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拼命要在大城市发展,巴菲特在大城市待过之后,却选择回到他的老家,美国中部农业大州内布拉斯加州只有40万人口的奥马哈。他说:“我曾经在纽约和华盛顿居住过,但纽约的交通拥挤浪费太多时间了。我愿意坐上飞机飞上三个小时到纽约和洛杉矶享受大都市的繁华,但我可不愿意住在那里天天受罪。”
巴菲特发现,生活在快乐老家,尽管是小城市,对身体更好,对投资也更好:“我想奥马哈是一个让人心智正常的地方。当我过去在纽约工作的时候,我常常感觉这个城市一直总是有太多的外部刺激不断在冲击我的内心,我就会分泌太多的肾上腺激素而过度兴奋,就会对这些外部刺激作出反应。过不了多久就可能会导致我做出疯狂的举动。而在安静的奥马哈,要冷静地思考就容易得多了。”
此外巴菲特还说,与你并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就像“为了钱和你不爱的人结婚”一样:“我认为,为了钱和你不爱的人结婚,这样过一辈子,绝对是发疯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但你已经相当富有了,还这样做,绝对是一个大傻瓜。”
巴菲特发现,工作时寻找合作伙伴要找你喜欢的人,才能让你更快乐。巴菲特还发现,投资时寻找你喜欢的管理人,才会让你的投资业绩更好。
巴菲特多年的投资经验使他坚信,只有选择那些他喜欢、信任和敬佩的经理人管理的优秀企业,他才有机会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在又犯了其他错误之后,我最终学会了只与我喜欢、信任而且敬佩的人合作。正像我以前说过的那样,这个原则本身并不能确保成功:二流的纺织厂或百货店并不会仅仅因为它的经理像你愿意以女相许的那样优秀就一定会生意兴隆。但是,一位企业所有者——或投资者——如果尽量与那些经济特征优良的企业中具有如此优秀品质的经理人合作,肯定能成就伟业。相反的,我们绝不希望与那些根本不具备值得我们敬佩的优良品质的经理为伍,无论他们的企业发展前景多么具有吸引力。与一个品质恶劣的家伙为伍,我们从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生活越简单越好
巴菲特是力主简单从事、保持头脑清醒的典范——或许他就是这方面的天才。崇尚理性和坚持根据常理判断事物是他的指路明灯。比如,他看中可口可乐的理由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全世界的人都会口渴,而历史经验证明,人们一旦喝上了它,就会欲罢不能。
他喜欢用简单的语言来分析复杂的事物。对于自己的工作——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投资行为,他用几个字来形容:“分派资金。”当然,他还是要用一句话来解释这几个字:“我的工作就是要与什么人一起,以什么样的价格,投资什么样的企业。”和大家常提到的分散风险、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一样,巴菲特喜欢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当然那只篮子必须是他所熟悉的。他喜欢下大注。他的投资行为有点像种树,他有的是耐心等着一大片树开花结果。
和当代另一位投资大师比德·林奇喜欢在华尔街和形形色色的客户打交道相比,巴菲特的日子显得太寂静。他一生都住在美国中部的一个不太著名的城市——奥马哈,那是一个以牛排和玉米、和平与安静构筑的城市。但即使在这里,巴菲特也不愿走进公众视野,而是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思考和阅读上。
“我阅读。基本上就是这么回事。”巴菲特总爱说,“我们喜欢以合理的价格收购一流的企业。”虽然巴菲特一生收购了很多企业,包括《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大企业,但都是在双方自愿互利的前提下进行收购的,他的原则是不威胁人,决不参与有敌意的收购。
他把投资看成是打篮球时的投篮,而且是篮下单手跳投,打板入篮。他把钱投入到他认为靠得住的地方,然后就捂在手里,经过熊市和牛市。“我要把它们捂在手里。”巴菲特的话听起来轻描淡写。
从外表看,巴菲特就像一个心不在焉的教授,蓬乱的头发,浓浓的眉毛,起皱的衣服,说起话来很认真,又充满幽默。虽然早已积累了亿万财富,但对物质本身却不太看重。他说:“我对物质方面的要求不太强烈,我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在巴菲特看来,简单的生活包括:不注重外表,不需要每天把头发梳理得很整齐,不穿熨烫得很整齐的衣服,如果需要打领带的话,也不一定非得和西装配套。
巴菲特似乎不受任何诱惑的影响,他在饮食方面也不太讲究。他不抽烟,也不喝酒,除了他特别钟爱的廉价的樱桃可乐外,很少再喝其他的饮料。他不常参加社交聚会,也极力回避上高档饭店,平日就在奥马哈一家普通的牛排屋就餐。他的饮食习惯是这样的:要一瓶樱桃可乐开开胃,然后用牛排和汉堡包充饥,根本不在乎人们害怕的胆固醇,而身体又出奇的健康。
他的一条人生哲理是:与其事后设法摆脱困境,不如事先避开困境。他喜欢把事情搞得简单些,是因为不想让太多的生活琐事分他的心,使自己能集中精力来思考问题,如果能住的离办公室近些,何乐而不为?如果牛排店里的汉堡包和牛排能满足食欲,何必到其他店里找饭吃?
他的另一条人生哲理是:事情要亲自去做。一次,他开车去参加本公司的一个年会,开完会后,他刚想坐进自己的汽车,一位女股东手里拿着一叠文件向他走来,希望他能看看这份文件。他回答说他会的。接着,她又问他是否需要把这份文件寄给他。“不必了,你现在就可以交给我,我回办公室就可以读了。”他收下这些文件,钻进车里,回办公室读文件去了。
不崇尚奢华生活的巴菲特,情绪上十分平和,好像没什么事能让他大喜大悲,也没什么事能让他生气。他对事情均能理性对待,他觉得可行的事,回答通常是:“对,应该。”对他不喜欢的事,回答是:“我们不需要干那种事情。”
巴菲特的精力大都花在了对事物的潜心研究上,而且会以积极和诙谐的方式做出回答。他常常开一些贬低自己的玩笑,比如说:“瞧,你们的董事长又犯了一个错误。”有时候,他会传播一些类似的故事,比如说,他研究饮料工业长达50年,最后发现该工业的两大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都干得不错。
巴菲特喜欢和周围的人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来增添生活中的乐趣。有一次,他和唯一的女儿签了一个“君子协定”,当时他女儿结婚不久,巴菲特告诉女儿,她可以在30天之内疯狂购物,而不必担心买单的问题,因为钱由老爸来出。但他们的约定有个附加条件,她必须保证第二年的体重不再增加。他女儿最后依靠技术性手段赢得了这笔交易,因为在他们的约定中,有一条是这样的,如果她怀孕的话,那个附加条件就可以作废。表面上是女儿赢了,可巴菲特更高兴,他得了个外孙,使他在工作之余,生活得更充实。
巴菲特喜欢运动,他身体力行的运动包括网球、高尔夫球和手球,还有一项运动让他很痴迷,那就是橄榄球。他是所在州——内布拉斯加州球队的铁杆球迷,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现场给球队加油。有了这样一位重量级的球迷,球队老板也高兴,甚至把球队的1号球服送给巴菲特当纪念。巴菲特还是个桥牌高手,如果约好了的话,他会和盖茨在网上打桥牌。他对记者说:“我常常说要我去坐牢我也不在乎,只要牢房里有三个会打桥牌的牢友就行了。”
巴菲特还有一项爱好,就是演出,当然属于玩票性质。有一次在迪斯尼公司的年会上,巴菲特穿上米奇的服装欢迎来宾,当大家知道那个把自己打扮成米奇的人就是巴菲特时,都觉得很有意思。1988年,巴菲特在美国广播公司推出的一出肥皂剧《爱》中曾扮演了一个没有一句台词的小角色——酒吧掌柜;1991年又在该公司的另一个肥皂剧《都是我的孩子》中扮演一位金融家,这次演出时间比上次多了许多,但也只有4分钟。虽然两次演出的报酬加起来还不到400美元,但已经足够让老巴高兴一阵子了。
在谈到投资时,巴菲特常常妙语连珠,对于热闹的华尔街,他这样说:“华尔街是唯一的一个人们乘着劳斯莱斯汽车向那些乘地铁的人讨教的地方。”而对于商学院这类教人们如何赚钱的组织,巴菲特的评价也高不到哪儿去:“商学院更喜欢复杂的行为而不是简单的行为,而简单的行为更有效。”
不要让财富拉开了亲情的距离
家是最好的港湾,而亲情是家的最终含义。当我们步入垂暮之年,纵使拥有再多的财富,那也难抵亲人的一点关爱和照顾。
在外人看来,巴菲特是个富可敌国的大富豪,也是一个毫不吝啬的大慈善家,他能把自己所有的财富都捐给穷人。可是,对于子女,巴菲特却出奇的吝啬,他的许多做法,曾让他的三个孩子感到痛心和失望,加上他和妻子在婚姻上的矛盾,使得几个子女从小到大都对他抱有成见。其中,大女儿苏茜对他的意见最大。失望透顶的苏茜曾直言不讳地对媒体说:“我很理解父亲这样做的道理。但是,既然我们都已长大成人,他可以放宽政策了,有时候,我们也很需要钱。前几年,我家的房子损坏,向爸爸借3万美元修整房屋,却遭到他的拒绝,最后还是弟弟霍华德借给了我……”对父亲的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在苏茜上学的时候,当有同学问她,你的爸爸是做什么职业的时候,她就说:我父亲是个证券分析师。但孩子们都嘲笑她说:“证券分析师?是检修报警系统的吧。”因为身为证券分析师的女儿,她的口袋里从来没有超过两美元的零花钱,而这还是母亲偷偷塞给她的。从小到大,苏茜几乎从来没有因为父亲而自豪过,这让她感到无比沮丧。
相似的情形在两个弟弟那里也经常发生。巴菲特曾给大儿子霍华德买下了一座农场交由其经营,而霍华德必须按期缴纳租金,否则立即收回,这对于当时退学不久的霍华德来说,艰难可想而知。小儿子彼得在接受《洛杉矶时报》的记者采访时也披露了自己对父亲的不满,他说:“我爸爸说金钱对他来讲并:不重要,但是,事实上,金钱对他很重要,这并不是因为他需要用钱来买什么,而是因为金钱使他成为了赢家。爸爸的金钱观对我影响很大。有一次,我想搬家,去向爸爸借点钱。谁知,爸爸却告诉我,‘我想使我们之间的关系保持纯洁,父子关系一旦涉及金钱,就会变得复杂起来。’之后,我再也没有找父亲借过钱。哪怕我长大成人之后,有了自己钟爱的音乐事业和广告公司,在需要资金周转的时候,我宁愿去银行贷款,也不向爸爸借一分钱。当然,我也从还贷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这也许正是爸爸想让我明白的,但我并不觉得应该感激他。”
的确,巴菲特对子女的金钱教育出发点是好的,效果也是非常理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对于他们之间的亲情产生了一定的伤害。
这种伤害的出现让巴菲特感到十分忧虑。子女对自己的失望也使他深深地感到自责。他认真地反省了自己,并开始把家庭、子女都装进自己的心里,努力经营亲情,他每年都会将孩子成长的点滴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累积至今共有30多本。而随着巴菲特对亲情的补偿与经营,他与子女的关系也逐渐趋于缓和,女儿苏茜甚至还亲自为巴菲特主持了第二次婚礼,由此可见,她对父亲的关心。
通过巴菲特在亲情上遭遇的挫折,我们应该认识到,拥有金钱不等于拥有亲情,亲情是需要经营的,就像经营一份事业,也是需要用心付出的。
尽量扩大阅读量
“没有大量的阅读,你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投资者。”在2008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一个17岁的小伙子问巴菲特:如何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者?巴菲特的回答非常简单:“读一切可读之物。”
巴菲特的回答并非信口拈来,而是多年受益于阅读所给出的自然而然的答案,巴菲特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他自称10岁时就把奥马哈市图书馆所有关于投资的书读完了。日常生活中,巴菲特最爱看的是《华尔街日报》,为了能准时阅读这份报纸,他一度跟奥马哈邮局说好,每天半夜印好,先放一份在他窗台上,他有时会半夜等待看第二天早晨的报纸。此外,他还喜欢阅读一些自己欣赏的市场观察人士对于股市和债市的评论。但最有趣的是他还读大量的行业报刊,包括《美国银行家》、《主编与发行人》、《广播》、《饮料文摘》、《今日家具》、《贝斯特之财险》、《寿险评论》、《哥伦比亚新闻业评论》、《纽约观察家》和《纽约客》。
巴菲特曾经说过:“我的工作就是阅读。”而阅读也确实为他带来了投资机遇。2002至2003年,他就是通过阅读年报选中了中石油,并通过调研确认了自己的判断,从而入股。
巴菲特每天会花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企业的业绩报告。在发现感兴趣的公司后,会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和资料,并且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年报后面隐藏的真相。
他把自己的投资归纳为阅读和调研的结合。首先选择自己了解的产品,然后找到相关公司的大量年报,及10年间所有关于这家公司的报道,深入钻研,沉浸其中。在读完这些材料之后,他会四处奔走,对这家公司的雇员、竞争对手进行访谈,就像记者采访一样。最后他把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像故事一样写出来,以便验证自己的思路。
对于巴菲特的阅读习惯,投资伙伴芒格深表赞同,他说:“没有大量的阅读,你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投资者。”
那么,作为我们普通人,应该怎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你要舍得投入时间。忙不是借口!如果世界上最富的人都能每天花两个小时来阅读,你怎么就不能抽出时间呢?合理安排一下每天的行程,把一些工作授权,少看点电视,都可以帮你节省出整块的阅读时间。总之,忙得没有时间阅读的人,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好的投资者。
其次,要选择有价值的读物。比如,对于从事投资的人士来说,企业年报是免不了的功课。其他的商业财经人士,可以选择比较严肃的财经媒体,如英文的《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和中文的《21世纪财经报报道》、《经济观察报》等报刊。这几个报刊都是由精通金融、经济的编辑团队出版,并各有所长,结合在一起会成为非常好的阅读组合。
其三,要训练自己的阅读速度。试想,如果巴菲特读完一份《金融时报》需要一天的时间,那他还哪有时间干别的呢?研究人员还发现,阅读速度越快的人,对信息的理解反而越好。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发现一些学生学习进度特别快,考试成绩却比别人高出一大截,也间接验证了这个道理。对于有志于从阅读中提升投资水平的人来说,你要做的就是在提高理解率的同时尽量提升阅读速度。
慎重对待自己的婚姻
巴菲特在婚姻生活上遭遇过人生最大的失败,所以对于婚姻,他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是,跟什么人结婚。在选择未来伴侣这件事上,如果你真的选错了,将让你损失很多。而且这个损失,不仅仅是金钱上的。”
婚姻虽无爱不可,但爱却不是万能的。在婚姻这道菜上须爱情加智慧,才能品出其美味。
不论男女,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因为爱才选择与自己的伴侣在一起,但是爱并不是幸福唯一的保障。在选择伴侣时,不可只把目光盯在爱上,除了爱还有很多东西值得你去注意。
当要选择一个人做终身伴侣时,谁都不想作错误的选择,然而当离婚率高达百分之五十时,那是因为还是有很多人在选择伴侣时犯了严重的错误。当你问很多订婚的一脸幸福的人为什么要结婚时,他或她一定会回答说:“我们相爱啊!”这是很多年轻人在约会阶段最容易犯的第一个错误。聪明的人会明白,选择终身伴侣绝对不可只以爱为基础,这也许听起来不太正确,但其中有深奥的道理存在,也关系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爱,不是结婚的唯一因素,但它是一个美好婚姻的基础,为了得到幸福,你需要更多。如果你有心要寻找并拥有一个终身的伴侣,这里有五个问题要弄清楚。
问题一:你们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吗?
你结婚后将和一个人共同生活几十年,那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你们计划如何度过这段时间呢?一起吃饭跑步?你必须和他分享更深更有意义的事情,你们必须有共同的生活目标。
问题二:和这个人分享你的感觉与思想时,觉得安全吗?
这个问题和你们关系的品质有关,“觉得安全”意思是说你能开诚布公地和这个人沟通吗?良好的沟通基础是信任,你会不会因为表达自己的感觉与思想而遭到处罚或伤害?有人对一个“会凌虐人的人”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某个你害怕对他表达感觉与思想的人。对自己诚实点!确定你要结婚的对象是你在情感上觉得很安全的。
问题三:他是个值得敬佩,很特别的人吗?
“好人”,就是力争上游并做正确事的人。所以问问你的他:他如何利用他的时间?他是个“唯物主义者”吗?通常一个唯物主义者不会将改善品格列为第一优先的。这个世界有种人只是寻求舒适生活,他会把个人的享受摆在第一位。在与他走上红地毯以前,你必须要知道这点。
问题四:他如何对待其他人?
促进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给予的能力,给予是使他人快乐的能力。看看这个人是否很喜欢给予?想想看他对那些他不需要对他们好的人,例如:侍者,公车司机,清洁工等是怎样的情形?他如何对待父母和兄弟姐妹?他懂得感激吗?如果他对那个给他所有东西的人都不懂得感激,不要期望他会感激你。你可以很确定如果他对别人不好,对你也不会好的。
问题五:婚后你希望改变这个人?
有太多人犯了这个错误,就是希望在婚后“改善”他的配偶。你可能希望某人在婚后改变,如果你无法完全接受他现在的样子,你就还没有准备好要结婚。总的来说,约会阶段不应该是困难危险的,但千万不可一时冲动感情用事,以免误了自己的终身幸福。
要有自己的爱好
一个人没有爱好,生活会单调、枯燥、乏味;一个人有了正当的爱好,会终生受益不尽,其乐融融。爱好,不仅能丰富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更能陶冶人的情操,让人活得快乐,舒畅,多姿多彩。
虽然巴菲特说他把投资当做一项娱乐来做,但他的生活中显然并不是只有投资。在工作之余,朋友、家庭和桥牌成了巴菲特业余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每隔一年,他就会组织巴菲特社团的成员聚会,这些人都是他的老友兼密友。
闲暇时间,除了打网球、高尔夫球和手球式墙球外,巴菲特的业余爱好还包括绘画,但是桥牌是巴菲特最痴迷的爱好,这个爱好在巴菲特的生命里已经存在50年。“桥牌比鸡尾酒会更有趣”,他喜欢这样说。
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巴菲特的牌技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他对这项游戏是如此的痴迷,以至于说出这样的话:打桥牌时,我心无旁骛。我总是说如果能在监狱里找到三个会打桥牌的狱友,我并不介意坐牢。
在1993年~1995年间,以巴菲特为队长的企业桥牌队,在业余桥牌比赛中,连续3年打败了美国国会的桥牌代表队。
巴菲特的桥牌教练——沙伦·奥斯伯格是一位曾两度夺得世界冠军的国际桥牌大师。1993年的一天,巴菲特正在和好友乔治·吉莱斯皮打牌时,遇到了卡罗尔·卢米斯,和她在一起的正是两届世界桥牌赛冠军沙伦·奥斯伯格。
奥斯伯格似乎就是那种专为一种运动而生的人,大学时代,她就开始痴迷于玩桥牌,在成为职业桥牌选手前,她从事电脑程序员的工作。认识巴菲特时,她在美国富国银行工作,主管公司最新开发的互联网业务。作为两届桥牌世界冠军的她,当时大概40多岁,是一位娇小可爱的金发女郎。
巴菲特对电脑一直比较排斥,不管作为好友、靠电脑起家的比尔·盖茨如何劝他,说尽电脑的好处,巴菲特都没有接受这个“新兴”事物。而奥斯伯格却让巴菲特改变了对电脑的看法。她认为巴菲特需要添置一台电脑,就这件事,两个人争论了几个月的时间。最后,还是巴菲特妥协了,奥斯伯格说:“我们从内布拉斯加州的家具城里买了一台电脑,并安装在他的房间内。我们一周之内要玩几个晚上。他确实喜欢打桥牌。”
就这样,桥牌和奥斯伯格完成了甚至连比尔·盖茨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巴菲特终于走进了电脑与互联网时代。从那以后,巴菲特对电脑非常喜欢,甚至到了着迷的地步。他现在经常到互联网上去冲浪,此外,他还通过电脑发送、接收电子邮件信息,查看公司报表等。他现在电脑水平很高,他从亚马逊公司购买了很多有关电脑方面的书。
巴菲特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在桥牌游戏中的网名“T型骨头”(tbone),奥斯伯格在网上则使用“莎洛诺”(sharono)的名字,一周中有4~5个晚上,巴菲特会同奥斯伯格还有其他的桥牌爱好者通过互联网来切磋牌技。
某个星期六的早晨,巴菲特打电话给奥斯伯格,邀请她一起联网打桥牌。“T型骨头”和“莎洛诺”在电脑空间寻找伙伴时,遇到了几位来自以色列声称认识“莎洛诺”的人。他们解释说,他们是以色列国家桥牌队的队员,为参加世界冠军比赛在网上练习。“T型骨头”和“莎洛诺”与他们一起玩了起来。“我们输了,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奥斯伯格回忆说。她和巴菲特还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像欧洲和南美洲的其他一些牌友。
巴菲特还曾经和奥斯伯格一起参加了世界桥牌锦标赛的男女混合双打项目。他的水平自然不能和专业选手相比,但是巴菲特表现得异常专注,他可以沉重冷静地面对对手,就好像是在自己家里打牌一样。赛场上的他坐在桌边,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似乎屋子里根本没有其他人的存在。
最终巴菲特的专注弥补了他在技术上的不足,两人竟然奇迹般地打进了最后的决赛,这样的结果让奥斯伯格都感到吃惊不已,虽然她对自己的桥牌技术很自信。
不过,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巴菲特和奥斯伯格已经连续打了一天半的比赛了,巴菲特处于一种极度疲倦和痛苦的状态中。而他唯一的休息时间仅仅只有一个小时,还要跑出去到处寻找汉堡包吃。他看起来像是刚跑完一场马拉松。决赛之前,巴菲特决定放弃,他对奥斯伯格说:“我想,我无法完成比赛了,我要退出!”
他们成为第一对取得决赛资格后退赛的选手,而且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这次退赛并不表示巴菲特怕输,这恰好符合他在生活中的个性,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绝不去强求什么。
谈到桥牌与股票的关系时,巴菲特说:“这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式。因为每隔10分钟,你就要重新审视一下局势……在股票市场上的决策不是基于市场上的局势,而是基于你认为你合理的事情……桥牌就好像是在权衡赢利或损失的比率。你每时每刻都在做着这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