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1007000000004

第4章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2)

从16世纪起,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入侵印度。葡萄牙人先在达曼等地建立据点,后来,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等更是接踵而至。1600年英国人成立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人建立东印度公司,1604年法国人建立东印度公司。这些所谓的公司后来都成为西方殖民者侵略和掠夺印度的重要工具。17—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产业革命,推动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促使欧洲各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开拓世界市场。在欧洲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程中,民族经济已有相当程度发展的印度自然成为其需要开拓的市场。而存在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对立,部落与部落、种姓与种姓对立的印度,“本来就逃不掉被征服的命运”。随着英、法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英、法殖民者争夺印度市场的斗争也逐渐尖锐起来。特别是英国爆发第一次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稳定的海外工业原材料来源,还需要广阔的海外工业品销售市场,这些都促使英、法争夺印度市场的斗争更加激烈,最终导致双方在印度大地上发生战争。经过残酷的战争,18世纪中叶,英国人最后打败法国人,使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一直持续到1947年印度获得政治独立,长达两百年之久。长期殖民统治,给印度经济发展造成极为深刻的影响。

2.殖民统治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期作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的殖民地,使印度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进程。这给印度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是促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生。为满足西方殖民国家市场和工业发展需要,西方殖民者在印度建立大批茶叶种植园、橡胶种植园等,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雇佣印度当地工人,强迫他们为其生产。1853年到1871年期间,印度茶叶种植园就从10个增加到295个,其他农作物种植园也有不同程度地增加。西方殖民者还竭力促进印度农业商品化,诱使一部分原来种植粮食作物的印度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植棉花、黄麻等经济作物,迫使印度农民把产品销售给西方商人。西方殖民者也在印度建立一些利用当地原料的加工厂,运用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管理,促进印度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便把印度作为宗主国国内工业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倾销市场。二是造成接连不断的粮食危机。为加强对印度人民的剥削,1793年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实行土地整治,使过去的包税人变成为英国收税的大地主。在新土地制度下,印度农民被迫将其收入的1/2到2/3缴纳地租,英殖民者收取田赋占地租80%至90%,这严重阻碍了印度农业发展。为把印度变成英国工业原料产地,英国商人为棉花、黄麻等农产品制定出较高的市场价格,引诱印度农民以种植经济作物来取代粮食作物,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粮食生产衰落,但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也到市场购买粮食供家庭消费,促使印度接连不断地发生粮食危机,仅1765年至1858年间就发生12次,1860年至1908年间更发生20次,仅1942年的孟加拉大饥荒,就有400多万人丧生。三是阻碍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机器生产使工业品生产成本大为降低。为保护殖民者利益,英殖民者极力鼓吹自由贸易,对英国输入的工业品实行特惠免税,增强英国工业品在印度市场的竞争力。在英国机器工业品的巨大冲击下,印度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曾经十分繁荣的印度手工业特别是手工纺织业迅速衰落,一些著名的纺织工业中心迅速萧条。正如马克思所说:“不列颠的蒸汽和不列颠的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把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彻底摧毁了。”英殖民当局不允许印度进口机器设备发展机器工业生产,使失业工匠和破产手工业者被迫转到农业中去,在印度近代经济史中出现悲惨的“非工业化”过程。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世纪中叶55%上升到20世纪30年代72%。英国殖民统治使印度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造成印度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独立前,印度经济年增长率仅约为1%。

3.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印度科技进步

早在公元前2300年就开始的印度河文明以及后来的恒河文明,在17世纪居然败给了贩卖鸦片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印度也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的长期殖民统治,严重地破坏了曾经繁荣的印度经济,也极大地损害了曾经发达的印度科技,阻碍了印度的科技进步。直到1947年获得政治独立,印度科技还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甚至连最基本的工业消费品都不能生产。正如马克思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然而,英国在印度的长期殖民统治,“消灭了印度的文明”,但是却不可能完成建设性使命。尽管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也开始了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传授一些现代科技知识,但是,举办这些教育的根本目的完全是为了维持和巩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长期以来,为加强对印度的残酷剥削和疯狂掠夺,英国殖民政府对印度从英国进口产品实行减税甚至免税,而对印度向英国出口的产品却征收高关税,限制印度现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为加强对印度的残酷剥削和疯狂掠夺,英国殖民者也在印度修建公路、铁路、港口甚至机场,还建立了一些现代工厂。但是,重要的是,在长期殖民统治期间,英国殖民政府甚至不允许当地印度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迫使印度长期成为落后的农业国,饥荒不断、饿殍遍野,也使印度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最基本工业品,如火柴、肥皂等,都只有靠国外进口才能得到满足。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过长期殖民统治后印度科技的落后程度。

三、科技落后对独立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期殖民统治造成印度的科技落后,也对独立印度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科技落后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印度的政治独立。

1.阻碍经济增长

在现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历表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家中,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经济都获得迅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科技先进;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尽管先后获得政治独立,然而它们的经济却长期增长缓慢,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这些国家科技非常落后。经过长期殖民统治后的印度的科技落后,也在相当程度上阻碍着独立后印度的经济增长。因此,独立印度要加速经济增长,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推进科技进步,并使科技渗透到经济增长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

2.影响社会发展

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尼赫鲁曾经出版其最为重要的著作《印度的发现》,此书对一个有数千年文明、历经三百多年殖民统治苦难的民族正在苏醒的历程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反思,代表了对印度社会的再认识。他发现,古老文明固然有不朽的精华,但却有更多祸国殃民的糟粕,因此他得出的结论与马克思、甘地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马克思认为,种姓制度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甘地指出,不可接触制度是印度教和印度社会的一个丑恶的赘生物。尼赫鲁也认为,只要种姓制度存在,印度就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从古至今,种姓制度始终存在于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科技落后的产物;而它的存在,也是印度科技不发达的反映。因此,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科技落后,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印度社会发展与进步。

3.制约政治独立

正是在一定意义上由于科技落后,印度才长期成为西方国家殖民地。1947年获得政治独立后,印度从名义上获得了政治独立,但由于科技落后,印度在社会经济发展许多方面仍然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印度需要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就需要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先进机器设备,但西方发达国家则往往借此制约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它们甚至不允许西方国家公司向印度出口先进机器设备,即使允许它们国家公司向印度出口先进机器设备,也会要求印度必须答应满足某些苛刻条件,如不允许将这些机器设备转让给其他国家等。因此科技落后仍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独立印度的经济独立和政治独立。

$第二节 高科技巨大威力的影响

高科技既能形成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影响,也对一个国家的军事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发展高科技对一个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科技、空间科技、信息科技、生物科技和海洋科技等诸多高新科技获得迅速发展,并对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一、战后高科技迅猛发展

1.原子科技

1939年,德国**开始研究原子能,爱因斯坦向罗斯福建议制造原子弹。1940年,美国设立国防研究委员会。1941年,美国开始执行曼哈顿计划。1942年,英美决定开展原子能合作。1945年,美国在内华达州进行第一次原子弹试验。同年,法国设立原子能委员会。1946年,美国制定原子能法,设立原子能委员会和原子能统一委员会。1952年,美国进行第一次氢弹试验。1954年,英国设立原子能公社,苏联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开始运行。1955年,联合国召开第一届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苏联、英国、法国也先后成功进行核试验,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国于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不久还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也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同时,原子科技还广泛运用于电力、工业、农业、医疗等诸多民用领域,从而形成庞大的原子能产业。2008年9月,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式启动,其质子对撞能量是此前位于美国的世界最大对撞机能量的7倍,为科学家研究宇宙起源和各种基本粒子特性提供了强有力手段。

2.信息科技

信息科技是发展最早、影响最宽、前景最广的高新科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以电报和电话等为主要标志的信息科技就已获得重要发展。1950年代,自动操作系统在美国获得应用,标志着信息科技获得新的重大突破。1957年,美国设立总统科技顾问。1962年,美国开发产业机器人,逐渐形成崭新的机器人产业。1950年代,电视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展,并获得广泛运用,形成现代程序控制系统。1980年代,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运用,形成现代网络产业。2008年6月,美国IBM公司展示最新研制的运算速度达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并仍有广阔发展空间。以互联网为例,信息产业界和各国政府主管部门积极为网络升级、扩容和提速而努力,互联网应用呈现出崭新的形态,网络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不少国家加大了向基于IPv6网络协议的下一代互联网转换和过渡的力度。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网已经建成,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欧盟委员会敦促欧盟社会各界起带头作用,在2010年底前实现25%的企业、政府机关和个人使用IPv6协议的目标。一些信息产业巨头正在大力开发通过网络进行存储和计算的“云计算”技术,社交网络、web2.0等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成为人们共享和协作的平台,iPhone等智能手机热卖推动着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特别是各国纷纷采用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之后,手机有可能成为人们上网的主要工具。信息科技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空间科技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人类航天新纪元,也震惊了全世界,从此开始了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的竞赛,并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空间科技迅速发展。1958年,美国通过航空宇宙法,设立国立航空宇宙局。1962年,美国开始制订和实施阿波罗航天计划。1968年美国人成功登月。1960年代,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也成功发射卫星。1970年代初期,中国也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1980年代,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成功发射卫星。如今,人类能发射各种航天器,还建立起空间站,登上月球,也在探索火星、木星、土星等外太空的秘密。在基础科学领域,2008年3月,英国数学家克劳迪宣布解决了复变函数理论中的百年难题,改善了“施瓦茨-克里斯托费尔”公式,使该公式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工业和神经系统研究等领域。2008年,欧洲航天局首艘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大大缓解空间站运力紧张的局面,使空间站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欧洲航天局“哥伦布”实验舱、日本“希望”实验舱、加拿大双臂机械手、美国厨房卫浴设施在空间站纷纷就位,空间站内长期乘员由3人增至6人。美国宇航局宣布,美国与印度、韩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签署联合探月协议,共同发起名为“国际月球网络”的探月活动,目标是逐步在月球上建立多个永久科学站。在环月球轨道内,中、日、印“三星”齐耀: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拍摄的中国首幅高清“全月球影像图”问世;日本月亮女神卫星绘制全月球地形图和月球背面重力场图;印度月船一号卫星则成功释放撞月探测器。2008年9月,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行,成功实施太空出舱活动,完成满载3名航天员3天飞行试验,完成卫星通信链路新技术试验,实现中国航天三大突破。美国“凤凰”探测器获得惊人的火星探测成果,在火星生命线索的研究上取得了更多源自火星土壤的物证。美国发射分辨率为041米的商业遥感卫星;中国把首颗数据中继卫星、首颗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送入太空;欧洲伽利略计划的第二颗导航试验卫星入轨;印度首次实现“一箭十星”;德国、英国、以色列分别发射军用或军民两用卫星。2010年美国还成功发射空天飞机。空间科技,迅猛发展,并将继续发展。

4.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