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接着要做的事,又是人们认为我们肯定做不成的事。”
这是得过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的美国著名记者戴维·哈尔伯斯坦先生所引用的我说过的话。戴维在其所著的《下一世纪》一书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了京瓷及其创业者,也就是我的故事。
他说,京瓷自创业以来,稻盛就以这样的气魄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向新事业发起挑战。
确实,回顾我自己至今走过的人生,凡是人们都熟知的“走惯的路”,我从未涉足过。
昨天走过的路,今天再走一趟,或者去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这与我的天性不合。我总是选择别人没走过的新路,一直走到今天。
当然,这样的道路绝非平坦,因为谁也没有走过。
我常做如下比喻:
我行走在田间泥泞的小道,那不能称之为路。脚底一滑就会跌入水田,蛇或青蛙突然出现吓我一跳,但我仍然一步一步向前走。无意间向旁边一瞥,那里铺装平整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如果踏上那条路自然既舒服又方便,但我却凭着自己的意志,反而仍走那无人通行的泥泞小路,而且坚忍不拔地走到今天。
“铺装平整的大道”是大家都想走的、大家正在走的路。在那样的大路上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没有趣味。若只知步别人的后尘,则绝不能开拓新的事业。
同别人干一样的事,很难期待获得出色的成果,因为那么多人走过的路上不会剩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无人涉足的新路,尽管寸步难行,却可以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巨大的成果。我一直这么想,也就这样一路走来。
实际上,那些没人敢走的泥泞之路,行走虽然艰苦,但却通向难以想象的光明灿烂的未来。
“创新”改变人生
从京瓷创业到今天,半个世纪中,我充分利用新型陶瓷的特性,从各种产业用陶瓷零部件到各种半导体电子封装零部件,从太阳能发电系统到复印机、手机等,向广泛的事业领域持续地发起挑战。而且,后来又投入跨行业的通信事业,涉足宾馆事业等。
这并不是因为我具备各行各业的技术,而只是“每天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半个世纪以来持续不断,如此而已。
每天每日,哪怕很少一点,也要在“创造性的工作”上下工夫。即使一天的进步微不足道,但若经过十年的积累,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变化。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常用“扫地”做例子。比如,到昨天为止,打扫车间总是用扫帚从右到左扫。那么,今天从四周向中间扫扫试试会怎样呢?
或者,光用扫帚打扫不干净,用拖把试试怎样?用拖把效果不好,向上司建议,花点钱买台吸尘器如何?买吸尘器要花成本,但从长期看,可以节省时间精力。再进一步,自己改良一下吸尘器,让它扫地又快又干净,如何?
就这样,扫地这么一件小事,只要开动脑筋,就可以想出许多又快又好的办法。
这样天天钻研创新,积累一年,你就成了扫地专家,你的经验就会受到车间全体人员的好评。这样的话,整幢大楼的清扫工作可能就会委托你负责。再后来,你就可以干脆成立清扫大楼的专业公司,并让它发展壮大。一切亦非不可能。
如果有另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过是扫地而已”,懒于改进,天天都漫不经心,那么这样的人就绝不会进步,绝没有发展,一年之后还是老样子,仍然磨磨蹭蹭,还是扫地而已。
这样的事,不只限于扫地。
对工作和人生也完全一样。
无论多么渺小的工作,都积极去做,抱着问题意识,对现状动脑筋进行改良。能这么做的人和缺乏这种精神的人,假以时日,两者之间会产生惊人的差距。
不满足于现状,总想做得更好,总想不断提升自己,有没有这种“想法”或许就是产生“成功”与“失败”之间差距的根源。
每天一点的钻研创新,日积月累,今天比昨天进一步,希望做得更好,这种“上进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进入真正的“创造”之门的秘诀。
不要让专业束缚我们的思想
京瓷以及任天堂、欧姆龙、村田制作所、罗姆等等,京都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创业者原先都是各自领域的“外行”,或相当于“外行”的人物。
拿我来说,我大学的专业是有机化学。在临近毕业前才学了一点与新型陶瓷相关的无机化学,所以我绝非这个领域的内行、专家。
因家庭电视游戏机而一举成功的任天堂,原先也只是做花纸牌、扑克牌的公司。推进公司快速发展的第三代社长山内溥,过去从没做过游戏机的硬件和软件,可以说在这个领域他也完全是个“外行”。
控制设备的大型制造企业欧姆龙也一样。战后,创业者立石一真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微型开关”,立即产生一种直觉:“今后日本也一定需要这种控制系统的产品。”以前,立石从没做过弱电用的产品,所以他创业开始时也是“外行”。
电子零部件企业的大家村田制作所的创业者村田昭,原先在京都的东山,即瓷器“清水烧”的故乡做事。战时,军队要求他制造氧化钛电容器。他勇敢地向新事物挑战,这才有了今天的村田。
罗姆是一家颇具特色的电子零部件企业。创业者佐藤研一郎原先的志向在音乐。学生时代,因掌握了高效制造碳模电阻的技术,便以此为基础开始创业。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是属于“外行”的一位社长。
这样的共性并非偶然。
那就是:外行可以“自由发想”。
“外行”没有先人观念,不拘于既成的习惯、惯例,总能自由发想。这是向新事物挑战时最大的优点。
我认识到这一点,是在京瓷创业几年后的事情。当时,有一家陶瓷企业委托我们生产某种产品。这家企业创业比我们早,规模远远大于京瓷,是行业内日本屈指可数的大企业。
“因为从欧美来的新型陶瓷订单大幅增加,自己来不及做,所以请京瓷帮忙。”说是这么说,但经过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产品的生产制造,来学习京瓷的技术。
我断然拒绝。这时候对方的社长才说了老实话。这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公司的研究所里,名牌大学陶瓷专业毕业的优秀人才不少。说这话有点失礼,听说稻盛先生是地方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出身,而且贵公司几乎没有博士。我们非常想知道,为什么贵公司能做的事,我们公司反而做不到。
听他这么讲我才意识到:
“自由发想”这件事是“外行”干的,不是“专家”干的。
成就新事业的,是那些不被任何成见所束缚、冒险心强烈的“外行”,而不是在该领域经验丰富、具备许多常识、积累了许多经验的专家。从这位社长的话中,我获得了这一感想,并联想到各种事情。
希望诸位读者,也要“自由发想”,抱着强烈愿望,去挑战新事物。
想到就要做到
我在1982年京瓷的经营方针发表会上提出了如下口号:
实现新的计划关键在于不屈不挠、一心一意。因此,必须聚精会神,抱着高尚的思想和强烈的愿望,坚韧不拔地干到底。
这一段话,是从提倡积极思考的哲学家中村天风先生的著作中摘录的。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期望实现新的计划,那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绝不能放弃。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用高尚的思想和强烈的愿望不断描绘心中的蓝图。这一点非常重要。只要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什么困难的目标都一定能达成。
通过这句经营口号我想表达的是:在人的“思想、愿望”里面包含着成就事业的力量。特别是,如果这种“思想、愿望”是高贵的、美好的、纯粹的,并且是一以贯之的,那么,它就会发挥最大的力量,实现人们认为无法实现的计划和目标。
在人的“思想、愿望”里存在着巨大的力量。对于这一点,一般人感到难以理解,所以,他们新的计划建立不久,就开始担忧起来:“市场环境不是在变吗?”“或许会遭遇预料之外的障碍。”“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然而,一旦心中产生这种杞人忧天似的烦恼,产生哪怕一丝的不安和恐惧,那么,这种“思想、愿望”所持有的力量就会大幅衰减,计划和目标就变得无法实现。
我打出这一口号之后两年,为了亲自证明人的这种纯粹的“思想、愿望”究竟可以成就多么伟大的事业,借以激励更多的人,我毅然投身于第二电电这一宏大的事业。
1984年,随着通信自由化,京瓷和其他两家企业报名参与通信事业,新电电三家企业开始了竞争。这三家企业中,以京瓷为母体的第二电电,与其他两家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这是事前舆论的评判。
那是因为作为经营者,我自己就没有通信事业的经验,京瓷也缺乏通信技术的积累。其他两家分别可以利用现有的铁路和公路,在沿线铺设光缆,但京瓷却不得不单独开辟自己的通信网络,必需的基础设施只能从零开始构建。另外从营业角度讲,因为母公司京瓷的规模尚小,在获取客户方面也比较困难,等等。
但实际上,营业开始后不久,就在“这也缺、那也缺,什么都是劣势”之中,开张后的第二电电,在新电电三家企业中,取得了最为优异的成绩,一路领先。
这是因为第二电电虽然是“外行”,但是投入这项事业的“思想、愿望”却比哪家公司都要强烈而且纯粹。只要具备这种强烈而美好的愿望,事业所需要的技术和经验,此后就会源源不断地流人。
我揭示了一个纯粹的、合乎大义名分的目标:“降低通信费用,对信息化社会的国民作出贡献。”我决心创建第二电电。同时这个“思想、愿望”是不是真的高尚而且纯粹,我又用“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这句话来严格地逼问自己。
“想创建第二电电”,这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大的富翁吗”?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出名吗”?这是从私利私欲出发的愿望呢?还是从“为社会、为世人”,即从良知良心、不挟杂私心出发的愿望呢?我对照“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这八个字,连续几个月,不停地自问自答。
在确认自己“没有任何私心”以后,我才决心踏上第二电电的创业之路。
当时的京瓷在东京等中心城市是一个知名度很低的企业,销售额只有2500亿日元。这种微不足道的地方中坚企业,居然向销售额几万亿日元的国营企业NTT发动挑战,简直太莽撞、太不自量力了,正如堂吉诃德手持长矛冲向风车一样。世间净是这样的讽刺和评论。
然而,我对这一事业的成功,从来没有丝毫的怀疑。因为我对人的“思想、愿望”所持有的巨大力量深信不疑。
活跃在20世纪初期的英国启蒙思想家詹姆斯·埃伦,在他所著的《原因与结果的法则》一书中,非常精彩地表达了这个观点:
心地肮脏的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涉足的领域,心灵纯洁的人随意踏入就轻易获胜,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原因是,心灵纯洁的人总是神定气闲,他们总是以更为明确、更强有力的目的和意识来引导自己能量发挥的方向。
我认为,只要抱着纯粹的、美好的、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那么,任何困难的目标都一定能够实现——这就是京瓷和第二电电成长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的“真理”。
“只要具备纯粹而强烈的愿望,就必定能成功!”相信这一点,自始至终怀抱一颗清纯而美好的心,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新的事业就一定能成功。
做一个快乐的“马大哈”
开拓新事业并让它获得成功的人,多数是天性乐观的人,他们能够开朗明快地描绘自己的未来。
“头脑里闪过这样的念头,按现在的情况实现的可能性不高,但要是拼命努力的话,一定能够成功。那么,干起来吧!”这种性情乐观的人容易接近成功。
因此,在推进看来非常困难的新事业时,我经常起用这种“盲目乐观的马大哈式的人物”。
他们虽然头脑简单、有点“马大哈”,但听到我新的设想时。马上就会天真地表示赞同:“这很有意思,一定得干!”甚至当场卷起袖管,跃跃欲试。我常常委派这样的人担任新项目的领头人。
头脑聪明的人中悲观论者居多。这些人头脑敏锐,自以为有先见之明,似乎在事情实行之前就能判断成败。因此,当和他们提到新的构想时,他们往往下消极否定的判断:“这很难”,“实现可能性不大”。悲观派虽然有一定的先见之明,但他们的消极态度往往抑制了项目的实行力和推进力。
而乐观派正好相反。虽然看到前景中有暗淡处,但他们却有前进的动力。所以在项目构思和开始阶段,我会借用乐观派的力量,让他们当牵头人。但是,当这种构想进入具体计划时,再全部委托乐观派就很危险。因为乐观派的动力容易失控、陷入莽撞,或误入歧途。
这时就要委托性格谨慎、深思熟虑、对事物善于观察的人当副手,事先设想到所有的风险,慎重细致地建立起实际的行动计划。
不过,一味谨慎也不行。
这些人在设想的困难和障碍面前,往往鼓不起实施的勇气,所以计划一旦进入实行阶段,又要回到乐观论,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我认为,这就是向新课题发起挑战最好的方法。
指引方向的灯塔
新型陶瓷技术革新的先驱——给予我这一光荣的称号,我觉得过奖了。如果说,我能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我认为,那是因为我对新型陶瓷寄予的期望特别强烈的缘故。
在技术开发领域,要取得革命性的成果,光有专业知识,光积累技术还不够,还必须对工作具备强烈的“愿望”。特别是在未知领域开拓事业,“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样的东西做出来”,这种强烈的愿望绝对必要。
具备了这种强烈的愿望,在未知领域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时,才能克服它,才能将工作向前推进。其结果,就能超越常识,做出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如果要打比方,所谓技术创新,所谓发明创造,就像没有指南针的小船航行于漆黑的大海之上。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面上,要保持正确的方向,要顺利到达目的地,所必需的就是对工作的强烈的愿望。
漆黑一团之中,没有灯塔,连星光也没有,没有任何办法可以确定前进的方向。小船该驶向何方,困顿迷惑,甚至因为恐惧,不敢前进一步。
但如果陷于迷惑、束手无策,就必定无法前进。因此,在开拓前人未涉的领域时,在自己的心中,必须具备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借以坚定前进的信心。所谓心中的指南针,就是类似于“信念”的强烈的愿望。
在新型陶瓷这个行业内,京瓷是最后出发的。开始时,技术、设备、人才都不足,所拥有的只有“愿望”。但是,京瓷的发展证明,只要有这种“愿望”,只要这种“愿望”足够强烈,就足以克服任何不利条件,达到预定的目的地。
当然,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不是只要一两年就能轻易做到的。有时即使10年、20年也达不到预定的目标。但是,如果因此半途而废,那么,任何新事业都不可能成功。
而强烈的愿望,就是在达到成功之前绝不放弃,一步一步前进,天天钻研创新,日积月累。所谓强烈的愿望,就是靠这种执著的努力来支撑。
京瓷以新型陶瓷的结晶技术为基础开发的太阳能电池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取得今天的成功,我们花费了将近30年的时间,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京瓷的主力事业。
就是说,“无论如何也想这么干”这种强烈的愿望是事业的起点。“不管怎样也要继续干下去”这种持续不断、不知疲倦的努力、钻研和创新,就是事业成功的推动力。
一步一步踏实的工作,一段一段扎实的业绩,积累3年、5年乃至10年,就像乌龟爬行一样,就一定会帮助你取得成功。就算别人说你“泥土气”、“没效率”,你也绝不能退缩。
有时,拼命、踏实、持续努力的人自己也会产生怀疑:“这么干下去,到底能成何事呢?”
这时候我就想对他们说:
天天不懈努力,钻研创新,这就是到达技
术革新终点的“正确的地图”,就是通向成功
的确凿的道路。
事实上我自己就是这样。
我没有可以夸耀的高学历,上苍也没有赋予我杰出的才能。我努力去喜欢自己的工作,强迫自己投入到新型陶瓷的研究中去,在这过程中,我对新型陶瓷真的产生了兴趣,不知从何时起,就一头钻了进去。
后来,按照客户的要求,我一心一意、踏实努力,不断钻研创新。因此,不仅经营的企业在新型陶瓷领域内首屈一指,而且我本人也成了这一领域的专家,从产、官、学各方面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我意外获得了“新型陶瓷先驱者”的荣誉,但回顾自己的人生,首先浮现在我头脑里的就是“天天钻研创新就能孕育真正的创造和成功”这句话。这实在是太过平凡的经验。
即使每一天的努力和钻研创新只有很小一点点成绩,但是,如果积累1年、5年、10年,那么进步之大就极为可观,最终就能获得惊人的创造性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