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上)
6970400000088

第88章 主持会议,把握要领(3)

在适当的时候,主持人也可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开拓思路,引导讨论。如在讨论“私营企业主能不能入党”时,主持人问:“有人主张应该吸收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入党,这样才有利于引导和发展私营经济;有人表示反对,认为私营企业主同工人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对有剥削行为的人不能吸收入党。大家认为哪种观点正确呢?”

当讨论会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意见。这时,主持人便可简要归纳,引导大家从比较中判定优劣,从而顺理成章地形成结论。如说:“对第四季度的工作安排,现在有三种方案:一是……,二是……,三是……,同志们可以比较一下,选定一种最佳方案。”

讨论会上,有时可能出现离题现象,一些人天南海北,把话题越扯越远。此时,主持人要及时收束,使其回到本题。运用收束法时,应注意不挫伤发言者的积极性。主持人要十分自然地收束圆场。如说:“老陈等同志说到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他们的看法也很有价值,今后可专门为此开讨论会。不过,今天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制定超产奖金的发放规定,大家应集中对这个问题思考议论一番。”

当会上不同意见争论过于激烈,发言者嗓音越来越大,调门越来越高,主持人要用幽默的语言,诙谐风趣的插话,及时为之“降温”,使双方都冷静地分析对方的意见,达到求同存异。如说:“同志们,别激动!听说高分贝的声音会把耳鼓膜震破,为了不让我们都变成聋子,我建议大家发言时把嗓音降低20分贝好吗?”几句话引得哄堂大笑,会场上的气氛也得到了调节。

用适当的连接词,把会议的一项内容过渡到另一项内容。如说:“既然大家都认为搞联营是使我厂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那么,和哪些地区、哪些单位搞联营呢?请大家提供一些确切的信息。”这样承上启下的过渡,也能把讨论的内容引向深入。

讨论会上,有人针对不同意见者言辞尖刻,刺伤了他人;有人则发言过多,垄断了会场。主持人要以委婉的言词,作适当的劝说。如“小李的发言也是一得之见,从正面理解,有其合理的部分,不应过多指责。再说,言者无罪!人人都可以讲话嘛!”“讨论会要各抒己见,让大家都发言,小蔡说了好几次了,算是一家之言。到会一二十人,就是一二十家,最好是百家争鸣。还有十多家没发言,请你们都说说吧!”

11.以灵活的应变应对会中的难堪

主持会议中的难堪,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与会者发难造成的难堪;二是出场者或主持人的失误引起的难堪。出现第一种情况,要分析对方意图,如果是善意的,当以赤诚相见,好言相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势利导,引入正题。如果是恶意的,则应针锋相对,或顺贬——接过对方的话,顺理成章地加以贬斥;或回敬——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或釜底抽薪——抓住对方的弱点,揭露其想要达到的目的。总之,要有理有节,争取多数,使制造难堪者因难堪而退避。出现第二种情况,可以说明解释,含蓄自责;或巧寻借口,金蝉脱壳;或将错就错,化逆为顺。总之要巧妙化解,迅速纠正。

当在讨论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无人发言或某一部分人毫无反应的现象。这种沉默的现象不利于会议的充分展开,不利于实现预期的目的。造成会议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主持人应分清沉默的原因,分别采取策略。

如果与会人员年轻、社会见识少,参加的会议也不多,害怕在人数众多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而保持沉默时,会议主持人要主动鼓励他们发言,可以进行主动的提问,并告诉他们说错也没有关系。而当他们在发言时,主持人应表现出对他们的发言很有兴趣,同时也要对他们发言中合理性的方面加以肯定。

如果与会者与大多数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害怕说出自己的看法后遭人嘲笑而保持沉默。这类人的思路往往与众不同,主持人要善于主动接近,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力求创造出宽松、自由讨论的会场气氛。

如果是与会人员清高闭守、不肯多言而保持沉默。这一类人往往是阅历较深,处事比较严谨,有自己的见解,一方面想表现自己,另一方面又摆出一副清高不凡的架子。对这类人,主持者应该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尊重,让他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很重要。比如说:“老李,对于这个问题你是专家,大家都想听听你的看法,请你讲讲吧!”这样,老李受到鼓励和尊重,就很难再去推托。

如果与会者对会议缺乏热情、兴趣,不愿过多投入,认为议题与己无关或认为不重要,讨论、决议是领导者自己的事情。对于这类人,主持人应积极创造民主、活泼的会议气氛,去感染带动这些同志参与,或主动与他们接近,征询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久而久之,也就能改变他们这种不配合的态度。

有时候,与会者不乐意第一个发言而出现冷场,这时主持人可用幽默风趣的话语打开与会者的话题,也可让性格外向、胆子较大的同志先开口发言,进而带动大家发言的积极性。对于比较庄重严肃的会议,在需要讨论时,主持人也可适当调节与会者的紧张情绪。如果呈对一些不良行为、不正确的言论进行议论,涉及到某些人的具体利益,主持人应带头发言,做出明确的表态,为他人发言作好铺垫。

在会议活动中,常会出现一些发言者不着边际、没完没了的发言。这种情况往往会影响对会议主题的研究,拖延会议时间,对于这种情况,主持人出于对发言者的尊重,一般不应当面直说,而应寻找机会作出巧妙的暗示。如就他发言中提出的某个问题或某一句话,因势利导,并对他的发言作一定的肯定。对一些与议题关系不密切的问题,主持人可以通过表示留到以后有时间再作讨论而加以委婉地中止,并有意识地重新强调会议的议题。

当在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时,由于与会者的学识、素养、社会经验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不同。与会者往往会各持己见,据理力争。这是会议深入讨论的表现,是开始会议的好现象。但在观点已经趋向集中、明确时,主持人就应及时终止论辩。如果争辩双方都已偏离议题,主持人就应该伺机加以阻止,或说时间有限,暂不深入讨论或先谈到这里而加以间接地制止。在遇到较为激烈的争辩时,主持人要随时注意有的争辩者会感情用事,进行影射、讥讽、旧事重提,对于这些主持者应及时正面加以提醒、规劝,以免矛盾激化,引起争吵、冲突。如果已经发生争吵,主持者应从会议的组织性、纪律性出发,直接加以制止;对恶语伤人者,必要时进行严肃的批评,以平衡与会者的公正心理。

另外,对会议中出现的与会者注意力不集中、“会中有会”、迟到早退的现象,主持人也不能睁只眼、闭只眼,而应有针对性地与其打招呼、进行适当的暗示,语气应平和而有分量。在会议的开始,主持人不妨给与会者提出一定的要求,布置一定的任务,给他们施加一定的工作压力,免得他们产生无事可做、与己无关的心理。

12.以圆满的总结语总结会议精神

在会议即将结束时,主持者要对会议召开的有关情况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总结,对不能确定的或未解决的问题作出解释说明。对会议总结得如何,是衡量主持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有的主持者能把会议的有关情况总结得很精炼、很概括、很有高度,让人一听就明白。而有的则不善于总结,对会议的精华把握不准,要么再重复别人的话语,要么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既没有深度,也没有高度。会议总结要体现简明扼要、全面准确、重点突出、实事求是的特点。好的总结可以帮助与会者加深对会议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会议的贯彻落实。

会议总结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其内容大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会议基本情况。这一部分主要是讲会议的进程,与会者的表现。会议进程主要是对会议进行的几个重要环节综述和分析,对每个环节实施情况作出评估;与会者会议期间的表现如何,要列举典型实例进行评述。要对会议进行了多长时间,进行了哪些议程,办了哪些事情,办得怎么样,与会者的参与程度等情况向与会者作出说明。

第二部分,会议的主要收获。这一部分是会议总结的重点。主要讲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会议统一了哪些思想,提高了哪些认识,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要高屋建瓴地概括归纳出几条,让人听了觉得条理清晰,便于记忆。谈收获要紧扣会议主题,突出反映问题,切实符合会议的实际情况。每条收获都应有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要注意引用与会者的发言,特别是一些好的意见、建议及具体的措施和打算,给人以具体生动的感觉。

第二部分,今后工作意见。这一部分主要是根据会议总的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实施会议主题的意见,就是对会议的传达学习、贯彻落实提出具体要求,对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进行分解,落实到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会议总结要得法,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

(1)直叙法

就是简要概括地回顾叙述会议办了哪些事,达成了哪些共识,解决了什么问题,加深与会者的印象。比如:“这次会议我们传达学习了某某文件,研究讨论了某某决定,某某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对下一步的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一是、二是、三是……。这些意见完全符合我们的实际,对于促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对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我再提几点意见:一、二、三……”

(2)归纳法

就是在简要回顾会议的基础上,对整个会议进行高度归纳、概括。比如:“我们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概括起来有几个特点:一、二、三、……或者我们这次会议形成了几个方面的共识:一、二、三、……初步解决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二、三、……现在,对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大家都形成了一致意见,拿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下一步关键是抓好落实。”

(3)鼓动法

对会议不作全面总结的情况下,用鼓舞人心的话作总结,对大家提出希望和要求,号召大家为实现某个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而努力工作。

对会议的总结是详细还是简要,这要根据会议的要求、会议气氛、与会人员、时间安排等情况而定,可以根据上述介绍的一般结构和方法进行调整、完善,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