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六角街灯
6997100000001

第1章 致读者

这套有关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的文学丛书,是中国第一套专门描写外侨在华生活的系列文学作品,如此重要的盛事,邀我当文学顾问,无论是学识或资历都觉难当此任。但,哈尔滨是我的家乡,青年时代我与哈尔滨的俄侨有诸多来往,多年来我又从事中俄文化交流与友好工作,不便推辞,只好勉为其难。

我生在哈尔滨,长在哈尔滨,学在哈尔滨,哈尔滨与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饱尝过敌伪统治时期的痛苦,同时也经历了苏联红军解放哈尔滨时的雀跃,在哈尔滨这座国际化的城市里,受到特殊文化的熏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离开哈尔滨。可是,哈尔滨的乡亲,哈尔滨的市容,哈尔滨的绿荫,哈尔滨的白雪,哈尔滨的钟声,松花江的涛声,以及多种民族语言的声响,一直回荡在我的心海里。

我在不同时期几次返回哈尔滨,看到她迅速地发展,也见到有些标志性的建筑被毁掉或拆除。我的故居——木板小平房——早已荡然无存,在原处修起高楼;我的母校校址已经变成旅馆。当然,哈尔滨还保留了一些旧的遗址,如横跨松花江的大桥,江北的太阳岛,连接三个区的雾虹桥,道外区的老式阁楼,南岗区的博物馆,道里区的繁华街道和中央大街及石铺的马路。可惜我没有见到一位老同学。

我当年就读的是个外国学校——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同学中除了少数中国人外,都是异民族的子弟,多数是俄罗斯孩子,还有犹太人、波罗的海人等。他们出生在哈尔滨,在哈尔滨长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外国民族外迂时,俄罗斯青年很少有人回到父母之邦,而更多的人选择了浪迹天涯。我们学校通用的语言是俄语,生活在他们中间,使我对俄罗斯人的历史过去,对他们的风俗习惯、人生经历多少有些感性认识。

一九四五年夏天,哈尔滨光复后,我开始在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从事翻译和研究俄苏文学工作,最终这一行成了我的职业。也许正因为这个,我和这套丛书有了今天的缘分。

我看到,丛书作者都是在哈尔滨长大的人,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几乎都有混血儿。混血儿在欧洲并不奇怪,父母肤色相似,眼窝深陷,高鼻梁、蓝眼睛、或深色或淡色头发。而在哈尔滨则大不相同,因为他们是欧亚血液相交的结晶,都别具特色,长相不一般,自幼通晓两种语言,他们的感情表现也有所不同。混血的儿女形成了混血的文化,从这套丛书中也可以见到一斑。小说的书名有的虽然带有俄罗斯地点的名字如“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等,但作品写的都没有离开哈尔滨,都没有离开中俄两个民族。这些作品内容最早的涉及哈尔滨开埠初期,俄日两股势力争夺哈尔滨,一直写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建成崭新的繁华城市。在这百年当中既有初建的艰辛,杜会制度的嬗变,也有中俄(中苏)两国之间的矛盾……作品均以一些特殊事件为主线,从不同角度写出哈尔滨曲曲折折的发展。比如,有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九一八年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位俄裔青年,经历了俄国内战,最后辗转到了赤塔,已经奄奄一息。他再也没能回到故乡哈尔滨。哈尔滨成了他遥远的思念和乡愁。有的作品描写二十世纪初俄国动乱,大批俄罗斯人沿中东铁路逃到中国哈尔滨,与哈尔滨各阶层人士结成生死情谊,中国义士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赶赴俄国援救受难俄国友人逃回哈尔滨。有的作品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俄侨文化界人士的一些零星故事,描绘了当时的大学教授,中东铁路职员,流浪诗人,哈尔滨交响乐团钢琴师等等。这些被战争裹挟卷入动荡生活的人,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体会到哈尔滨对他们的友善接纳和包容。有的作品内容写的是现代,以新中国建设初期一位苏联援华专家的女儿与一位在哈尔滨长大的混血儿男青年,由通信相识、相爱而发展到决定结婚。最后中苏关系交恶,导致这对青年男女不幸的结局。作品以第三代在哈俄罗斯人及同龄中国青年的视角,回叙了整个二十世纪哈尔滨俄罗斯人的生活史,具有史诗般的感人力量。有的作品以中俄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揭示了严酷的政治风云对人性的考验。有的作者本人就是中俄混血儿。他以自身童年的亲身经历,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及五六十年代的哈尔滨历史为背景,塑造了身边的一些平凡人物的形象,再现了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艰辛的生活和坎坷的命运。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版,无疑将对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哈尔滨独特的地域文化起到无法取代的作用。

同时,收入丛书的作品在艺术上也各有独到之处,在展现历史的真实,刻画生活的力度,描写细节的才赋,特别是在塑造俄罗斯人物形象上,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独特成果。这无疑给当代中国文学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

我这个在哈尔滨长大的中国人,从这些小说中也更深层地了解了俄苏侨民文化对哈尔滨的渗透与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凝聚在各种建筑物上,如哈尔滨的老火车站、雾虹桥、喇嘛台、历史博物馆,中央大街以及石块马路、松花江边的抗洪纪念塔,还有一座座六角街灯,难怪哈尔滨具有那么鲜明的国际文化风貌。

这套丛书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人物、不同事件,揭示了人们在哈尔滨的生存、工作、斗争,爱情遭遇,使我这个九十岁的老哈尔滨人不由得顿生思乡之情。我相信这套丛书对后来人会有更多的启示。

愿新的一代人能细心地赏读这些作品。

高莽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