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6976100000010

第10章 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引导(2)

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到抽象的概念,汉字也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例如国家的“国”字,最初在青铜文字里写作“或”,上面是“戈”,表示武器,中间是“口”,表示人,下面是“一”,表示归属。国是人们辛勤开辟出来的土地,需要大家守卫。到后来,人们修筑坚固的城墙保卫这片土地,于是“国”字也就有了边框,成为“國”,字形演变多么自然而贴切。

国里面有什么呢?首先是“家”,上面的“宀”表示房屋,下面的“豕”是祭祖时贡献的猪,同宗同族的血亲人群组成了“家”。国和家连在一起,便想到这片土地上有我们的父老乡亲,“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春风化雨:家教传你做人之本】

魏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叫作嵇康,他的《游仙》诗里写道,“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读图、识字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图及义,传授自然之道,学习做人立身之本。何谓“道”?它由走之底和“首”字组成,也就是走一条经过头脑判断选择的道路。孔子《论语·学而》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也就是说,人生须务本,本正了,道路便展现在眼前。就像种树一般,根正了,树才会长好,后面生长出来的是树干上的枝叶。人生初始的家教,就是在正树根,让树苗茁壮,将来自己就能够自如地适应社会,从事各种工作。有些家长不懂这个道理,对于幼儿教育放任自流,没有家教规矩;孩子长大以后,家长才发现不对,再瞎操心,处处指导训斥,反而引起孩子叛逆之心,本末倒置。一个人走出来,言谈举止都能透露其家庭的影子——文化修养与道德信念。

古代的家教对于幼儿教育的进阶,是怎么做的呢?孔子对此说了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显然他并不看重知识灌输,没有在孩子童稚时期就开始学习语文、数学、外文。实际上,在一个人成才的过程中,知识并不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修养、人品、胸怀、学识才具有根本意义。我们看那些做成大事业的科学家、人文学者、企业家等,他们的过人之处在于深刻的洞察力和领悟力,而这些能力根植于人文,也就是对于天地、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没有这个文化平台,各个学科的知识就变成了纯粹的技能技巧,而难以发挥巨大作用,人也不能成大才。

关于人品修养这些孩童时期必须打下根基的方面,中国古代的家庭文化教育颇有独到之处,如同教汉字,从最基本的方面开始,牵着孩子的手,领着他前行。

前面讲到国与家,在自己的国家里,人们应该和睦相处,相亲相爱。我走遍了中国的所有省份,阅读了许许多多的家谱,将它们汇总起来可以看到,从古至今,家教的文句虽不同,宗旨却基本一致,都是针对从出生、成长到创业、持家的各个阶段,指明必须具备的修养与规矩,包括启蒙、识字、立志、砥砺、读书、做事等方面,培育恭敬、虔诚、勤俭、谦让的品德,知书达礼,兴善除恶,做一个有责任心、事业心,关爱他人,光明坦荡之人。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步是修身,初阶便是家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互相呼应,核心是培养人,而不是灌输知识。作为中国人,一生必须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凝聚成五个字:仁、义、礼、智、信,称作“五德”。

五德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仁”字左边单人旁,表示站立的人;右边为“二”,既用来表示很多人,要懂得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也表示天和地,加上左边的“人”便是天地人三才,人法天地,天性善良,地德忠厚,所以,做人做事要凭着天地良心。人与人怎样才能和睦相处呢?首先要相亲相爱。第二要互让互谅。一个人仁慈谦让,性格必是温良平和。《礼记·儒行》说:“温良者,仁之本也。”一个人十分爱计较,而且脾气很坏,怎么与人相处呢?只有温良、平和、公正,大家才会拥护你,推举你当官,做管理者;有了社会地位以后,懂得关爱百姓,照顾好大家的利益,推行仁政。这就从个人之间的小爱提升到了政治层面的大爱,行仁政者得人,得人者得天下。这里有一个层层提升的过程,家教作为人生初阶,要打下一个今后可以提升的基础。

五德之首为仁,告诉我们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对他人的关爱,那就是情商,是团结性。情商高的人助人为乐,善于处理各种纠纷,能够凝聚大家,与人和睦相处。

西周初期,周公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实际主政,公务十分繁忙,经常有人求见,请他办事。周公再忙,遇到有人上门都出来接见,以至于吃一餐饭就放下几次饭碗,甚至洗澡也一再中断,为了不让客人等待,他只好挽着湿淋淋的头发出来相见。因为他诚恳待人,大家深受感动,无不拥护西周,打下了王朝八百年根基,留下千古传颂的名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义是什么意思呢?义字原形为“義”,上面一只羊,下面是我字。在古代,羊用来祭祀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把羊献给上天,祈祷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团结在一起呢?不是为了钱,物质利益从来无法长久地凝聚众人。那是什么呢?义是合乎天下合宜之理,也就是大家公认的道理,例如公平、正义、自由,大家以此为理想,为目标而凝聚,而奋斗。在个人关系层面,我们也必须遵循做人的基本原则与美德,例如正直、善良,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做墙头草,随风倒。人们常说做人要有底线,没有底线就会被鄙视为无耻之徒。所以,义体现的是原则性。

礼呢?其原形为“禮”,左边的偏旁表示神,右边表示行礼之器。礼之所以重要,就人事关系而言,在重大场合,人们相聚在一起,必须确定相互之间的位置,才能做到聚众人为一体,否则相互不服气,一盘散沙,乃至内讧。大家在神明面前确立位置,排好队列,从纵向到横向,都应该好好定位,整个团体就秩序井然。所以,礼表现的是秩序性。

智由“知”和“日”字组成,能够洞悉太阳运行之轨迹,阴阳转变之道理,那是最有智慧的人。所以,智包含着知识和思辨,表现的是智商。现代社会,知识主要依靠读书获取,而读书不是靠背,不是靠记忆,不是去堆砌很多知识乃至知识碎片。我们应该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思辨基础。学习在于提高智商,增进智识悟性。

信字由“人”和“言”构成,做人说话最基本的原则是诚实,不欺诈,不食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唐太宗认为国没有信也不立。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要想在世上立得住,站得稳,就必须言而有信,诚实可靠,这是最基本的立场和原则。古人非常推崇关羽,民间称他为关公,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关公庙,特别是商业地区,关公成为商人顶礼膜拜的神。很多人感到奇怪,关公并不经商,而是一员武将,怎么会演变成商神,人们到底崇敬他什么呢?

要问关公和商人有什么关系,就应该知道商业最看中的是什么?买卖讲的是童叟无欺,金融凭的是信用,商店靠的是信誉,据此可知,商业之本是诚信。关公感人至深的故事是千里走单骑,至诚至信。

当年,关羽和刘备、张飞在桃园三结义,一起闯荡天下。他们创业非常艰难,屡遭挫折。有一次,刘备和曹操作战,败得很惨,兄弟全打散了,自己孤身逃出去,投靠了称雄河北的袁绍。关公则被曹操紧紧地围在一座山上。曹操爱才,派人劝其投降。关公跟曹操讲条件,约定在不知道刘备下落的情况下暂时投降,一旦打听到刘备的消息,便要重归其麾下。关公真是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曹操想用高官厚禄打动关羽,封他汉寿亭侯,赏赐许多黄金,一心要留住他。可是,关公并不看重升官发财,日常生活非常俭朴,军务闲暇之时,手不释卷,夜读《春秋》。官渡之战,关公打探到刘备在袁绍身边,正在同曹操作战。他义无反顾,将曹操封赏的金银财宝、将侯印绶全都留下,护送义嫂千里走单骑,回到刘备身边。在群雄纷争、尔虞我诈的东汉末期,关公此举极具震撼性,让人感动得刻骨铭心,正史《三国志》将其事迹记入史册,后来的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大加渲染,添加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描写得感天动地。诚信是人类依赖的支柱,人有信义,犹如磐石;国有信义,百姓靠山。世人赞颂关公的是他用生命恪守信义的高风亮节,而商业行为表面上看是利益交换,骨子里支撑它的是诚信。所以,关公与商人在根本点上完全一致,越发受到尊崇,乃至成为信义的化身,商业的神明。

非常抽象的伦理道德,在汉字神奇的图像壁画上面生动地展示出来,浅显易懂,心悦诚服。小孩子从蒙学当初,快快乐乐地看图识字,毫不经意之间已经接受了深刻的人伦道德教育,学会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我走过许多家族祠堂,印象深刻的是四壁常有忠孝伦常的图画和文字,一个字,一幅画,一条做人的道理,喜闻乐见,自幼种入心田。家训家教并不僵硬刻板、冰冷严厉,它从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开始,通过文字和图画,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思想观念。

读懂汉字,理解汉字,做人的道理已经融会其中。这不仅是方法的问题,更触及教育的核心理念与目标,从童蒙教育开始,通过认识具体的事物,要导向造就怎样一个人的根本之处。我曾经提出,教育要培养独立而健全的人格,理性的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