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奉化民间文艺·地名故事卷
9181300000012

第12章 山岭桥梁(1)

惠政大桥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奉化大桥东西两岸,中间只隔一条不到一丈宽的小溪,上面架一座木桥。东岸金佛殿有一口古井,井里住着一条老龙。西岸是一片沙滩杂地,有一座小寺院叫金沙寺。住着一个和尚,为人古怪,人叫“古怪和尚”。这条小溪,晴不到十天半月,河底干涸,一场大雨便又泛滥成灾,两岸百姓叫苦连天。

红蛇妖路过大桥,发现水井,就化作一个道士在水井周围东盘西转,想趁机出手,赶走老龙霸为己有。老龙知道自己不是红蛇妖对手,感到危难临头,便到西岸金沙寺请求古怪和尚相助。这日午时三刻,天上乌风猛暴,黑云滚滚,红蛇妖张着血盆大口,鼓动火舌,直向老龙袭来。老龙迎头奋战,只是招架不住。正在危急之际,古怪和尚身披袈裟,手执宝剑腾空蹿出,与红蛇妖斗法。不到三五个回合,红蛇妖被古怪和尚当胸一剑,顿时鲜血直流,狼狈逃命而去。

古怪和尚对老龙说:“红蛇妖虽然受伤,还会卷土重来。你必须多为人民做点好事,加深道行,才能永居古井。”老龙谢过说:“多承师父相助指点。”于是,老龙开始在奉化江上疏通江道,从大堰柏坑起,经楼岩尚田、大桥、南渡到方桥,通出一条岸宽水深的大江,就是现在的县江。

从此以后,两岸百姓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称他为惠政老龙,江上造起一座大桥,就叫作惠政大桥。

张圣道整理

锦屏山的传说

奉城西边的锦屏山一带(现中山公园),原来是一片荒地滩,住着一户人家,母子两人,儿子叫阿毛,为人老实巴交,卖布为生。他娘很有当家本事,东调西拨,东拼西凑,吃用勿愁,年年有余,日子过得蛮勿错。

但阿毛三十多岁还是光棍一条,以前娶过两房媳妇,只因娘对待媳妇精明刻薄,活泼泼的新娘子抬来,勿上一年半载,就被折磨得面黄肌瘦,皮包骨头,苦煞饿死。阿毛是出名的孝子,从来不敢在娘面前为老婆讲句话。

这年,媒人给阿毛带来一个姑娘,还只有十八岁,叫小妹,是外地逃荒来的。婆婆把姑娘上上下下看了三遍,见她粗手大脚,是个能干活的,便留着做儿媳妇。

阿毛和小妹的生活过得挺美满的,对婆婆也很孝顺,日子也过得和睦。阿毛是生意人,没过几日要出门去,关照妻子:“我走后侬要忍气做人,凡事顺着娘一点,一定要等我回来。”

阿毛一走,婆婆就露出本性来,小妹日里砍柴,夜里织布,柴砍再多也嫌少,布织得再好也讲差,逼得小妹没有喘口气的工夫。稍不顺心意,非打即骂,小妹忍气吞声,忍悲含泪,拼死拼活地做,脸也黄了,腰也瘦了,手脚都肿了,但没看见过婆婆的好脸色。她好几次想寻死,又想起阿毛临走时的关照,只好咬紧牙关忍着。

有一日,小妹从日岭上挑着担柴回来,突然,天旋地转立不住脚,一头跌倒在地。不知过了多久,只听见耳边有人叫她,睁眼一看,面前一个女人,打扮得与自己一模一样,笑嘻嘻地说:“阿毛在天台等你,快去吧!”说完,挑起小妹的柴担要走。小妹站起身来,感到手轻脚健,百病消散,赶上去拉住柴担说:“大姐!我勿连累你,让我挑回去吧!”那女人用手指在小妹额头上一点,叹道:“苦海无边,快向西去。”说来也怪,小妹竟头也勿回往西而去了。

天近黄昏,婆婆正在嘟嘟囔囔骂小妹,忽见小妹挑着小山一样的柴担来到门口。但婆婆却马上板起脸孔说:“你今夜给我织两匹锦,织不成打断你这双手。”小妹也勿答话,走进机房。第二天一早,两匹锦端端正正摆在婆婆面前。婆婆心里又惊又喜,惊的是从来也没人一夜能织两匹锦;喜的是有了这个巧媳妇,笃定泰山好发财。于是明朝要四匹,后日要八匹,天天加码,贪心不足,无休无止。小妹闷声勿响,直织得锦绣堆积如山。婆婆心里生疑,这日深夜偷偷察看,看到坐在机房里的小妹有上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只亮晶晶的眼睛,千手千眼同时转动。婆婆看见后,“啊”地大叫一声,倒在门外,那恶毒心肠的婆婆吓得肝胆爆裂,死了。

原来,这个小妹是南海观世音的化身来点化阿毛的媳妇小妹,惩罚恶婆婆的。后观世音织出的锦绣,变成了一座山,就是现在的锦屏山,山上早年有上塔观音禅院,就是现在的雨奇山阁,供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法相。《奉化市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建,为士人会友吟诗处,清建上塔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毁。

王月仙整理

日岭夫人的传说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奉化县城东南的舒家、尚桥一带,是一片望不到边的大海。

那时候,在现在的日岭西面有一个很小的村庄,村庄里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鲁山,女的叫月玲。鲁山长得浓眉大眼,臂力过人。他种田打柴、出海捕鱼,样样都会,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月玲虽说是贫苦人家的女儿,从小少不了风吹日晒的,却生得漂亮、秀气,两条细细的眉毛像月亮一样弯,一对水灵的眼睛像龙潭的泉水一样清。她不但美丽,而且聪明贤惠,织得一手好布,又很体贴丈夫,所以村里的人都夸她是个好媳妇。小两口男耕女织,你敬我爱,日子过得虽不宽裕,却也美满。

不料这一年,老天爷跟穷人作对,连续一百五十天不下雨。热辣辣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炉,烤得人们直喘粗气,山上的石头烫得像刚煮熟的鸡蛋,田里的禾苗枯得像蜡黄的松毛丝。眼看收成没有指望,村里的人开始外出逃荒。

这一天,鲁山对月玲说:“田里的稻子全晒死啦,财主逼债又紧,拿什么去缴租谷呢?”月玲想了想,说:“让我熬几个夜,多织点布去换几个钱来吧。”鲁山皱了皱眉头,没有作声。这年月,旱得吃不上饭,谁还来买布呢?夫妻俩商量了大半夜,最后决定让鲁山出海去打鱼,挣点钱来渡灾谋生,还债缴租。

第二天,天刚发白,月玲就送鲁山上路了。她给他收拾了一套旧布衫裤,打成一个包袱,又把家里剩下不多的玉米饼分了一大半塞在鲁山的包袱里。小夫妻从来没有分开过,一路上说不完互相关照的话语,不知不觉送到了离开村子三里多路的乌峰岭上。临分手时,鲁山又反复叮咛:“荒年灾月,世道又不太平,你一个人在家要多加小心呐!”月玲含着泪说:“你放心去吧,不要记着我,不管鱼多鱼少,可要早点回来。”鲁山深情地看了妻子一眼,迈开大步下岭去了。直到他的身影在视线中消失了,月玲才慢慢地走回家来。

鲁山走后,月玲总觉得少了什么似的,终日坐立不安,连织布也没了心思。一连三天,她倚着柴门,盼着出海的丈夫归来。早上,她满怀希望迎来了从乌峰岭升起的太阳,傍晚又无限怅惘地看着它从西边沉了下去。望穿秋水,就是不见鲁山回来。到了第四天,她更急了。“有鱼无鱼,三日便归”,这是丈夫分别时约好的,该是他回来的时候了呀。她一边盼,一边走,盼着走着,走着盼着,不觉又来到了与鲁山分手的乌峰岭上。她站在岭上朝下看,路上连个人影也没有。她又踮着脚往远处望,只见一望无际的大海,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一片白光,海面上没有片帆只船的影子。她失望地叹了口气,遥对远方,轻轻呼唤着丈夫的名字。直到林中的飞鸟在暮色中回到了各自的巢里,她才拖着沉重的脚步离开了乌峰岭。

第五天早上,几个月不下雨的天空中,出现了几朵云。几夜未曾合眼的月玲,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又来到了乌峰岭上。两只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紧紧盯着海天相接的地方,盼望着丈夫的渔船会突然出现在那里。盼呀,盼呀,海面上终于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黑点。她的心怦怦乱跳,浑身的血也涌了上来。她希望这小黑点是一条船,船上坐着的是她日思夜想的丈夫。她屏住气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黑点渐渐地大了起来。忽然,岭上起风了,风越刮越大,飞沙走石,铅块一样的黑云很快地从四面八方汇拢来。霎时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老天爷好像要把几个月积聚起来的雨水,一下子倾泻到人间来似的,下起了瓢泼大雨。月玲的衣裙湿透了,雨点打得她睁不开眼睛,可她还是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处,远望着白浪滔天的海面,默默地祈祷着丈夫能平安归来。然而,雨过云散之后,在茫茫大海中再也看不到这个小黑点了。月玲的心像刀割一样难受,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挂了下来。她在心里发了誓:不见到丈夫,决不再回去。就这样,她倔强地伫立在乌峰岭上,深情地望着,盼着……

月玲把自己望成了一块石头,当地人称望夫石,把这座岭取名日岭,以纪念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佚名

金钟桥的传说(一)

江口街道六板桥西南,倪家碶以北的县江上,有一座桥,叫金钟桥。关于这座桥,在附近村民中代代相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古时候有位仙人,为了鼓励百姓生育,人丁兴旺,对附近百姓说:我把一口九千九百九十九斤重的金钟放在桥下,如果村民中哪户人家能生十个儿子,就可以去捞金钟。

有一年,当地有个金寿星老翁,年已九十有余,生了九个儿子,一个女儿。这一年八月中旬,女儿也出了嫁,有人提议:九个儿子,加一个女婿,不就是十个了吗?金翁觉得此话有理,于是叫来九个儿子和女婿,乘了一只红彤彤的大船,敲锣打鼓去捞金钟。船到金钟桥,寿星上岸,在桥上用三牲祭拜菩萨。十个子婿则在船上祭拜河神,虔诚地祈祷了一番后,他们把预先准备好的络麻大绳索抛下河去。过了一会儿阿大带领九个人拉动绳索,先是觉得手头沉甸甸的,过了一会儿突然变得很轻松,很快把一个金光闪闪的大钟拉上了水面。大家欣喜不已。这时空中突然飞过来一只乌鸦,唱起歌来:“九个儿子是真种,一个女婿凑乌龙。”接连唱了三遍,然后乌鸦就向南飞去,金钟也立刻沉了下去。金翁万般无奈,只得回去。后来这座桥就叫金钟桥。

沈忠科讲述,陈英章整理

金钟桥的传说(二)

据明成化《宁波府志》记载,唐末五代晚期,吴越国奉国军节度使钱亿的官船,载着一口金钟路过奉化江,突遇一股急流,船覆,金钟入水沉没,沙涨成墩,钟在墩下,“历久不为所荡,潭有龙潜”。船覆金钟的地方就在奉化江支流倪家碶河。人们在金钟沉没的河梁上架了一条桥,称金钟桥。

金钟桥是弯洞桥,桥下那个泥沙涨成的墩叫金钟墩。那金钟一直睡在桥下,谁也不敢去捞,因为潭里有龙,谁敢冒犯龙颜?后来,龙王发话:如果哪一户人家家里有十个儿子就可以把金钟捞出水面。终于有一户人家生了九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为了凑足十兄弟,这户人家又招了一个上门女婿。

十兄弟走到金钟桥,用粗绳子捆住金钟,然后齐心协力拉动绳子,“嗨呀吭唷”拉了半天,金钟真的浮出水面了,上门女婿怕自己吃亏,大声说:“大舅子哎,分金钟时不可少我一份呵。”大哥还没搭腔,小舅子大声回答:“甭想平均分,侬是外姓人。”话刚出口,只听“扑通”一声,金钟就又沉到水底,从此再也没人把它拉上岸来。

根据《长汀村志》整理

清和桥的传说

奉化江东北段有条河流叫东江,通向三江口,从西坞开出的乌山船沿这条小河可到宁波。河段上有一座小桥叫清和桥,是附近村民上船下船的渡口,撑船老大的生意蛮勿错。

有一日,生意清淡,船上只有三个乘客:一个和尚,一个秀才,外加一个扎独角辫子的小娘子。撑船老大想多赚几个铜钿,多等几个客人再开船,可三个人催命一般心急。撑船老大说:“要走就要多加一个人的船钿,不然我要活蚀老本。”

秀才心里勿肯多出船钿,但又急着要走,抬头看到清和桥,就说:“要加钱可以,但有一个课要大家对,对得出的人不用付钱,由对不出的人支付,如果大家都对出了,这多加的船钱就免了,你说好不好?”

撑船老大明知这个秀才耍滑头,但见那个和尚及小娘子闷声勿响,看样子肚子里的墨水一定不多,哪对得上秀才出的课?就爽快答应下来,边解缆撑船到河心,边说:“快出题目!”

秀才看着同船渡客说:“就以‘清和桥’三字为题吧,我们三人各挑一字,先把字拆开再组成另一个字,然后将这个字与自己身上带的东西连起来作一首诗。”

和尚一听正中下怀,就抢先说:“好,我先对‘清’字。”他低头看着河水轻轻吟起来:“有水也是清,无水也是青。去掉清边水,加争便成静。身上带着乾坤袋,静静幽幽坐坐佛台,直到西天奉如来。”吟毕,坐在舱凳子上打坐,百事不管了。

秀才点头说:“很好,现在我对‘和’字。”摇头晃脑地吟道:“有口也是和,无口也是禾。去掉和边口,加斗便成科。身边随带笔墨袋,县官州官我不爱,要去杭州坐府台。”

秀才吟完,得意地直视年轻姑娘,小娘子抬起头来问:“我晕船了,不对可以吗?”

“勿可以!”三个男人齐声回答。

小娘子红着脸站起身来,大声说:“对就对,不就是‘桥’嘛,谁怕谁啊!”接着柔声吟诵起来:“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身边挂有子孙袋,娇娇滴滴人人爱,三个儿子蛮争气。一个西天奉如来,一个杭州坐府台。”

船老大听了,忍不住“扑哧”一笑,娘子抿着嘴接着说:“第三个儿子息息介,坐勒船台做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