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路阳光一路歌
10333800000012

第12章 央行情(12)

秋实篇

各地州中心支行文化建设始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把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与提高履职绩效、提高实际业务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意境的陶冶与提升,焕发广大职工敬业爱岗、恪尽职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全面履行中央银行新职责,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通过召开金融系统座谈会、自治州金融工作会议、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季度例会、举办银企座谈会等形式,积极搭建银、企、政、监之间的信息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在宏观调控中实现稳健发展。辖区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稳定基础不断夯实,现代化支付系统取得重大进展,外汇管理与服务能力切实增强,以主动积极高效的行为文化创造一流的业绩,树立一流的形象。同时,认真做好反假币、反洗钱、现金管理、征信管理、账户管理等金融服务工作,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工作格局。

乌鲁木齐中心支行强化破解经济难点、焦点的金融“窗口指导”理念。由以往的“传达指导”改为“综合指导”。每年都制定一系列信贷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由笼统型改为有针对性和重点突出的指导。如2006年把积极推动国家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的组织发放,作为破解“贷款难”的重要措施,使新疆的国家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贷款规模位居西北地区前列,使全疆1.6万名贫困学生受益,直接或间接带动了一大批有就业愿望,有就业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被评为“自治区推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受到自治区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指导对象上,也由“单一型”转变为“多层次型”。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项目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向企业传导货币政策意图、推介新型金融工具、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加强了政银、企间的沟通与了解。同时,乌鲁木齐外汇局建立外贸便利创汇理念,促进了新疆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与创汇能力的提高。2006,全疆进出额达91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全年银行结售汇总额达96.4亿美元,实现顺差51.4亿美元,结售汇总额位于西北五省首位,西部十二省市排名第二位;吐鲁番中心支行实施“行长示范工程”,积极支持地区农、牧业经济的发展。2004年总、分行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金融时报》《中国经济周刊》等五大中央主流媒体联合开展“西部访农——货币政策到农家”大型采访活动,对吐鲁番中心支行支持“三农”的做法进行现场采访。《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44期)、《金融时报》刊登报道了该中支的做法,引起很好的反响,被授予为“2004年度支援设施农业先进单位”。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时任吐鲁番地委书记的宋爱荣同志在吐鲁番地区工作会议上指出:“吐鲁番地区人民银行有大局意识,能结合实际开展创造性的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出主意,想办法,值得各单位学习”。2006年《金融时报》两次报道其做法;巴州中心支行鼎力搭建信息平台,在该行的积极倡导下,当地政府、银行、企业联手打造金融诚信州,巴州党委、政府召开了巴州历史上首届金融工作会议,进行信贷项目合作意向签约活动,化解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银企就56项合作项目签约了22亿元贷款意向,为银、政、企三方协调合作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巴州党委、政府出资40万元重奖39个金融系统先进集体和40个先进个人,经济反哺金融,形成辖区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的局面。

新疆地处西北边陲,反恐前沿,确保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历来都是一项政治任务,稳定是大局,各地州中心支行坚持金融稳定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理念,广大员工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各族干部职工中深入人心,以金融稳定维护地方经济稳定作为自身的特殊使命,有效地保持了新疆地方的金融稳定。建立了自2000年以来的金融稳定数据资料库,并结合实际新增加了宏观经济运行、证券、保险、信用环境等上百个风险监测指标,大大充实了风险监测内容,使金融稳定评估工作水平有所提高。

喀什、巴州、阿克苏、克州、和田等中心支行始终把发行基金调运安全工作置于突出地位,克服了调运路线长、路况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等困难,确保了所辖地的现金供应;阿勒泰中心支行树立“权力就是职责,职责就是服务”的理念,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曾率先在新疆地市级机构成立了阿勒泰地区银行同业协会,通过增强自律意识、规范竞争行为、相互合作监督,使辖区有序竞争,资金安全,金融稳定;吐鲁番中心支行党委集中业务骨干利用业余时间,耗时半年,编纂了维、汉两种文字的《农民金融知识简明读本》,无偿赠送农民3万册。这一文化帮扶的举动,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地方政府的好评。中国新华网刊发了该中支向农民赠送读本的情景。

各地州中心支行党委重视对职工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跨世纪的人才。本着“因需施教、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拓宽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方式,精选培训内容,在培训方式、授课内容、拓展实践途径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经过整体推进,建设学习型央行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大专、本科学历比例逐年递增,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过级率达到90%,少数民族干部汉语水平得到明显提高,85%以上少数民族职工能用汉语撰写公文、调研报告等。学历教育上,大专以上学历占全疆人民系统干部的73%。

喀什中心支行邀请乌鲁木齐中心支行和自治区党校的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或领导,就“公文处理与写作”、“金融调研报告写作”等专题进行了集中培训,职工素质提高很快;吐鲁番中心支行不断强化组织培训、突出奖惩激励;土法上马建设了“远程可视化岗位培训系统”,使鄯善、托克逊两个支行在同一时间享用到吐鲁番中心支行各种培训教育会议和业务座谈的现场效果;和田中心支行在年降浮尘天气为250天左右,年降浮尘量为每平方公里600多吨的少边穷地区,持之以恒“抓学习、抓培训”,先后开办了金融本科和大专的学历教育,有57人拿到本、专科学历证书,圆了大学之梦。

金融业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全疆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各项存款有所增长,贷款增速减缓,基础货币投放趋缓。截至2006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2412.7亿元,各项存款4040.8亿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52.2%和104.9%,年均递增分别为10.4%、21%。金融机构的实力不断增强,为新疆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耸立云霄的大厦离不开坚固的基座,建设现代央行文化离不开文明群体。一批批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像火车头一样影响和带动着广大职工,讲求公德、主持正义、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传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争先创优”氛围的进一步形成。

原喀什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拉孜克·买买提同志是全国金融系统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年又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光荣地出席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受到大会表彰,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人民银行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吐鲁番中心支行以先进典型为“路标”,激励员工争先创优热情;2000年5月,该行维吾尔族干部库热西同志不幸病故,从前来吊唁的群众口中,党委了解到这位只有30多岁,体弱多病的青年竟然默默地用自己并不宽裕的工资,长期资助两名农村失学孤儿并数年如一日地帮助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引起行党委高度重视,立即在全行掀起了开展向库热西同志学习的活动,并将他的事迹进行整理,以《爱,在生命中延续》为题刊登于《吐鲁番报》《中国城市金融报》《中国城市金融导报》,他的精神激励着全行员工,干部职工捐款1.7万元以库热西的名字设立了“爱心基金”,继续帮助库热西曾经资助的学生完成学业;阿勒泰中心支行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支队,青年志愿者组织紧紧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一主题,积极参与各种科技下乡、扶贫济困、抗洪抢险、爱心助学、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伊犁州中心支行先后荣获全国金融系统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全国边境贸易外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级青年文明号,总行级国库工作先进集体、安全保卫工作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委等30多项荣誉;2006年中心支行以位列西安分行辖区47个地市中心支行之首的成绩荣获西安分行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荣誉。

过去,在艰苦的环境里,铸就了西安分行新疆各地州人行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如今,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西安分行新疆各地州人行人的使命依旧。他们以推动地方经济腾飞为己任,在荒凉的沙漠中,继续书写着更加绚丽的人生。

2007年6月写于新疆乌鲁木齐,刊登于2007年第11期《新疆金融》

马兰基地——荒漠中的丰碑

上世纪50年代初,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和核讹诈。为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和武力威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做出研制原子弹、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的战略决策。

1958年9月,中国核试验基地在新疆巴州和硕县的戈壁滩正式组建,因基地选址的戈壁滩上生长着马兰花,又称马兰基地。40多年来,基地官兵以苦为荣,艰苦创业,成功地进行了多次不同方式、不同型号、不同威力的核武器试验,建起了中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孕育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又激励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40多年来,在马兰精神的激励下,试验基地广大官兵“甘做隐姓埋名人,勇干惊天动地业”,屡创核试验事业奇迹。

——震撼人心的马兰烈士纪念碑碑文:

这是一块沉睡了千年的国土,又是一块挺起祖国母亲脊梁的热土。

自1958年组建核试验基地以来,我国在这里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试验。瞬间的辉煌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也为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争得了地位,更激起了饱受外国列强屈辱的炎黄子孙的自尊与骄傲!

安葬在这里的人们,就是为创造这种惊天动地业绩而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有的在试验现场壮烈牺牲,有的在建设基地中以身殉职,有的在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中英勇捐躯,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积劳成疾悄然逝世,还有的则是为支持这项事业而栖息在这里的父老妻儿……

他们的生命已经逝去!但后来者懂得,正是这种苍凉与悲壮才使“和平”二字显得更加珍贵。安息吧!前人所钟爱的事业将继续下去,直到世界宁静之日;他们曾参与创造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已为后来者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英名将彪炳史册,久仰后人!

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长眠在这里的人们!

为中国核试验事业而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一九九八年九月一日

八九八零零部队敬立

——有感:

有着中国核武器基地之称的马兰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中国停止核试验以后,这里便逐渐对外界开放。作为一个入党多年的老党员,我有幸探访了这块曾经布满沙棘而如今俨然一座小城、已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列入了“红色旅游”景点的军事基地——马兰,瞻仰了为中国核试验事业面献身的英烈纪念碑,听到了关于马兰最真实的故事……

马兰,那是一种生命极强的小草。

马兰,那是一个人气渐旺的地方。

马兰,一首值得中国骄傲的诗篇!

马兰,忠诚执着铸就的历史丰碑!

1959年的春天,一支部队来到了罗布泊边缘、博斯腾湖畔。那正是马兰花盛开的季节,一簇簇、一丛丛,箭形的叶子挺拔有力,紫色的花朵的微风中摇曳,踏过荒野戈壁来到这里的官兵们,被这顽强而美丽的马兰花震撼了,“马兰”这一地名就这样流传并在这里扎下了部队。

从此,马兰花不畏酷暑严寒扎根戈壁荒原的精神鼓舞着马兰的每一位官兵,他们住在简易的窝棚里,斗风沙,斗意志,“天当房,地当床,风沙野菜充干粮”,“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立志为戈壁创奇迹”,正是凭借着这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一块砖、一桶泥,一根草,一棵树,官兵们用血汗筑起了马兰城。

在党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科学家、将军和士兵的共同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第一朵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起,祖国的国防事业掀开了新的篇章,马兰成为我国第一核试验基地。

1966年核导弹实验成功,1967年氢弹试爆成功,46次核试验,从大气层到地下再到实验室,从军事领域到核工业,中国一步步跨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如今的马兰,已然不见了当年的荒凉和简陋。一条笔直而宽阔的柏油马路横贯基地,两旁种着参天的白杨树,棵棵挺拔高大。马兰基地生活区的面积大概约有七平方公里,设施非常齐全,除了日常需要的学校、医院、邮局、银行、商店等,甚至还有自己的电视台。

生活区内的景色也非常漂亮,有一个文化广场和一个公园。广场里有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沙盘,还有一个人工湖,公园里有一面刻有《孙子兵法》全文的长墙,字体优美,笔力遒劲。如果不是向远处望可以看见天山的话,很难相信这里会是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