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富脑袋穷脑袋
10764100000004

第4章 把握和利用机遇

机遇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抓住了机会,我们就可乘风而起,越上成功的巅峰。如果错失了机会,我们就可能让唾手可得的成功擦肩而过,而懊悔不已。难怪巴菲特会说“抓住机遇,就能成功”。即使是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不无感慨地说:“在某种意义上,时机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

在实践活动中,如果你能在时机来临之前就识别它,在它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动,那么,成功之神就降临了。有人把机遇称为运气,不管称谓如何,都有一点是绝对的,善于利用机遇比怨天尤人更为有益。

巴菲特告诉我们,机遇与我们的事业休戚相关,机遇是一个美丽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倏尔降临在你身边,如果你稍有不慎,又将翩然而去,不管你怎样扼腕叹息,从此杳无音讯,不再复返了。

在实践活动中,时机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决定你是否有所建树,抓住每一个成功的机会,哪怕那种机会只有万分之一。

笛卡尔患病期间躺在床上休息,无意中看到天花板上的蜘蛛网,他琢磨着其中的奥妙,创立了新的数学分支——解析几何。伽利略看着被微风吹拂而轻轻摇摆的吊灯,发现了灯摆的定时定律,并由此而制成了钟表……在这些看似偶然的机缘背后,是科学家们坚实的知识基础,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当然还有他们善思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力。如果说摇摆的吊灯、蜘蛛网就藏着机遇或机缘,那其他研究科学的人,为什么会熟视无睹,发现不了呢?也许迟钝就是原因。而之所以迟钝,则与知识功底不扎实,缺乏敏捷的科学思维以及不能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有关。而所有这些知识、思维能力、专心,都离不开一个人长期的锻炼和磨砺。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幸运之神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要迎接她时,她就会从大门里走进来,然后从窗子里飞出去。”

“事有机缘”,机缘是处处存在的,但能否让机缘变成我们成功的阶梯,则不取决于所谓的“命”,而就在我们自己本身。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可以说,人一生的命运就是由一连串的机遇连接而成。你的一生是否精彩,关键在于你能否抓住机遇,或者说机会、机缘、时机。

我们应该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成功的机会。

有不少聪明人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其理由是希望微小的机会,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只有傻瓜才会相信万分之一的机会。

巴菲特说:“亲爱的朋友,我认为你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说,这种做法是傻子行径,比买奖券的希望还渺茫。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开奖券是由别人主持,丝毫不由你;但这种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完全是靠你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完成。”

同时,巴菲特认为要想把握这万分之一的机会,必须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目光长远,鼠目寸光是不行的,不能看见树叶,就忽略了整片森林。

(2)必须锲而不舍。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信心是无济于事的。

假如这些条件你都具备了,那么有一天你将成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百万富翁,只要你去付诸行动。

要在人生的事业中有所作为,仅靠一味的盲目蛮干是收效甚微的。

看准时机并把握它,将它变成现实的财富,才是优秀的成功人士的明智选择。

巴菲特讲过两个年轻人的不同故事。第一个年轻人在一家商场工作已经4年。他说,这家商场没有器重他,他正准备跳槽。在谈话中,有个顾客走到他面前,要求看一些帽子。但这年轻人却置之不理,继续谈话。直到说完了,才对那显然不高兴的顾客说:“这儿不是帽子专柜。”顾客问帽子专柜在哪儿,年轻人回答:“你去问那边的管理员好了,他会告诉你。”可以看出,这个年轻人一直处于一个很好的机会中,但他却不知道。他本可以使一个顾客成为回头客,从而体现他的才能。但他却把好机会一个又一个地损失掉了。

另一个年轻人也是一名商店店员。这天下午,外面下着雨,一位老妇人走进店里,漫无目的地闲逛,很显然不打算买东西。大多数售货员都没有搭理这位老妇人,而那位年轻的店员则主动向她打招呼,很有礼貌地问她是否有需要服务的地方。老妇人说,她只是进来避避雨,并不打算买东西。这位年轻人安慰她说,没关系,即使如此,她也是受欢迎的。他主动和她聊天,以显示他确实欢迎她。当她离开时,年轻人还送她出门,替她把伞撑开。这位老太太向这位年轻人要了一张名片,就走了。

后来,这个年轻人完全忘了这件事。但有一天,他突然被公司老板召到办公室,老板向他出示了一封信,是那位老太太写来的。老太太要求这家百货公司派一名销售员前往苏格兰,代表该公司接下一宗大生意。老太太特别指定这位年轻人接受这项工作。原来这位老太太就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母亲。这位年轻人由于他的敬业和待人热忱,获得了这个极佳的工作机会。

我们今天正处在一个充满了机遇的时代,每一个机遇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就看我们能不能抓往它。我们要细心地发现机会,不要轻视那些看来是不起眼的普通机会,要努力将它变成成功。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

捕获机会的愿望,人皆有之,但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机会,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巴菲特认为,原因就在于对机会两大特征的认识与掌握。机会的两大特点:一、具有鲜明的瞬时性,即稍纵即逝;二是倾向性,它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在于对机会是否有执著追求的精神。

机会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仅仅是客观事物所提供的条件,或者已具备的某种环境。机会是主观灵感与客观可变环境的偶合,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在相同的环境里,有的人能够获得机会而有的人则不能,其区别就在于后者没有与环境偶合的灵感。

反过来,很多富有灵感的人,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那也是不可能诱发有创意的机会来。

人们可能知道莫尔斯发明了电报,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如何走上这一发明道路的。

莫尔斯发明电报完全是源于一种机会,这种机会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也使他获得了巨大的荣誉。

原来,莫尔斯是学习美术的,后来成了蜚声全美的杰出画家,24岁就担任了美国全国美术协会主席。

莫尔斯到欧洲各国漫游作画,他为欧洲的科学技术成果而振奋。

数年之后,他乘“萨丽”号邮轮由法国返回纽约。

莫尔斯正处于艺术的颠峰,名誉、桂冠、巨酬、赞美等纷至沓来,而他并没有为此而陶醉。

他反复思忖着:“难道这就是自己的终极境界?科学不也是一种高超的非凡的艺术吗?”

一种追求科学发明的欲望,在莫尔斯心里倏地萌动起来了!

那时,有一个名叫杰克逊的爱好无线电的医生正在船上餐厅里,向乘客讲解一台电磁铁新器件的功能。

最后,他振臂高呼:“科学就要创造新的奇迹,人们的生活将为之大大改观!”

莫尔斯就是杰克逊的听众之一,他被杰克逊的演讲所激励。

突然,莫尔斯转过身去面向无垠的大海,并高声呼喊道:“我要告别艺术,我将要发明电报!”

莫尔斯在船上的旅行和杰克逊的学说是一种可变的环境,它与莫尔斯意欲追求科学发明的灵感相结合,于是形成了发明电报的机会。

莫尔斯不仅如此说,而且很快地投入到了发明电报的实验之中。

他没有留恋鲜花铺满的大道,而是选择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峭壁,迈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研究领域,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他对电子和机械知识几乎是一无所知,但是,凭借着对科学发明的坚贞不渝的追求,他终于获得了发明电报的机会。

1844年5月24日,他在华盛顿举行了一次伟大的电报传递试验,并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这是震惊世界的巨大成就,正像杰克逊在“萨丽”号船上所说,“人们的生活将为之大大地改观!”

毫无疑问,在莫尔斯发明电报中,杰克逊起到了启蒙老师的作用。

原因就在于:莫尔斯是科学发明的有心人,他从杰克逊的讲话中激发了发明电报的灵感,捕捉到了发明的机会,并坚定不移地走到底,功夫不负有心人,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至今冠有莫尔斯名字的电报仍传遍世界各地。

纵观因捕获机会而走上金领之路的人,无不要受到机会的“审查”,“她”每接待一个来访者,总是要先看“介绍信”,然后才确定是否保持“关系”。

也就是说,要想碰上好运气,无后门可走,首先得写好自己的“介绍信”。

很多有诚意的人都十分重视并愿意做到这一点。

拿出自己的“介绍信”,创造机会,成就大事业。

德国青年费希特想拜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为师,以求得他的指导,并打算深入地钻研康德哲学。

哪知道,当费希特满怀希望去拜见康德时,康德却异常冷漠,拒绝了他。

费希特并不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心想,我没有成果,两手空空,人家当然怕打搅啰!我为什么不拿出成果来呢?

于是他埋头苦学,完成了一篇《天启的批判》的论文,呈献给康德,并附上一封信。

信中说:

“我是为了拜见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学家而来的,但仔细一想,我对本身是否有这种资格都未审慎考虑,感到万分抱歉。虽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函介,但我决心毛遂自荐,这篇论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绍信。”

康德细读了费希特的论文,不禁拍案叫绝。他为其才华和独特的求学方式所震动,便决定“录取”费希特,亲笔写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邀请费希特来一起探讨哲理。

由此,费希特获得了成功的机会,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当年法拉第在书店当装订工时,也不是坐等机会光临的。

当时,英国皇家学会每个星期都要举办科学讲演——戴维的讲演,法拉第从来未放过一次,都能听懂,并把所讲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回到家后又进行认真地研究,随后再将戴维的演讲整理成册。

1813年,法拉第给戴维写了一封请求收留自己当助手的信,并将整理的笔记一同寄给了戴维。

戴维从笔记中发现了这个22岁青年的非凡才能,决定推荐他到皇家科学院当实验助理员的。

费希特得以成为康德的学生,法拉第得以成为戴维的助手,这难得的机会是哪里来的呢?

一言以蔽之,是他们自己填写的“介绍信”争取来的。

拿出自己的“介绍信”,总会有机会光临,总会有伯乐赏识,只不过在时间上有早晚,形式上有不同罢了。

瑞典科学家阿列纽斯于1882年在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家爱德龙德的指导下,进行了测定电解质导电率的研究工作。

他把测定结果写成一篇博士论文寄给母校乌普沙拉大学,由于该校学位评议委员会的成员们还不理解论文的深刻意义,因而将其错误地评为四等。

“四等”就意味着参加博士考试的失败,但是,阿列纽斯在挫折面前没有退却,没有消沉,他将这篇落选的博士论文和一封附信一起寄给德国加里工学院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

奥斯特瓦尔德仔细地阅读了论文和来信后,被深深地打动了,连呼“真了不起”。

1884年8月,他亲自去瑞典拜访了阿列纽斯,对那篇落选的论文给予高度的评价,并代表加里工学院授予他博士学位。

阿列纽斯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1903年因这一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由此可见,我们要想获得成大事的机会,就应具有真才实学,认真填好自己的“介绍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创造机会,一旦有了机会,便可以驾长风而破万里浪。

因此,不要把自己无所作为归咎于没有机会,也不要自以为才华盖世而埋怨不遇良机。

机会是人人有份的,但它并不是无私地给予每一个人,机会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机会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

在冒险中捕获机遇

巴菲特投资理念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但并不是说巴菲特就反对冒险,而是说“尽量”避免而已,须知,投资本身就是很具冒险性的工作。在机遇来临时,如果无法避免风险,那就要有勇气冒险。

成功的机遇很可能会主动降临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就看我们是否能把握住,而那些一定能成功的人则不是等待这种机遇降临在自己头上,而是自己去捕获机遇,冒险就是他们最好的工具。

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平,机会是均等的,只是有的人有能力去抓,有的人不敢去抓,有的人甘愿与它失之交臂。那些成功者自然是捕捉机遇、创造机遇的高手,而且他们惯于在风险中猎获机遇!

机遇常与风险并肩而来。一些人看见风险便退避三舍,再好的机遇在他眼中都失去了魅力。这种人往往在机会来临之时踌躇不前,瞻前顾后,最终什么事也干不成。奥里森·马登虽然不赞成赌徒式的冒险,但他认为任何机会都有一定的风险性,因为怕风险就连机会也不要了,无异于因噎废食。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都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他们在机会中看到风险,更在风险中逮住机遇。

J·P·摩根诞生于美国康乃狄格州哈特福的一个富商家庭。摩根家族1600年前后从英格兰迁往美洲大陆。最初,摩根的祖父约瑟夫·摩根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积累了一定资金后,又开了一家大旅馆,既炒股票,又参与保险业。摩根的父亲吉诺斯·S·摩根则以开菜店起家,后来他与银行家皮鲍狄合伙,专门经营债券和股票生意。

生活在传统的商人家族,经受着特殊的家庭氛围与商业熏陶,摩根年轻时便敢想敢做,颇富商业冒险和投机精神。1857年,摩根从德哥廷根大学毕业,进入邓肯商行工作。一次,他去古巴哈瓦那为商行采购鱼虾等海鲜归来,途径新奥尔良码头时,他下船在码头一带兜风,突然有一位陌生人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生,想买咖啡吗?我可以出半价。”

“半价?什么咖啡?”摩根疑惑地盯着陌生人。

陌生人马上自我介绍说:“我是一艘巴西货船船长,为一位美国商人运来一船咖啡,可是货到了,那位美国商人却已破产了。这船咖啡只好在此抛锚……先生!您如果买下,等于帮我一个大忙,我情愿半价出售。但有一条,必须现金交易。先生,我是看您像个生意人,才找您谈的。”

摩根跟着巴西船长一道看了看咖啡,成色还不错。一想到价钱如此便宜,摩根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以邓肯商行的名义买下这船咖啡。然后,他兴致勃勃地给邓肯发出电报,可邓肯的回电是:“不准擅用公司名义!立即撤销交易!”

摩根对此非常生气,不过他又觉得自己确实太冒险了,邓肯商行毕竟不是他摩根家的。自此摩根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开自己的公司,做自己想做的生意。

摩根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在伦敦的父亲。吉诺斯回电同意儿子用自己伦敦公司的户头偿还挪用邓肯商行的欠款。摩根大为振奋,索性放手大干一番,在巴西船长的引荐之下,他又买下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摩根初出茅庐,做下如此一桩大买卖,不能说不是极大的冒险。但上帝偏偏对他情有独钟,就在他买下这批咖啡后不久,巴西便出现了严寒天气,一下子使咖啡大为减产。这样,咖啡价格暴涨,摩根便顺风迎时地大赚了一笔。

从咖啡交易中,吉诺斯认识到自己的儿子是个商业人才,便出了大部分资金为儿子办起摩根商行,供他施展经商的才能。摩根商行设在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的一幢建筑物里,这个位置对摩根后来叱咤华尔街乃至左右世界风云起了不小的作用。

这时已经是1862年,美国的南北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林肯总统颁布了“第一号命令”,实行了全军总动员,并下令陆海军对南方展开全面进攻。

一天,克查姆——一位华尔街投资经纪人的儿子,摩根新结识的朋友,来与摩根闲聊。

“我父亲最近在华盛顿打听到,北军伤亡十分惨重!”克查姆神秘地告诉他的新朋友,“如果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肯定能大嫌一笔。”

对经商极其敏感的摩根立时心动,提出与克查姆合伙做这笔生意。克查姆自然跃跃欲试,他把自己的计划告诉摩根:“我们先同皮鲍狄先生打个招呼,通过他的公司和你的商行共同付款的方式,购买四五百万美元的黄金——当然要秘密进行;然后,将买到的黄金一半汇到伦敦,交给皮鲍狄,剩下一半我们留着。一旦皮鲍狄将黄金汇款之事泄露出去,而政府军又战败时,黄金价格肯定会暴涨;到那时,我们就堂而皇之地抛售手中的黄金,肯定会大赚一笔!”

摩根迅速地盘算了这笔生意的风险程度,爽快地答应了克查姆。一切按计划行事,正如他们所料,秘密收购黄金的事因汇兑大宗款项走漏了风声,社会上流传着大亨皮鲍狄购置大笔黄金的消息,“黄金非涨价不可”的舆论四处传播。于是,很快形成了争购黄金的风潮。由于这么一抢购,金价飞涨,摩根一瞅火候已到,迅速抛售了手中所有的黄金,趁混乱之机又狠赚了一笔。

这时的摩根虽然年仅26岁,但他那闪烁着蓝色光芒的大眼睛,看上去令人觉得深不可测;再加上短粗的浓眉、胡须,会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深思熟虑、老谋深算的人。

此后的一百多年间,摩根家族的后代都秉承了先祖的遗传,不断地冒险,不断地投机,不断地暴敛财富,终于打造了一个实力强大的摩根帝国。

机遇常常有,但往往掺杂在风险中,想猎获它,就要看你有没有勇气去冒这个险。

做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取得一番大成功,就要把胆子放大,在不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去冒最大的险。

你不得不为成功而冒险,正如你必须为失败而冒险一样。如果你试图逃避,或被压垮,你就输了。所以说,要想成功,你就要敢于冒险,并且敢冒最大的险。

在某种程度上,生活是一场博弈。敢冒最大的风险的人,在商场才能赚得最多的钱,在事业上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才可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危险中的机遇

世界上任何危机都蕴含着商机,且危机愈重商机愈大,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商业真理。

美国有位经营肉类食品的老板,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毫不起眼的消息:墨西哥发生了类似瘟疫的流行病。他立即想到墨西哥瘟疫一旦流行起来,一定会传到美国来,而与墨西哥相邻的美国的两个州是美国肉类食品的主要供应基地。如果发生瘟疫,肉类食品供应必然紧张,肉价定会飞涨。于是他先派人去墨西哥探得真情后,立即调集大量资金购买大批菜牛和肉猪饲养起来。过了不久,墨西哥的瘟疫果然传到了美国这两个州,市场肉价立即飞涨。时机成熟了,他趁机大量售出菜牛和肉猪,净赚数百万美元。

危机是什么,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经营企业是充满风险的,事事如意,样样顺心的情况是罕见的。事实上,逆境多于顺境,失败、挫折、打击和危机,常常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但利用得好,风险也是机遇。

巴菲特从市场危机中获益的例子不少。这里来看他的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投资案例。

在美国西岸,有一家财力雄厚、营运良好也最保守的银行,就是全美排行第七大的银行威尔斯·法哥。在1990年和1991年,由于房地产的不景气,威尔斯银行在不动产放贷业务上出现13亿美元的账面损失,相当于每股净值53美元中的25美元。所谓账面损失,并不一定代表这些损失已经出现或者将来会发生,而是表示银行必须从净值里提存这笔金额,作为应付将来损失发生时的准备金。也就是说,万一这些损失已确定发生,就必须从每股净值中取出25美元来弥补,所以该银行的净值会从每股53美元减少为每股28美元。为了提存这些损失准备,几乎把该银行在1991年的盈余全数耗尽,导致当年该银行的净利只有2100万美元,约为每股盈余0.04美元。

因为威尔斯·法哥在1991年没有赚到多少钱,所以市场上立即对该银行的股价做出反应,从每股86美元跌到每股41.30美元,跌幅52%左右。巴菲特却即时买进该公司10%的股份,约500万股,平均价格每股57.80美元。

巴菲特通过分析认为,威尔斯·法哥银行绝对是全美经营良好、获利最佳的银行之一,但是该银行未上市,市场的股价却远低于那些和威尔斯·法哥并列同级的银行。在加州有很多居民、企业和许多其他的中小型银行,而威尔斯·法哥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和其他的大型银行竞争,提供给上述居民、企业相关的金融服务,如存款、汽车贷款、房屋贷款等,或是对其他中小型银行做资金融通,通过以上的服务来赚取收入。

威尔斯·法哥银行所遭受的损失并不如预期的那般严重。到了7年后的1997年,其股价已经上涨到每股270美元。巴菲特的这项投资,得到的是约24.6%的税前复利回报率。

总之,在巴菲特看来,如果已经证实某家企业具有运营良好或者消费独占的特性,甚或两者兼具,就可以预期该企业一定可以在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生存下去,一旦渡过这个时期,将来的运营表现一定比过去更好。经济不景气对那些经营体质脆弱的企业是最难挨的考验,但经营良好的企业,在这场淘汰赛中,一旦情势有所改观,将会展现强者恒强的态势,并扩大原有的市场占有率。

事实上,不仅是投资,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对于创业者来说,更是会经常性地遭遇危机,这就要求你具有巧渡危机的智慧,不但要善于应对危机,化险为夷,还要能在危机中寻求商机,趁“危”夺“机”。

寻找和发现商机

在投资界,巴菲特以善于“做”多闻名,就是说他善于多方面寻找具有成长潜力或者被低估的企业。

在2003年4月中国股市低迷徘徊的时期,巴菲特以每股1.6至1.7港元的价格大举介入中石油H股23.4亿股。在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时,巴菲特透露是读了中石油的年报后决定买人的。他说:“我读了2002年4月的年报,而且又读了2003年的年报,然后我决定投资5亿美元给中石油,仅仅根据我读的年报,我没有见过管理层,也没有见过分析家的报告,但是非常通俗易懂,这是很好的一个投资。”

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601857)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发行势头非常好。然而,巴菲特却于此前三个月时间内七次减持中石油H股。2007年10月18日,巴菲特公开对外宣称,基于股票价格考虑,他已经将所持中石油23.4亿股H股全部卖出。这意味着在巴菲特心目中,中石油目前持续上扬的H股股价已超出其潜在价值。

虽然股票抛了,巴菲特对中石油依然很有感情,他说:“我们大概投入了5亿美元的资金,卖掉后我们赚到了40亿美元,我昨天给中石油写了一封信,感谢他们对股东作的贡献。中石油的记录比任何世界上的石油企业都要好,我很感谢,所以我给他们写了一封信。”

巴菲特是在阅读年报时抓住投资中石油的信息,这对我们来说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今,我们身处信息时代,信息就是我们创业的基础,掌握信息,才能掌握先机,做到有的放失,所以,捕捉信息,就是成功创业的方法之一。同巴菲特一样,香港假发业之父刘文汉先生,也是因为善于观察和思考,从而在生意场上大获成功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不满足于经营汽车零件的小商人刘文汉去美国旅行,考察美国的市场,同时也想学一学经商之道。有一天,他去克利富兰市的一家餐馆跟两位美国朋友共进午餐。美国人一边吃一边谈着各自的生意经,一位无意间提出“假发”两个字。刘文汉心中一动,脱口叫道:“假发?”美国商人又一次补充道:“假发,是的,我想购买13种不同颜色的假发。”

就是餐桌上这场普通的谈话使刘文汉开了窍。他充分利用自己敏捷的思维,很快就作出正确判断:假发中大有文章可做,这其中蕴含着无穷的商机。

回到香港,刘文汉立刻着手调查制造假发的原料来源。经过调查研究他发现,从印度和印尼输入香港的人发,制成各种发型的假发,其成本相当低廉,最贵的每个不超过11港元,而一个假发的售价却高达数十美元。刘文汉喜出望外,立即决定在香港创办假发工厂。制造假发需要技术专家,刘文汉听说有个专门为演员制造假发的师傅,便不辞辛劳地去请这位师傅出山。但是,这位内行高手说,制造一个假发需要用3个月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但刘文汉的思维并没有就此停下,他在头脑中飞快地将手工操作与机器操作联系起来,终于想出了办法。

刘文汉先是把那位内行师傅请来,又招来一批工价低廉的女工,精通机械之道的他立即着手改造出假发制造的操作机器,然后手把手地教那些工人们操作。就这样,世界上第一个制造假发的工厂诞生了,各种颜色、式样的假发大批量生产出来。消息在市场上不胫而走,订货单像雪片般地飞到了刘文汉的工厂里。到了1970年,刘文汉的假发工厂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0亿港元。

从刘文汉先生成功的经验来分析,如果不是仔细观察和分析研究,他就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当然,他的顽强意志、相机而断以及所具有的相关知识,也为他的成功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刘文汉成功的事例中,敏锐的洞察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是一般人,很可能很随意地放过这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大有潜力的信息,而刘文汉先生不仅捕捉到了它,而且还进行了缜密地思考,确定了自己经营的目标,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金娜娇,京都龙衣凤裙集团公司总经理,下辖9个实力雄厚的企业,总资产已超过亿元。她的传奇人生在于她由一名曾经遁入空门、一心向佛、皈依释家的尼姑而涉足商界。

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经历,才使她能从中国传统古典中寻找到契机;又是她那种“打破沙锅”、孜孜追求的精神才使她抓住了一次又一次人生机遇。

1991年9月,金娜娇代表新街服装集团公司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在返往武汉的回程列车上,她获得了一条异常重要的信息。

在和同车厢乘客的闲聊中,金娜娇无意得知清朝末年一位员外的夫人有一身衣裙,分别用白色和天蓝色真丝缝制,白色上衣绣了100条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金龙,长裙上绣了100只色彩绚烂、展翅欲飞的凤凰,被称为“龙衣凤裙”。金娜娇听后欣喜若狂,一打听,得知员外夫人依然健在,那套龙衣凤裙仍珍藏在身边。虚心求教一番后,金娜娇得到了“员外夫人”的详细住址。

金娜娇得到这条信息后心更明眼更亮了,她马上改变返程的主意,马不停蹄地找到那位近百岁的员外夫人。作为时装专家,当金娜娇看到那套色泽艳丽、精工绣制的龙衣凤裙时,也惊呆了。她敏锐地感觉到这种款式的服装大有潜力可挖。

于是,她毫不犹豫地以5万元的高价买下这套稀世罕见的衣裙。机会抓到了一半,开端比较运气、比较顺利。

把机遇变为现实的关键在于开发出新式服装。回到厂里,她立即选取上等丝绸面料,聘请苏绣、湘绣工人,在那套龙衣凤裙的款式上融进现代时装的风韵。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一年,设计试制成当代的龙衣凤裙。

在广交会的时装展览会上,“龙衣凤裙”一炮打响,国内外客商潮水般涌来订货,订货额高达1亿元。

就这样,金娜娇从“海底”捞起一轮“月亮”,她成功了!从中国古典服装出发,开发出现代新式服装,最终把一个“道听途说”的消息变成一个广阔的市场。她的成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这个意外的消息对一般人而言,顶多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有谁会想到那件旧衣服还有多大的价值呢?知道那件“龙衣凤裙”的人肯定很多很多,但究竟为什么只有金娜娇才与之有缘呢?用上帝偏爱金娜娇来解释显然没有道理。重要的在于她“懂行”,在于她对服装的潜心研究,在于她对服装新品种的渴求,在于她能够立刻付诸行动。

这也即是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所说的“成功的神奇之钥”。

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需要我们平日就要多加留心身边的各种事物。

从以上这些案例来看:如果不是他们仔细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就不会从信息中得到实质的东西。我们不可否认,他们顽强的意志,相机而断以及相关的知识,为他们的成功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但其敏锐的洞察力、高层次的思维创新能力才是他们创业成功的最重要的智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