不要先培植,后选择。”

把“桃李”比喻为培植的优秀人才,其出典就是赵简子的这几句话。

〖不求甚解〗

【释义】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现在则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又名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因不满当时的官场腐败,而情愿在农村过隐居生活。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的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陶渊明靠着微薄的田产,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过着非常清苦的日子。

尽管如此,陶渊明不羡慕荣华富贵,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他一面耕田,一面读书写诗,不仅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十分自在。

大概二十八岁那年,陶渊明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说是给五柳先生写的一篇传记,其实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自己。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何等样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们知道他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他去喝。而他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