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著研究对象是法眼宗,它是五代时期形成的一个禅宗宗派,其开创者是文益(885—958)禅师。因文益禅师示寂后被南唐中主李璟谥为“大法眼禅师”,故由他所开创的禅派被称为“法眼宗”。法眼宗作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在五代时期获得了较快发展,其势力广泛性地渗透到江南地区,推动了禅宗的整体发展和思想传播,对禅宗的思想理论建设也有重要贡献,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本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一是简单回顾了中土早期禅学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禅宗的思想系谱与传承。二是探索了慧能禅宗创立后禅宗各派的分化与传衍,论述了禅宗各支派在自身努力以及各种势力的支持下,获得了空前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有将一区域性佛教宗派推展到了大江南北,一跃而成为唐代最具有时代气象的宗派,为法眼宗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三是对文益禅师的生平以及著述进行了研究,尤其对文益的《宗门十规论》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阐明了文益之所以能创立法眼宗有其自身的条件和因素,指出了他面对禅宗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改革禅门的主观愿望和努力。四是在传播禅法的实践中,文益禅师设立门庭,形成一家之风气——“清凉家风”,且又广收学徒、师弟传承不断,故为宗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五是法眼宗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和合共生性产物。
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一是以区域为视角探究了法眼宗在南唐、吴越的传播情况。二是对德韶、延寿对法眼宗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贡献进行了研究。三是对法眼宗区域分布以及现当代传承进行了探究,从更为广阔的视野较全面地考察区域文化环境与禅宗、法眼宗的关系,且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了法眼宗传播、发展以及区域分布的繁荣景象。
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一是重点探讨了法眼宗的核心思想理论内容,认为“三界唯心”、“理事不二”、“禅教一致”与“禅净合流”思想,是法眼宗最为主要的禅学思想内容。二是以哲学诠释的方法在对法眼宗的禅学思想内容进行分析、阐述中说明了法眼宗在继承佛教禅宗思想的同时,又有自己新的发展和创建,而且还指明了禅宗与华严宗以及唯识宗之间存在思想的互动交涉和相互影响。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法眼宗属于禅宗派别,自然有禅宗的基本特质,但是法眼宗又作为一独立性之宗派,其宗风有其自身的特色。一是以法眼文益“清凉家风”为例,而就其“箭锋相拄,句意合机”、“调机顺物,斥滞磨昏”、“对病施药,相身裁缝”的法眼宗风之特点进行了探讨,显示了法眼宗所具有的教学风格和思想精神。二是在此基础上,又将法眼宗与“五家七宗”其他禅派的禅法、禅风异同进行了较深入的比较,探讨了它们之间禅风和禅法的不同处和相似性,呈现了“五家七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禅风或禅法特色。
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一是从唐宋的佛教政策对法眼宗兴衰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法眼宗的兴衰与唐宋整体上的佛教政策以及对法眼宗的政治态度有紧密的关系,指出法眼宗能在南唐、吴越发展和兴盛与南唐、吴越王权在政治上给予的特别支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认为入宋之后法眼宗影响力不足,地位不够显赫,也未受到像南唐、吴越国主那样在政治上给予的足够重视和特别扶持,加之法眼宗又未出现法门龙象引领发展,故其走向了衰落。二是从儒学的复兴,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对法眼宗兴衰之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唐宋思想文化转型的进程中,思想界不仅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以及宋代理学建立的实际情况,而且兴起了“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潮流,这对于禅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使禅宗逐步丧失了其在思想界的话语权,法眼宗的发展也因此而受到极大的影响,势力不断衰减、法脉不再延传,继而走向衰落。三是就禅宗在自身发展中所出现的内在危机以及对法眼宗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佛教内部的生活作风在世俗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世俗化和低俗化倾向,加深了禅宗自身内在的危机,从而对法眼宗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法眼宗在自身建设上因受禅诤、离宗、“禅净合流”等因素影响,出现了有违于禅宗宗旨的现象或问题,如法眼宗偏离山林佛教的作风,依赖于政治的扶植而获得了短暂的繁荣与兴盛,丢掉了简单易行的思想作风而大肆建构复杂的理论体系,因此法眼宗在各种危机影响之下而走向衰落。四是从法眼宗的宗风以及法脉传承人与宗派兴衰之内在关联方面分析了法眼一宗走向衰落之原因,尤其是提出了“以人施教”与“以法施教”可能对法眼宗衰落所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思考。
关键词:禅宗 法眼宗 形成发展 思想体系 宗风特点 兴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