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50

第50章 性格的故事(10)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释义】败絮:破旧的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

【出处】明·刘基《卖柑者言》。

刘基是明朝初年的大臣,元末的进士,担任过一些小官。后来,他劝说朱元璋脱离红中军领袖韩林儿,独树一帜。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刘基善于写诗作文,他写过一篇题为《卖柑者言》的文章,记载了他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揭露了当时社会上阴暗的一面。

夏日的一天,刘基在杭州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小贩卖的柑子金黄油亮,新鲜饱满,就像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他觉得机会难得,便走过去买了几个。虽然价钱是上市时的十倍,但觉得小贩能把柑子贮存到现在,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贵就贵些吧!

回家后,刘基剥开柑皮,发现里面的果肉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顿时非常气愤,便拿着柑子,去责问小贩为何骗人钱财。

那个小贩很从容地对他说:“我靠卖这佯的柑子为生,已经有好几年了。买的人数也数不清,谁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先生您不满意。”

接着,小贩说道:“当今世上骗人的事到处都是,岂止是我一个?请问,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是他们真正懂得兵法吗?那些头戴高帽、身着宽大朝服、气宇不凡的文官,难道他们真正掌握治理国家的本事吗?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这些人一个个身居高位,住着华美的房舍,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骑着高头骏马,哪一个不是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样子?又有哪一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表面上如金如玉,内中却像是破旧的棉絮呢?”

刘基听了小贩这么一说,匆忙地将柑子又提回家。回到家里后,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

〖齿亡舌存〗

【释义】“齿亡舌存”比喻刚强的不能立足、柔和的能够存在;也可以借用来说明有道的能够永存,无道的终遭灭亡。

【出处】此典出自《说苑·敬慎》。

春秋时著名的大学问家老子(又称老聃),本名李耳,字伯阳,楚国人,是著名的《道德经》的作者。他在周朝做官时,孔子也曾去向他请教实践的方法。

有一次,老子的老师常纵生病了,他前去探望。常纵倚在床上,张开嘴让老子看,问他道:“我的舌头还在里面吗?”老子答道:“在里面呀。”常纵又问他道:“我的牙齿也还有吗?”老子摇摇头说:“牙齿是没有了!”常纵接着又问道:“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回答道:“舌头之所以还存在,我想那是因为它很柔软的缘故吧!牙齿之所以脱落,可能是因为它太刚强的原因吧?”常纵听了,高兴地点头说:“你说得没错,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这样的。”

常纵是主张仁义而鄙弃强暴的,所以他借用舌头和牙齿来说明:舌头因其柔(仁义)而存在,牙齿因其刚(强暴)而覆亡(脱落)。仁义必定战胜强暴,这是坚定不移的道理。做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举扇一挥〗

【释义】形容傲慢的态度。

【出处】此典出自《南史·萧子显传》:“(萧子显)颇负才气。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

南朝梁国有一个人叫萧子显,是朝廷大官。他居官显赫,又有才气,因而很傲慢。他负责选择官吏,接见各种各样的宾客的时候,他从不与人交谈,只是举起手中的扇子挥一挥而已。

〖举棋不定〗

【释义】“举棋不定”意思是说举起棋子不知放在哪里才好,比喻做事优柔寡断,顾虑重重,没有主见,拿不定主意,犹疑不决。

【出处】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献公非常骄横粗暴,人们对他极端不满。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趁机叛乱,推翻了卫献公的统治。卫献公落荒而逃到齐国。赶跑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卫国朝政,掌握国家大权。但是,当宁惠子病得奄奄一息时,他又非常后悔,感到驱逐国君这事是一件耻辱,于是嘱咐他的儿子宁悼子把献公接回来,以此洗掉耻辱。宁悼子答应按他的要求去办。

逃亡在外的卫献公并不甘心失败,他积极开展复国活动,派人与宁悼子联系,答应回国后不掌管朝政,国政全交给宁悼子处理。于是宁悼子欣然同意。然而,许多大夫极力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縠会见献公后,回来劝告宁悼子说:“献公虽然在外逃亡了十二年,可是他那骄横粗暴的禀性却一点没有改变,如果让他恢复君位,我们大家可就要死到临头了。”大夫叔仪也劝告说:“现在你们宁家对待国君,还不如下棋那样认真。下棋的人拿着棋子犹豫不决,就不能战胜对手。对待国君这样的大事,如果摇摆不定,一会儿将他驱逐了,一会儿又把他接回来,一定会招致杀身之祸。”

宁悼子一心想独揽大权,以宁惠子遗嘱为借口,不顾大夫们的劝告,最终还是把献公接了回来。卫献公复位后,并没有忘记被驱逐的事,他非常仇恨宁悼子,决心报复。后来卫献公终于借用公孙免的力量,把宁悼子满门抄斩了。

〖南鹞北鹰〗

【释义】比喻严峻的人,也可用来比喻清廉刚直、不徇私情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崔洪传》:“遂免婴官,朝廷惮之。寻为尚书左丞,时人为之语曰:‘丛生棘刺,来自博陵。在南为鹞,在北为鹰。’”

崔洪,字良伯,晋代博陵安平人。曾祖父崔寔(shí),在汉代是名气很大的人。父亲崔赞,三国时在魏国任吏部尚书、左仆射,以胸怀宽广受人称道。而崔洪在青年时代就以清正、严厉而出名,无论谁有什么过错,他都是当面指责,从不在背地里说什么。

晋武帝(司马炎)时,崔洪在朝廷中当御史。一次,他上了一个奏折,就免了散骑常侍翟婴的官。

翟婴被免了官,朝廷里的人都惧怕崔洪。不久,崔洪又当了尚书左丞,当时人就给他编歌谣说:“丛生棘刺,来自博陵,在南为鹞,在北为鹰。”

后来,崔洪升任吏部尚书,他的家里从未出现过说情的人。

〖厚颜无耻〗

【释义】比喻脸皮厚,不知羞耻。

【出处】此典出自南齐孔稚珪《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一作无)耻。”

南北朝时,南齐有一个叫周颙的人,他最初很孤傲,隐居在北山中,不愿做官。当时,人们有一种偏见,以为隐居之士必然都是些有才能的人。而周颙却是有隐居之名而无其实。他隐居只不过是待价而贾,以此换取更高的官职。后来,周颙出来做官了,任海盐令。职满后入京(南齐的京城在建康,即今南京市),将要路经北山,孔稚珪就写了这篇《北山移文》来讽刺周颙,同时,也对那些追名逐利、热衷往上爬的封建士大夫文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有力的鞭笞。

《北山移文》的最后一段说:周颙现在急急忙忙在海盐县邑整顿行装,鼓着船桨向京都急驰。虽然他心早已投向朝廷,但还要装模作样地再游北山,以示自己的清高。如果要看周颙的这种行径,连芳杜也得厚着脸皮,薜荔也得不顾羞耻,苍翠的山岭要再受污辱,朱红的山崖要重蒙污秽。周颙来北山后,听到他的谈话就得洗耳,连清池都要被弄脏了。

〖变本加厉〗

【释义】“变本加厉”原意为比原来更加发展。今用以比喻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多用于贬义。

【出处】此典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增冰为积水所为,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编撰了一部文学总集《文选》。它是我国现存的编撰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共收录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篇(首),各种文体的主要代表作基本上都有。由于《文选》是一部选取前人文学著作的总集,阅读各家代表作品比较方便,因此受到封建知识分子的重视。到了后世,几乎成了他们必看的著作,甚至出现了“《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萧统在《文选》的序文中,对选编此书的重要意义以及选择标准作了介绍。他说: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又是社会生活的升华,就像冰是由水凝成的一样,但它又“变本加厉”,比水冷得多一样。

〖威武不屈〗

【释义】指刚正不阿,不屈服于武力。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膝文公》。

孟子是战国时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孔子的思想体系,丰富了儒家学说。当时,诸侯国之间有强有弱,有大有小。国家之间相互打仗,都想称霸天下。一些人审时度势,提出弱国应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最强大的秦国,被称为合纵。而另有人提出弱国应随从秦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合纵、连横之争,实际上是国家如何不被灭亡的策略,强国和弱国相互派出了许多说客,宣扬自己的主张。公孙衍和张仪就是当时专门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的说客。由于秦国强大,所以弱小国家见了秦国的使者,都很害怕。

一天,有个崇尚纵横之术的人,名叫景春,他问孟子:

“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他们一说话,不少弱国都点头称是;他们一发怒,诸侯各国都很害怕;他们一安静,天下则太平无战事。”

孟子想了想,回答说:

“这怎么可算得上大丈夫呢?作为大丈夫,男子则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原则。当得志的时候,能不脱离百姓,和百姓一起循着大道前进,使百姓愿意跟从他;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决不能因富贵使自己迷惑而乱了心,也不能因为贫贱而改变了志向,更不能因为受到威吓、暴力而屈辱了气节(威武不能屈)。做到了这三点,才是真正大丈夫。”

景春听了孔子的一番话,心中很不高兴,但又觉得言之有理,无奈只好离开了。

〖帮人笞子〗

【释义】“帮人笞子”比喻有的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还要强词夺理。

【出处】此典出自《墨子·鲁问》。

从前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强横凶暴,为非作歹,不务正业,他就鞭打他的儿子。邻家的老人,也拿木棍来打他,边打边说:“我之所以打你,完全是顺应你父亲的心意啊。”

这难道不是太不合理了吗?

〖洪乔之误〗

“洪乔之误”表示受人之托,不重信义。则不论托人传递书信、携带衣物、传达口信、或邮寄物书信等,凡传递不到,半途遗失等,均以“洪乔之误”称之。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任诞》。

晋代有一个人名叫殷羡,别字洪乔,原任京官,有一次奉命到豫章做太守。当殷羡首程赴任时,京都中有很多亲友都托殷羡带书信到豫章,当时殷羡不好当面拒绝,但心里却非常不情愿去为人传递书信。他来到一个名叫石头的地方时,竟把所有的书信都投到河里,并喃喃自语道:“让它们沉到水底去也好,或是浮在水面也好,我都不管,我殷洪乔不是甘心做替人传递书信的信差的。”可想而知,那些书信,被投到水里后,当然不能够到达收信人手里。

〖济阴贾人〗

【释义】这个成语鞭挞了出尔反尔、奸诈狡猾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刘基《郁离子》。

济阴有个商人,在渡黄河的时候翻了船,爬在漂浮的柴草上呼喊救命。有个渔夫划船去救他,还没有到商人跟前,商人着急地喊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豪,如能救我,就给你一百金。”渔夫用船把商人运到陆地上,商人却只给了他十金。渔夫说:“刚才你答应给百金,现在只给十金,这样做不好吧?”商人勃然发怒,说:“你是个打鱼的,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呢?现在一下子得到十金,还不满足吗?”渔夫默默地走了。

又有一天,这个商人乘船从吕梁而下,不料碰到礁石上,又翻了船。当时渔夫也在那里,有人对渔夫说:“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这就是那个答应了金子而不如数酬报的人。”于是渔夫就把船靠在岸边观看,不久商人就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