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章太炎:大偏至正
10251700000001

第1章 汉学启蒙

章太炎(1869—1936),出生在浙江省余杭县,初名学乘,改炳麟,字梅叔、枚叔。后又倾慕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本名绛)的为人,改名绛,号太炎。章家原来家境富裕,章太炎的曾祖父章均有百万资产,热心办教育,在海盐县教儒学时,曾出一万多缗钱设立南苕书院,又拿出千余亩地办“章氏义庄”,设家塾,招收家族子弟。章太炎的祖父章鉴继承家业,勤苦读书,家藏宋元明古书五千余卷。

不过到祖父这一代,章家已显出衰落气象。父亲章睿虽然做到过县官,但也不能挽回颓势。造成家道衰败的一个原因是太平天国军队的占领。这场战争使富饶的杭嘉湖地区田野荒芜,经济萧条,人民流离失所。1860年,太平军打到余杭,章太炎的祖父率领全家逃亡。为生计所迫,他用平时读医书所得知识给老百姓治病,太平军也愿意用他,还曾任命他为乡官。有一次,他为太平军一个军官治好了病,军官很感谢他,他乘机提出辞去官职,专门行医,太平军答应了他的要求。作为一个大地主又受过正统教育,章均内心里把太平军视为造反的匪徒,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可以想见,他这个乡官如果做下去的话,后来太平军失败,清朝官府卷土重来,绝没有好结果。

章太炎的父亲忠君思想表现得更明显。太平军进驻他们家所在的仓前镇时,他匆忙中也不忘了带一本家谱。若干年后,左宗棠的军队攻打余杭,他专程迎接“王师”,献上地图和计策,被左宗棠采纳不少,后来得到了任用。因此说,章睿身上也溅上了太平军将士的鲜血。章太炎后来追述家世时,对这一节的记述几乎没有,其时他已是个反清革命者,应该是感觉到这段历史的不光彩了。

经过这场战乱,章家只剩下一顷田。

世事难料。章太炎的父亲返回故乡后担任余杭县学训导,是当地最高学府的负责人,将来很多读书成才的人都要出自他的门下,因此也算得上一个头面人物。可惜因为该县的知县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而章太炎的父亲帮助知县伪造证据,被清政府查办革职了。随后的日子,父亲闲居在家,以行医和教授儿子读书排遣时日。

章太炎的两个哥哥读书都很用功,而且也都挣到了功名——中了举。父亲对小儿子也寄予厚望。章太炎九岁那年,外祖父朱有虔来他家居住,父亲便请老先生教章太炎读书识字。

章太炎一开始受教育,就和在清代曾盛极一时的汉学有密切的关系。

汉学的“汉”字,不是汉族的意思,如果单单是包含汉族的意思,在清朝是绝不会被允许发展成一门学问的。汉学也称“朴学”,其研究对象是先秦和两汉的文献,所用的方法是以训诂和考据为基础,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诠释。这种方法在汉代比较盛行,成为汉代学术的显著特点,因此称为汉学。它的复兴时期是在明清之交。明朝的学术是理学占统治地位,理学发源于宋朝,理论上讲系统,对古代典籍的解释,往往自出机杼,意在证明自己的感想和观念,因此不免有穿凿附会的地方。明朝追随宋朝,又掺杂了佛学学说,使理学更显得空泛玄远。这两朝的学术被总结概括为“宋明理学”。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夏,世事剧变,引发许多汉族学者的思考,其中包括对学术的反思。顾炎武等人认为宋明理学家是“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对古籍的解释但凭己意,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扎实的史料基础。这种风气不但败坏学术,而且贻害国家。把学术提高到能亡国的高度,也许有些言重了。但就学术而言,理学家们的确有探究不实、思考不周的地方。这样,汉学作为宋明理学的对立面出现了。一开始,清朝统治者把它作为意图颠覆政权的思想对待,严厉打击。清朝文字狱极多,思想控制极严,学者们不敢议论时政,只好把他们的精力转到训诂考据上来。他们做学问,强调无征不信,言必有据,一个字、一句话都要费去很多时间和很大精力去考证。到乾嘉年间,考据风气大盛,有“人人许郑,户户贾马”景象——许是许慎,郑是郑玄,贾是贾逵,马是马融——这些汉代考据大师被学者奉为楷模。所以学术史上又称朴学为“乾嘉学派”。

汉学自有它的贡献。由于学者们下了极大的功夫,有很多残缺的古籍被收辑,有些历史上造假的东西被揭露和改正,特别是音韵训诂方面,成就最大,学者们发挥许(慎)学,从中国文字的本意解读典籍,又从这些典籍的本意出发研究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返璞归真了。此外,关于天文地理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学者们皓首穷经,在故纸堆里剔抉爬梳,渐渐远离社会现实。清廷觉得可以利用,遂加提倡。于是,大家更卖力气,以学问为晋身之阶。然而什么事一哄而上,人们趋之若鹜,就极可能走上极端。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为考据而考据的繁琐学问,离社会现实越来越远了。

正当学者们为字的音义殚精竭虑的时候,清朝的内忧外患纷至沓来。鸦片战争以后,一批先觉的知识分子痛感如此治学耗费精力而于事无补,思欲改变。而连年的战乱,也不能给学者们提供安静的环境了。

章家的五千卷书几乎全部被毁就是一个例证。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政府的强力统治比以前稍稍放松,虽然号称“同治中兴”,内里却也尽上来了。曾国藩等所谓“中兴名臣”倡导宋明理学,鼓吹纲常名教,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要维护专制统治,又要努力办实事,发展经济,建设武备。也就是拿西方的船坚炮利来巩固皇帝的政权。皇帝对此并不反对。于是,朝野激昂,兴冲冲地办起

“洋务”来。然而,这些“中兴名臣”的双手已经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身上丛集了愤恨和诅咒,威信和自信心都不足。正直的知识分子已经隐约看到这个“中兴”的朝廷气数将尽了。

于是,又有人重新钻研起已被统治者冷落的汉学。

章太炎的第一个启蒙教师就是一个颇有些汉学功底的先生——他的外祖父朱有虔。章太炎在自定年谱里说:“外祖父海盐朱左卿先生讳有虔来课读经。时虽童稚,而授音必审,粗为讲解。课读四年,稍知经训。”其中提到“授音必审”,正是汉学的基本要求:读书先从一个字的读音和意义入手。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如儿童上学逐字阅读一样。但汉学者们之所以这样提出,是因为他们觉得宋学家们在这方面功夫太不扎实了。

章太炎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在音韵学方面打下很坚实的基础,他后来在这门学问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这几年的学习关系甚大。

朱老先生在授课之余,还与小外孙谈天说地,讲古论今,以引发他学习的兴趣。章太炎听讲也十分认真,课后还在家藏书堆里东翻西找,读那些自己能懂得几分的书。有时候一老一少在一起讲论,章太炎总是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外祖父也耐心地回答。在这段时间里,章太炎也感受到民族主义思想仍然蕴藏在普通老百姓心里。

有一次,上完课,外祖父谈起清朝初期“文字狱”的事,说其中一个案件很轰动,就是“曾静案件”。

这个案件是雍正皇帝的“杰作”。事情的原委是:浙江人吕留良拒绝与清朝政府合作,作为明朝遗民,削发为僧。他心里仍怀念明朝,在很多诗文里表达“攘夷”的反清思想。有一个叫曾静的人,读了他的书后,策划反清起义。事情败露后,雍正皇帝下令处死曾静。又得知他是受了吕留良的影响,遂把已经死去的吕留良剖棺戮尸。不但如此,还抄斩吕留良一家及其弟子严洪逵、沈在宽全家。就连为吕留良刻书藏书的人也没有放过。这就是所谓“瓜蔓抄”的文字狱。

外祖父讲完了这个故事,以同情的口吻说:“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不能不严啊!”

章太炎问:“以前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吗?”

“有啊,”外祖父说,“王船山(夫之)、顾亭林(炎武)都说过。王船山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了!’”这实际上是指的明朝的灭亡,因为南宋灭于金,与明朝灭于清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作为明末人,不能在文字中直说罢了。如果他照直说,则可能又引发一场文字狱。

章太炎听了这番话,心里把王夫之话里的意思推断出来:“这么说来,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自成了?”

心里只能这么想,嘴上说出来就很危险。李闯王在民间传说中名声并不好,特别是进城以后骄奢淫逸,大失人心,他的失败也属必然。但究竟他是汉族人,所以在受着异族压迫的汉族人眼里,他的罪行也就变得轻一些了。外祖父说:“如果当年李自成得了明朝天下,他自己虽然不好,但他的子孙不一定都不好。不过现在事已至此,也就不必作这样的假设了。”

十二岁那年,外祖父回家,章太炎的学业由父亲和大哥来指导。这段时间里,他有了广泛阅读的自由,“涉猎书传,浏览老庄”,《左传》、《史记》、《汉书》、昭明太子《文选》、许慎的《说文解字》、顾炎武的《音学五书》、王引之的《经义述闻》、郝懿辰的《尔雅义疏》及阮元的《学海堂经解》等,都在翻阅之列。他凭着自己的刻苦钻研,熟悉了国学的大概,为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个时期,章太炎读书并不是任意和散漫的,他同时在为科考作准备。

章太炎并不喜欢八股文。但在那个年代,八股文是读书成才(升官发财)的必由之路,一个青年人必须担负起光耀门楣的重任。因此在父亲的催逼下,章太炎只好强打精神,学做八股。十六岁这年,他该去参加余杭县童子试。不巧的是,考试之前他突然得了“眩厥”症,不能成行。

这次生病帮助他摆脱了科举考试的束缚。父亲见他身体这样,又百般不喜欢八股这一套,就不再勉强他了。

外祖父教给他的学问已经在章太炎的脑海里扎了根。他回忆说:“年十四五,循俗为场屋之文,非所好也。喜为高论,谓《史》《汉》易及。”看起来,他已立志顺着顾炎武、郝懿行、高邮王氏父子等的汉学道路继续走下去。

他开始学着先贤的治学方法著文,并且读书更为勤奋。他用两年时间通读了道光年间刻的《学海堂经解》,其中收录有关经书研究的著作188种,总1408卷。之后,他又通读了光绪年间刻的1430卷的《南菁书院经解》。他的病虽然没有完全好,但“读书精勤,晨夕无间”。

因为不参加科举考试,他读书只是为了求学,不受拘束。

在大量阅读经书的同时,章太炎也读了一些野史笔记。其中,蒋良骐的《东华录》,记载了章太炎早有耳闻的曾静案件;《明季稗史》丛书里收录《扬州十日记》和《嘉定屠城纪略》等记载清兵劫掠江南罪行的史籍。血淋淋的史实使他震惊。清兵南下,浙江的抵抗是相当顽强的。吕留良之外,有张煌言、黄宗羲,都是能文能武。张煌言曾与郑成功联合起兵反清,在浙东一带坚持战斗十余年,后来战败隐居山中,被清军捕获,英勇就义。章太炎很佩服这位英雄,后来甚至立下死后要葬在张煌言墓旁的遗嘱。黄宗羲是一位大思想家,人称“梨洲先生”。清兵南下,他招募义兵,成立“世忠营”,坚持武装斗争。明亡后,他隐居著述,决不出仕清廷。这些英雄的故事,在浙江人民中间代代传颂,民间的民族主义思想随着清政府的日益腐败,也在不断地增长。即便是拿过清朝官俸的人家,心里也总是念念不忘自己是汉族人。章太炎祖上,也有人做过官,但家里立有一条规矩:死的时候,不穿清代服饰,而是采取清以前的“深衣殓”的办法。深衣,与官场上穿的官衣相对,是士大夫平时闲居时穿的衣服,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章太炎的父亲在临死前,一再嘱咐家人说:他虽然做过清朝的官,但死后绝对不能违反家教,一定要“深衣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