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历史的人质
10059000000003

第3章 再版自序

《历史的人质》于2011年12月初版,承蒙读者错爱,有过二刷。此次修订再版,给了我尽力弥补遗憾的机会。首先是对章节作了调整,将“犹太人大屠杀”从“二战”中拎出来单设一章。一方面使结构、脉络显得更加清晰合理,另一方面从分量上讲,它也完全配得上。根据这一调整,修订版所做的改动是“增四去六”:即在新设的第三章中增补了《无处为家》《钢琴家》《伪钞制造者》《索尔之子》四部影片,其中三部均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另一部《钢琴家》为奥斯卡最佳导演等三个奖项的得主;去掉了第一章中的《魂断蓝桥》《死刑》,及第二章中的《凯旋门》《情妇玛侬》《我们都是杀人犯》《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对保留的篇目,也补充了不少资料,并做了较大篇幅的修改和删减,另外还更新了延伸观看以及二度延伸观看的片目。

本卷初版序言中,提到书中所选影片的大部分主创人员,包括原著作者等,都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片中反映的也多为真实历史事件,这为他们的作品增添了不少文献价值。现根据修订篇目作一简单梳理,也可作为本卷的一个间接导读。

《西线无战事》这部自传体小说的作者雷马克,在一战中被送往西线战场,共负过五次伤。他后因遭受纳粹迫害而流亡美国,作品也被焚毁。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一战期间本为逃避兵役而移民美国,却又被征召加入远征军并派往法国,直至战争结束。《无情战地有情天》改编自雷马克的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生死存亡的年代》,作者本人在片中亲自扮演了二战时期德国抵抗纳粹运动成员波尔曼教授。导演道格拉斯·瑟克生于德国汉堡,希特勒上台后,瑟克被他的一个演员告发,为此受到了调查和攻击,在莱比锡市长格德勒博士的保护下才幸免于难——格德勒后因参与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而被处死。瑟克的第二任妻子是犹太人,为此他受到前妻、一名纳粹狂热分子的公开揭发和谴责。1937年瑟克开始了流亡生涯,希特勒和戈培尔都希望他回归,但他断然拒绝。他之所以青睐雷马克的这个故事,还有一层个人原因:他唯一的儿子1944年战死于乌克兰;

《永别了,武器》的作者海明威一战爆发后志愿赴意大利军队服役,当了一名战地救护车司机,在前线的迫击炮轰击中身受重伤,在12次手术中从他身上共取出过200多枚弹片。这部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带有作者浓厚的自传色彩;

《大幻影》的导演让·雷诺阿在一次战斗中右腿负伤,落下终身残疾,伤愈后他又加入空军侦察机中队,在一次事故之后中断了其飞行生涯。这部影片就是根据他自己和战友在一战中的亲身经历拍摄而成;

《光荣之路》的作者亨弗莱·科布曾在加拿大军中服役三年,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战中发生在法国军队里的一个真实案例,史称“苏安四下士事件”;

《雷德尔上校》和《靡菲斯特》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这两部电影的导演伊斯特凡·萨博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二战期间藏身于亲戚朋友家中,才得以躲过了大屠杀。匈牙利事件之后,他还被迫做过秘密警察的线人。《雷德尔上校》的制片人曼弗雷德·杜尼约克是一名德国犹太人,他家中许多亲人均惨死于纳粹集中营。作为德国文化界的名人,他曾经为中德建交立下汗马功劳,为此获得过德国总统勋章,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靡菲斯特》的作者是托马斯·曼的长子克劳斯·曼,他与姐姐艾丽卡·曼十分亲近,他们都是公开的同性恋者和反纳粹人士。艾丽卡·曼有过两次婚姻,其中一次是跟古斯塔夫·格鲁根斯,他被称为德国现代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演员。两人结婚后,克劳斯·曼和他们曾在同一家剧院工作,三人关系亲密。格鲁根斯在纳粹的庇护下得以保全和延续了他的艺术生命,他即是《靡菲斯特》中亨德里克·霍夫根的原型;

《德意志零年》的导演罗西里尼最初进入电影界时,曾经为宣传机关拍摄过一些美化(或至少是没有反对)法西斯战争的电影,其中包括根据墨索里尼的儿子维多利奥的剧本拍摄的《飞行员的归来》和《带十字架的人》,但他在二战结束前受到抵抗运动的影响而改变立场,拍摄了著名的“战争三部曲”。《德意志零年》作为三部曲的终结篇,在战败两年后的柏林实景拍摄;

《沉默如海》的作者韦科尔是法国沦陷时期的地下抵抗运动成员,他在书中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一开始拒绝了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将其改编成电影的请求,但最后不仅同意了,甚至还允许梅尔维尔在自己家里拍摄。梅尔维尔本人曾是自由法国秘密情报组织BCRA的副代理人以及法国解放运动的一名战士。他曾在西班牙被捕入狱,而他的兄弟在尝试接触他时被杀害。1944年3月,他和第一批战友穿越了德军坚守的卡西诺隘口的加里利亚诺河谷,另外他还是第一批开进里昂的法国军人。梅尔维尔拍摄的另一部作品《影子部队》,其作者约瑟夫·凯塞尔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战时他当过飞行员,二战沦陷时期他投身于抵抗运动;

《桂河大桥》的作者皮埃尔·布尔二战时应征入伍,德军占领法国后他在新加坡投身自由法国运动,又以化名在缅甸、中国等地从事地下活动,后遭维希政府逮捕,受尽折磨;

《广岛之恋》的编剧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巴黎沦陷后接连遭遇厄运:刚出生的孩子不幸夭折,丈夫罗贝尔被盖世太保逮捕并流放。杜拉斯的挚友密特朗竭尽全力帮助她,终于为她找回了半死不活的罗贝尔,也将她引上了抵抗运动之路。她的小哥哥“死在日本发动的战争中。他死了,他,没有任何坟墓,被扔进万人坑里的死尸堆上”。左岸派导演阿兰·雷奈此前曾拍摄了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经典纪录片《夜与雾》;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作者约瑟夫·海勒作为美国空军第12军团B25轰炸机的侧翼投弹手,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共执行了60次飞行任务。这部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即取材于他在二战中的亲身经历。该片导演迈克·尼科尔斯出生于德国柏林,由于他的家庭中混合着德国、俄罗斯和犹太血统,所以他童年时代就读于当地的一所犹太人隔离学校。二战爆发前,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他随父母举家飞往美国;

《卡波》取材于意大利作家、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普里默·莱维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撰写的《这是不是个人》。莱维1943年加入游击队,不幸被捕,翌年被押送到奥斯维辛,囚号174517。他在集中营幸运地挺过了11个月,这得益于他的年轻和体力,以及粗通德语,还有他受过的化学训练等等。1987年4月11日,莱维从都灵寓所跳楼身亡,官方推断原因为自杀。该片导演吉洛·彭特克沃生于意大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由于墨索里尼上台后推行的种族主义政策,他被迫逃亡法国,二战期间又毅然返回意大利参加反法西斯联盟运动,并且成为一支游击队的核心领导人物。这位坚定的左派人士,被誉为“西方的共产主义战士”。彭特克沃为拍摄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拜访了很多曾经被关押在集中营里的人,还包括前纳粹;

《大街上的商店》的作者拉迪斯拉夫·格罗斯曼同样是一名集中营幸存者,其绝大部分作品都以纳粹时代为背景,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流亡以色列。本片导演之一杨·卡达尔生于捷克的犹太人家庭,二战期间被抓进劳动营,他的父母和姐姐则全部死于奥斯维辛。卡达尔1968年流亡美国,直至去世;

《苏菲的选择》的作者威廉·斯泰隆二战时期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有志于成为作家的斯丁哥,其成长经历即带有作者本人的自传色彩;

《欧罗巴,欧罗巴》根据所罗门·帕瑞尔的自传《我是希特勒青年团团员所罗门》改编。所罗门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和希特勒恰好同一天生日,他传奇式的求生经历让人很难相信这是真人真事。影片特意安排他本人在结尾中出现。这个故事对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之所以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是因为霍兰的父亲也是个犹太人,她的外祖父母在二战期间均死于犹太人隔离区。她的母亲是名天主教徒,参加过1944年的华沙起义,是波兰地下党成员。霍兰本人在1981年波兰戒严令发布前移居法国;

《无处为家》根据德国犹太人女作家斯特芬妮·茨威格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五岁的茨威格随父母于1938年从德国逃往非洲,生活在肯尼亚一个贫瘠的农场。茨威格的外祖母和阿姨均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钢琴家》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的自传体小说《一座城市的毁灭》改编。作品讲述了德国占领波兰后,他在犹太人隔离区内的求生经历。波兰斯基看中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是他和家人曾经在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隔离区里待过。他说:“我对那段历史印象太深刻了,所以回忆起来根本不费劲。”波兰斯基的母亲被送进了奥斯威辛的毒气室,当时还怀有四个月的身孕,父亲和姐姐都是集中营的幸存者;

《伪钞制造者》根据“伪钞之王”、斯洛伐克犹太人阿道夫·博格的回忆录《魔鬼工厂》改编,书中记述了他参与“伯恩哈德行动”的亲身经历。博格于1942年被关进奥斯维辛,同年,妻子在此被杀害。一年半后,他被纳粹选为伪钞小组成员,并转移到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最后侥幸逃脱被灭口的命运;

《索尔之子》的一个直接来源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囚犯特遣队员的回忆录《灰烬中的声音》(又名《奥斯维辛的卷轴》),同时还参考了其他多名幸存者的回忆录,其中包括匈牙利犹太人米克洛斯·尼斯利撰写的《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尼斯利也是一名奥斯维辛特遣队员,过去曾在德国学医,拥有医学博士头衔,所以被“死亡天使”门格勒博士选为助手,参与了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导演拉斯洛·杰莱斯的母亲是犹太人,其家族中有不少亲人死于奥斯维辛,所以母亲从小就向他讲述大屠杀史,这几乎成为他每天的家庭课。

再次感谢苏童为本书赐序。感谢我多年前在南京《周末》报的老同事、影友速泰春。本书初版后的2012年2月11日,沪上2666图书馆的合伙人2046为我热心张罗了一场读者见面会,孙孟晋、刘苇莅临捧场。2013年4月8日,刘苇溘然辞世。7月6日,2666宣布歇业。作为与本书相关的小历史,是以为记。

张秋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