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章太炎:大偏至正
10251700000002

第2章 诂经精舍

章太炎二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失去了一向关心自己的慈父和学业上的导师,他心情十分悲痛。料理完丧事,他就离开余杭,来到杭州,准备进著名的诂经精舍学习。

诂经精舍是一所古老的书院,是大学者阮元主持修建的。嘉庆年间,阮元任浙江督学时,组织一批文人学者在西湖边上编纂《经籍纂诂》,刻印《十三经注疏》。书成以后,将他们使用的五十多间房子改为书院,定名“诂经精舍”,是传扬汉学的场所。阮元解释院名说:“精舍者,汉学生徒所居之名,诂经者,不忘旧业,且勖新知也。”舍内供奉着汉朝经学大师许慎和郑玄的塑像。该舍藏书极为丰富,在这里担任学政和教授的都必须是全国知名的学问家。当章太炎来求学时,主持学政的是名儒俞樾。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末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主持过河南学政,后专心教学著述,主讲过苏州紫阳书院、上海求志书院。他的学问上承顾亭林、戴震和高邮王氏父子,治学严谨,著作丰富,主要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在经学研究方面颇有见地。

章太炎想进诂经精舍读书,申请了好几次,俞樾都没同意。有大学问的名儒是不轻易收学生的,如果弟子没有成就或者品德不好,老师会脸上无光。但章太炎执意要进学,俞樾无法,出了两个题目让他回答,如答不上来,就不必来纠缠了。第一道题是《礼记》上周官人数究竟有多少,第二道是《孝经》上所说“先王”到底是谁。这两道题是相当偏僻的。不承想,俞樾话音刚落,章太炎对答如流,引述了多种书籍,足见他已经读过一些书。俞老先生非常高兴,立即答应收下这个相貌看起来普普通通,然而学识不凡的年轻人。

诂经精舍实在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它坐落在西湖和里湖之间的孤山上,四周碧波环绕,山中苍松挺拔,梅花逸香。传说北宋的处士林逋就在这里隐居过。这样的环境正适合学生们专心致志钻研经典。诂经精舍与当时一般的书院不同,它不是为了让青年学生应科举考试,也不赶时髦,讲新学,而专注于一个“古”字。俞樾在《诂经精舍五集序》中说:“我浙素称人文渊薮,而书院之设,亦视他省为多。其以场屋应举诗文课士者,则有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在。至诂经精舍,则专课经义。即旁及词赋,亦多收古体,不涉时趋。”

诂经精舍的日课分为四类:句读、抄录、评校和著述。句读和抄录的内容由教师指定,评校和著述的内容,任学生自由选择。每月考试两次,月初考词章,月中考经史。成绩优异者得奖,奖金龙洋五元到十五元不等,优秀的课卷编入《诂经精舍课艺文》,刊刻印行。

进入诂经精舍,章太炎知道了自己学问的不足。他欠缺的主要是扎实的功夫。在初学阶段,他用功很猛,一边大量读书,一边记下自己的心得。两三年时间,读书笔记记了四册,他给这些笔记取名为《膏兰室札记》。凭着年轻气盛,发些议论,许多论断与前人不同,但因为学问还不扎实,这些论断并不一定全对。所以他后来对这些札记不满意,认为其内容“多穿凿失本意”,有可取之处的只占一半。

俞老先生对他的札记给予相当高的评价,在1895年和1897年刊刻的《诂经精舍课艺文》第七、八两集中,共收章太炎的文章38篇,就数量而言是全体入选者中最多的。

在诂经精舍,章太炎的另一个成绩是对《春秋左氏传》的研究。当时学界正进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不同学派的争论。今文经是用秦统一以后的文字写成的经书,古文经是用先秦六国的文字写成的。《春秋》的公羊传是今文经,《左传》是古文经。信奉今文经的学者主张探求经书里的微言大义,有时以己意来解释经文;古文经学注重从文字训诂入手,考证历史文物,达到对经文的正确理解。这两个学派的争论从东汉就开始了。清朝中叶以后,有些学者重新研究公羊,复兴今文经学,因为他们大多是江苏常州人,所以这一派也被人称为“常州今文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刘逢禄,后来与章太炎政治观点不同有过激烈争论的康有为也属于这一派。章太炎在诂经精舍撰写的《春秋左传读》,长达

50多万字,就是站在古文经学的立场上,专门反对常州今文学派的,矛头所向,尤在刘逢禄。书写成后,他很想出版,因为他已经立定志向,要著述成名。他将书稿送给俞樾过目。俞樾看后,连连摇头,说文章立意虽然新奇,但论断未免穿凿,刊刻后作者一定会后悔的。后来他又送给另一位老师谭献,请其帮助刊行,最终也没有实现。

在诂经精舍里,章太炎虚心向其他老师和同窗好友求学。谭献(1832—1901),字仲修,浙江仁和人,同治举人,做过几任小官,卸任后曾闲居杭州,读书治学。后来应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邀请,到武昌主持经心书院,每逢冬夏回杭州探亲休养。这期间,章太炎就会登门求教。

谭献治经,偏重于今文经学。谭献具有很高的文学才能,在当时文坛颇有名气。他的文风,师法魏晋,对章太炎影响较大。章太炎写文章,原先模仿先秦两汉的文风,就是在这个时期,从谭献那里看到了魏晋文章的妙处。

他后来评论从汉至唐的文学时说:“雅而不核,近于诵数,汉人之短也;廉而不节,近于强钳,肆而不制,近于流荡,清而不根,近于草野,唐宋之过也;有其利,无其病者,莫若魏晋。”他的深得魏晋法度的文章又影响了他的弟子,如鲁迅等。

高学治,字宰平,浙江仁和人。一生勤奋好学,年过七十,还每日手不释卷。他早年与章太炎的父亲在诂经精舍共过事,所以他对章太炎的学业和生活很关心,经常告诫他两件事:治学要严谨,做人要有德操。章太炎在《高先生传》中曾记述老先生对他说过的一番话:从惠栋和戴震以后,治学的人真是不少,但义行操守方面没有几个可以称道的。汉代的经师们异常刻苦,别人不理他们,他们也不觉得愁闷和委屈,现在的人比不上。如今世道衰落,你要一心一意地做学问,做一个有操守、有德行的人。

黄以周(1828—1899),字元同,浙江定海人。他曾主持江阴南菁书院十五年,培养了大批治学人才。晚年住在杭州,使章太炎有了求教的机会。他的书房的匾额上写着“实事求是,不作调人”,治学极为严谨。他的专长是礼学,他认为在世道渐衰之时,礼学对纠正恶俗、安定人心大有裨益。他倾毕生精力,撰成《礼书通故》百卷。他教导章太炎注意历代典章制度的研究,认真阅读杜佑的《通典》,使章太炎深受教益。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浙江瑞安人,同治举人,曾任刑部主事。他对礼学颇有研究,花了二十年时间,对前人研究《周礼》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批判,写成《周礼正义》86卷,堪称《周礼》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墨子闲诂》也很为时人所推崇。章太炎从他那里也学到不少东西。

宋恕(1862—1910),号六斋,浙江平阳人,原名存礼,后改名衡,字平子,与汉代的张衡同名。他在《六斋卑议》里,激烈抨击封建纲常名教。他对佛学有研究,常劝章太炎涉猎佛经,对章太炎日后研究佛学起了引导作用。

同学中,杨誉龙和曹树培与章太炎最要好。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琢磨。章太炎日后在为杨誉龙的《素行室经说》写的序言中回忆说:“余少治汉学,与杨君云成、曹君小槎最亲密,每诹一故训,证一成事,相说以解。云成尤善小学,研精覃思,洞彻本标,与语日旰不倦。既多其勤学,出入数年,时踪迹之。”

章太炎的朋友还有夏穗卿,是浙江钱塘人,为人诙谐滑稽,往往语出惊人。他有这样的名言流传下来:唐以前中国的女人是奴隶,唐以后中国男人全成为奴隶,女人乃是物品了。他的专长在历史研究,曾著《中国古代史》,颇有开创之功。

在诂经精舍学习期间,章太炎于1892年纳妾王氏。他已经到了或者说过了结婚的年龄。但他为什么不正式娶妻而纳妾,却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