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告诉世界我最棒1:36个好习惯塑造完美自我
10251200000003

第3章 吃穿不攀比,要比就比学习

经典案例

“咱家的车,让我在同学面前特跌份儿!”

慕爸爸天天开车去学校门口接送儿子慕荣。以前,放学铃声一响,慕荣就很快和伙伴们冲出来,有时还会邀请几个同路的同学一块儿回家。

可是,现在,慕爸爸常常要等得全校人差不多都走光了,才会看见慕荣不紧不慢地一个人溜达出来。

慕爸爸问他为什么没有和大家一块早早出来,慕荣却说:“爸,以后别把咱家奥拓车停在校门口了。要是你停在那边没人的巷子里,我保证一放学就奔过去。”

这下慕爸爸就更不明白了,这跟车停哪里有什么关系。慕荣说:“当然有关系,我丢不起人啊。我们班里有个很普通的同学,最近可牛了,谁都比不过他。没办法啊,谁让他爸开的是宝马呢!”

“除了他,班里还有好几个同学家里有帕萨特,有本田,个个风光着呢!可瞅瞅咱家的小奥拓,让我在同学面前特跌份儿!”

慕爸爸听了这话,特别生气,也特别担心。生气的是,慕荣不体谅大人的辛苦,学习不努力,还埋怨大人;担心的是,照这样发展下去,成天比吃比喝比排场,就是不比学习成绩,可怎么了得啊?

为让生日有排场,他铤而走险

舒威12岁,上小学六年级。虽然家里的经济不宽裕,但他还是常和同学攀比。

一次,班里有个同学过生日,花了300元请同学吃饭,舒威也在其中。事后,同学们总谈起那次生日聚餐的大排场,羡慕那个男生家里有钱。从那个时候起,舒威心里就暗下决心“我过生日时一定要花500元钱请同学们”。

知道爸爸妈妈出不了这钱,舒威就决定去抢。趁夜黑,他抢了一个晚归的老年商贩,得了600多元钱。

舒威的生日聚会很豪华,但是饭还没吃完,他就被派出所的民警抓走了。

好习惯的益处/不盲目攀比,才有精力学习

其实,攀比不过是满足我们自尊的一种不适当的、虚伪的方式。比赢了固然有优越感,比输了也难免失落。从经验来看,失落会更长久地留存心中。比或被比,都不是寻找这种美好生活的正确途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去比呢?

攀比吃穿是虚荣

我们与同学比谁吃得丰盛,比谁穿得名贵,比谁用得奢侈等,这些行为说白了都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危害很大。如果不及时控制与制止,很容易走上偷抢的犯罪道路。

“知足”能带来“常乐”

保持平常心,不攀比,那我们就能对于别人的成就和美满发自内心地接受并祝福。同时,不苛求自己,不去为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责备自己,可以减少很多烦恼。这样的话,我们对于生活也会感到满意,珍惜努力之后带来的点滴成就,心态趋于平和。

而且,不花心思攀比物质享受,我们就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不断地丰富自己。

好习惯的养成/别人的好,不羡慕;自己的好,不炫耀

不可打肿脸充胖子

我们都想得到大家的尊重、喜欢、羡慕等,这是我们满足和维护自尊的需要。但是这种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的认识和态度应该正确,不可太过。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虚荣,显摆自己,就会使自己陷入迷途。

有些人家里本就不富裕,但为了攀比物质享受导致撒谎、偷盗,最终毁了自己。

不比外在物质,比内在的知识能力

我们有攀比心理,说明内心有竞争意识,想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比穿什么鞋,比吃什么零食,比用什么文具,就算比赢了,也永远不能让别人瞧得起。而且,比吃、比穿、比用、比玩,比的都是爸爸妈妈提供的,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这种比较又有什么意思。

只有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瞧得起我们;只有自己抬起头,挺起胸,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别人才不敢小看我们。

用名牌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用智慧来丰富自己。不妨不比穿戴比学习,不比文具比志气,不比吃喝比成绩,不比家庭比能力。

做到心理平衡

当被同学比的时候,我们要有平常心。东西无所谓名牌,重在实用性。能用,能满足我们的基本需要就好了。如果别人有新鞋,我们也有新外套啊。

每个人都有优点,多找找自己的长处,我们有很多地方也比别人强。

父母引导/将攀比转化为动力

父母自己不要比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很多孩子虚荣的产生正是因为父母在其面前起了不良的作用。不妨想一下,父母在抱怨孩子非名牌不穿、不断更换新手机的同时,是不是也常常把名牌、款式之类的词语挂在嘴边,是不是也常为获得大家羡慕而更换最新潮的手机呢?如果是,那父母又有什么资格说孩子虚荣呢?

如果父母自身都没做好,反过来还教训孩子,那势必会招致孩子的反感,让他们更加喜欢攀比。讲多少道理也不如一个榜样的作用大,父母只有自身先告别虚荣的心理,才有可能祛除掉孩子身上攀比的毛病。

另外,条件优越的家庭应该有一种平常心,在孩子面前尽量淡化家庭的优越条件,尊重别人,不炫耀自己,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不能对孩子有求必应

有一种家长生怕自己孩子穿的、戴的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别人的孩子买什么自家的孩子也得买,对孩子的请求有求必应。这其实是在纵容孩子的攀比心和虚荣心。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别人家富裕是别人家的事情,这都是靠自己努力才得到的。爸爸妈妈挣钱本身辛苦,只能满足你一部分正当的需求。

如果孩子还是“要”,不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比如,打扫卫生或者清洗餐具等,不但能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可培养他们“一分劳动、一分收获”的思想。

将攀比转为动力

10岁的许哲经常和同学进行四驱车比赛。他发现自己的车比不上人家的原因是因为车是在小摊上低价买的,没有人家的高级,便向爸爸提出要买新车。

许爸爸说:“你这么热衷车啊,我也想知道这四驱车内部是什么样儿。”于是,父子俩小心地将车拆开,然后找出车慢的原因。

从此,许哲不再要买新车,而是经常查阅资料,一心想自己组装属于自己风格的新车。

细心的父母,对于有攀比心理的孩子,找到切入点,把他们的攀比转化为对知识的兴趣,形成学习和探究的动力,就不难解决攀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