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上班做儒家 下班做道家
979600000030

第30章 活在当下:宠辱不惊,闲看云卷云舒(2)

有一次,他外出旅游经过邯郸,住在一家客栈里。在客栈里住着一个姓吕的老人,卢生见老人生得慈眉善目,谈吐不凡,于是便和他攀谈起来。在谈话之间,卢生连连叹息自己穷困境遇,时时流露出不甘寂寞、向往荣华富贵的心情。

姓吕的老头知道了卢生的心愿,便从口袋里取出一个装饰着精致刺绣的漂亮枕头说:“姓卢的后生,你枕着这个枕头睡一觉,就可以得到你所向往的荣华富贵了。”

卢生听了半信半疑,这时他看见店主人正在煮黄米饭,于是心想:“反正离吃饭时间还早,不妨就试试吧。”卢生躺下去,头刚挨到枕头,果然就立刻做起美梦来。

不一会儿,他梦见他娶了清河崔府的一位高贵美丽的小姐为妻,然后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崔府有钱有势,借着崔府在城里的地位和名声,他便开始奋发读书,到了第二年考中了进士。

然后皇上召见他,并且还钦点了他。后来,他步步高升,青云直上,凭着他在朝中的关系和皇帝对他的信赖,他不仅做了“节度使”、“御史大夫”,还当了宰相,而且一干就是十年,后来,由于他的卓越成绩和对国家的贡献,被皇上封为“赵国公”。

他梦见自己有五个儿子,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并且还都同名门望族结了亲。他还梦见自己有十几个孙子,孙子个个聪明过人。大小官员都和他来往,恭维他,称赞他,他觉得自己神气十足。他金银成堆,财宝无数,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的年寿很高,一直活到八十多岁。

正当他沉浸在荣华富贵、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突然觉得枕头被人撤走了,于是立即从梦中醒来,睁开眼睛一看,店主人煮的那锅黄米饭还没熟呢。他感到非常惊异,几十年的富、贵荣华,竟是短短的一枕黄粱。

姓吕的老头看见卢生有些醒悟,一边把枕头装在口袋里一边笑着说:“年轻后生,请记住,人生的荣华富贵就是一场梦。”

老子一直主张“以静制动”,而“虚”也是他喜欢的词之一,在这里,它主要形容人的心境本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于是,有了对曾经的悔恨,有了对未来的奢望。然而,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光阴,无论我们是沉浸在过去的岁月之中,还是过于迷恋未来的时光,都会浪费我们的短暂生命,唯有活在当下,才能尽情地享受人生。

人生苦短,从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停止呼吸,有几十年最多百年的生命历程。如果我们把人生看成行路,那么,人生历程中每迈出一步,都会在生命的星河中,留下最闪亮的一点,这诸多亮点连缀起来,便是人的生命之光在历史屏幕上划出的轨迹,然而,这轨迹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时间总会走远,人生不过百年,在不同的阶段里,有美满也有辛苦,有欢欣也有苦痛。从生命划出的轨迹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曲线并非光滑的曲线,而是曲曲折折的。人生就是这样,正是因为其曲折,才更有了几多回味,才更显得其丰富,直线纵然简练,但却无法与曲线之美相比,而人生之曲线,往往于其曲折之处,更包含深邃、智慧和成熟。

因此,不要浪费时间去思考其他,尽情享受活在当下的快乐吧!

活在当下的另一种解释是平淡,因此,我们应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成功不值得骄傲,那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我们不知道走出驿站的下一步是什么;失败不值得伤心,那不过是一不小心走错的一段路,纠正方向从头再来;失意不要沮丧,一年四季里,有风和日丽的时候。这便是平常心,这就是人生路,当我们以一颗平常心走过人生风风雨雨,才能看到途中那金色的果实。

享受当下,以静养智

【道家箴言】

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第十三章》

也许,在现代人的眼中,活在当下,就是让自己舍名弃利,安于平庸,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唯有平庸才能成全自己内心的安静,而在安静中的沉思,才能滋成出智慧的火花,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因果链条,其中任何一节的脱落,都无法得到最后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唐朝智臣的生存法则:宠辱不惊,避权让位;功成身退,活在当下。

在唐代中期政坛上,李泌是一个很有点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个皇帝。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奸臣当权,藩镇割据,许多大臣不是死于奸佞的谗言,便是死于武夫的刀剑。而他被四个皇帝所信任,虽屡被诬陷、谗毁,却终能幸免于难,保全终身,其中的诀窍有两条:一条是宠辱不惊,避权让位;一条是功成身退,享受当下。

早在唐玄宗时,李泌还是一个少年,因其出色的智慧而闻名于朝廷,唐玄宗要任命他为太子李亨的官属,他辞谢了,只愿以布衣的身价与太子来往,李亨称他为先生,对他十分尊重。后来因遭杨国忠的忌妒而遭贬斥,他干脆弃职而去,游于嵩山、颖水之间,避免了一次灾难。

安史之乱,新即位的李亨(肃宗)特意派使臣去请他出山,出则并驾齐驱,入则联床而卧,朝中事无巨细,全都请教于他,并对他言听计从,甚至连元帅、宰相的任免,以至太子的人选,也都要听从他的意见,真所谓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每当朝中议事时,他和皇帝联袂而坐,大臣们在下面便指指点点地说:“穿黄袍的是圣人,穿白袍的是山人。”

这样一种高级参谋的身份,使李泌既可参与决策,又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一旦发现有于己不利之事,进退也很自由。

当唐朝的军队收复了失陷的长安,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之后,他便向肃宗请求还山归隐,他说:“我已经报答了陛下对我的厚恩,如今重新做一个闲散之人,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了。”

这使唐肃宗十分吃惊:“我与先生这几年来共同历经忧患,如今将要同享欢乐,先生为什么突然要离我而去呢?”

李泌严肃地说:“我有五条不能留下来的理由,恳请陛下任凭我离去,使我免于一死!”

肃宗不明白,问道:“此话怎讲?”

李泌说:“我同陛下相知太早,陛下对我倚托太重,宠信太深,我的功劳叉太大,行为又太不一般,这五条正是我不能久留的理由。”

肃宗没有表态,只是说:“该睡觉了,这事以后再说。”

李泌坚持说:“陛下如今与臣同榻而卧,臣的请求还不能得到批准,更何况将来在朝堂之上,公案之前!陛下不许臣离去,这无异是要置臣于死地!”

肃宗说:“没想到你对我疑惧到这个地步,哪有像我这样对待你而又会干出杀你的事来呢?你简直把我看成是只可共忧患而不可共安乐的勾践了!”

李泌说:“正因为陛下不会杀臣,臣才请求归隐,若是陛下决定杀臣,臣又怎敢说话?而且杀臣不是陛下,而是我刚才说的那五条理由,陛下一向待臣如此之好,臣有些事情还不敢说,将来天下安定之后,臣就更不敢说话了!”

李泌对官场的风云看得可谓透彻,处理得也很得法,就是这样,仍免不了遭到奸佞之辈如宦官李辅国等人的忌妒、陷害,他终于坚决离开朝廷,隐居衡山,肃宗赐他三品官的俸禄,并在衡山为他建了房舍。

道家素来提倡以静养心,凡事都顺其自然,但老子的观念却在这之上,提出了自己更加高深的觉悟—以静养智。所谓以静养智,就是通过恬静的心境,来增加自己的智慧,但智慧增进以后却不外用,而是继续用来促进宁静的心绪。就这样,智慧与恬静交相涵养促进,和顺之气便从本性中流露出来。

然而,让心境达到恬静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做到宠辱不惊,凡事都从容以对,对于这种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不但是我们的圣贤老子表示赞同。而且,凡是性情中人,都提出了自己相同的观念,如明朝陈继儒就有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中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杨叔子看后,还将上述对联多加了几个字,以示自己亦有相同观念。

世人都知道宠辱不惊的从容,却不知其珍惜当下的隐喻。古往今来,人们都以苛求明天的名利为目标,却稀有人能做到以一颗平淡之心,来享受今天的快乐,而但凡能做到这一点的圣人,都是历史长河中数一数二的智者。这是历史在以事实告诉我们,唯有享受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才能静下心来培养自己的智慧,让自己的人生,在平凡之中擦出不凡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