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片冰心在玉壶:吴国清调查研究文选
10756900000003

第3章 资源开发

西部开发“气”争先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调查(上)

记者近日在伊克昭盟乌审旗、鄂托克旗境内采访时,看到这里一座座井架高竖,长庆油田的职工会战正酣,捷报频传,乌审旗、苏里格等世界级大气田相继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大开发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据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地质师何自新介绍,去年8月,位于伊克昭盟(国务院已批准近撤盟建立鄂尔多斯市)境内乌审旗苏里格庙探区的苏6井喜获日产120.6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苏4井又接着获得日产50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苏8、苏10、桃4等探井也获工业气流,揭开了一个天然气富集大气区的神秘面纱。该探区向北、向西展开,去年已拿到天然气探明储量2204亿立方米。正在苏里格气田勘探现场检查工作的长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胡文瑞欣喜地告诉记者,苏里格气田今年上半年将再新增探明天然气储量2800亿立方米。按国际公认的标准,苏里格气田无疑为世界级的特大型气田,也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最大的气田。

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勘探面积2万平方公里。何自新介绍说,钻探表明,该区砂体厚度达16至48米;主要储层平均孔隙度13%、主要气层平均渗透率达62毫达西,是目前上古生界勘探中发现的物性最好的砂岩储层区;储量丰度高达每平方公里2至3亿立方米,是下古生界储量丰度的4至6倍;产量高,单井平均试气产量为60万立方米。说明鄂尔多斯盆地有着高渗透、高丰度、高产的产气区域。

在苏里格气田7号井、8号井勘探现场,记者看到勘探技术人员正在忙碌地进行酸化压裂、地层造缝等作业。来到日产气120万立方米的苏6井前,胡文瑞总经理高兴地说:“这是长庆油田的金娃娃,它的发现是苏里格特大型气田发现的标志,也是鄂尔多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里程碑。”他认为,苏里格气田范围内有3个主砂体,仅在一个主砂体就预计找到5000亿立方米的探明储量,充分说明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前景十分诱人。这个大气田的发现,打破了长庆油田长期被“低渗透”气困惑的局面,证实了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形成高品位富集含气区带的地质条件,为长庆油田今后高效开发天然气资源奠定了基础,对加快我国“西气东输”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胡文瑞介绍,近年来,长庆油田除发现苏里格特大气田外,还探明有长庆气田、榆林气田、乌审旗气田等3个超千亿立方米的特大型、大型气田,截至去年底,长庆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504.37亿立方米,控制地质储量5076.89亿立方米。目前,全国5个探明储量上千亿立方米的气田,长庆油田就占了4个,而鄂尔多斯盆地探明储量也仅占总资源量的约7%,可见其勘探前景非常广阔。

他说,从今年开始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采取“进攻”式勘探开发,今年勘探重点放在苏里格气田。目前,长庆油田在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部署了8台钻机,上半年争取实现长庆累计探明天然气1万立方米的目标。长庆油田公司的中长期目标是,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2万亿立方米。

据悉,鄂尔多斯盆地呈“南油北气”的资源分布特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北纬37度以北的地区。随着勘探工作的继续深入,长庆油田的天然气勘探主战场将进一步向北部的内蒙古境内拓展。

胡文瑞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获得的重大突破,有以下几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是为西部地区向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等大中城市供应天然气提供了可靠的气源保证,为“西气东输”打下了可靠的资源基础。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能保证400亿—500亿立方米的年产量,这样在保证首都供气量增长的同时,还有充裕的天然气供应上海及长江三角洲。

二是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天然气供气结构。从地理位置讲,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东西部交接带,具有东接市场、西联资源的优势。如苏里格气田,距北京700公里、上海1500公里、呼和浩特390公里、银川市仅180公里,大大缩短了供气距离,降低了向华北、陕甘宁、中原地区乃至东部地区输气的成本,也使得“西气东输”的大格局和供气结构更为合理。

三是苏里格大气田是整装大田,对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和扩大天然气下游市场十分有利。如苏里格大气田,如果采用打水平井等新技术,产量会进一步提高,可进一步降低成本,对提高企业效益开拓“西气东输”的天然气下游市场十分有利。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及其突破,不仅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对推动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对此,当地的干部群众十分振奋。苏里格气田所在的伊克昭盟乌审旗、鄂托克旗境内,均是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也都是国家级贫困旗。这个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有望推动伊克昭盟境内的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和杭锦旗等地经济迅速发展,使群众得以摆脱贫困,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伊克昭盟盟长云峰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不仅能使伊克昭盟境内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面貌改观,也会促进生态建设。该盟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达5.21万平方公里,苏里格气田所处的乌审旗沙化土地面积占到总面积的78%左右。鄂尔多斯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财力反哺生态建设。同时,气田的开发可以有效提高周边牧民的收入,改变牧民的传统放牧方式,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一部分牧民从畜牧业中转移出来,为在全盟范围内实施大面积禁牧舍饲和生态移民工程奠定基础,从而加快伊克昭盟生态恢复速度。(发表于2001年5月5日……与殷耀合作)

加速市场对接 加快开发利用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调查(下)

苏里格特大型整装气田的发现,使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探明储量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但天然气的利用和下游产品的开发却严重滞后。长庆油田公司和伊克昭盟的干部群众呼吁,国家要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开发利用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快马加鞭,使这里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能源专家普遍认为,由于天然气资源丰富并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取代煤、石油而成为21世纪的能源主力。目前,在世界上一次性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比重占20%多。据国际能源组织有关专家估计,未来20年,世界对天然气的需求将以每年2.6%的速度递增。约40年后,世界天然气供应量将超过石油和煤炭,所占比重达到51%,成为第一能源。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但目前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因此,大规模开发利用天然气,“以气补油”,既是我国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也是战略选择。石油专家们预测,在新世纪的前20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将保持在年均增长1200亿立方米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天气产量可达10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亿吨原油。届时,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可望提高到8%。有关专家认为,由于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市场潜力巨大,如果国家适时加以引导,加快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开发利用步伐,到2010年,我国天然气在能源中所占的比重就有望达到10%左右。

长庆油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气田,到今年上半年天然气探明储量就可达到1万亿立方米,具备了形成年产200亿立方米的生产条件。但目前长庆油田仍以石油为主营业务,去年油田的33亿元利润大部分是靠石油产品实现的。尽管多年来,长庆在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到去年底,才形成2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其中完成商品量19.3亿立方米,实现销售产值10.37亿元。

记者在长庆油田采气厂采访时了解到,截至今年1月底,长庆油田已建成46座集气站,共管理有390多眼天然气井,但只有173口气井投产,业已建成年产30亿立方米的供气能力。虽然全国已有15个大中城市用上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但仍然不能保证长庆油田采气厂满负荷供气。近几年,长庆油田已建成总长1678公里的陕西——北京、靖边——西安、陕西——宁夏三条输气管线,加压后可具备54亿立方米的输气能力,但由于下游产品开发滞后,利用缓慢,不能满负荷生产。去年底,长庆油田又成立了第二采气厂,将逐步扩大产气和输气能力。长庆油田公司计划,到2005年,天然气的年产能力将达到110.5亿立方米,年销售量要达到107亿立方米。但计划于今年建成的长庆——呼和浩特的最大输气能力为12亿立方米的管线至今尚未动工,计划2003年建成的“西气东输”管线,初期年输气量也只有30亿立方米。

一方面是市场前景广阔,一方面是销路不畅。如果不解决天然气利用的下游出路问题,将会使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开发进程大大受阻。因此,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寻找出路,使之尽快与市场对接,迫在眉睫。

长庆油田副总经理何自新认为,现阶段年供气30亿立方米就可保证北京市的天然气供应,即使随着北京市申奥力度的加大,长庆油田在保证首都供气量增长的同时,仍有充裕的气供往其他城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是长庆油田潜力最大的天然气下游市场,而目前日平均供气仅为500万立方米,西安为160万立方米,银川仅为110万立方米。这些已经有天然气管网的城市都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长庆油田的专家认为,扩大民用天然气市场,一要加强使用天然气这一洁净能源的宣传力度,二是要改变民用天然气价格较贵的现状,通过价格杠杆来吸引下游众多的天然气用户。目前向北京供气的长庆气田单井产量为8万立方米,而新发现的苏里格大气田单井产量相当于长庆气田10口井的产量,已大大降低了产建成本,为争取更多的天然气下游用户提供了可能。

不少同志建议,加快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除了挖掘已有天然气管网的输气潜力,加快新的输气管网建设,还要重视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天然气既是一种优质高效的能源,又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利用天然气可开发出一系列化工产品,1亿立方气可产生数亿元的经济效益。为此,长庆油田和伊克昭盟的同志希望能从以下几方面加快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开发利用:

一、希望中央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取得的进展和前景,协调有关部门尽快重新修订我国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的规划,明确天然气开发利用的目标和措施,切实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步伐,改善我国能源中天然气比重过低的结构,使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资源尽快转化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优势。

二、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是“西气东输”的“先锋气”,也是向上海及长江三角洲输送的最理想、最经济便捷、最稳定的气源地,应该列为“西气东输”工程的重中之重,加快建设,加大输气量。特别是苏里格大气田与新疆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气田相比,地缘优势、经济优势、产能优势等都十分突出,可作为西部大开发的起始工程或标志性工程,加大投入,加快产能建设和开发利用。特别是要确保明年长庆油田天然气率先输往郑州。

三、加快建设长庆一呼和浩特天然气管线,积极建设长庆油田到北京的天然气输送复线工程。伊克昭盟副盟长王秉军认为,在规划向北京供气复线方案时,应考虑将北京供气复线与长庆——呼和浩特管线合二为一,走北线,这样既可保证首都的供气,也保证了呼和浩特、包头、大同等北方污染较严重的城市供气。从经济的角度讲也使得我国天然气供应布局更为合理,同时避免了将来重复投资再建北线的管网。

四、大力兴建一批天然气下游工业项目。目前,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多还停留在城市生活用气阶段,用气量有限,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利用还没能迅速跟进。因此,要在西部大开发中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家、地方、民营企业努力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甚至可以鼓励外资加入开发西部天然气下游工业项目的行列。

五、考虑到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战场在伊克昭盟境内,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希望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筛选重大天然气化工项目落户伊克昭盟境内,切实通过资源开发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发表于2001年5月5日……与殷耀合作)

鄂尔多斯地下水丰富 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一项历时8年的勘查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丰富,可满足当地能源基地近期、中期发展的用水需求。有关专家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科学规划,建立合理开发机制,防止无序开采。

国家战略能源基地鄂尔多斯盆地横跨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5省区,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其煤炭、天然气、石油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国的38.8%、50%和4.4%,盐等资源也极为丰富。

“十五”以来,在能源、化工、电力等产业带动下,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内经济发展迅猛,重大项目纷纷在鄂尔多斯、陕北、陇东、宁东、晋西5个规划的大型能源基地落户。但鄂尔多斯盆地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已严重制约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步伐。1999年至2006年底,国土资源部实施了“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勘查”项目,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等17家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投入资金1.39亿元进行勘查,基本摸清了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家底。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副总工程师侯光才介绍,鄂尔多斯盆地在内蒙古境内的区块地下水最丰富,勘查显示年补给量、可开采量分别约为49亿立方米和30亿立方米。陕北地区年地下水补给量、可开采量分别为37亿立方米和16亿立方米,目前仅开采2.8亿立方米。其他地区也有一定的开采潜力。

侯光才等专家认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缓解鄂尔多斯盆地国家战略能源基地近期、中期用水紧张的最佳途径,但盆地内水资源整体贫乏,生态脆弱,开发地下水资源必须充分考虑环保和生态承载能力。为此专家们建议:

一、建立国家统一管理和5个省、自治区联动的地下水科学利用机制。按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统筹规划,宏观调控,以保障地表生态用水,避免超采深层战略储备水。勘查显示,鄂尔多斯盆地浅层、中层循环的地下水分别占总资源量的60%和33%,深层地下水在7%左右。可组织有序开采利用重点区域内浅层、中层地下水,防止出现地区间争水、无序开发、超采等局面。

二、开展和加强盆地内地下水水位、水质及当地气候等方面的跟踪研究,保证用水效率、效益最大化。一是利用遥感技术对盆地生态环境进行跟踪监测,以科学数据为依据理性利用地下水,防止开采量超过生态和水资源补给的承载能力。二是开展模拟研究,防止出现超采、塌陷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三、建立地下含水层管理模式,进行地下水预警研究。建立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体系和公众性地下水监测系统。在区域内建立一批自动化监测点,对含水层和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科学预警管理,及时发布监测和预警公报。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已联合陕、甘、宁、晋、内蒙古的有关部门,计划设立100多处监测点,对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变化实施全天候动态监测和评价。此外,还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学模型,对地下水开采进行管理和预警。

四、防止一窝蜂地开采。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平衡、补给条件差异较大,并非到处是“地下海”。各级政府要树立合理、科学利用地下水的观念,因地制宜,审慎开发。建议国土资源部尽快将鄂尔多斯盆地作为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每年根据对地下水、环境等动态监测的情况发布公告,对区域内水资源利用、保护状况监测结果向全社会公告,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管理、监督,实现地下水的良性利用。

五、必须把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地下水资源很宝贵,是人民生活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目前区域内不少工业项目存在治污设施缺乏、不达标等问题。

有的地方将工业废水排入地下巷道、溶洞,污染地下水,应及早整治,不能以环境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发表于2007年6月13日……与任会斌合作)

火车向着市场开

——呼铁局减亏1.2亿元的轨迹

过去长期亏损的呼和浩特铁路局,大胆冲破旧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全力把火车向着市场开,去年减亏1.2亿多元,提前一年完成了铁道部下达的减亏任务,走出一条脱困之路。

这个企业减亏的轨迹有力地说明:越是困难的企业,改革的潜力越大;企业改革的力度越大,取得的成效就越大。

困境中奋起 改革中造血

呼铁局在铁道部各路局中规模较小,线路条件较差,货源少,人员多,困难大。1998年,全局亏损1.8亿元,累积亏损达16亿多元。

去年,这个局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面对铁道部给呼铁局下达的当年减亏至7980万元、2000年减亏至5500万元的艰巨任务,认真总结教训,真抓实干,带领全局职工全面实施资产经营责任制,深化企业改革,大打企业扭亏攻坚战。全局出台了11项30条改革措施,从解决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入手,逐步形成了促进增收节支和扭亏增盈的良好运作机制。

他们大刀阔斧地调整了生产布局,关闭了29个布局不合理的中间站,停办了24个装卸量过小的车站的货运业务,撤销了13个经营欠佳的生产或非生产单位,减少车间级机构38个。还实施了《职工工资捆绑量化考核动态分配实施办法》,使全局上下责任联挂、利益同享、紧贴效益、动态分配、奖罚分明。局长赵吉斌提出“抓下先抓上,严工先严干”,并根据改革的进展,先后三次交流充实了160多名站段处室干部,建立了干部选优淘劣的机制。

职工端掉了“铁饭碗”,干部撤掉了“铁交椅”,使各站段部门增强了紧迫感,由“找局长”向“找市场”转变;职工增强了危机感,由“领工资”向“挣工资”转变;干部增强了责任感,由“被动干”向“主动干”转变,全局干部群众的改革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企业活力增强,到年底,全局不仅实现了安全年的目标,还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围绕市场 强化营销

如何走向市场,是铁路企业改革中最突出的难题。

为增加收入,这个局的客、货列车追着市场开展多种延伸服务。在管区内,他们把客运列车延伸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包头、东胜市,把电动机车开进了地方集通铁路;在管区外,他们把列车开过长江,延伸到了武汉,还开通了到香港、昆明的旅游列车。并按照旅客和客户的需要提速改点。

各段站开展了多种上门服务活动。记者在包头东站看到,这里的街头有火车票售票亭,流动售票车进出于大街小巷;货运部门也开展了电话预约、送货上门、货运全程代理、小件货物一次性办理、在基层建立营销网点等方便客户的服务项目,去年全站的运输收入由上年的8000万元猛增到1.2亿多元,增长了50%。

伊利冷饮过去一直靠汽车运输,铁路部门对此一直熟视无睹。现在,呼铁人积极调剂冷冻车辆,主动上门为伊利公司提供长途冷藏运输服务。他们还利用自己的闲置设备和剩余生产能力,主动为一些大企业解决货物保险、修建支线等特殊问题,有效地扩大了运量。

靠灵活的营销手段,过去被公路运输夺去的市场又回来了,在运量不足的情况下,超额1.9亿元完成了1999年的运输收入。

节支增效 盘活资产

呼铁局采取把成本控制指标层层分解,量化细化,建立起合理的奖惩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的跑冒滴漏问题。包头西站实行这种成本管理办法后,各项费用由上年的240万元下降到去年的117万元。

他们对支出大项实行单项清算制,使企业营运成本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形成良好的机制后,上上下下节支降耗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如调整机车调度办法,合理裁减3辆机车,一年就节约资金900万元;对二连浩特车站的外国车使用费实行承包,年节约支出200多万元;降低机车单耗,节约支出430多万元;降低用油单耗,节约资金6930多万元;改革了89/90次、563/564次乘务班制度,减少上车人员44名,腾出铺位84个,一年能增收990万元。同时,大力进行减员增效,全年分流减员3000多人,节省资金3000多万元。

为盘活现有的国有存量资产,呼铁局积极进行“网路分离、客货分开”的改革试点,建立了客运公司,推进企业公司化管理,运量和运输收入都大幅度增长,客车利用率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受到铁道部的表扬。

各车站过去超运量建设了不少货场、仓库,闲置多年。现在,记者在包头、乌海等地的一些车站看到,经过挖潜改造,这些货场都被充分利用起来,既方便了货主,又增加了收入。

二连浩特口岸由于境内外的路轨宽窄不一,过去过货困难,制约了路局国际运输收入的增长。今年,路局积极改进口岸路轨,改善了过货条件,使进出口货物流畅,收入成倍增长。

在盘活现有国有资产的同时,为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呼铁局去年还投资2亿多元,购置了90多节新车辆和一些新设备,整治了200公里旧线路,有效地改善了路局的基础设施。(发表于2000年3月20日……与吴献合作)……

铁路系统巩固扭亏成果要深化改革减轻企业负担

记者最近在呼和浩特铁路局采访时感到,铁路系统巩固和扩大扭亏成果,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地解决企业的社会负担过重问题。

记者在呼铁局及其基层站段采访中了解到,今年铁路系统改革和扭亏形势虽然喜人,但铁路行业进入市场后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特别是目前基层改革中遇到的困难所折射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要加快机制创新。近年来,随着铁路系统走向市场,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管理体制正在被冲破,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新管理机制尚未健全或建立,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基层干部职工的手脚,影响铁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记者在包头、临河、乌海等地站段看到,虽然铁路系统1999年的改革力度最大,传导给基层干部职工的压力也最大,收获也最大,但在体制、机制、管理的创新方面,步子还迈得不大,尤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公司化管理机制、市场应变机制、优胜劣汰的企业用工机制、领导干部的责任激励机制、市场营销机制的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

二是铁路改革要有一种内部协调联动机制,上下齐动,全路共振,形成合力。铁路是个巨大的联动机,分工细,关联度大,各站段、各部门、甚至各路局,都很难独立完成运营任务。因此,铁路改革要上下协调,统一行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理顺体制、精简机构,解决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社会负担过重问题,需要路局精兵简政,撤并机构,但更重要的是铁道部要尽快出台系统内企业的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如各路局的公检法、文化、卫生、教育等机构,是保留,还是逐步推向社会、划给社会,上面有思路,下面才好行动。

三是现有的铁路运输价格管理办法和经营核算体系与现代企业经营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我国铁路运输价格由国家物价局管理,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企业不能根据运输市场的淡、旺季来灵活地调节运价,经营很不便利。同时,铁路系统目前采用全路网整体核算办法,各路局不能进行点对点的盈亏核算,给企业的改革,如划小核算单位、实行模拟法人经营、承包经营、实行公司化等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四是公益性与企业性不分,承担的社会负担过重。作为企业的呼铁局运量、效益等单项定额在铁路系统最低,但却承担着乌(海)吉(兰泰)等3条地方公益性线路的运输和维护任务,直接造成企业年亏损3000多万元。如乌吉线,是为解决少数民族聚居的阿拉善地区的落后问题而修建的公益性线路,运营30多年来运量一直不足,每年都亏损两千多万元,全由企业负担。作为老企业,这个局的离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的比例已经接近1:1,近6万名离退休职工全由企业负担,包袱沉重。

五是减员分流与就业矛盾突出。铁道部要求呼铁局近3年里减员1万人,但每年自然减员只有200多人,分流减员的渠道有限。另外,全局每年要接受国家安排的复转军人800多名、大中专学生600多人,全局还有1万多名待业青年无法安置,压力巨大。

基层的干部职工认为,铁路系统搞资产经营责任制,抓得很准,但要进一步抓好市场营销和成本管理,巩固和扩大成果,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上下联动,在深层次改革上下功夫,切实增强铁路系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为此,大家建议:

一、要从实际出发加快铁路系统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真正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激活和调动基层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尽快改变目前从领导到群众中都普遍存在的“凭党性”、“凭良心”工作的状况。

二、要加大铁路系统整体改革的力度,要在体制上、组织结构上进行大的改革和调整。尤其是要进行自上而下的体制改革,尽快把公检法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性机构剥离移交给地方,精简机构,明确党政部门的分工,强化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乌海西站站长任荣等同志建议,铁路基层单位的设置既要注意专业化,又要重视综合管理,切实解决好因分工过细而带来的工作扯皮现象。如站、段尽量合并,或大站管小站、实行公司化经营,基层单位最好实行一把手党政担子一肩挑等,真正做到精简效能。

三、铁路系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下,探讨对边远民族地区的冷线、长期亏损的支线开展股份制、国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出售经营权等改革,引入社会和民间资金建设铁路,引入竞争机制促进铁路的变革。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公益性运输线路,国家应该实行补贴制。

四、国家要允许铁路部门根据运输市场的变化,在旺季和淡季执行不同的价格灵活地调节市场运力。(发表于2000年3月20日……与吴献合作)……

内蒙古出现电荒 亟待加强电源建设

记者从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采访了解到,今年以来,蒙西电网频繁拉闸限电,日均限电超过160万千瓦,最高达305万千瓦。不计停产及未接入电网的高耗能企业320万千瓦的电力,夏季蒙西电网的供需缺口仍多达350万千瓦。加快内蒙古的电源建设,缓解当地的电荒状况,保障华北特别是北京等地的能源安全,已刻不容缓。

据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凤山介绍,内蒙古2003年出现时段性、区域性缺电问题,目前已发展成全天候、全区性的电荒。今年第一季度蒙西电网日均限电160万千瓦,最高限电222.2万千瓦。第二季度更加严峻,5月份最高限电达198.9万千瓦,到6月份更为紧张,6月23日限电量增至305万千瓦。随着北方高温天气的到来,蒙西电网负荷将大幅度增加。

目前蒙西电网的发电出力约为600万千瓦,不计已停产及未接入电网的高耗能企业320万千瓦,需求仍多达950万千瓦,缺口为350万千瓦以上。之前蒙西电网往华北电网输电由175万千瓦下调到140万千瓦,可用来调节区内用电。6月15日以来,华北电网的电力需求大增,输电曲线已恢复,为保证北京用电,蒙西电网只得加大内蒙古区内的限电量。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营销部部长蔚河说,过去限电主要针对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目前对包头钢铁公司、包头铝厂、包头一机厂和二机厂等重点企业也开始限电。很多工业用户只能在凌晨两点至六点连续生产,农灌用电被安排在后半夜,不少小企业只好停产。

记者了解到,为缓解电力供应矛盾,内蒙古近期采取了不少措施。一是发电机组多发多供,火电机组年利用小时达7300小时以上,远超过5500小时的国家水平和发达国家4500小时的水平,而且六月至九月未安排机组检修,以确保电网出力稳定。二是加强电网建设和改造,将新建、扩建500千伏、220千伏输变电项目60项,线路总长3608.9公里,增加变电容量1392万千伏安。三是继2004年从宁夏购电18.26亿度后,今年继续从宁夏购电,并安排水电机组调节用电高峰。四是继续对高耗能企业实行拉闸限电。但即便如此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电问题。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调度中心主任王小海说,内蒙古是最早实施西电东送的省区,1990年蒙西电网即通过华北电网向北京输电,年输电量已从最初的5万千瓦增至眼下的175万千瓦,为内蒙古电力赢得了声誉和市场。但因电力紧张,2004年东送电量首次出现负增长,2005年一至五月的输电量同比又下降12.7%。“电荒如不能尽快消除,失去华北电力市场份额事小,国家西电东送的战略也将受到影响!”王小海忧心忡忡地说。

据了解,经济发展迅猛,电力需求旺盛,是近年来内蒙古供电紧张的直接原因。据自治区政府工业办公室统计,2005年1至5月,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364.43亿元、485.34亿元,分别比2004年同期增长30.8%、57.1%。随着内资、外资纷纷西进北上,内蒙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等进一步凸现,正在出现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洼地”效应,经济将持续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对电力的需求仍将超常规增长。

而近年来内蒙古的电源建设严重滞后,是导致电荒的根源。“十五”期间内蒙古的电源建设和投产容量明显不足。自治区政府工业办公室提供的资料表明,2000年至2004年间,全区电力投产的容量分别为18万千瓦、71万千瓦、53万千瓦、40万千瓦、108.5万千瓦,装机增长速度分别为3.84%、13.15%、8.94%、6.68%、14.58%。但仅2003年、2004年,内蒙古的电力需求就分别增长37.5%和36%,投产容量远低于同期的电力需求增幅,出现电荒实属必然。

据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预测,按目前内蒙古的电源建设进度,2007年以前全区的电荒状况将难以消除。仅弥补眼下的350万千瓦需求缺口,就至少需新增装机450万千瓦。但截至今年6月末,蒙西电网最多能新增产能62.5万千瓦,如果考虑到同期不少机组需停机检修的抵消因素,基本等于未增加。到2005年底,随着包钢、包铝扩产等众多大项目投产,蒙西电网的电力需求量将突破1100万千瓦,然而今年下半年蒙西电网最多能新增产能229.5万千瓦。由于发电增长滞后于用电需求,自2004年以来,蒙西电网只能采取“以发定供”,电力公司供电部门和公司领导整天被地方政府和大企业来要电的人包围。

“未来两年内,神华集团煤制油、包铝化成箔、乌海市聚氯乙烯项目等一批耗电量超过30亿度以上的大项目将陆续投产,届时蒙西电网的电力缺口将更大,供电形势极为严峻!”蔚河无奈地说。

内蒙古虽然全面开放电力投资市场,支持区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兴建电厂,但各地协议签署的多,圈资源、圈地的多,实际运作的少,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是前期工作做得多,实际开工的极少。这种现象被称为:“讲故事”的多,真干实建的少。往往还给外界造成内蒙古大上电厂的假象,实际“假故事”掩盖了内蒙古缺电的真相。

赵凤山介绍说,内蒙古建设国家级火电基地的条件优越,煤炭保有储量2232亿吨,远景储量在1.2万亿吨左右,2004年产煤量已达到2亿吨,而且内蒙古的煤含硫低,热量高,坑口电厂的发电成本低廉。内蒙古水利资源总量为509亿立方米,黄河内蒙古段长约830公里,黄河水利管理委员会批准内蒙古年可利用黄河水58.6亿立方米,而且通过水权置换,农牧业节约的黄河水可用于发展工业项目。此外,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环境承载力强。又紧靠北京等华北电力负荷中心,具有难得的区位优势,建设火电基地不仅能推动内蒙古经济发展,还能缓解北京等地的环境污染及土地、水资源供应压力。

赵凤山说,目前,内蒙古的电网建设已经超前于全国水平,“电力高速公路”已经铺就。现在,蒙西电网已经形成以500千伏为主网架,220千伏具有1300千伏安变电容量的供电网络。但因为缺少发电装机,大多都还是550千伏安的供电负荷。由于年发电装机容量低于自治区用电量需求,导致这条“电力高速公路”不能满负荷出力。

据自治区政府工业办公室介绍,该办已经在呼和浩特召开了2005年全区迎峰度夏应对紧急缺电工作会议,从加快电网项目建设、加强调度管理、保证电网安全、做好有序供电、加强优质服务、加强预警和应急机制等6个方面采取了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和电力公司的同志认为,目前我国处在电力需求增长旺盛期,对各地盲目上电厂的现象,国家应采取调控措施,但控制电源点建设不应一刀切,而应着眼于合理布局,提高产业水平,同时借机淘汰规模小、能耗大、效率低、污染重的落后电力项目。为此,他们建议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电源建设速度要适当加快,实事求是地多上一些火电装机项目,既满足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确保向华北地区供电的增长。(发表于2005年7月20日……与任会斌合作)……

内蒙古地勘系统深化改革走出困境的启示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包袱沉重、生存困难的地质勘探系统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内部企业化改革,3年时间使地质、煤田、有色三个勘探局走出困境,闯出一条依靠自身优势自我发展的新路,被国内同行业称为“内蒙古模式”。记者调研发现,他们的变革以及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地质勘探系统的脱困与发展很有启示。

推行内部改革 实现企业脱困

内蒙古自治区地矿局、煤田地质局、有色勘查局三个地勘单位,从1999年起陆续由国家部委直属事业单位下放地方管理。其历史遗留问题多,社会负担重,企业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2004年,3家地勘单位共有职工2.6万人,其中,在职1.3万多人,有49%下岗。离退休人员的正常工资发不了,在职人员的经费也捉襟见肘。离退休、下岗人员上访时有发生。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开始对3家地勘单位实施内部企业化改革,主要措施:一是剥离地勘单位的部分社会职能;二是将离退休人员所需经费单列管理,专项核拨,同时给予一定特殊政策:三是对在职人员实行经费定额管理、包干使用、自负盈亏;四是扩大用工自主权,改革用人制度,逐步实现减员增效;五是组建了3家局级法人集团责任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

为保证改革的稳步推进,自治区政府还明确:对三家地勘单位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两种机制、两种身份”制度;3家公司的原有职工,原待遇、身份和职级不变;成立公司后,局和公司在人员、资产、财务上分开,互不替代。现在,各局只保留少数人,管理在职人员档案、离退休人员、下岗人员、物业和事业经费,侧重于服务;集团公司管经营、技术和市场开拓,带队伍,谋发展。

自治区地勘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段孝平说,通过内部企业化改革,3家地勘单位用3年时间,基本走出困境,特别是在经济实力、经营收入、职工待遇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2004年,3个局加起来经营性收入不足5亿元,全行业净亏损;2005年改革当年,3个局的经营性收入就实现翻番,达到十几亿元;2006年达到32亿元;2007年超过50亿元。去年,3个局的利税总和达到13.5亿元,由政府的“包袱”变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内蒙古模式”的经验可资借鉴

内蒙古地勘系统有关人士在总结内部企业化改革和管理成效时,认为有一些经验可资借鉴:

一、政府重视,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投入。内蒙古除帮助地勘单位减负外,自治区还加大了对地勘找矿工作的投入。自治区财政连续几年每年投入20多亿元用于地质找矿,增加资源储备,而且在同等条件下,项目优先安排自治区的地勘单位承担。

二是支持地勘单位勘探、开发一体化发展,给3家公司配置了部分矿业权。地勘单位勘探、开发一体化,并用行政手段匹配一定的矿业权,使地勘部门拥有一定资源,加速骨干企业培育,利于形成支柱产业。这实际上是用地勘部门的部分成果反哺地勘事业。

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自治区规定,政府出资勘查的矿产地,有偿转让后提取10%奖励地勘单位;鼓励拉开收入分配差距,让有本事的人先富起来。机制活了,人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事业也就兴旺了。

固本求源深化改革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一些基层地勘工作者反映,3家单位的内部企业化改革成效虽然显著,但一些措施还只是脱困和解决吃饭问题的权宜之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少基层单位在改革中轻视了地质勘探的基础性工作,长期下去不利于国家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也不利于骨干地勘单位的建设。二是各单位从事勘探主业的热情没有从事矿业开发副业的积极性高,矿业开发的巨大收益与专业勘探的“打工”收入形成强烈反差,影响了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三是各地勘单位对勘探成果互相封锁,出现为单位利益找矿的苗头。四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还存在基础建设不牢固、住房改革滞后、人才短缺、技术装备落后等不足。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实现地勘行业的长效发展,需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固本求源,深化改革。为此他们建议:

一、加强改革时期的勘探法制管理工作。加快地质勘探和矿藏开发方面的立法和依法管理,维护良好的勘探和开采秩序,尤其是防止乱勘乱开现象和“有水快流”的思想,加强地矿资源的保护和地勘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为国家保存和壮大一支专业的地勘队伍,不能因为发展“实业”而淡化主业。在实施事业单位内部企业化改革之后,要着手研究企业与事业彻底分开的方案与操作办法,最终实现机构、人员、业务的真正分离。

三、建立与规范地勘单位找矿的激励机制。近年实施的以配置矿权的办法激励地勘单位找矿、支持改革的做法不是长久之计,也与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方向有矛盾。但找矿与开发完全没有挂钩的制度,又不利于调动找矿单位的积极性。

四、对已经实施了内部企业化改革的内蒙古地勘单位“放水养鱼”。多拿出一些改革成本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下一步的事企职能分开打好基础,不要急于定“身份”、论“归属”。

五、重视加强矿业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尤其是内蒙古这样的矿产资源大区,矿业资本市场十分落后,与拥有的资源不相适应,需进一步改善。(发表于2008年4月13日……与刘军合作调研)

内蒙古创新投入机制 提升资源保障水平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日益凸显的资源紧缺问题,内蒙古自治区采取增加投入、改革机制、净化环境、壮大主力等措施,加强地质矿产勘查的基础性工作,提升资源保障水平,迅速探明和提交了一批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还形成了“找好矿、找大矿”的良性发展机制。

据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白盾介绍,截至去年末,全区已查明煤炭资源保有储量6694.2亿吨,比2003年增加199%;查明保有金属储量183.8吨、银金属资源储量2.3万吨、铁矿石资源储量26.69亿吨、10种有色金属资源储量总计2697.05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加26%、96%、12%和44%。这些资源储量的大幅增加,不仅为内蒙古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供了资源保障,而且明显提高了我国煤炭等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

记者近日在内蒙古的一些资源开发企业、地勘单位采访了解到,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得益于全球性资源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国内矿产资源开发新一轮热潮的机遇,更取决于内蒙古应对资源供求形势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抓住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良机。

一、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并完善全区地勘基金,积极引导商业性矿产勘查投入,以市场化为导向创新地质勘查的投入机制。2003年,内蒙古确立“以政府引导资金吸引社会资金进行地质勘查”的资本经营理念,指导全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同时设立自治区地勘基金。

地勘基金启动的第二年,内蒙古共受理勘查申请2600项,全社会投入地质勘查资金10亿元,是上年的5倍。5年累计投入勘查基金92.6亿元,其中国家投入5.6亿元、自治区投入39.9亿元,社会投入47.1亿元,勘查面积17万平方公里。仅自治区出资勘查项目就新发现具有大型远景规模的矿床5个、中型矿床8个、小型矿床4个,各类矿化点及异常357处。

二、净化外部环境。资源供求形势的全面趋紧,使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成为各类投资追逐的热点。为了让无序的“炒资源”变成有序的“资源热”,内蒙古在矿业权市场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两个领域同时加以规范。

从2003年开始,内蒙古全面推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将煤炭矿业权存在的行政审批与市场“双轨制”转为市场出让“单轨制”。2005年对所有未缴纳矿业权价款的一律补交价款,2006年实现了非煤矿业权的市场出让。去年出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矿产资源全面有偿使用制度。这一变化使内蒙古的矿业权收益从2003年的0.3亿元增加到去年的50亿元,年平均增长3倍。同时设置了矿产权准入门槛,建立矿业权退出机制。

在整顿和规范矿业开发秩序方面,2003年以来,内蒙古共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3189起,关闭地方煤矿825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4219万吨。通过整合、关闭,全区煤矿单井产能由不足9万吨提高到约70万吨,新增高效安全产能近1亿吨。

三、壮大找矿“主力军”。据内蒙古地质勘查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段孝平介绍,2004年,内蒙古开始推行地勘单位内部企业化改革,大大减轻了地勘单位的负担、激发了找矿“主力军”的积极性,壮大了地勘队伍的实力。根据内部企业化改革的安排,内蒙古地质局、有色勘查局、煤田地质局3个地勘单位分别成立集团公司。过去3年这3个公司完成总收入114.3亿元,年均增长91%。

与此同时,3支地勘队伍创新焕发了战斗力。据内蒙古地矿集团董事长杨永宽介绍,仅地质局3年就新增和提高煤炭储量级别1200多亿吨。除了国家和自治区安排的项目外,实力日渐雄厚的地勘单位开始拿出自有资金用于地质勘查。去年内蒙古地质局出资1120万元安排了18个地质勘查项目,探明和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矿产地。

四、运用新科技找矿。内蒙古支持并引导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积极推广利用航磁、航电、重力及大比例尺地面物探、化探等综合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刘建明等科研人员,集成了浅层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数十个矿区开展了系统的技术方法试验示范,不仅为隐伏矿和深部矿的探测定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而且大大缩短探矿周期,提高探矿成功率,降低了探矿成本和探矿风险。目前,这一技术应用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有色金属找矿实践中已经取得重要成果。(发表于2008年4月18日……与刘军合作调研)

阿拉善高原矿产资源丰富需加强勘探开发工作

记者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国土资源局了解到,在阿拉善高原漫漫黄沙和茫茫戈壁下面,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由于地质调查和勘查程度低,资源家底不清,一批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还沉睡地下,亟待加强勘探开发工作。

阿拉善高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地处中亚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碰撞的交汇处,地质构造十分特殊,境内地层齐全,岩浆活动频繁,选矿条件非常优越,是国内目前尚未开发的一块矿产资源处女地,被称为“中国秘境”。这里地广人稀,总人口只有20余万。新中国成立后阿拉善盟曾5次变更隶属关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属战略前沿重地,失去了很多地质勘查的机会。据盟国土资源局局长杨德峰介绍,到目前,全盟1:5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只完成了8117平方公里,为总面积的3%,单位国土面积发现的矿产地仅3.4处,地质勘查程度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5。

据杨德峰介绍,虽然阿拉善矿点探查多、普查少,详查、精查更少,但地质勘查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01年底,全盟已发现矿种84种,产地514处,占内蒙古发现矿种的63%。探明储量的矿产45种,占内蒙古已发现矿种的54%。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有93处。

目前,全盟已发现的矿种主要有煤、湖盐、芒硝、铜、铁、金、锑、磷、石灰岩、石膏、石墨、萤石、膨润土、滑石、饰面花岗岩等。其中,无烟煤、湖盐、锑探明储量居自治区之首。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里为各类地勘部门看好,勘查力度有所加大,先后发现并探明了株拉扎嘎大型岩金矿床,阿拉善成矿区极有前景的铜、镍矿化点,在北山成矿区圈定了多处铜、金矿产勘查地,在沙拉套尔汗地区圈定了4个成矿远景预测区,6个找矿靶区,显示了阿拉善盟矿产勘查的巨大潜力。

专家们据此推测,阿拉善高原的北山成矿带和阿拉善成矿区是我国重要的铜、金等有色及贵金属成矿远景区;银根、雅布赖、巴彦浩特、巴丹吉林、潮水5个新生代油气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查潜力。特别是从蒙古国敖云陶乐盖进入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到阿拉善北山,一直延伸到新疆阿尔泰山脉,是一个富矿带。现在,蒙古国敖云陶乐盖已经发现特大型铜金矿,新疆阿勒泰地区也发现了2个特大型铜金矿,而阿拉善北山地区的地质勘探工作才开始起步。

阿拉善高原地质探查不足导致了全盟矿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全盟已开发的矿产资源仅有29种,为发现矿种的34%左右,已规模开采并形成一定优势的只局限于湖盐、煤炭、芒硝、纯碱、石膏、金、铁等40余种,具有——定规模的矿业企业仅有兰太股份公司、雅盐化公司、中泉子公司、太西煤集团公司等四五家,去年矿业产值仅为85655万元,只占全盟工业总产值的50%。

但是,内蒙古的地勘经费少,阿拉善既没有勘探力量,更没有资金投入能力,严重制约了这里的找矿工作。据介绍,鉴于阿拉善地质勘探形势看好,近年来已有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北、河南、天津、湖北等十余个省区市的30多个地勘单位到阿拉善开展勘查工作,但一年的累计勘查投入只有几千万元,进展较慢。

阿拉善盟盟委宣传部长冯贵林及杨德峰等领导和地质专家认为,阿拉善盟矿产资源特点是矿种齐全、分布集中、配套程度高,部分矿产储量大、质量优,非金属矿产丰富有特色,共、伴生矿产多,金属矿产分布广、潜力大,比较优势十分明显,是一块待开发的资源富地。为此,他们建议国家重视阿拉善的地质矿产勘探开发工作,加大工作力度:

一、加强对阿拉善地区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希望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编制阿拉善地区基础地质工作专项规划,尽快提高阿拉善盟的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为矿产资源勘查提供基础资料。

二、加大对阿拉善地区地质勘查力度。针对阿拉善盟成矿条件好、勘查程度低的实际,将阿拉善盟列为地质矿产勘查重点或中心地区,或作为矿产资源集中勘查的试点地区,制定专项矿产资源勘查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投入,尽快查明阿拉善盟矿产资源家底,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为西部开发奠定资源基础。

三、加强阿拉善地区的地质勘探管理工作,防止无序勘探和有的勘探单位急功近利搞鸡窝式勘探,或只圈地不勘探等。(发表于2003年12月13日……与丁铭合作)

走近煤制油

——世界唯一煤直接液化工业化施工现场见闻

目前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工业化装置——神华集团煤制油工程总体进展平稳顺利,现已进入最后决战阶段。据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煤直接液化项目控制部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底前,这一项目将以煤液化主体工程完工为标志,实现整个项目第一条生产线的基本建成。一个新的燃料油品牌——“神华油”即将诞生。

正在崛起的“煤变油”基地

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尝试。因为目前世界上煤的直接液化的科学理论有,但完全的工业化,这还是第一个。所以,这是重要的科学技术探索。最近几年,拥有煤炭资源的省份都纷纷集资、引资或合资,建设或开展大型煤制油项目的前期研究和规划。截至2006年底,在建和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规模达到4017万吨/年。就在各产煤地“如火如荼”大上煤制油项目的时候,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7月发布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提高了煤制油项目的准入门槛,对煤制油重大项目开始限制审批。日前,记者前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境内的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煤直接液化项目建设工地进行了采访,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万名建筑安装人员在紧张施工,煤液化单元主体工程雏形已现,两台约60米高的煤液化反应器矗立在现场,大量管道、管廊与上游的原煤洗选单元和煤制氢单元、下游的大型储油罐相连,高低错落有致,部分公用工程已经移交业主进行调试,整个项目已经初具规模,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煤液化生产企业已经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崛起。据悉,因目前全国计划上马的煤制油项目已有数千万吨,鉴于煤制油项目耗水量大、投资额高,投资周期很长,国家发改委已经发文明确规范管理,对未经国家批准违规在建的煤制油项目,国家将不予核准。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接待人员告诉记者,截至二季度末,项目共完成了工程进度的90%,投资完成计划的81%,工艺管道完成了78%。根据大型化工项目的建设规律,总是先易后难,比如,管道在焊接完成之后还要进行大量的工作,但是所占的投资比例很小。所以说项目到了攻坚阶段。今年计划完成工程进度的98%,整个项目除煤液化单元外都要实现中间交接,煤液化单元也要实现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煤炭液化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煤制油”或“煤代油”产业。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项目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于2004年8月开工建设,是国家保障石油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项目总规模设计年产油品500万吨,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由三条生产线组成,规模为年产油品320万吨。目前正在紧张施工的是第一条生产线,又称作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建成投产后,年用煤量345万吨,可生产各种油品108万吨,其中,柴油72万吨,液化石油气10.2万吨,石脑油25万吨,酚等其他产品0.8万吨。示范工程将于2007年底全面建成。

世人瞩目的示范工程能否终结“煤变油”纷争

业内人士指出,煤制油品尚处在工业化试验和示范阶段,还存在技术和工程放大风险。煤制油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较高。如果盲目发展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将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记者采访了解到,自2004年神华集团“煤制油”工程开工以来,国内关于“煤制油”工业化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争议主要围绕工业化技术是否成熟、经济上是不是可行、耗水和排放的问题怎么解决等三个方面:首先,在技术方面,专家认为,经过25年研究开发,我国的煤制油技术已经具备了工业化的条件。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工艺先进,催化剂效率高,但在设备方面需要工业化验证。也有人认为,虽然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成功的液化技术中试,但毕竟是中试,其规模要比工业化生产小许多,还需要一定的放大实验过程。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行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即使作为我国最大的煤制油项目,神华直接液化工业化示范装置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次建造,存在着工程放大、设备性能达标等诸多难题。在成本核算方面,有专家分析,只要国际油价在40美元/桶以上,国内煤制油项目就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油价长期徘徊在七八十美元/桶,自然让富煤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但也有专家指出,不能简单地与国际油价相比作为判断,煤制油成本除了巨大的设备投资成本、煤炭及其开采成本,还要包括环境污染防治、原料以及相关配套等。另外,煤制油项目的投资成本占生产成本的40%以上。煤制油工程投资一般一万吨油的产能投资需1亿元以上,高额的资金需求,使一般企业很难承受,所以“门槛”应当高一些。另外,煤转油过程也消耗能源和宝贵的水资源。我国煤资源相对较富,但人均占有量也只有世界人均的二分之一;我国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现逆向分布等,这些情况都决定了在上煤制油项目要由国家统筹规划。我国西部煤资源较为丰富,但水资源紧缺。从我国煤制油项目的发展规模来看,必须要现实地看到这一点。不论把西部的煤运到其他水多的地方去加工,还是从富水地方运水到富煤区,都会增加很大的运输成本。还有,在全球性气候变化与“减排”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煤制油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如何控制?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在此背景下,“试点先行,统筹发展”成为煤直接液化工业项目的主线。

“神华油”即将诞生

作为当今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工业化装置的建设,采用神华集团自主开发的煤直接液化工艺,项目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和同行业之最,如采用了我国首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63”催化剂;在世界上第一次设计、制造和吊装单台重达2100吨的煤液化反应器;在同行业建设项目中首创同时建设两套每小时13.8万立方米的煤制氢装置;项目采用的特大型型钢混凝土框架高达82.7米,其土建施工难度堪称石化行业之最等。面对项目工艺技术新、装置大型化、高温高压设备管线多、超重超限设备多、工艺极端复杂等情况,神华煤制油公司的干部员工和施工人员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团结拼搏,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据介绍,神华集团在实施煤直接液化技术工业化生产之前,已经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煤直接液化工业化实验装置,获得成功。现在,是将试验技术进行放大投入工业化生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缓解国内石油短缺的矛盾、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和从根本上治理大气污染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初步测算,每3.5吨左右的煤可生产一吨油品,如果每桶原油价格保持在35美元以上,工业化生产就可以实现盈利。施工现场项目管理人员介绍,项目的煤液化单元除使用神华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外,同时还引进了一些国际上技术成熟的工艺包。设备方面,除了包括大型压缩机、气化炉和关键仪表、阀门等从国外进口以外,工程大量采用了国内厂家的设备。到6月份,主要公用工程都已达到投用条件。现场人员告诉记者,设计施工中遇到不少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些建设项目连建设部都没有部颁标准,如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就在行业内找不到,但设计施工人员千方百计进行攻关,项目进展比较平稳、顺利。在项目的攻坚阶段主要有三大任务要完成:首先是今年6月份,主要公用工程试车投入运行;二是空分和煤制氢装置建成,力争在今年底制氢装置投料试车;三是实现煤液化装置实体建成。

为实现项目的节能、减排最大化,项目配套的两台10万千瓦的自备电厂可以烧油渣进行发电,使油品生产中的废料充分循环利用。将于10月份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可以实现污水处理后回收利用,建设绿色环境友好型的现代企业。目前,神华煤制油也已经着手建章立制、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为将来打造“神华油”品牌做好准备。(发表于2007年7月31日……与刘军合作)

中国企业投资蒙古国调查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蒙古国的投资持续增长,两国经济贸易活动不断升温。今年7月,记者在蒙古国进行采访时看到,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对蒙古国投资热情很高,但也发现在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投资出现过热和混乱无序的现象,如何保持两国的正常经贸秩序,正确引导投资需要引起国内企业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经济合作飞速发展

蒙古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兼政府总理新闻助理宝勒德呼雅格告诉记者,1998年以来,中国一直为蒙古国最大的投资国。据蒙方统计,截至2004年底,在蒙古国注册的中资企业达1640多家,注册资金总额约为4.6亿美元,占蒙古国吸引外资总量的40%多。中国企业在蒙古国的投资领域主要有矿产资源开发、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等。他说:“近年来,中蒙合作关系飞速发展。今年5月份,吴仪副总理访问蒙古国时,一天之内,两国就签订了18项经济文化合作协议,打破了以往的纪录。”据记者了解,蒙古国矿产资源开发是中资企业投资额最大的行业,投资上亿元人民币的企业有近10家。近几年来,随着中蒙关系的发展以及国内市场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加,中国企业赴蒙古国投资开矿的热情持续高涨。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时常可见中国人的身影,多数是来考察蒙古国矿产资源的。在乌兰巴托市一中资宾馆,住满了来自中国的旅客。其中一位来自内蒙古煤矿的旅客对记者说,国内的矿产资源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只能到蒙古来看一看了。

据中国在蒙投资企业中华总商会的有关人士透露,仅2004年来蒙古国投资开矿的中国企业就有二三十家。目前来蒙古国投资矿业的中国企业,大部分是来自河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等邻近蒙古国的中国省份。投资主体已由原来的业内人士逐步扩大到其他行业,比如房地产行业。中国企业在蒙古国投资开矿主要侧重有色金属和铁矿。不过,由于蒙古国基础设施较差,目前到蒙古国投资矿产资源开发的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真正开工并获利的较少。

投资过热产生问题

在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投资开发与我国相邻且关系友好的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对缓解我国的资源压力、带动蒙古国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但根据记者在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中国在蒙投资企业中华总商会了解到的情况,结合一些中资企业有关人士的反映,目前中国企业在蒙古投资矿产资源已出现过热和无序现象,并由此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国内企业和投资者的纷至沓来,令蒙古国一时难以承受,甚至引起部分蒙古国议员和民众的恐慌。据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介绍,近两年来,来自国内的投资考察团一个接一个,组织者从省级政府一直到乡一级政府,甚至政协、人大和工会也组团前来,这些考察团开口就谈开矿。还有大量的民营或国有企业单独前来考察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在蒙古国工业和贸易部查询矿产资源资料的人很多,基本都是中国人。这使蒙古国一些人士很紧张,害怕他们的矿产资源被中国企业垄断了。

在今年的蒙古国总统大选中,一些候选人把矛头直指矿产资源开发。有两位总统候选人提出要平均分配社会资源。目前,在蒙古国社会各阶层反对矿产资源开发,尤其是反对外国人开矿的呼声也日渐响起。他们的理由是要为子孙后代留点饭吃。因此,在蒙古国开发矿产资源的政策性风险日益增大。中国在蒙古国的一位投资者告诉记者,他的一位蒙古国议员朋友透露,蒙古国正在酝酿对矿产资源法和外国投资法进行修改。

二、一些中国企业竞相争夺蒙古国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互相抬价,搞恶性竞争,损害国家整体利益。据一些中资企业人士反映,这种恶性竞争不仅仅是企业间的行为,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在暗中支持,尤其是一些较大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有关地区领导出于某种考虑,支持一些较有实力的企业与其他地区企业不惜血本地争夺。这种恶性竞争抬高了蒙古国矿产资源的价格。

三、一些中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蒙古国开发矿产资源的真正意图不是要开矿,而是进行炒卖。据介绍,蒙古国绝大多数矿点不通路、不通电、无水、无通讯、无房舍,开矿的前期投入巨大,而且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勘探基础薄弱,不少地质资料与实际资源状况差距较大,找矿的风险很大。因此,一些实力较弱或不敢承担风险的企业便通过炒卖蒙古国资源来牟利,但是其买家基本为国内企业。因此,在中国各赴蒙古国矿产资源投资考察团的项目签字仪式上,出现不少中国人与中国人签约的镜头。

投资结构亟须调整

宝勒德呼雅格告诉记者,中蒙经济贸易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蒙古国刚刚与欧盟签订了一个7200种产品向欧洲免税出口的协议。目前,亚洲只有两个国家获得这种优惠,这对中国投资者是个好消息。过去,美国给蒙古国的出口服装免税政策,吸引中国的一些服装生产企业来蒙古国设厂生产服装获了利。这次蒙古国对欧洲免税出口的商品中,有皮革、羊绒和其他畜产品,蒙古国有大量原料,将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前来办厂。蒙古国政府还在实施一个全国实现电脑化项目,政府对电脑和相应零部件的进口都实行免税政策,其中也有很多商机。

乌兰巴托市副市长巴特尔昭日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建筑企业在蒙古国的声誉也非常好。乌兰巴托正在计划建设40000户的住宅楼项目,进口建材都将实行免税政策,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欢迎中国企业前来参与。

记者看到,蒙古国是个待开发的、生机勃勃而又商机无限的国家。目前中蒙经济贸易合作面临良好机遇,但是这种合作要从维护两国的利益出发,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注意调整投资结构,着眼于长远、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有关方面建议:

一是中国企业要研究蒙古国的产业政策,调整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范围,不要都去挤矿产资源开发的独木桥,同时尽量避免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蒙古国经济落后,大多数产业发展潜力都很大,如建筑、服装、电子、畜产品加工、生活用品的生产、文化、教育、交通等产业,潜力都较大。中国企业的眼界要开阔一些。

二是中国企业在蒙古国投资时,要尽量走多边合作的路,大的项目可适当地与蒙方企业合资合作,或与一些西方国家的企业合作。根据一些中资企业在当地的投资经验,独资企业遇到的问题比合资的多,多边合资遇到的问题又少于双边合资的。

三是中国企业在蒙古国开发矿产资源要求精、求大、求实,要尽量避免一些中小企业在蒙古国资源开发效果不佳而给中国带来的不良印象。此外,中国企业在蒙古国投资挣了钱以后,要注意回报当地社会,让当地政府和居民受益,以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最后,在蒙古国开发矿产资源和在其他方面投资,尤其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蒙古国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国家对环保特别关注,如果企业不重视环保不仅会受到蒙古国政府的制裁,也会引起普通民众的反对;另一方面,蒙古国位于我国的北方,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沙尘源地之一,如果在蒙古国开采矿产资源时不重视环保,也会给我国的生态安全带来新的隐患。(原载2005年9月22日《参考消息》第……15版……与柴海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