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10106300000001

第1章 自序: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多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我在心理热线做志愿者的时候,有个离家出走的孩子跑到服务站,问我们可不可以让她在服务站住几天。

服务站的志愿者尝试联系她的家人,但是这个孩子非常不情愿,她一直哭着对志愿者说:“别叫我爸爸妈妈来。”

服务站没有办法收留这个孩子,对于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也只能通过联系家长进行劝解及做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这个孩子当时的情绪很差,说她的妈妈常常说她不认真读书,一点用都没有。为了缓和孩子的情绪,志愿者让孩子暂时留在了这里。

不知道是否因为听说要联系她的家人,她在服务站休息的时候,趁大家不注意还企图吞食安眠药自杀。有志愿者在她手机上找到了她同学的联系方式,最后联系到了她的家人。等到她父母来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见到父母。

孩子的父亲见到孩子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而是抱怨孩子给他添了麻烦。接着又数落孩子不好好读书,总是往外面跑,回去要好好收拾她……

现场有志愿者忍不住对这位父亲说:“孩子都想着自杀了,你还数落孩子,孩子的命还没有学习重要吗?”

碍于面子,那位家长没有再说什么。但我们都可以想象到,有这样的家长,孩子还谈什么好好学习?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心,学习和探索本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常常因为父母的焦虑、担心,孩子对世界探索的动力,不得不转移到承接父母的焦虑中来。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无论是学习问题还是行为问题,背后都是家庭情感出现了问题,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比如很多家长只看孩子的作业、成绩,却从不关心孩子的情绪、心理,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滋养,早恋、网瘾便成了慰藉情感的方式。

有的父母的行为表面上担心孩子,其实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和担忧,孩子在成长中就学会了拯救父母的情绪、拯救别人的情绪。还有些强势的父母,限制和控制孩子,爱自己的想法甚于爱孩子,孩子的自我被拿走,失去了做自己的动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背后的动力,每一个动力的背后,可能都有我们难以理解的东西。孩子会为了成全父母而放弃成长,孩子也会为了成长,把动力扭曲成问题。

每个成年人都曾是孩子,我们或许都曾想象过当自己做父母的时候,会如何去爱孩子。但我们成为父母之后,似乎又不能理解孩子的那些想法了。当我们情绪急躁的时候,只有一个念头:他怎么这么不懂事?

也许,我们早已忘记了自己童年时的那些内在需求,也无法了解孩子成长的动力。我们只是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对孩子的前途有益的方式,去对待和控制孩子的成长。

成长,不仅仅是对于孩子而言的,也同时发生在每一个成年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