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富脑袋穷脑袋
10764100000005

第5章 掌握人脉资源

朋友多了路好走

生活中,我们不能缺少朋友。多结交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你的朋友帮助了你。离开了朋友,你往往就会陷入无助之中。就拿巴菲特来说,开始从事投资如果没朋友们的赞助,经营伯克希尔如果没有查理·芒格的扶助,经营慈善事业如果没有比尔·盖茨的合作,就都不可能取得最终的巨大成绩。

有一个关于维克多连锁店的故事:

维克多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一家食品店,这是一家古老的食品店,很早以前就存在而且很出名了。维克多希望它在自己的手中能够发展得更加壮大。

一天晚上,维克多在店里收拾,第二天他将和妻子一起去度假。他打算早早地关上店门,以便为度假作准备。突然,他看到店门外站着一个年轻人,面黄肌瘦、衣服褴褛、双眼深陷,一个典型的流浪汉。

维克多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走了出去,对那个年轻人说道:“小伙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年轻人略带点腼腆地问道:“这里是维克多食品店吗?”他说话时带着浓重的墨西哥味。“是的。”

年轻人更加腼腆了,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是从墨西哥来找工作的,可是整整两个月了,我仍然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我父亲年轻时也来过美国,他告诉我他在你的店里买过东西,喏,就是这顶帽子。”

维克多看见小伙子的头上果然戴着一顶十分破旧的帽子,那个被污渍弄得模模糊糊的“V”字形符号正是他店里的标记。“我现在没有钱回家了,也好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餐了。我想……”年轻人继续说道。

维克多知道了眼前站着的人只不过是多年前一个顾客的儿子,但是,他觉得应该帮助这个小伙子。于是,他把小伙子请进了店内,好好地让他饱餐了一顿,并且还给了他一笔路费,让他回国。

不久,维克多便将此事淡忘了。过了十几年,维克多的食品店越来越兴旺,在美国开了许多家分店,他于是决定向海外扩展,可是由于他在海外没有根基,要想从头发展也是很困难的。为此维克多一直犹豫不决。

正在这时,他突然收到一封从墨西哥寄来的一封陌生人的信,原来正是多年前他曾经帮过的那个流浪青年。

这时那个年轻人已经成了墨西哥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他在信中邀请维克多来墨西哥发展,与他共创事业。这对于维克多来说真是喜出望外,有了那位年轻人的帮助,维克多很快在墨西哥建立了他的连锁店,而且发展得异常迅速。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维克多感受到了朋友的力量。而杰克·伦敦的遭遇却与维克多恰好相反。

杰克·伦敦的童年,贫穷而不幸。14岁那年,他借钱买了一条小船,开始偷捕牡蛎。可是,不久之后就被水上巡逻队抓住,被罚去做劳工。杰克·伦敦瞅空子逃了出来,从此便走上了流浪水手的道路。

两年以后,杰克·伦敦随着姐夫一起来到阿拉斯加,加入到淘金者的队伍。在淘金者中,他结识了不少朋友。他这些朋友中三教九流什么都有,而大多数是美国的劳苦人民,虽然生活困苦,但是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杰克·伦敦的朋友中有一位叫坎里南的中年人,他来自芝加哥,他的辛酸历史可以写成一部厚厚的书。杰克·伦敦听他的故事经常潸然泪下,而这更加坚定了杰克·伦敦心中的一个目标:写作,写淘金者的生活。

在坎里南的帮助下,杰克·伦敦利用休息的时间看书、学习。1899年,23岁的杰克·伦敦写出了处女作《给猎人》,接着又出版了小说集《狼之子》。这些作品都是以淘金工人的辛酸生活为主题的,因此,赢得了广大中下层人士的喜爱,杰克·伦敦渐渐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他著作的畅销也给他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刚开始的时候,杰克·伦敦并没有忘记与他共患难同甘苦的淘金工人们,正是他们的生活给了他灵感与素材。他经常去看望他的穷朋友们,一起聊天,一起喝酒,回忆以往的岁月。

但是后来,杰克·伦敦的钱越来越多,他对于钱也越来越看重。他甚至公开声明他只是为了钱才写作。他开始过起豪华奢侈的生活,而且大肆地挥霍。与此同时,他也渐渐地忘记了那些穷朋友们。

有一次,坎里南来芝加哥看望杰克·伦敦,可杰克·伦敦只是忙于应酬各式各样的聚会、酒宴和修建他的别墅,对坎里南不理不睬,一个星期中坎里南只见了他两面。

坎里南头也不回地走了。同时,杰克·伦敦的淘金朋友们也永远地从他的身边离开了。

离开了朋友,离开了写作的源泉,杰克·伦敦的思维枯竭,他再也写不出一部像样的著作了。于是,1916年11月22日,处于精神和金钱危机中的杰克·伦敦在自己的寓所里用一把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

今天的巴菲特名满全球,人们通常看到他的形象都是慈祥和蔼、循循善诱,而其捐出自己财富的85%的行为,也为其奠定了史上最慷慨的慈善家形象。可谁又能想到,少年时,股神却一度是一个爱钱如命、锱铢必较、个性叛逆的不良少年。“巴菲特如果望着北斗七星,他看见的会是一个钱的符号。”美国有一位巴菲特研究专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

上中学时,巴菲特体育成绩欠佳,除了在数学课上可展现其对数字的出众才华外,内向的巴菲特始终找不到一个证实自己的好方法。而在其12岁那年冬天,巴菲特举家迁往华盛顿特区。离开从小长大的故乡,害羞、内向的巴菲特,遇到了大麻烦。加上正逢青春期的叛逆,巴菲特开始以各种极端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存在。回忆起那一段少年时光,巴菲特曾这样形容自己:“我没了旧朋友,又交不到新朋友……我运动神经不太发达,没有融入团体的门票。”虽然,巴菲特参加了棒球队和足球队,但因为他眼睛近视,又不喜欢野蛮的碰撞,所以也混得不怎么样。于是巴菲特的成绩从刚开始时的A,逐渐开始下降,唯一特别的是打字课成绩一直很高。

到了中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巴菲特越来越叛逆,他甚至开始和同学偷东西。他们会跑到城里的席尔斯百货,“我们就明目张胆地在那里偷了起来,会偷我们完全不需要的东西。”巴菲特这样说。他偷了一大堆用不着的高尔夫球,一直放在抽屉里,从来没用过,也没拿出去卖。在那段时间,偷窃、说谎、恶作剧,乃至唆使同学光着身体在高尔夫球场池塘里游泳,种种劣迹,巴菲特样样都干过。

13岁那年,巴菲特靠送报赚了1000多美元,并向美国政府交纳了生平第一笔税。不过,此时的巴菲特却开始学会了逃漏税金。这一年,他用自己购买的自行车作为工作开支,抵掉了35美元的税金。这个手法虽然巧妙,让人佩服他的聪明,可事实上,却是一种不良行为。

中学毕业典礼的时候,巴菲特的叛逆发展到了极致。学生们被告知参加毕业典礼应该穿西装、打领带,可巴菲特却拒绝这么做,这种行为在校方看来非常严重,也非常令老师们厌恶,巴菲特在他们眼里成为捣蛋鬼的代名词,有些老师甚至认为,叛逆的巴菲特将就此成为一个一无是处的祸害。

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恐怕这个世界会多一个高智商的犯罪分子。而会少一个影响全球的股神。幸运的是,巴菲特的父母并没有放弃他,不断地鼓励他向好的方面发展,这让巴菲特产生了悔意。更为幸运的是,在这个非常的时刻,巴菲特遇到了一本影响自己一生的书,这就是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这本书的第一页有句话:如果你想采到蜂蜜,就不要踢倒蜂窝。卡耐基说的意思是,你想和别人做朋友,得到甜蜜的友谊,就不要批评别人,因为批评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让人心生怨恨,这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危险。因此卡耐基总结出的赢得朋友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千万不要批评别人。

卡耐基引用一句名言说:赠人玫瑰之手,犹有余香。要赢得朋友,最有效的办法是赞美别人,不是虚情假意的奉承谄媚,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赞美。因为人的内心最大的渴求就是“被人重视”。

巴菲特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只有八九岁,只是大概翻了翻,现在看来赢得朋友、让别人喜欢你太重要了,他想找到这本书再仔仔细细看一遍。

于是巴菲特跑到图书馆借来这本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卡耐基在书中说:“我所说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在书中列出了非常系统的30条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其中,不要批评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

其他还有:

人人都希望受到注意和赞美,没有人希望被批评。

在所有文字中,最好听的声音是自己的名字。

处理争执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开争执。

如果发现自己错了,马上坦白认错。

问问题,而不要命令别人。

帮助别人留下好名誉。

婉转指出别人的错误,让别人保住面子。

15岁的小巴菲特突然顿悟,这不正是我想要寻找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吗?我特别不擅长为人处世,掌握了卡耐基这一套基本原则,我就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让别人接受我喜欢我。但是,卡耐基说的这些原则真的有效吗?

卡耐基说:光是阅读这些原则没有用,你必须实践应用这些原则,因为我所说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试试。于是小巴菲特开始在各种场合试验卡耐基的为人处世方法。有时他照着做,认真听别人说话,真诚赞美别人。有时他反着做,故意不听别人讲话,故意批评反对别人。事后他一次次对比分析不同做法的不同结果,最后发现卡耐基所说的为人处世原则是对的,真的有用。

于是巴菲特开始更多地实践应用卡耐基提出的为人处世基本原则,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不可抱有偏见与冷漠

在美国大公司中,高层领导人之间的纯真友谊可谓凤毛麟角。但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位商业领袖——巴菲特和盖茨之间的友谊却延续了15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抱着冷漠的态度,那么,你就将与许多本来会成为你生命中重要的人失之交臂。在这一方面,即使是像盖茨和巴菲特这样杰出、智慧的人物,也不能例外。

1991年以前,巴菲特与盖茨还是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彼此只闻其名,不识其人,两人之间甚至还有很深的偏见:巴菲特认为盖茨不过是运气好,靠时髦的东西赚了钱;盖茨则认为巴菲特固执、小气,靠投资发财,不懂时代先进技术。但最终,他们成了商场上不多见的忘年之交,巴菲特多次公开说,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就是盖茨,而盖茨也一直把巴菲特当做自己的人生导师。

那么,这种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事情起源于他们在1991年春天的一次很重要的交往,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见面。那天,盖茨收到了一张邀请他参加华尔街CEO聚会的请帖,主讲人就是巴菲特,他不屑一顾,随手丢到了一旁。盖茨的母亲微笑着劝儿子:“我倒是觉得你应该去听听,他或许恰好可以弥补你身上的缺点。而且你所欣赏的《华盛顿邮报》的掌门人凯瑟琳·格雷厄姆不也去吗?你正好可以见见她。”母亲的话说动了盖茨,他决定前去赴会,认识一下这位大他25岁的前辈。

在聚会上,同样在臆测中对对方抱有偏见的巴菲特见到盖茨后,略带傲慢地说:“你就是那个传说中非常幸运的年轻人啊。”此时的盖茨是以一颗真心来结交巴菲特的,因此他没有生气,也没有针锋相对,而是真诚地鞠了一躬,“我很想向前辈学习。”这让巴菲特感到意外,心里不由对这个谦虚的后辈产生了好感。

聚会时,巴菲特和盖茨有意坐到了一起,巴菲特征求盖茨对IBM所面临变化和挑战的看法。盖茨回忆道:“我当时正渴望有人来问我这样的问题。”那天他们愉快地谈论了几个小时,涉及政治、工业、社会、运动诸多方面的内容。巴菲特要盖茨给他推荐两只科技类的股票,几天以后,巴菲特各买了100股微软和英特尔的股票,至今他还保留着这些股票。“我买这些股票,只是为了跟踪它们。”巴菲特说。

这一次的相会,成了两位亿万富翁之间友谊的重要起步。

这一年的一个夏夜,盖茨因劳累过度失眠了,于是他从书架上随便取出一本杂志,封面上的一个标题却立刻吸引了他的眼睛:《你应该把所有财富都留给孩子吗》。他再看作者的名字,没想到就是刚刚认识不久的巴菲特,盖茨立即认真地读起来。

很快,一行行的文字让盖茨陷入对巴菲特深深的敬佩中,巴菲特在文章中指出:“财富应该用一种良好的方式反馈给社会,而不是留给子女。我深信遗产对于子女只会‘弊大于利’,巨大的财富不仅会使他们好逸恶劳,成为纨绔子弟,而且并不能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盖茨的心中反复回味着这句话。

凌晨5点,一夜无眠的盖茨驱车来到巴菲特的办公大楼下面的停车场。7点多,巴菲特的车子缓缓驶入停车场,等候多时的盖茨走下车,上前激动地握着巴菲特的手说:“您的文章让我一夜未眠,我第一次意识到,把所有东西都抓在手里也许是个最大的错误!”巴菲特听了盖茨的话,也很激动。在这篇文章发表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讽刺巴菲特,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然而,盖茨却看懂了自己的财富哲学。巴菲特紧紧拥抱比尔·盖茨,他终于找到了财富上的知己,尽管比自己年轻25岁,但是盖茨的智慧和才华,已经让巴菲特深深敬佩和感动。两人很快成为了好朋友,巴菲特欣赏盖茨的年轻有为,盖茨则尊称巴菲特为自己人生的老师。

在工作之余,巴菲特经常在互联网上和盖茨打桥牌,往往一玩就是一整天。有一次,记者问盖茨:“除微软的总裁以外,你最喜欢的执行总裁是谁?”他回答说:“沃伦·巴菲特。这个人很有头脑,我喜欢有头脑的人。他们不会拘泥于传统的做法。”而称自己和盖茨为“两个非同寻常的人”的巴菲特,对盖茨对他的恭维回应道:“我没有资格去判断他的技术能力,但是我认为他的商业头脑是非同一般的。如果比尔经营的是一个卖热狗的摊位的话,他也会成为世界热狗之王的。他不论干哪一行都会成功的。如果他做投资的话,他将会非常出类拔萃,但是,他那一行我却干不来。”巴菲特告诉《福布斯》杂志的记者说:“比尔·盖茨是一个很好的朋友,我认为,他是我所见过的人当中最精明的一个。但是,我搞不懂这些小东西(电脑)是干什么的。”

巴菲特还使盖茨认识到了家人的重要性。每年8月5日是微软的每年一度的年会,1993年,盖茨邀请巴菲特做嘉宾,可一直没得到回应。后来才知道巴菲特的妻子苏珊高血压病又犯了,巴菲特在照顾她。盖茨感动万分,在爱人危难的时候,守侯在她身边,这大概就是婚姻的意义吧,而自己一心忙于工作,与妻子的感情却日渐冷漠,这实在是舍本逐末。

第二天,巴菲特安排好妻子后,怀着歉意如约来到会场,这时,他看到盖茨推着轮椅走了过来,细细一瞧,上面坐着的正是苏珊,盖茨说苏珊也是我邀请的嘉宾,这让巴菲特感动不已。

1998年12月24日,巴菲特收到了盖茨妻子梅琳达的贺卡,上面写着:谢谢您让他明白他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所有爱他的人活,盖茨能有你这个朋友他很幸运。

之后梅琳达与盖茨去了趟非洲,在那里建立了现在赫赫有名的盖茨&梅琳达基金会,每年拿出10亿美元,几年来他们陆续捐出了150亿美元。盖茨说教会我这些的是我的妻子和巴菲特。

2006年,巴菲特将毕生财富的85%捐出,并将其中的绝大部分、约307亿美元捐给盖茨及其妻子建立的基金会,这不仅是因为对盖茨&梅琳达基金会的认可,也是因为与盖茨的友情让他可以放心地把钱交给对方。

为自己寻找一个黄金搭档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由于竞争的激烈,一些能够赚钱的行业早已人满为患,竞争的对手很多。所以,单靠一个人去单枪匹马闯天下其难度可想而知。即使你深通经营之道,你也需要有人在关键的时候来帮你一把。因此,你需要一个适合的搭档与你一起打天下。在这一方面,即使身为股神的巴菲特也不例外,如果没有他的搭档查理·芒格在幕后的协助,那么巴菲特绝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查理·芒格,美国顶级投资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主席,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有巴菲特的“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之称,芒格在外界的知名度、公开度一直比较低,其投资智慧、价值和贡献也被世人严重低估。

巴菲特坦言:“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个方向,而不是像格雷厄姆那样只建议购买便宜货,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视野。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得多。”

芒格也承认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都讨厌那种不假思索的承诺,我们需要时间坐下来认真思考,阅读相关资料,这一点与这个行当中的大多数人不同。我们喜欢这种‘怪僻’,事实上它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他们经常互通电话,彻夜分析投资机会,“芒格把商业法律的视角带到了投资这一金融领域,他懂得内在规律,能比常人更迅速准确地分析和评价任何一桩买卖,是一个完美的合作者。”一位合伙人感叹道,“查理与沃伦比你想象的还要相像,沃伦的长处是说‘不’,但查理比他做得更好,沃伦把他当做最后的秘密武器。”

芒格是巴菲特可以推心置腹的人,巴菲特只会让芒格走进自己的心房。这两个人之间有种非同一般的共生关系,就像一段完美的婚姻一样,两人举止相似、意气相投,谁也离不开谁。巴菲特的女儿甚至认为他们就像是克隆出来的一对,走路时有着相同的步伐,甚至在长相上都有点像。

然而,在过去的40多年里,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过于耀眼,即便聪明绝顶、傲气十足的金融天才都无不怀着崇敬之情研读“股神”的一言一行。巴菲特身后那道闪闪的光晕,几乎遮蔽了他周围所有的人,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查理·芒格。

但巴菲特大儿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第二个最聪明的人’,谁是No.1呢?查理·芒格。”

身为股神,巴菲特在创业的过程中,尚离不开合作伙伴的帮助。我们常人在创业时,就更应该认识到合作伙伴的价值。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你如何选择创业的伙伴,选择怎样的合作伙伴呢?

在创业的时候选择合伙人,绝不能只凭着自己的感觉来办事,也不能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你一定要谨慎从事。要有端正的态度,必须从多方面来考虑自己,考虑自己的真正需要,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到你创业的环境和你自己的切身利益。

选择创业合伙人,你必须考虑以下这几个方面:

首先,你必须仔细考虑自己是否能够独立承担创业的风险。如果你经过深思熟虑,发现自己能够独立承担创业给你带来的风险,你最好独立创业。因为你的合伙人能够和你一起承担创业的风险,但肯定也会带来矛盾和问题,正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特别是在创业初期,矛盾和问题很多,企业的制度不是非常健全,企业的运作也需要灵活机动,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你和你的合伙人之间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当然,经过你的深思熟虑,你觉得自己独自一个人实在无法承担创业的风险时,你就要考虑合伙创业。

其次,你必须考虑你能够从你的合伙人那里得到一些什么,你又能为你的合伙人提供一些什么,你们彼此之间是不是能够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你应该清楚地知道你需要从你的合伙人那里得到的是资金、技术、关系、销售网络、土地、经营场所或者是其他经营的时候必须具备的东西,而这些又是你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对这些问题已经非常清楚,你就可以大胆地合伙创业了。如果你觉得对于这些问题你还需要再继续考虑或者观察,对于合伙人所具备的个人能力和技术实力等方面你还是不放心,那你就不要急于合伙,起码不要急于签订某些合同。

最后,也是我们经常会忽略的一个问题,你要充分考虑到你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和别人合伙创业。独立创业尽管需要一个人来承担各种风险,但却是一个人当老板,就是你一个人说了算。而在合伙的企业中,合伙人都是老板,你们之间的地位彼此平等,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在合伙企业中,合伙人的关系与老板和雇员之间的关系不同,合伙人之间一定要彼此尊重,互相谅解。合伙人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普通人之间的关系更复杂,更难以处理。所以,对于那些性格上存在这样那样问题,尤其是不善于跟别人合作的人,缺少团队精神的人,最好不要搞合伙创业,否则,等待你们的就只有一条路:失败!

总之,创业者一定要注意,选择合伙人时,一定要把它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因为它关系到你创业的成败。

用心向赢家学习

对巴菲特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巴菲特的投资历程中,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对其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没有格雷厄姆的教导,巴菲特或许也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但绝对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股市向来被视为精英聚集之地,华尔街则是衡量一个人智慧与胆识的决定性场所。本杰明·格雷厄姆作为一代投资宗师,他的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影响了几乎华尔街上三代重要的投资者,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财产上亿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格雷厄姆的信徒,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巴菲特,当他读了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聪明的投资者》后,感觉“就像找到了上帝”,巴菲特自称:“在我的血液里,流着80%格雷厄姆的血”。

的确,你若想在那一个行业做出一翻成绩,成就一翻事业,就要勇敢地向你的同行中的赢家学习,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件丢面子的事。你很应该公正无私地评估自己的目标和能力,然后模仿学习,调整适应,如果肯努力的话,有时还能超越你原来学习的对象,在这方面,巴菲特就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楷模;相反,如果为了面子而逞能,那等待你的很可能是失败。

还是孔老夫子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从事哪一行,离开向他人的学习,那就什么也做不成。没有苏格拉底就没有柏拉图,没有柏拉图就没有亚里士多德,而没有亚里士多德,就很可能没有后世的很多优秀哲学家。

对创业者和企业家来说,向赢家学习还包括向你的同行学习,包括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而与自身对比,以取得改进和警醒。

1982年美国哈雷摩托车的主管前往日本本田摩托车设在俄亥俄州的工厂访问,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当时本田在美国重型摩托车市场拥有40%的占有率,是哈雷最强劲的对手。因为骑摩托车的人都认为本田的摩托车不但价廉,而且比哈雷耐用好骑。

哈雷当时只想学学本田用来打败他们的科技,但是他们在本田厂内却看不到电脑,也没有机器人,没有特别的作业系统,而只有少量的纸上作业。他们看到除了30名职员领导着420名装配工人外,再没有别的了,只是这些员工对工作显得很满意。

本田的赢,赢在它会活用常识,而这也是哈雷可以学习的地方,5年以后,哈雷重振旗鼓,在美国重型摩托车的市场占有率从23%倍增到46%。一切都是因为俄亥俄之旅使哈雷的态度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从美国式的好勇斗狠变成卑微可亲,到处求知的形象。在一年之内,哈雷采用了最好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品牌策略,这些使哈雷得以脱胎换骨。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放下面子,向他人请教,你就会发现在他人身上,有很多值得你学习,对你有益的东西。

那么是不是成为赢家后就可以逞自己的能耐,不向任何人请教了呢?美国康州诸瓦克的史都李奥纳,是全球管理最好的超级市场之一。史都李奥纳有一辆巴士,公司就利用这辆巴士定期载员工出去参观别的同业,有时还到400英里远以外的超级市场参观。他们把这种实地参观叫做“一个点子俱乐部”。每个员工至少要找到一处别家超市比李奥纳强的地方,而且要提出如何可以迎头赶上甚至超过的点子。

任何行业都有你值得学习并模仿的赢家。如果是企业还要懂得向顾客和自己的供应商请教。

美国第一芝加哥公司发起一项品管运动的时候,他们知道这跟许多著名的大公司3M、IBM、雨屋、福特都有关系,于是主要去向这些公司求助。有些公司甚至向他们的日本关系企业学习。小公司刚开始可以先向美国飞递公司或施乐这些供应商学习,其实,大部分杰出的公司都很乐于助人,但是,如果你的对手不肯帮忙,没关系。整理出公司内需要协助的部分,然后找一家不是竞争者的其他行业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同样可以给你带来启发和指导,关键看您会不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