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歌德(走近世界文豪)
10250600000002

第2章 前言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欧洲最重要的文学家、剧作家和诗人。他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逝世于魏玛。他的一生不仅从事文学创作,而且研究自然科学,进行文艺理论研究,参与政治活动。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他的名字与世界文坛巨匠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歌德的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创作在1765—1775年之间,其代表作品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剧本有《诸神、英雄与维兰德》(1774)、《普隆德尔魏伦的集市》(1774)和《帕得·希莱的狂欢节剧》(1774)等传统的具有民间特色狂欢节剧和讽刺性滑稽剧;有《克拉维哥》(1774)等描写爱情和婚姻的剧本;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以澎湃奔突的自由激情为美学特征,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成果。

中期创作在1775—1805年之间,其主要作品有戏剧《托夸多·塔索》(1790)、《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1788)、《哀格蒙特》(1788)、《浮士德》第一部(1808)等叙事诗剧等。这个时期歌德追求宁静、和谐的人道理想,创作转向古典主义。

晚期创作在1805—1832年之间,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亲和力》(1809)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20—1829),诗集《西东诗集》(1819),叙事诗剧《浮士德》第二部(1832),自传性作品《诗与真》(1811—1830)和《意大利游记》等。这个时期的作品主旨转向对人与世界、灵与肉、成与毁等生活本质的思考。

歌德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曾自豪地说,除了天文学,他对各门自然科学都试图研究。作为诗人,他留给我们约2500首诗歌,他的诗篇犹如珍珠翡翠异彩纷呈。他还是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评论体现着他的真知灼见。他是政治活动家,在魏玛公国当枢密顾问的10年间,推行政治经济文化变革,让魏玛这个弹丸之地变成了德国的文化艺术中心,步入了辉煌的古典文学时期。他是思想家,他的泛神论思想闪烁着光芒。他作为业余的自然科学家,在人类的胚胎中发现了颚间骨而闻名动物学界。他登台演剧多场,业余作画千幅,喜欢收藏钱币、雕塑等古董。他虽然没当过教授,却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歌德是高寿高产的作家,享年83岁,他的魏玛版的全集达133卷。歌德8岁开始写诗,24岁时就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他的天才来自勤奋,在他临终时说过,一切要归功于自己的天才是愚蠢的。他的勤奋和执着体现在他的写作上,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他的情诗之所以写得让人落泪,源于他恋爱的真实历程,他只有在恋爱时才写情诗。歌德的一个特点是,将已经开头的作品搁置几年,有时是数十年之久,将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重大的修改,将一些完成了的作品压下很长时间才付印。例如,《浮士德》陆续用了近60年的时间,“威廉·麦斯特”系列前后用了近50年。《诗与真》《意大利游记》各写了10多年的时间。他还烧毁了许多书信作品,他的作品数量难以统计。他说:“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我确实做了很多工作,获得了我可以自豪的成就。我有什么真正要归功于我自己的呢?我只不过有一种能力和志愿,去看去听,去区分和选择,用自己的心智灌注生命与所见所闻,然后以适当的技巧把它再现出来,如此而已。我不应把自己的作品全归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上万的事情和人物。”

歌德的一生是伟大的,歌德的形象是难以用笔墨来描述的。任何一本歌德传,都难以描绘歌德丰富灿烂的一生。他身边的友人爱克曼说过:“这位非凡的人物及其精神可以比作一个多棱形的金刚石,每转一个方向就显出一种不同的色彩。歌德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人显现的形象是不同的。”

歌德的思想和创作充满着矛盾,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在“狂飙运动”中,歌德走上文坛,以自己毕生的精力进行了艰辛的文学创作,他用心血谱写出一部欧洲的形象的断代史。歌德在创作中,热情赞美活动、创造,歌颂积极向上的人生,探索和描绘人类未来社会的理想道路;对封建制度、教会反动势力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恶德败行,给予了严厉的揭发与批判,他对人类的前途充满了信心。歌德的创作,还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成和民族语言的统一,并且为德国文学屹立于世界各民族文学之林奠定了基础。因此,歌德的名字为欧洲各国人民所熟悉,他的著作已成为全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