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东张东望
9823200000008

第8章 不忍池的碑

在日本,一年中有许多节日,2月8日的“针供养”尤其耐人寻味。每逢这一天,家庭主妇们和裁缝们便停下针线活儿,把平日用旧或者用断的针插在豆腐块、魔芋块上,用纸包起来供奉到神社里,在对针表示感谢的同时,祈求自己的手艺越来越精。歌人饭田蛇笏(1885—1962)有这样一首咏唱“针供养”的俳句:古妻や针の供养の子泽山。根据俳句五·七·五的音节构成、用十七个汉字来翻译的话,不妨译成:相守有余年。贤妻将针供神社,群童戏堂前。那该是一幅多么古朴、温馨的庶民社会生活图景。

在“针供养”这种祭祀活动中,小小的缝衣针不仅获得了生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被神圣化了。或者可以说,“针供养”体现了日本人世界观中的“泛神倾向”。泛神,即是指神无处不在、万物之中皆有神,因此万物皆有生命。这种“泛神倾向”,显然已经积淀在日本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比“针供养”这种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更具体地体现着现代日本人世界观中“泛神倾向”的,大概是上野公园不忍池中弁天岛上的那些石碑吧。

弁天岛上的石碑中,有许多并非为人而立。刻有“鸟塚”二字的那面高大的石碑是为飞禽而立,刻有“鱼塚”二字的碑是为鱼而立。立“鱼塚”碑的东京渔业联合会在碑文“建立趣旨”中说明了四面环海的日本自古以来从鱼类所蒙受的许多恩惠,对鱼们满怀感谢之情。鸟与鱼尚有生命,或翔于空,或游于水,而无生命的菜刀,也在弁天岛上占了一席之地。那就是上丰厨师协会所立的“包丁冢”(“包丁”二字在日语中为“菜刀”之意)。厨师供奉菜刀与家庭主妇、裁缝供奉缝衣针,体现了完全相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在为无生命而立的碑中,紧靠刻有“不忍池”三个大字的那块巨石而立的“眼镜之碑”最为引人注目。这座碑以黑色大理石为材料,眼镜的造型是以性格坚忍、工于谋略的江户幕府初代将军德川家康(1542—1616)的眼镜为原型。碑文较短,谨译于此:

四百二十余年前,眼镜越过浩瀚的大海来到日本。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眼镜,眼镜为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由于眼镜行业者的努力钻研,眼镜业获得了今天这样大的发展。鉴于此,在明治维新百年纪念之际,为了表彰开拓者们的功绩,特于与慈眼大师关系密切的上野不忍池畔建立此碑,以示感谢。

眼镜是现代文明的一种象征,而日本人在追求现代文明的同时,仍然怀着一颗具有原始泛神论倾向的古朴、天真的心。

由“针供养”、鸟冢、鱼冢、包丁冢以及眼镜之碑,亦能窥见日本人道德观、伦理观之一斑。日本人常常是重“恩”的。受人之恩一定要“谢恩”,每年的中元(农历7月15日)与岁暮都是谢恩的季节。因此他们甚至把施恩于人看作给人添麻烦。社会因为这种“恩意识”而充满温情,也因为这种“恩意识”而变得冷漠。

留日有年,每次从上野站下车去学校,都要穿过上野公园。上野公园在我的记忆中永远美好。春天,樱花凋谢的时节,我曾不止一次坐在公园里的樱树下,看一片片花瓣在风中陨落如同悲壮的生命。秋天,不忍池中的荷叶变黄、衰败的时候,也曾不止一次在落雨的黄昏打着伞走在忍边,品味一下“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寂寥。然而,置身弁天岛,与那一座座石碑并肩而立时体会到的人与自然万物的交融,最是让我难以忘怀。

(1998年10月20日于本乡。载1998年11月1日《留学生新闻》第22版“文化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