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始终保持理智
巴菲特认为,不以涨狂,不以跌惧,注重长期价值分析判断,让理性成熟的投资理念而非人性欲望的贪婪恐惧来控制你的情绪,杜绝一切非理智的买卖冲动,你的投资理财就将会拥有一个美好而又稳健的未来。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的一员黑人勇将,他与元老的美丽女儿苔丝狄蒙娜真心相爱并顶着巨大压力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狡诈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精心设计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完全失去理智,他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下拔剑自刎殉情。
“冲动是魔鬼”,战功显赫、智勇兼备的将军奥赛罗在情绪失控之下,让冲动战胜了理智,犯下了不可挽回的过错,一个英雄美人的爱情故事以彻底的悲剧收场。
对于投资理财而言,情绪的控制同样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投资者的情绪容易被市场走势所鼓舞或冲击,当本能的从众心理使投资者被市场所控制时,即使最坚定的投资者也会突然改变,作出非理性的选择。此时理性让位于情绪,头脑让位于本能,坚定让位于易变。这种被情绪绑架的投资,会让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曾说过:“无法控制情绪的人不会从投资中获利。”作为1929年大崩盘和经济危机的亲历者,格雷厄姆深谙情绪对投资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他的这句话可谓至理名言。
难以把握好自己情绪的投资者总是会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冲动,或无视于风险激情追涨,或绝望于机会悲情杀跌,最终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奥赛罗的情绪悲剧在投资理财中不断被重复上演。
作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应始终保持一种平静心态,不要被市场情绪所误导,不要让非理性情绪影响我们的每一次思考和行动,坚持用理性思维分析各种机会和风险,理性投资,获取自己所能理解和把握的收益。
巴菲特就非常崇尚理性的投资观念,在具体的投资实践中,他时刻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理性的分析,这是他在多次股灾中屹立不倒的两大法宝,也是他在机会来临时资本迅速增值的两大利器。
在巴菲特的眼中,对于一个成功投资者而言,他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寻常的经济眼光或是内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在作出投资决策时的正确思考模式,以及拥有避免情绪破坏理性的能力。
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巴菲特虽然也会犯错,也会失败,但这些往往让他变得更加强大。
2008年是巴菲特投资最失败的一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09年2月28日公布的年报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投资收益骤降96%!
也就在2009年2月28日,巴菲特发布了其著名的《致股东的信》。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巴菲特对2008年失败投资的反思,这种反思体现了巴菲特对自己失败的正视与坦诚,值得投资者细细品味。
“44年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账面价值已从19美元涨至70530美元,年增长率达20.3%。但是,2008年是44年来最糟糕的一年,对伯克希尔的账面价值和标准普尔500指数来说都是。对于公司和市政债券、房地产和初级产品而言,这也是极具破坏性的一年。这一年,我在投资方面干了不少蠢事。我至少犯了一个重大错误,还有一些错误不那么严重,但也造成了不良后果……此外,我还犯了一些疏忽大意的错,当新情况出现时,我本应反省自己的想法、迅速采取行动,但我却束手不前……”
事实上,对失败的反思向来是巴菲特投资习惯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他的这一习惯使自己能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从而达到一种其他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巴菲特曾仔细地分析了自己的数十桩交易,并且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多投资都失败了?”这种反省极其痛苦,但效果很明显:从此以后,巴菲特平均每年的收益超过大盘8.4个百分点。
据统计,巴菲特历年来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会上总共承认作出七大错误的投资决策。
这七大错误投资是:
一、太快卖出。巴菲特虽然信奉长期持有的投资观念,可实践中却并不总是如此。1964年,巴菲特以1300万美元买下当时陷入丑闻的美国运通5%股权,后来以2000万美元卖出,若他肯坚持到今天,他的美国运通股票价值将高达20亿美元。
二、投资不具备长期持久性竞争优势的企业。1965年他买下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然而因为来自海外竞争压力庞大,20年后,无望的巴菲特不得不将纺织厂廉价出售。可以说,接手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既是巴菲特走向成功的起点,同时也使巴菲特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华尔街日报》后来报道说:“这是少数让巴菲特赔钱的生意之一。”
三、投资不景气的产业。巴菲特1989年以3.58亿美元投资美国航空公司优先股,然而随着航空业行业状况一路下滑,他的投资没有取得预期的受益,反而赔进去不少。那段时间,他为这项失败的投资懊恼不已。当有人问他对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的看法,他回答应该有人把他们打下来。
四、以股票代替现金进行投资。1993年巴菲特以1.2亿美元买下制鞋公司Dexter,不过他是以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来代替现金,而随着该公司股价上涨,如今他购买这家制鞋公司的股票价值20亿美元。
五、虽然看到投资价值,却没有行动。巴菲特承认他虽然看好零售业前景,却没有加码投资沃尔玛。这一错误使得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平均一年少赚80亿美元。
六、在金融衍生品方面投资的失败。巴菲特一度热衷于投资金融衍生品,可结果却让他大跌跟头,最后不得不选择退出。数据显示,在2005年继续努力退出金融衍生业务的过程中,伯克希尔公司的税前损失是1.04亿美元。自从涉足金融衍生品方面以来,伯克希尔的累计损失高达4.04亿美元。
七、盲目买进。2009年,在主席致股东报告中,巴菲特坦言于2008年犯了不少错误,蠢事之最是在油价接近历史高位时买入大量康菲石油股份,而没预期油价会大跌。该投资失利令伯克希尔公司损失数十亿美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纵横投资市场50多年,战果辉煌的投资大师巴菲特,也不能避免失败。但巴菲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不掩饰自己的错误,且告诫人们从中反思,以汲取经验教训。他总结出三点是值得注意的经验教训:一是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高举价值投资的旗帜,尽量不投机或少投机,抵制投机带来的诱惑;二是投资金融衍生品要谨慎,应当看到其投机性所带来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三是当断不断,必有后患,一旦发现投资失误,要断臂求生,舍车保帅,立即止损,切勿优柔寡断,将小错酿成大错。
与普通投资者相比,巴菲特所经受的失败和磨难也许更加沉痛,而其所面对的未来压力无疑更为沉重。可贵的是,巴菲特虽然犯错,但他的错误是值得的。善于从失败中反思的习惯让他经过失败的洗礼后变得更加坚强和智慧,而这也正是巴菲特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另一大因素。
在诱惑面前要保持清醒
目前,市面上有关巴菲特的书数不胜数,人们都在力图破解这位股神的财富神话。但正像巴菲特自己说的那样,他所谓的投资秘诀就是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掘资本市场真实的价值,尤其是分析一个企业和行业未来长期的发展前景。巴菲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纵观他几十年来的投资组合,从早期的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到通用动力以及中国石油,重心几乎都放在人人皆知的蓝筹股上,并没有剑走偏锋、惊心动魄的传奇。几乎每个人都想从巴菲特那里学到赚钱的智慧,但我们需要向巴菲特学习的远不止是这些,还有他如何看待起起落落的世界。关于他的成功秘诀,他的儿子彼特的一句话说得更简洁,那就是巴菲特从来都没有受过外界的影响和诱惑,只是在不停地阅读和思考。
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决心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面对诱惑时的抉择,但事实上很少有人做到这一点。就拿年轻的上班族来说,他们并没有一般人想得那么单纯。生活中、工作上如果遇到什么杂难问题,面对各种的诱惑,他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背叛自我的信条,去做一些不想做的事。
有个人特别羡慕别人骑马,他非常渴望有匹自己的马。他觉得骑马真潇洒,用脚走路真是太麻烦太没意思了。别人告诉他,要想得到马,必须用你的双腿来交换。这个人听了,立即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双腿。于是,他得到了一匹马。这个骑上马的人真是太高兴了,马的奔驰带给他一种飞翔的梦一般的感觉。但是,他渐渐地发现,人不能总骑在马背上。当他下马时,才发现他今后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富贵人家,有一天,全家都非常疼爱的小孙子的手居然卡在了花瓶里。家人试过了各种方法,就是无法把小孙子的手取出来。最后,为了不伤孙子的手,爷爷只好忍痛割爱,敲碎了那只昂贵的花瓶。此时家人才发现,原来小孙子的手里紧紧地握着一块糖,就是这块糖,使爷爷赔上了那只价值非凡的花瓶。
生活中,与抓住机遇同样重要的是远离诱惑。诱惑会蒙蔽我们的眼睛,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没有人愿意为了骑马而献出自己的双腿,也不会有人愿意为了得到一块糖而失去一只昂贵的花瓶,可当诱惑突然而至的时候,总有人经不住考验,所以悲剧总在一幕幕地上演。
就拿身处职场的人来说吧,有些人就是因为拒绝不了诱惑而失去宝贵的机遇。
一家大公司高薪招聘老总的小车司机,应征者络绎不绝。最后,董事会经过商议,敲定了三位外型优秀、谈吐不凡、具有丰富驾驶经验的应征者作为人选。
最后一天,三个应征者同时来到这家公司,董事会只给这三人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在悬崖边上有一块金子,你如何做到把金子拿到而又恰好不掉入悬崖?”
“我会在离悬崖3米的地方把车子停下来,然后去把金子拣回来。”第一位应征者如是回答。
“我会在离悬崖只有半米的地方巧妙地把车停下来,然后拿着金子就走。”驾龄最久的第二位应征者坚定而自信地回答。
第三位应征者略加思索,便略带羞涩地笑着说:“金子啊,我还是不要了,我要尽力地离开悬崖,离得越远越好。”
这家公司最后录取的是第三位应征者。
故事情节很简单,结果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一个看到金灿灿的金子无动于衷甚至后退的人却在应聘中笑到最后。他傻吗?他一点也不傻,面对金子或者是面对诱惑,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命,因为他知道,离悬崖越近,他的生命受到的威胁就越大,用生命做赌注去拿相比而言显得微不足道的金子是不值得的。所以他选择了远离悬崖,选择了放弃,纵使那闪亮的东西充满着诱惑,散发着光芒,他毅然选择驾车离开悬崖,愈开愈远。
第三个应聘者不失为一名智者,而相对而言,前两者可以称之谓“亡命徒”了,听到悬崖边有金子,只想着往前冲,根本没有想到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人有时候要学会放弃,懂得如何拒绝诱惑,有时候放弃也许是一种良策,因为放弃,你可能赢得更多收获。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坚决反对冒险,而是说冒险一定要有尺度,如果砝码是自己的生命或者别的对自己来说极其宝贵的东西,那就一定不能轻易冒险。
拒绝诱惑,要有勇于说“不”的能力。“船”动,“风”动,要保持自己的心不动才是根本。面对外界的诱惑,要耐住寂寞,增强抗力,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一方面要增强自己的鉴别能力,有些诱惑是不能“碰”的,因为它是烫手的“山芋”,碰上它会对你祸害万千,即使它是“金山”或是“银海”,不属于你的东西千万不要碰,因为你一旦触摸到它,就上了它的“贼”船走上了不归路,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另一方面拒绝诱惑,要讲原则性,要有豁达的心态,要守得住自己的一方净土,唯有如此,你才能抵住诱惑的进攻。诱惑与灾难是一对孪生兄弟,得失是共存的,拒绝它需要你有敏锐的嗅觉,面对诱惑,你应先意识到它扑面而来的危险,你要揣摩一下你可能的得失,加以分析,为了诱惑而不顾一切,你值得这样做吗?
拒绝诱惑不能只停留在口头,面对前行的路上可能出现的诸多诱惑,面对巨大的诱惑力和“好处”,你是昂首大步迈向它,是一步一回头地看它,还是义无反顾地撤退呢?扪心试问,如果遇到此类问题,您会如何选择呢?
个性和魅力能保证成功
巴菲特之所以成为“股神”,其实不但是因为作为一个股票经纪人和资本运营者的优秀业绩,更在于他本身那种优秀的个性魅力。
个性就是风格,就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一个成功的人,他必然发挥了自己的优点。作为一个投资人,当然也不例外,事实恰恰是,当他完全地了解了自己的个性,并应对环境因素,找到了一条能调和各方面矛盾的和谐之路时,他往往也就离投资成功不远了。
巴菲特无疑是一位极富个性的股票投资人,他的投资哲学和操作特点具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这种个性化的投资理念与方法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在才智、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个人魅力。
好学不倦,高徒出自名师
大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不是我伟大,而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确,站在巨人的肩上,更容易让一个人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获取最大程度的成功。巴菲特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他选择素有“华尔街教父”之称的格雷厄姆和另一位影响深远的投资大师费雪作为自己的导师,并将他们的投资思想的精华彻底吸收,再将之用于投资实践中,接下来的故事,自然便是水到渠成的“股神”传奇。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恩师格雷厄姆和费雪开发出的投资理念,巴菲特或许同样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但绝不会成为独一无二的“华尔街股神”。巴菲特曾承认:“自己的投资策略有85%来自格雷厄姆,15%来自费雪。”格雷厄姆给予了巴菲特的思考基础,即安全边际,并且协助巴菲特学习并掌握自己的情绪,理性地面对股市涨涨跌跌,抓住机遇从中获利;费雪给了巴菲特最新的、可行的方法学,使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较好的长期投资,获取更加丰厚的利润。
拒绝诱惑,耐得住寂寞
某种诱惑能满足你当前的需要,但会妨碍达到更大的成功。在一粒芝麻与一个西瓜之间,你一定明白什么是明智的选择。如果某种诱惑能满足你当前的需要,却会妨碍达到更大的成功,那就请你屏神静气,站稳立场,耐得住寂寞。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
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4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当这些孩子上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异。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明,那些在4岁时能以坚忍换得第二颗软糖的孩子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210分。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巴菲特无疑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否则,他也就无法奉行所谓的长期投资策略。要知道,不管涨跌,常年如一日持有一种或几种股票,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股票市场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是少之又少。
巴菲特之所以能赚钱,就在于把耐得住寂寞做到了最巅峰。一般来说,在估算出股票真实价值后,巴菲特一定等到股市大跌、这家公司股价大跌才会进场。而且他非常务实,从来不相信神话,从来不相信高科技。这里所谓高科技是金融方面的高科技,比如说对冲基金,比如说IT互联网,他统统不信。他只相信可口可乐,他只相信通用电气。因为这些传统的公司用数学模型来算是最准确的,这种数学模型是算不了高科技的,算不了投资银行的,甚至算不了对冲基金,只能算传统行业,因此他一生都把他的钱投资在传统行业中。
巴菲特具有超人的耐心与执著,但同时也具有当机立断的另一面。在2008金融海啸袭来时,著名雷曼兄弟公司向巴菲特求援,他不为所动,但当高盛把电话打过来,正喝着樱桃可乐的巴菲特只用了一刻钟就敲定了5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知足常乐,平稳获利
在投资心态上,巴菲特奉行的法则是知足常乐,这种心态使巴菲特长期以来在投资操作上始终是不急不躁,沉着冷静。也正因为这样,他的投资目光总是比别人更加宽厚深远,不管市场多么扑朔迷离,他总能镇定自若,在普通投资人因恐惧而处于慌乱之际,抓住最难得、最宝贵的投资机遇。
谈起巴菲特在股票市场上的成功,很多人钦佩至极,推祟有加。但是如果我们奉劝投资者,把每年的投资收益率定在20%~30%,他们中的许多人恐怕会不以为然:这个目标太过于保守了!但有谁知道,1965年以来,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投资公司年收益率只有23.8%!确实,对于那些希望一夜暴富的投资者来讲,23.8%的年收益率实在太低了。但是正是每年这23.8%的收益率把巴菲特一步步推向了成功的顶峰。
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假定,假定一位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从现在开始能够每年存下1.4万元。如此持续40年,如果他每年存下的钱都投资到股票和房地产上,并获得每年平均20%的投资收益率,那么40年后,他能累积多少财富?
一般人猜的金额,多落在200万到800万之间,最多的也不超过1000万。然而依照财务学计算复利公式,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0281亿,一个众人不敢想象的数字。
事实上,也正是这个复利的巨大威力,使巴菲特逐年累积财富高达几百亿美元。
而要利用好复利,平稳获取巨额财富,没有巴菲特那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自信是成功的资本
“大石拦路,勇者视为进步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在巴菲特看来,只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树立必胜的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成功,成功者无不是如此。
“自信的力量无穷”这一句名言,大多数人都听过、都记在心里,包括许多生意人在内。但是,真正体味了个中奥妙、走向成功的,却是少数人。
那么,创业者如何培养自信呢?首先最需要的是勇气。有了勇气,才能排除万难,一往无前。勇气来源于多个方面。因为有亲人、朋友的鼓励、支持,可以走出失败的阴影,恢复信心,从头再来;因为肩上有责任、众人有期盼,可以愈挫愈勇,屡败屡战;因为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可以重整旗鼓,大干一场……
如果你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任何活动,那么,你实际上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一旦你敢于探索那些陌生的领域,便有可能体验到人世间的种种乐趣。
巴菲特在许多方面与普通的人一样平常,唯一区别只不过是他充分相信自己能获取财富罢了。文艺复兴式人物施魏策尔曾经说过:“人类的一切都不会使我感到陌生。”人们可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打开心灵的窗口,进行那些自己一向认为力所不能及的活动;否则,就只会以同样的方式重复进行同样的活动,直到生命终结。而伟人之所以伟大,往往体现在其探索的品质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气上。
美国一家杂志曾经对经营有方、成绩显著的16家大企业的250名领导人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家的个人才干对于企业经营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250名管理者所共同具备的七个特征中的第一个,就是“在任何条件,即使企业面临严峻考验,都有必胜的坚定信念”。
遇到挫折后,必胜心的恢复和保持,来源于对自我的否定之否定。自信是对自我的肯定,失败是对自我的否定,必胜心则是对自我进行否定之否定之后才得以恢复和保持的,它是在经历失败的打击后,增强了挫折容忍力的基础上对自信的恢复。也只有完成对自我的辩证否定,才能恢复自信,并在更高水平上回归自我,才能恢复和保持必胜心。
恢复自信,坚信自己能战胜失败而获得成功,这需要作出艰辛的努力,要对自我进行辩证的否定。对自我的辩证否定,不是对自我过去的一切加以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在作了深刻的自我解剖的基础上肯定过去的自我的成绩、正确、优点,否定过去的自我的过失、错误、缺点;既热爱自我,又不迷恋于自我;既相信自我,又不固执己见;既解剖、批判自我,又不丧失自我,不自渐形秽、妄自菲薄;既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又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与所设定的目标的适应性,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调整,这是每一个有志于创业的青年人,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
成功需要知识的杠杆来撬动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知本时代”,知识就是撬动成功与财富的那个支点,对于年轻人来说,要想赢得成功,就需要在大脑里比别人装更多的知识:并且恰当地运用它。
众所周知,巴菲特的成功,得益于两位精神导师的相助,这两位精神导师一位是本杰明·格雷厄姆,另一个是菲力浦·费雪。
17岁时,巴菲特进入内布拉斯加州大学的企业管理系学习。当时有一本畅销书叫《聪明的投资人》,巴菲特读过这本书后,对书的作者格雷厄姆肃然起敬,他把此书当做珍宝。出于对格雷厄姆的崇拜,能师从格雷厄姆成为青年巴菲特最大的愿望。所以大学一毕业,他就只身奔赴纽约,进入格雷厄姆任教的哥伦比亚商学院,直接投到格雷厄姆教授的门下。
格雷厄姆投资理论的精髓,在于强调对一系列企业实质投资价值了解的重要性,并相信能通过数学方式正确地计算这种投资价值。这一理论对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当时格雷厄姆还兼任政府公务员保险公司的主席,这使巴菲特选修了保险业知识。后来,巴菲特又亲历了格雷厄姆关于“价值第一”这种理念的检验,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硕士学位后,他加盟格雷厄姆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跟恩师一起进行投资操作实践。
1956年,61岁的格雷厄姆退休,格雷厄姆——纽曼公司随之解散。巴菲特回到自己故乡,在亲友的支持下,7个人合伙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当时他的投资,是从100美元开始的。
从恩师投资的高回报率与较小风险这一点上,巴菲特领悟到了“品牌商誉价值”的重要性,他学会了从长远看问题的方法。1962年他们购买了正处于困难之中的哈撒韦纺织公司的股票,因为巴菲特认为该公司品牌商誉较好、发展潜力大。后来的实践证明,巴菲特的选择是正确的。1967年3月,巴菲特投资860万美元购买国家赔偿金公司和全国“火水”保险公司的股票。这一投资很快使巴菲特获得了巨大收益,合伙人都成了富豪。
1969年,巴菲特个人财产已经达到2500万美元。这一年他研读了费雪有关投资方面的著作,一下子又被费雪的一些精辟观点吸引住了。费雪投资理论的核心是“高风险的质化投资策略”,这实际上是更明确地强调品牌的“商誉价值”。他去拜访费雪,费雪很高兴地接待了巴菲特,并对他进行了谆谆教导。
费雪关于投资理念的力作《普通股和普遍的利润》一书,促使巴菲特拜他为师。费雪当然很乐意有这样的门生,就把自己呕心沥血研究出的股市投资的最新的、可行的方法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巴菲特,使巴菲特能够更好地、更准确地判断长期投资。
巴菲特说他投资生涯中85%像格雷厄姆,15%像费雪。格雷厄姆的研究领域以分析公司资料和年报见长,很少关心企业的类型及特质,而后者恰恰是费雪的方法学所关注的重点。巴菲特认为两位“精神父亲”的理论各有千秋。而他自己的高明之处,在于吸收了他们的精华并融入自己的投资实践之中,得到实践的检验。
知识的海洋从来都是深不可测,当你懂得一门技术,并引以为荣,便愈知道它深不见底。
有不少人,总是希望靠着运气寻找到若干个机会,藉此功成名就。当然,机会总会有的。当机会来临之时,我们便可以在众多竞争者中夺取机会,进而发展我们的事业。但机会是等它从天而降,还是凭借我们自身的努力、自身的表现去争取呢?纯粹的机会主义者往往从来没有想过要用知识去武装头脑,而是蹲在树桩旁等着兔子来撞,顺手捡个便宜。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最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失败的可能性都较大;但若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也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前些年,曾经有些人认为读书无关紧要,一生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照样能干出大事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会渐渐被时代所抛弃,因为当今时代已经远远不是十多年前只要你胆子够大便能挣到钱的时代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建立,知识的力量便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体现出来。
不要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
巴菲特选择投资目标时,会预先做好充分的功课,了解这家上市公司的产品、财务状况、竞争对手,乃至于未来是否有成长性。一旦选准股票,就大量买进然后长期持有。巴菲特非常反对短线交易,曾说:“我从不打算在买入股票的次日就赚钱。我买入股票时,总是会先假设明天交易所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又重新打开,恢复交易。”并且告诫投资人,任何一档股票,如果你没有把握能够持有10年的话,那就连10分钟都不必考虑持有。巴菲特曾在1970年以1000多万美元买人华盛顿邮报股票,到1999年时已经增值到9.3亿美元,在29年内成长了86倍。这充分证明了唯有耐心才能为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回报。
再猛烈的暴风雪终究会过去,灾难也总会有结束的一天。巴菲特告诫投资者,保持好冷静的心态,磨炼好自己的耐心,投资就一定会迎来满意的回报。
事实上,不仅是在投资领域追求成功需要保持耐心,别的任何领域也都是如此。你如果给自己订出一个做事目标,那就要耐心地完成它,不要想着结果怎么样,坚持做完,切忌半途而废。
可以这么说,世界上如果有一百个人的事业获得巨大成功,那么,至少有一百条走向成功的道路。然而,这一百个人具有同一种品质:持有恒心,对待自己的事业有股不服输的狠劲。在没有到达目标之前,他们不会收住自己前进的脚步。谁能想象这样一个人,死神在他事业的路上如影相随,他却矢志不移地走向了成功。他就是家喻户晓的诺贝尔奖金的创始人——弗莱德·诺贝尔。
1864年9月3日这天,寂静的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间冲上天空,一股股火花直往上窜。仅仅几分钟时间,一场惨祸发生了。当惊恐的人们赶到出事现场时,只见原来屹立在这里的一座二厂已荡然无存,无情的大火吞没了一切。火场旁边,站着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突如其来的惨祸和过分的刺激,已使他面无人色,浑身不住地颤抖着……这个大难不死的青年,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弗莱德·诺贝尔。
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硝化甘油炸药的实验工厂化为灰烬。人们从瓦砾中找出了五具尸体,其中一个是他正在大学读书的活泼可爱的小弟弟,另外四人也是和他朝夕相处的亲密助手。五具烧得焦烂的尸体,令人惨不忍睹。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死的噩耗,悲痛欲绝。年老的父亲因太受刺激引发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然而,诺贝尔在失败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却没有动摇。
惨案发生后,警察当局立即封锁了出事现场,并严禁诺贝尔重建自己的工厂。人们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他,再也没有人愿意出租土地让他进行如此危险的实验。困境并没有使诺贝尔退缩,几天以后,人们发现,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仑湖上,出现了一只巨大的平底船,船上并没有装什么货物,而是摆满了各种设备,一个青年人正全神贯注地进行一项神秘的实验。他就是在大爆炸中死里逃生、被当地居民赶走了的诺贝尔!
大无畏的勇气往往令死神也望而却步。在令人心惊胆战的实验中,诺贝尔没有连同他的驳船一起葬身鱼腹,而是碰上了意外的机遇——他发明了雷管。雷管的发明是爆炸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随着当时许多欧洲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开矿山、修铁路、凿隧道、挖运河都需要炸药。于是人们又开始亲近诺贝尔了。他把实验室从船上搬迁到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温尔维特,正式建立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接着,他又在德国的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公司。一时间,诺贝尔生产的炸药成了抢手货,源源不断的订货单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诺贝尔的财富与日俱增。
然而,获得成功的诺贝尔并没有摆脱灾难。
不幸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在旧金山,运载炸药的火车因震荡发生爆炸,火车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国一家著名工厂因搬运硝化甘油时发生碰撞而爆炸,整个工厂和附近的民房变成了一片废墟;在巴拿马,一艘满载着硝化甘油的轮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颠簸引起爆炸,整个轮船全部葬身大海……
一连串骇人听闻的消息,再次使人们对诺贝尔望而生畏,简直把他当成瘟神和灾星,如果说前次灾难还是小范围内的话,那么这一次他所遭受的已经是世界性的诅咒和驱逐了。
诺贝尔又一次被人们抛弃了,不,应该说是全世界的人都把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份灾难给了他一个人。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和困境,诺贝尔没有一蹶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使他对已选定的目标义无反顾,永不退缩。在奋斗的路上,他已习惯了与死神朝夕相伴。
炸药的威力曾是那样不可一世,然而,大无畏的勇气和矢志不渝的恒心激发了他心中的潜能,他最终征服了炸药,吓退了死神。诺贝尔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获专利发明权355项。他用自己的巨额财富创立的诺贝尔科学奖,被国际科学界视为一种崇高的荣誉。
诺贝尔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耐心是实现目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耐心是发挥潜能的必要条件。耐心与追求结合之后,就形成了百折不挠的巨大力量。
不但如此,诺贝尔的成功还启示我们,干事业要经得起挫折,不能半途而废。美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卡索,从他亲自策划和主持过的上百次民意测验中,整理和归纳了美国五百家大企业创立人成功的要点和原则,得出的“创业十要”中就有这么一条:做一件事坚持到底最重要,相反,半途而废,就会在商场竞争中一事无成。
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韧性。商场竞争常常是持久力的竞争,有恒心和毅力的经营者往往成了笑在最后、笑得最好的胜利者。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可知,竞赛的胜利者之所以是笨拙的乌龟而不是兔子,这与兔子在竞争中缺乏坚持精神是分不开的。因而,恒心和毅力对驰骋商战的经营者来说,是必备的心理素质。
一个拥有强大耐心,坚定地向目标迈进的人,困难会为他让路,失败会为他让路,甚至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上帝对财神说:“你为什么总让富人越来越富有,而让穷人越来越贫穷呢?”
财神回答:“富人有富有的习惯,穷人有贫穷的习惯,贫富都是因他们各自习惯而决定的。”上帝不相信,于是便和财神打了一个赌。
财神在路边建了一个厕所,把金元宝放在厕所里。
一个穷人过来了,就要在路边小解,上帝急忙上去阻拦,说这样做既不文明也不讲卫生,前面不就是一个新建的厕所吗?你到厕所里去吧。
穷人嘴里骂道:“你以为你是上帝啊?大爷就在这里小便,你能怎么着?”于是就在路边小解,也不怕过往行人看见。
一个富人过来了,也要小解,虽然这时路边没有一个人,但他还是走进厕所,结果在厕所里拣到了金元宝。
上帝因此得出一个结论:除非把钱放在穷人的口袋里,不然他们的习惯已经注定他们和金钱无缘。富人则不然,他们的眼里常常能看到穷人看不到的商机和危机,他们的习惯已经决定他们能成为富人。
1998年5月,华盛顿大学350名学生有幸请来占据世界财富榜排名冠、亚军的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演讲。当学生们问到“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有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
盖茨表示赞同,他说:“我认为沃伦关于习惯的话完全正确。”此时,两位殊路同归的好朋友道出了自己成功的诀窍——好的习惯是致富的阶梯。
的确,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因此,注重养成好的习惯,是人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试想,一个爱睡懒觉、生活懒散又没有规律的人,他怎么约束自己勤奋工作?一个不爱阅读、不关心身外世界的人,怎能有开阔的胸襟和见识?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他如何去和别人合作和沟通?一个杂乱无章、思维混乱的人,他做起事来的效率会有多高?一个不爱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人,他能有多大的智慧和判断能力?……
请记住巴菲特的忠告,拥有了良好的习惯,我们就拥有了享受终生的财富。
想要获得成功的人一定要仔细研究富人在思维和行动上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富习惯并努力养成这些富习惯。事实上,培养富人的习惯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难。比如,如果你是一名职场人士,请你从今天开始养成四种通往富有之路的良好的工作习惯:
1.消除你桌上所有的纸张,只留下和你正要处理的问题有关的;
2.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做事;
3.当你碰到问题时,如果必须作决定,就当场解决,不要迟疑不决;
4.做事要学会如何组织、分层负责和监督,尽可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