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51

第51章 性格的故事(11)

〖畏首畏尾〗

【释义】形容人胆怯多疑,对什么事都怕,不敢放手去做,既不敢进,又不敢退,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

【出处】此典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春秋时,晋、楚两国相互争夺诸侯之长。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故址在今河南省原武县西)会合诸侯,但不见郑穆公(郑国介于晋、楚之间,当时是附属于晋国的),便以为郑君对晋图谋不轨。郑公子归生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的执政者赵宣子,说:“……我君(指郑穆公)在三年中,先后三次朝见晋君,我国虽小,但对晋国却已尽了最大的力量。现在你们晋国还认为郑国的表现不能让你们满意;这样,郑国只有亡国而已,不能再增加对晋国的礼节了。常言道:‘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隐’。郑国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既怕楚国攻打,担心晋国袭击。一头鹿被人追赶的时候,是没有多余工夫选择庇护场所的。如果郑国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会无暇去选择庇护场所了。晋君的命令好像是无穷无尽,这使得郑国没有再好的办法。我郑君也知道国家要灭亡了,因而只好积蓄全国的力量,在国境上等候晋国大军的光临。”

〖面皮安放〗

寓言借眉、眼、口、鼻争位置高下,辛辣地嘲讽了争权夺利。

此典出自《醉翁谈录》。

眉毛、眼睛、嘴巴、鼻子四种器官,都有神灵。

一天,嘴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本事,位置竟然处在我的上方?”

鼻子说:“我能辨别香臭,而后你才可以吃食,因此我的位置处在你的上方。”

鼻子又对眼睛说:“你又有什么本领,位置却处在我的上方呢?”

眼睛说:“我能观察美丑,能看东西,功劳不小,所以应该处在你的上方。”

鼻子又说:“如果是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能力,也处在我的上方呢?”

眉毛说:“是呀,我也不知道和各位怎么争来了这么个位置,我如果放在眼睛鼻子的下方,不知道你这一张皮,要放在哪里?”

〖食鱼无反〗

【释义】“食鱼无反”的本意是,吃鱼的时候,不要把反面也吃光。后人用它劝诫国君不要耗尽民力。

【出处】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臊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之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这段话意思是说:

春秋时期,齐景公巡视纪地(今山东寿光县南),当地老百姓把从地下挖到的一只金壶献给景公,景公叫人把壶盖打开,发现壶里面藏有两片竹简,上面用红漆写着八个字:“食鱼无反,勿乘驽马。”齐景公说:“写得真好?食鱼无反,吃鱼时吃了一面不要把另一面也吃光,可以防止鱼腥太重;勿乘劣马,因为劣马不能走远路。”晏婴对他说:“您说的不对。‘食鱼无反’,告诫后代的国君不要耗尽民力!‘勿乘驽马’,是忠告国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齐景公问道:“按照你的意思,纪国的国君有此丹书,应该是很有远见的人了,但是纪国为什么会在我执政的一百多年前就被齐国灭掉了呢?”晏婴回答道:“纪国灭亡是有原因的。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应把自己的主张写在竹简上,张挂在城门上、里弄口,让全国的百姓都知道。而纪国的国君虽然有好的主张,却把它藏在金壶里,埋在地下,这样一来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纪国除亡国之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桓公见鬼〗

“桓公见鬼”说明鬼不过是一种心理幻象,怕鬼只是自己的精神因素。

此典出自《庄子·达生》。

齐桓公在沼泽地里打猎,管仲为他驾车,可是却遇见了鬼。桓公抚摸着管仲的手,问道:“仲父见到什么了吗?”

管仲回答说:“我什么也没见到。”

桓公回宫以后,忧郁成疾,好多天都不上朝。齐国有个叫做皇子告敖的士人对桓公说:“是您自己伤害了自己,鬼哪能伤害您呢?人体内的愤怒之气,消散而不返归于身,就表现为神气不足;气上攻于头而不下降,就使人好发怒;气下降而不上升,就使人善忘;气不上不下,集结在心脏部位,就使人生病。”

桓公说:“那么到底有没有鬼呢?”

回答说:“有。室内有鬼名叫履;灶上有鬼名叫髻;粪堆上有名叫雷霆的鬼;东北墙下,叫倍阿鲑龙虫的鬼;西北墙下,有名叫髻阳的鬼盘踞在那里;水里有鬼叫罔象;丘陵有鬼叫做夔;山上的鬼名叫夔;旷野中叫彷徨的鬼;大泽里有叫委蛇。”

桓公说:“请问,委蛇的形状是怎样的?”

皇子说:“委蛇,大如车毂,长如车辕,穿紫衣,戴朱帽。那东西最怕听隆隆的车声,一有车声就抱头而站立。见到它的人就快要成霸主了。”

桓公听后满面堆出笑容地说:“我见到的正是叫做委蛇的鬼。”

于是整理衣帽与皇子告敖同坐共语,不到一天病也不知不觉就好起来了。

〖海屋添筹〗

【释义】用以讽刺那些吹牛皮说大话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东坡志林》。

有三位老人相遇在一起,有人询问他们的年龄。

第一个老人说:“我的年岁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我年少的时候,曾和盘古有过来往。”

另一位老人说:“每当大海的水变成田畴时,我就记下一个筹码,现在我的筹码已经放满了十间屋子了。”

最后一位老人说:“我所吃的仙桃不计其数,每吃一个仙桃,我就把桃核丢在昆仑山下。现在,那些丢掉的仙桃核已经和昆仑山一般高了!”

在我看来,这三位老人呀,与生命非常短促的蜉蝣和朝菌有什么区别呢?

〖特立独行〗

【释义】“特立独行”的意思是,自恃有操守、有识见,不随波逐流。

【出处】此典出自《宋史·李焘传》:“焘性刚大,特立独行。”

南宋学者李焘,字仁甫。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公元1138年中进士,他博览群书,学识丰富,历任兵部员外郎、礼部侍郎、敷文阁学士,主修国史。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性情刚直,志向远大,自恃有操守,有识见,不随波逐流。李焘早年著书时,秦桧还大权在握,秦桧死后,李焘才开始在朝廷有名。等到成了孝宗近臣,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时,经常严肃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学者张拭曾经说:“李焘像霜雪中的苍松翠柏。他没有嗜好,没有姬妾,也不添置家产。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写作上了。”他曾花了四十年的时间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叶适(字正则)认为,《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继《春秋》之后的又一部历史巨著。

〖狼子野心〗

【释义】狼子:狼崽子,具有难以驯服的残忍本性。比喻残酷的人本性难改。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四年》。

春秋时期,子文和子良兄弟二人都在楚国做官,子文是令尹,子良是司马。有一年,子良的夫人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子越。子文看过这个孩子以后,就对弟弟说:“子越这个孩子,长得像熊、虎一样,可是哭起来好像豺狼叫唤。俗话说狼子野心,我看子越是条狼,必须杀掉,不然我们的家族恐怕会因他招来灾祸!”

子良认为子文胡说八道,是在嫉妒自己,就没有听哥哥的话。因此,子越安全地活下来,长大了。但子文始终认为子越活着是十分不吉利的,他在临死的时候,把全家族人都找来,对大家说:“将来如果子越当了官,你们要及早离开楚国,免得遭难!”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子扬做了令尹;子良的儿子子越则做了司马。不久,一个叫芜贾的人替子越杀死了子扬。子越当上了令尹,而芜贾自己当上了司马,后来他又被子越杀死了。

这年秋天,子越谋反,带兵攻打楚王,经过几次决战,终于被楚王打败。

〖疾恶如仇〗

【释义】痛恨坏人坏事如同痛恨仇敌一样。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傅咸传》。

西晋时,统治阶级内部腐败现象严重,里里外外,从大到小,各级官吏,奢侈无度,互相攀比。单是晋武帝司马炎就有宫女近万人,供他日夜寻欢作乐。有些大官僚,一天的饭费竟数以万计,他们挥霍无度,用白蜡当柴烧,厕所里放上高级香料。

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清廉之士的不满和忧虑。当时,有一个叫傅咸的人,武帝、惠帝执政时,都在朝中做官。他为人正派,敢于直言,不畏权势,敢于揭露和批判邪恶。傅咸多次上书给武帝和惠帝,主张裁并官府。他尖锐地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由于他的劝谏和批评,朝廷罢免了一些官吏,因此使京城的官吏们有所收敛,有所惧怕。傅咸大胆地揭露官僚权贵们的弊端,并与之作坚决的斗争,不少人深为敬佩。人们赞扬他疾恶如仇。

〖笑里藏刀〗

【释义】在笑容中藏着尖刀。比喻表面和善,内心阴险毒辣。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李义府传》。

唐朝有个名叫李义府的人,出身贫寒,但潜心读书,关心时政,胸怀大志。唐太宗时,他在科举考试中因对答良好而被朝廷录用,当了一个小官。

唐高宗继位后,擅长奉承拍马的李义府升了官。过了几年,高宗想把武则天立为皇后,李义府百般拥护、万分支持,博得了高宗的欢心,很快升任右丞相,成为掌握朝政大权的高级官员。

李义府表面上待人和蔼谦恭,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但心底里却偏狭阴险,对冒犯或不顺从他的人打击报复,决不手软,那些得罪过他的人都会遭到他的迫害。为此,大家在背后给他一个外号:“笑中刀”。

有一次,李义府听说大理寺(最高司法机构)的监狱里关着一个犯死罪的女囚,长得非常美,便想霸占她。他目无国法指使狱吏毕正义私下放了她,然后把她弄到手。事情被发觉后,主管大理寺的官员向高宗奏告。毕正义畏罪自杀,李义府以为死无对证,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侍御史(掌管监察官员工作的官职)王义方了解内情后,向高宗奏告此案的主谋是李义府,要求朝廷对他严加惩处。但是,高宗加以偏袒,不仅不捉拿李义府问罪,反而将王义方贬到外地去做小官。事后,李义府还恬不知耻、皮笑肉不笑地讽刺了王义方。

后来,李义府目无法纪,胆大妄为。一天他在宫中偷看到一份任职名单,便默记一人,回家后指使儿子去向此人索要钱财,此人无意中将此事说了出去,高宗便将他父子俩流放到边远的四川去。长期作恶多端、笑里藏刀的李义府终于未逃法网,时人无不拍手称快。

〖素面朝天〗

【释义】妇女不施脂粉,入朝觐见天子。

【出处】宋·乐史《杨太真外传》。

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去世后,他便常常郁郁寡欢,寝食不安,也无心料理朝政,有时还发无名火。

当时他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是一位绝色美人。玄宗一见到她就神魂颠倒,虽然从辈分上说,她是自己的儿媳妇,但他顾不得辈分了,千方百计将她弄到自己的身边,封她为贵妃,宠爱有加。自从得到杨贵妃,唐玄宗便整天沉溺于歌舞声色中了。

杨贵妃集后宫三千宫女嫔妃的宠爱在一身,杨家顿时鸡犬升天,兄弟姐妹都得到封赏,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三人都美貌出众,玄宗经常与她们一起寻欢作乐,每年都要赏赐大量的脂粉钱。

三人中虢国夫人最漂亮,又很会卖弄风骚,讨皇上喜欢,玄宗对她也是怜爱有加,虢国夫人自恃美艳,常常不施脂粉,素面入朝,觐见天子(素面朝天)。诗人杜甫曾有诗讽刺道:

虢国夫人承主恩,

平明上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娥眉朝至尊。

宫中女子为了讨皇上欢心,都要描眉画唇,施以厚厚的脂粉,虢国夫人别出心裁,不施脂粉,在六宫粉黛中反而更显得美若天仙,玄宗由此更加宠爱她。她家的宅第,豪华比得上皇宫,气派没有哪家能比,虢国夫人享尽荣华富贵。安史之乱后,她逃到陈仓,死在那里。

〖鸲鹆效声〗

【释义】“鸲鹆效声”讽刺那些毫无主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还要到处吹嘘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叔苴子·内篇》:“鸲鹆之鸟生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南方有一种鸟叫八哥。人们训练它学说话,天长日久,八哥就能学舌了,但也只能模仿几句而已,一天到晚它所唱的也只是那么几声。

有只蝉在院子里叫,八哥听到后便嘲笑它。蝉对八哥说:“你能学人说话,这很好。但你说的都不是自己的话,所以等于你什么也没有说,哪里比得上我说的都是自己的心里话呢?”八哥羞愧地低下头,从此再也不学舌了。

〖唾面自干〗

【释义】表示逆来顺受,忍受侮辱,而不敢与别人计较。也形容人的气量大,不与别人计较。

【出处】此典出自《新唐书·娄师德传》: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娄师德,字宗仁,唐代郑州原武人。唐高宗(李治)上元(公元674~676年)初年,娄师德任监察御史,适逢吐蕃侵扰边境,唐将刘审礼战死,娄师德奉命到洮河聚集败逃的士兵,并招募猛士讨伐吐蕃,立下战功,被提升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负责军队营田的事务。武则天天授初年(公元690~692年),娄师德任左金吾将军,他率领士兵屯田,积贮粮食数百万,不仅军队吃用不愁,还省下了转运粮食的费用。武则天非常赞赏他,下诏表示慰劳。武则天对娄师德说:“军队在边境,必靠营田才能自给。可是您不要过于操劳了。”于是,又命他为河源、积石、怀远的军队和河州、兰州、鄯州、廓州的检校营田大使。

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厚唇。为人厚道,有度量,如果有人触犯了他,他就表示谦让,不与别人发生争执,怒意不形于色。他曾经与李昭德一起行走,娄师德长得很胖,走不快,李昭德嫌他走得慢,生气地说:“都让你这个田舍郎把时间耽误了。”娄师德笑着说:“我不种田,还有谁种田呢?”他的弟弟被任为代州都督,去上任的时候,娄师德教他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性。弟弟说:“假如有人把唾沫吐在我脸上,我把它擦掉就算了!”娄师德说:“不对。您把唾沫擦掉,就是违背了别人的怒意,要让唾沫自行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