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恬淡的出世之心去做入世之事,积极进取而又乐天知命。
素心为人,侠义交友,凡事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处世公正通达,懂得收放。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守住你的心田,永远不要忘了在心灵世界中留一片明媚的风景。
【简介】
《菜根谭》明代洪应明著,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本书主要讲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涉及内容广泛,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从思想上看,它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形成了一种在世出世的处世方法体系,亦有很浓的劝导人们建功立业、积极入世、乐观进取的一面。从书名来看,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够受艰难困苦,才会做成伟大事业。作者取斯语为书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着无限真味存在。《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启发性强,自成书以来倍受各界人士喜爱。
《名利欲望》
名根未拔总堕尘情,客气未融终为剩技
【原文】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译文】
名利之心没有消除,纵然轻视富贵甘于简陋生活,也总是陷于世俗之情。矫饰之心没有化解,虽然恩泽遍布四海流传万代,最终也是无用的伎俩。
【点评】
管宁和华歆是三国时代的两个名士,他们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一同在菜园里锄土,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照旧挥动锄头,跟锄掉瓦石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拿在手里,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曾同坐一张席子读书,见有人乘着华丽的车辆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搁下书本出去观望。于是管宁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这就是“割席断交”的典故。唐代的卢藏用本来功名心很强,可是他却善于造作,隐居京师附近的终南山,当他由于清高之名而很快获得朝廷征用时,他竟毫不隐讳地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佳趣!”好名之心是一条尾巴,它可以把人从天国拉下地狱。有了它,人就会变得虚伪,做一些夸张的事表现自己,有了错处也不再坦白,而是急于隐藏。甚至为了不让别人的名声高过自己,人会干出诬陷他人的邪恶勾当。好名者看起来比好利者淡泊,但有时他们更执着、更可怕,在本质上两者别无二致。一个人如果不铲除名利观念,随时都会有追逐名利的念头产生。不论他如何标榜清高,声称退隐林泉,都不过是以退为进的托词。做真君子,必须先除名利心,否则永难脱俗。
心体光明才好,念头暗昧不得
【原文】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译文】
心地光明,即使在黑暗的屋子中也好像头顶明亮的天空。心地阴暗,即使在明亮的阳光下也会遇见阴森的厉鬼。
【点评】
每个人做事都从自己的认识出发,私欲横生的人遇事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而往往把人的善行看作是恶意,把人家的正言看作是邪念。如果一个人平时不能加强自己的修养,很可能抵制不住邪恶的诱惑。俗话说“平日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一个心地坦荡的人,总是无所畏惧。相反,邪心生暗鬼,他们做了阴暗的事得罪于天地,总怕受到鬼神的报复。武则天怕猫,因为被她害死的萧淑妃曾说:来世自己要变做猫。把阿武变做老鼠,方才快意。麦克白害怕邓肯的鬼魂,麦克白夫人也常去不停地洗手,因为总看见手上沾有死者的血。他们怕的不是鬼,而是他们自己。这是自己心中的良知对邪恶的清算。
祈福莫如养喜神,避祸必先去杀机
【原文】
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译文】
福不是求来的,培养愉快的心情就是召来幸福的根本。祸不是躲开的,除去害人之念就是远离祸害的方法。
【点评】
世人对幸福总是争先恐后,一个人要想追求幸福,必须靠自己奋斗。虽然每个人的幸福观念不同,但追求的期望太高,失望就会更大。不如心存忠厚,多反省自己,少怨恨别人,这样才是幸福的途径。幸福的人是爱微笑的。微笑是一封打开的介绍信,它使你受到人们的欢迎。微笑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它代表你认为自己能征服一切,是一种精神优越的表现。人常说笑面预示着命运吉祥,这也不完全是迷信。苦相的人则相反,他们注重自己的感受,不在乎别人,凡事总喜欢往悲观处想,性格抑郁。他们的苦相也预示了他们的人生不会顺利。性格即命运,性格开朗喜庆的人,会给自己召来好事。
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原文】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译文】
说十句话有九句是正确的,未必有人称赞,有一句话没说对,就会责难云集。筹划了十件事,有九件成功了,不一定有人把功劳归给你。有一件事没有谋划成功,别人就会纷纷批评。所以,君子宁可沉默也不急躁多言,宁可看似笨拙,也不显露机巧。
【点评】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事之所以出不了门,那是因为人们有嫉妒心,看到你有光彩的事就矢口不提,结果就使这种好事遭受尘封和冷冻,以致永远无法让世人知道。反之,一旦作了一件坏事,在人们幸灾乐祸心理驱使下,立刻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能让所有人知道。做事越多的人,犯错误的机会就越多,什么事也不做的人才可能不犯错误。为明哲保身起见,少做事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但谁也不出头做事,就什么事也做不来。人有保存自己的本能,更有发展人类的义务。三思而行是必要的,但不可不做。
天理路广,人欲路窄
【原文】
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涂。
【译文】
天理的道路十分宽阔,稍微留心一下,就觉得心胸开阔;人欲的道路很狭窄,刚一落脚,眼前就都是荆棘泥泞。
【点评】
心底无私天地宽,利欲熏心路难行。世人的内心总充满欲望,而欲望的道路却是非常狭隘的,虽然可以满足一时的虚荣,可走到这条路上理智就会遭受蒙蔽,于是一切言行都受物欲的驱使,前途事业根本不必多谈,就连四周环境也布满了荆棘,久而久之自然会使人坠入痛苦深渊。一个人如果以攫取个人私利为目标,即使功成名就,心里也不会感到快活,而是体验到难耐的无聊和寂寞,甚至对人生的意义产生怀疑。失败了,他就更惨,被千万人痛骂,遗臭万年。人的生命只有和真理、公众的利益相结合,才会获得永恒的价值。他永远不会失败,他永远有强大的后盾,有重新开始的机会,失败只是一个阶段,而不是结局。
磨练之福久,参勘之知真
【原文】
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译文】
痛苦与快乐相互磨练到极至而得到的幸福才能长久;怀疑与相信相比较最后得到的知识才是真的智慧。
【点评】
人在痛苦磨砺中成长。张居正年纪很轻就科举得中,主考官认为他是个人才,怕他少年得志会心高气傲,就故意没有录取他。张居正名落孙山后没有气馁,几年后又一次得中。相反,仲永小时候也很聪明。但他的父母一味炫耀。邻里们也都交口称赞。他就顺着这条简单的路走下去,当他成年后,已完全是一个平庸之人。得来容易的,失去也快。只有历尽艰辛,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虚心识义理,实心拒物欲
【原文】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译文】
人不能不谦虚,只有谦虚才能接受真正的知识;人心不可以不充实,只有心灵充实的人才抵挡得住物欲的侵袭。
【点评】
在孔门弟子中,子路以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著称,他敢于当面责问孔子,而当剐人批评自己的时候,他会非常高兴,甚至给指出他错误的人下拜行礼。孔子对这位弟子非常赞赏,曾说过:“如果我的道行不通,我就坐上小木筏到海上漂流,那时候跟随我的,恐怕只有子路了吧。”瓶中虚则空气来入,火心虚则烈焰跳动,为学不可以不谦虚。丘吉尔每次接待外宾,都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材料,为了设计每一句话,甚至睡觉时都在琢磨。因为他承认自己的无知。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是不需要学习的。
当有容人雅量,不可好洁独行
【原文】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译文】
污秽的地方生物众多,清澈的水中常常没有鱼。所以君子应该有容纳尘俗的度量,不能孤芳自赏。
【点评】
一个人如果要求与他交往的人都像天使一样纯洁,他只能与上帝一起生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高要求别人,等于在孤立自己。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的人,就会缺乏朋灰。使自身陷入孤立无援状态,就谈不上事业有所成就。世间并无绝对的真理,而且正邪善恶交错,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不相联系的。所以我们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必须有清浊并容的雅量。不要不敢接触坏人,关键看你怎样对待他。你与他同流合污,你是失败者;你去影响他,领他走上正路,你就成功了。这世界更清洁了一分。
不贪为宝,可度一世
【原文】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译文】
人只要一有了贪私利的念头,就会由刚毅变为软弱,由聪明变为糊涂,由慈善变为残酷,由纯洁变为污浊,玷污了一生的品格。所以古人不把贪婪当作好事,所以能一生平安。
【点评】
为人绝对不可动贪心,贪心一动良知就自然泯灭,良知泯灭就丧失了正邪观念,正气一失,其他就随意而变了。刚毅之气也就顿时化为乌有,聪颖智慧也就变成了糊涂昏聩,仁慈之心也就变成了残酷刻薄,高尚品德也就染满了污点,只此一念之差就使一生的人格破产。所以古人说:“贪婪是万恶之源。”贪婪的人最怯懦,他总是怕失去自己的利益。贪婪的人也最愚蠢,眼前只有一人私利的一叶障目,使他分外地短见、简单。人贪婪就会变得残忍,即使是父兄的地位也要篡取,子侄的妻子也要强占,没有友情、没有亲情,没有人性。贪婪的人就像被卸掉车闸的车,等待他的,不可能是平安幸福。
主人堂中坐,六贼俱无踪
【原文】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译文】
耳闻目睹的淫声美色是外来的家盗,情欲和偏见是藏在内心的盗贼。只要主人能够思想清醒,在堂中央坐稳,这些盗贼就会变成家里的佣人。
【点评】
人如果做不了自己的主人,便会成为物欲的奴隶。存天理,灭人欲,把欲望赶出大门外,似乎不够人道。但它只能做一个仆从,身份不能提高。当你支配物欲时,它是一个好的仆人;当它支配你时,它却是一个坏的主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要发乎情、止乎礼,注意修身养性,排除私心杂念。对物欲情欲的需求,也必须多作自我克制。始终保持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成就事业的可靠基础。
君子穷当益工,不失风雅气度
【原文】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译文】
穷人家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贫穷的女孩把头梳得整整齐齐。外表虽不艳丽,但却自然有一种高雅的气质。君子士人怎能一穷困潦倒就自暴自弃呢?
【点评】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中有一个人叫阮咸,他住在一条街的南面。家里很穷,而街北面的人家却很富有。每年七月,天气好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翻箱倒柜,把所有的衣物都取出来晒一晒。街北的那些人家穿的是绫罗绸缎,因此晒出来的衣服光彩夺目,看得人们眼花缭乱。阮成找不到什么衣服可晒,就用竹竿把一条粗布裤子挑起来,挂在庭院里。邻居见了,对阮咸说:“你还是别晒衣服得了,这样的衣服晒出去,太寒酸了!”阮咸回答说:“大家都晒衣服,我虽然穷,可为什么不能晒衣服呢!”是啊,美人因为不饰珠宝、不施脂粉更见姿色,君子因为生活贫困事业坎坷更见节操。这时候,一切虚伪的称赞和逢迎都不见了,留下的只有真纯。“时穷节乃见”,荣华富贵时得意洋洋是小人都能做到的事,而时运不利时仍能英气逼人的只有真君子。孔子的学生颜渊生活窘困却没有窘态,连孔子都对他十分钦佩,认为他是个贤人。外在的环境会因为命运的捉弄而改变,不变的是人的精神境界。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原文】
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译文】
清闲时抓紧时间,忙时就会有好处;安静时不要让心灵一片空白,有活动、有事情时就有好处;没人时也不隐瞒错误欺骗别人,事情大见光明时就会有好处。
【点评】
“晴天开水道,提防暴雨时。”人活着就应该有远见,平时多做积累,以备不测。人生像一次目的地非常遥远的旅行,到了每一个休憩的驿站,你都不能任意逍遥,而必须利用这个机会去寻找你将来可能用到的东西。因为当你将来在路上发现你非常需要什么时,你未必能在周围找得到。而且也未必来得及。所有的时光都不要虚度,生活太复杂,你什么情况都可能遇见。你什么东西都可能需要。闲时多一分努力,忙时就少一分窘迫。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吕蒙,从小没有读过什么书。吴主孙权对他说:“你现在掌管国家大事,应当多读点书。”吕蒙推说事情太多,没空读书。孙权说:“我还经常读书呢,难道你比我还忙吗?”从此,在孙权的督促下,吕蒙读书进步很快。有一天,鲁肃和吕蒙偶然在一起喝酒,吕蒙的谈吐不凡,令鲁肃又惊又喜,他拍着吕蒙的背说:“真是想不到,你很有学识,再也不是吴地的小阿蒙了!”吕蒙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您怎么还是用老眼光看我呢?”有成就的人比我们高明之处主要不在于他们是天才,而在于他们比我们会利用闲散的时间。
欲念随起随灭,切莫轻易放过
【原文】
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
【译文】
涌起的念头一发觉是朝着欲望方向的,就赶紧把它拉上理的正路。念头涌起就发现,一发现就扭转,这是把灾祸变为幸福,使死亡回复生机的关键,千万不要轻易放过。
【点评】
一个人在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不计后果的事,而能出现这种情绪的本身,说明这个人在平时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件事是好是坏。善恶都在一念之间,这一念的铸成并不在一时而在平时的锻炼,可见一个人不能防邪念于未然,就可能出现“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的凄惨后果。君子与恶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否能在激动时使自己的感情逆转。人要多反省自己,尤其在激动时,这样做可使你免于灾难。
动处得静,苦中得乐
【原文】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译文】
在悄然无声的环境中得到的安静,不是真正的安静,在喧闹骚动中获得的心情平静,才算达到天性原本的真境界;在快乐环境中得到的欢乐,不是真欢乐,只有在艰苦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快乐心情,才算获得心性原本的真机趣。
【点评】
境有身中境、心中境之分。晋朝“竹林七贤”中的嵇康,由于得罪权贵而被捕下狱,临刑时仍能保持镇静,他抚琴高歌一曲,与世诀别,显得从容自若,静如止水。生活在旷野乡村或漂流在小岛上,想要不静也不可能。被贬回家,想要处理国家大事而不可得,不静又能干什么?这是身处静地,无可奈何之静。如果一有机会,十有八九他们会打破静,进入花花世界。有的人则不然,他们生性淡泊,身处官场而不为俗务所苦,如陶渊明。他们热闹过,也最知道热闹的无奈,静便成了一种心灵的想往,此真静也。乐亦如此,一个人在丰衣足食踌躇满志的生活中自然会很快乐,但是在饥寒交迫的艰苦环境中能自得其乐的人就很难,可以算是使“心体成真”的更深层次的快乐。经历过痛苦,才懂得欢乐。得来容易的幸福是短暂的。
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原文】
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险人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意中夺其魄。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译文】
志节忠贞的人不花心思为自己求福,可是上天却因他的无心而引导他得到福祉;阴险邪恶的人用尽心机逃避灾难,可是上天却因他的有意而夺去他的精神魄力使他蒙受灾祸。由此可见,上天的玄机极其奥妙,神奇无比,人类的智谋机巧在上天面前实在是无计可施了。
【点评】
从前有一位农夫,他在街上拾到一个钱袋,发现里面有十五两银子,就回家把钱交给他母亲。母亲说:“孩子,人家丢了钱,一定很着急,你赶快把钱送还给失主吧!”农夫于是赶回拾钱的地方,正好看见一个人在找钱袋,于是农夫将钱袋还给那个人。那个人收到钱袋后,怕农夫找他要赏钱,就故意说:“我钱袋里有三十两银子,怎么只剩下十五两了?”农人一听很生气,便跟那人争执起来,两人互相扭着来到县衙。县官听了他们的陈述,就对失主说:“你丢的是三十两银子,而他拾到的是十五两,可见这钱不是你的,而是上天赐给他母亲的养老钱,你去别处找你的钱吧!”那人自觉理亏,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县衙,围观的人全都拍手叫好。一个人诚厚地对待别人,上天就以幸运来回报他。董永被七仙女青睐,勤劳的少年得到了美丽的田螺姑娘,这些都是神话。但现实中却常可看到老实厚道的人虽不能大富大贵,却常常无病无灾,得以善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些人虽极狡猾,但无奈“人算不如天算”。一切都有回报,只要你有耐心去等待。
隐讽家人之过,应如和气消冰
【原文】
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译文】
自己家里的人犯了错误,不能随便大发脾气,也不该轻易放过而就此不管,难以直接说明的错误,就用其他事情的比喻来规劝和暗示;如果他当时不能悔悟,就要耐心地等到以后再进行劝告。就像和煦的春风能让冬天的寒冷消解,像温暖的气流能融化凝结的冰一样。这样的家庭才算是幸福和快乐家庭的典范。
【点评】
急风暴雨式的攻击,不适合于家庭。你不是想消灭他,而是想使他改掉缺点,使他完美,所以更应该讲究方法,争取不伤害对方。另外家中无大事,错的常常不是什么原则问题,而只是一种习惯。所以指望一次性根除是不可能的,只能进行反复教育,每次出现都不放过。家中事,“和”是最高原则。如果批评人的人暴怒不止,伤害对方的自尊心,那么他就犯了比对方更大的错误。这就是家庭中的断案法则。
此心常圆满,天下自太平
【原文】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译文】
一个人如果能胸怀一颗圆满善良的心灵,那么世界就在他眼中变得美好而没有缺陷;一个人如果能胸怀一颗宽大仁厚的心灵,那么他就不会感受到险恶不和的人情了。
【点评】
从前,有两个相邻的村子。两村的村民都靠种植西瓜为生。甲村的村民很勤劳,他们经常挑水浇瓜,所以西瓜长得又快又好。乙村的村民很懒惰,很少给西瓜浇水,所以他们的瓜长得不好。甲村的瓜长得好,令乙村的村民很嫉妒。于是,每天晚上,他们就轮流跑到甲村的瓜田里,扯掉一些西瓜藤。甲村村民发现后很气愤,他们也打算晚上去破坏乙村的瓜田。一位老瓜农劝阻说:“你们要这么做的话,只会让两村结怨越来越深,我看不如帮帮他们,每天晚上,咱们就去帮他们浇水。”甲村的村民依照他的话去做了,乙村的瓜一天天好了起来。乙村村民发现真相后,不由得大受感动,他们赶紧去甲村道歉,从此,两村村民变得亲如一家。这个小故事说明的正是人心的圆满善良。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一个人如果心胸开阔,面前的生活之路自然会显得坦荡;而以一颗宽厚之心去包容别人,则会把天使的善良唤回魔鬼的心中。一条路摆在面前,不同的人走就会有不同的结局。同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同的人与他交往,他就会有不同的态度。不要抱怨世界,应多多反省自己。世界使你难堪常常是因为你使这个世界难过。
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原文】
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
【译文】
一个淡泊名利又有才能的人,一定会受到那些热衷名利的人的猜疑;一个刚正不阿的真君子,也常常会被那些肆无忌惮、邪恶放纵的人嫉妒。君子处在这种被猜疑又被嫉妒的环境中,固然不可以稍稍改变自己的操守,也绝对不可以过度显露自己的才华和节操。
【点评】
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尺度去衡量这个世界的。小偷的名言是:“我不相信你们从来没偷过东西。”所以小人看来,人们的内心都和他们一样自私,如果有人不是这样,那么他们就认为这是虚伪。一个有修养的人往往善待人生,往往注重自我修省,以为修省并不干他人之事,却不想正是由于自己品德高尚,就衬出了小人的心性,而必然遇到忌恨和攻击。所以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处在这种招忌的恶劣环境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不要锋芒太露。因为,你无法使世人完全了解你,除非他是和你同一类型的人。你无法阻止别人对你的议论,即使你是个君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逆境中多药石,顺境内尽戈矛
【原文】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译文】
人处在不顺利的环境中,在自己的周围就好像都是一些针砭药石,在不知不觉中磨练我们的意志和品德;人处在顺利的环境中,就像眼前都是刀剑戈矛,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我们的胸骨和心脏,让我们走向堕落。
【点评】
林中的鸟每天都在躲避鹰的利爪、蛇的毒舌,所以它机敏善飞;笼中的鸟儿有人喂养,不用为吃喝和安全担忧,它的翅膀已经退化,不再有力。人的能力也是随着环境的改善而退化。猿人比现代人善于奔跑,力大无穷。可以设想,汽车普及到家庭,有一天,人可能就不会行走,越来越发达的只是人的头脑。享受上,人总是居高难下,贫寒人过得了富人生活,富人对贫穷却难以忍受。另外,饱暖生闲事,生活优越,人的道德也容易滑坡。西汉人疏广曾担任皇太子的老师,地位非常显赫。当他告老还乡时,皇帝和太子赐给他很多黄金。疏广回到家乡以后,把这些赏赐分了一部分给亲戚朋友,另外一部分用来招待宾客,准备把这笔钱全都花光。疏广的子孙们很不高兴,就通过族中的长辈劝说疏广,请他为子孙多购置些田地房产。
疏广说:“我家里原来就有一些田产,只要子孙们辛勤劳作。完全可以做到衣食无忧。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自食其力啊!如果我购置房产,或留给他们大量钱财,他们有了依靠,就会变得懒惰起来,不肯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坐享其成的废人,这难道不是害了他们吗?”这则“疏广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经历逆境的人,前途容易通畅;过惯顺境的人,前途却难以预料。
嗜欲如火,必将自烁
【原文】
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烁矣。
【译文】
生长在富贵家庭中的人,对欲望的满足、对权势的追求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如果不加点清凉的气息,那么即使火焰不烧伤别人,也一定会把自己烧伤。
【点评】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宠爱妲己,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并且残酷压迫他的臣民。这时候,西边的周部落一天天兴盛起来。周文王见纣王昏庸残暴,决心讨伐商朝。他重用姜太公,不断加强国力。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即位。不久,他发兵五万,任命姜太公为元帅,渡过黄河,向东进发,讨伐商纣王。周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商都朝歌附近的牧野。纣王率领七十万人马到牧野迎战。商朝士兵平时恨透了纣王,这时就纷纷掉转矛头,配合周军一起攻打商军。周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朝歌。
纣王眼看大势已去,当夜就在鹿台自焚了。皇帝子孙多生活不幸,有些人甚至不得善终。这种现象绝非偶然。他们生活在势力圈中,亲眼目睹了权势财富所带来的一切,看到了失败者的悲惨下场。他们的权利欲也比别人来得更猛烈。兄弟相斗、父子相残是常有的事。只有用理智之水才能使欲望之火熄灭。而这种理智,没有高尚道德的支持就难以维持。
持身不可轻,用意不可重
【原文】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译文】
君子做人不可轻率,轻率会被外物阻碍困扰,失去了悠闲镇静的乐趣。做事不要太执著,太执著就会被外物左右,失去潇洒活泼的乐趣。
【点评】
古代有两个擅长驾车的人,一个叫造父,一个叫王良,他们各自收了一些弟子。王良的一个弟子很聪明,很快就把老师的技术全学会了。于是他准备好马车,准备驾车到远方去,还表示要日行千里。他上路不久,就遇见了造父的一个弟子。造父的弟子听说他准备日行千里,就对他说:“你的马可跑不了那么远的路。”王良的弟子说:“我这些马都是精心挑选的千里马,车子也是最好的,而且我本人也精通驾车的技术,可你却说我不能日行千里,有什么根据呢?”造父的弟子微微一笑,说:“很简单,你的缰绳拉得太长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轻率是干事业的大忌。一步跨出三步的距离,不可能加快行进速度,而只能使你跌倒。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就提出方案,则是断送这一方案的妙方。“诸葛一生唯谨慎”,所以他没有错误,他一生的智慧全在此二字。为人亦不可太执著,因为执著是偏见和短见的同行者。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才能客观冷静,不为外物所囿。
知有生之乐,怀虚生之忧
【原文】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译文】
天地可以万古常在,人却不能再活一次。人生只有一百年,时间很容易过去。侥幸能生于天地之间的人,不能不享受一下生活的乐趣,也不能不担心自己会虚度时光。
【点评】
晚唐有位诗人叫王贞白,有一天,他写下一句诗:“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大意是:我读书读得忘了时间,忽然发现春天都快过去了,时光就像金子一样,真是宝贵啊!后来,“一寸光阴一寸金”成为一句劝人珍惜时间的名言。“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如果常想想我们的生命也很有限,就不会把光阴虚掷。三国的董遇,知识十分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纷纷前来请教学习方法。董遇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所谓‘三余’。就是三种业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时之余。”他的意思是:学习的人应该充分利用时间,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人们听了他的话,都觉得深受启发。海伦·凯勒曾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应该做些什么?”其实冥冥中一定有无数声音说:“假如给我三天生命,我也能做许多许多……”及时享乐是一种生活方式,但这是动物的生活方式。既然生而为人,为什么不珍惜做为人的这部分独特价值?
持盈履满日,君子尤兢兢
【原文】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译文】
年老时得的病,都是年轻时不小心造成的。失意时遭受的灾难,都是得意时不检点造成的。所以君子当事业成功生活美满时,还是小心翼翼。
【点评】
人得病总爱归咎于环境气候不好,但是形成大病的最主要原因,常常是病人的不良习惯。脾气暴躁的人伤心,饮酒过度的人伤肝,没有一种毛病是凭空生成的。老年人惧病,自知检点,而年轻人仗恃身体强壮便不肯约束自己。青壮时不注意保养锻炼,老来多病又能怪谁呢?当你一旦虚弱,造物主就会向你讨回公道,一切悔之晚矣。同样,世事变幻难测,所以,一个人不论出身多么高贵,地位多么荣耀,尤其在官场上,所谓多行善事正是为今后着想;而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在顺境、在有势时,总是小心翼翼,居安思危。得意时为所欲为,落魄后,别人就会对你落井下石。别人对你不好也只是你待人不善的反照。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你种下的所有荆棘都会撒在你明天将要走过的路上。
扶公种德,怀旧谨行
【原文】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译文】
与其收买人心,还不如赢得公众的好评;与其结交新人,还不如加深与老朋友之间的友情;与其标榜名声,还不如暗中积善;与其追求奇功,还不如注意平时的一言一行。
【点评】
友谊像美酒,越陈越有味道。但旧交不如新人更容易带来惊喜和新奇,这正是许多人疏忽旧交的原因。荔枝新鲜软嫩,当然比白开水好吃。但一年不吃荔枝不会怎样,一年不喝水却会死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默然相处的东西,在事实上竟让我们这样地依赖。情淡方可久,德淡境乃高。一个人以什么态度立身是决定他将能否有功于社会的基础。没有高尚的品德而强要从政,没有悬壶济世的本领却硬要悬壶,结果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悬壶欺世”。人不需要奇功伟业,只有日常生活中的善行才能真正证明一个人的善良。
小处行得正,方是真英雄
【原文】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正英雄。
【译文】
在细微末节的小事情上,不粗心大意、疏忽遗漏;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情;在自己失意潦倒的时候,不丧失自己的进取之心,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点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垃圾堆里的一点火星,可以把一座宫殿烧成灰烬。干大事业者不可轻视小节,“一子落错,满盘皆输”。你站在高处,身上任何一个微小的弱点都可能成为敌人集中火力攻击的目标。《荷马史诗》中的著名英雄阿喀硫斯刀剑不入,但他的脚后跟却是他的致命之处。就因为有了这个弱点,他终于死在太阳神的箭下。同样,一些小的不良习惯也会造成灾难。周武王灭掉商朝,做了天子以后,远方的西戎国派使臣送来一条大狗。这条狗是西戎的特产,非常名贵,武王高兴地收下了。召公担心武王贪图享受,就劝谏他。武王觉得不过是收下一条狗,没什么大不了的。
召公说:“贤明的君主应该给百官做出表率,随时注意积累自己的德行,哪怕是小细节也应该注意。大德是由小德积累而来的,就好像用土去堆一座很高的山。山很快就要堆成了,只差一筐土的高度。如果这时你停止了,就不能成功,这不是太可惜了吗?您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可不能犯这种错误啊!”武王听了召公的劝告。就专心治理朝政,最终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爱重反为仇,薄极翻成喜
【原文】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翻成喜也。
【译文】
用千金家财来馈赠他人,有时也难以打动人家的心;相反,有时候只是接济别人一顿饭,却能得到别人对你终生感激之情。这就是说过分的关爱很容易变成仇恨,而一点小小的恩惠反而容易讨人欢心。
【点评】
馈赠的分量从来不是由赠物的价值所决定的。它取决于接受者的需要、馈赠者的身份和二者之间的关系。送权贵富翁千金,人家只笑你趋炎附势,并无一毫真心感动;而对于将要饿死的人,只一碗饭几口水,便可使他感激终生。富人赠物于人宜重,穷人赠物宜薄。有一次,法国文学家大仲马住旅店,结账时,前面一位大富翁在给服务员小费,这人很吝啬,只给了几个小钱,大仲马很气愤,就掏出一百法郎作为小费给服务员。
服务员很惊奇,提醒说:“先生,你是不是弄错了?”大仲马回答:“我没有错,是那位先生错了。”人们常对富人的九牛一毛的馈赠并无感激,而对穷人一点一滴的馈赠刻骨铭心。另外馈赠时有一样不可缺少的附带品,那就是关心。没有关心的馈赠如弃之荒野,换不来心灵的震撼。
居安有虑危心,处变有坚忍志
【原文】
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译文】
凡是衰败萧瑟的景象,往往很早就在一片繁华的盛况之中隐藏着;凡是草木的蓬勃生机,也早就孕育在换季的凋零时刻。所以一个聪明有德的人应当在自己处在顺境中平安无事时,就要有防患于未然的一些考虑,而当自己处在动乱和灾祸中时,也要用坚忍不拔的精神策划未来的事业,以争取最后的成功。
【点评】
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在极盛时代就已经露出衰败凋谢的预兆。人的一生同样如此,心情随外物起伏的是平凡的庸人。智者能在繁花密草中预见秋的萧飒,在冬雪覆盖时畅往春的生机。荣宠旁边辱等待,贫贱背后福跟随。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所以君子应当不受外物左右。得意时保持清醒,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自己准备下狡兔三窟以防患于未然;时运不济时则应该意气风发不改矢志,决不自暴自弃。
欲念立时猛转,邪魔便为真君
【原文】
当怒火欲水正腾沸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着。知的是谁?犯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译文】
当一个人怒火中烧或欲火升腾的时候,往往不能克制自己,虽然他自己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又偏偏去违犯。知道这个道理的是谁?明知故犯的又是谁?如果这时能够冷静下来,猛然改变念头觉悟了,那么邪恶的魔鬼就成了善良的圣人。
【点评】
唐朝名臣魏徵为人刚正不阿,总是批评唐太宗的过失。有一次,唐太宗被魏徵不留情面地批评之后,怒气冲冲地回到内宫,对皇后说:“我非杀了魏徵那乡巴佬不可。”皇后劝他说:“有魏徵这样的大臣是值得庆贺的,没有您这样的明君,怎能有如此耿直的大臣呢?”唐太宗转念一想:是呀,没有魏徵,自己就无法知道自己的错误,那自己不就是昏君了吗?于是对魏徵加以重赏。从顾及个人尊严到考虑国家利益,就这一转念,唐太宗从桀纣之君就变为尧舜之帝,真是天壤之别!感情欲望如狂奔的野马,良知道德如执鞭的骑士。必骑士有力,勒得回马头,才可保主人平安。坏人并非事事横暴可恶,行为也同于常人,只是到了关键时刻,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人生有无数次的考验,善恶只在一念之差。若想临危不变,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修养。骑术拙劣,马必奔逸。骑术高超,马自然安驾,这是必然。
遇沉默者勿推心,见高傲者勿多言
【原文】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译文】
遇到表情阴沉不说话的人,暂时不要急着和他坦诚相交、推心置腹;而遇到一个高傲的自以为是的人,就要谨慎自己的言谈。
【点评】
心直口快的人胸无城府,沉默寡言的人却常常心藏机谋。心怀叵测的人可怕,并不是因为他心怀恶念,而是他心中在想什么你根本无法猜测。朋友间心灵是没有隔膜的,如果他有太多的事情无法向你坦露,证明他也根本没有把你当成朋友,你们只是泛泛之交。事情总是两方面的,你的单方面坦露并不一定能换得友情,倒可能把自己放在了任人宰割的砧板上。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人在处世时,学会观人的本领是很必要的。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莫要全抛一片心。”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是看不出一个人品性好坏的,也就很难决定交往的程度,说话的深浅。所以观察人是非常重要的。
昏散处知提醒,吃紧时知放下
【原文】
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憧憧之扰矣。
【译文】
当头脑昏沉、心绪散乱时,要提醒自己平静下来清醒一下自己的头脑;当工作忙碌情绪紧张时,要懂得暂时放下工作,以便使自己的情绪恢复安定。要不然好容易才克服了昏乱的毛病,又惹来了心神恍惚的困扰。
【点评】
生活应该有张有弛,一味闲散,就会成为懒惰,容易缺乏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一味紧张,生活就会过于忙乱,思维也难以清醒缜密。所以说,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工作要讲方法、求效率,要学会自我调节,劳逸结合。那种处于昏昏然工作状态的人,辛苦固然可叹,成效却不见得明显,有时还会适得其反,这是不足取的。抬脚是为了走步,落脚也是为了走步。拉弓是为了射箭,松弦也是为了射箭。一个人努力工作创造事业固然很重要,但不可过分劳累过度紧张,否则把弦绷得太紧,就会有突然断裂的危险。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时常如无事时镇定,才可消局中之危。
人之心体,冲虚自然
【原文】
霁日青天,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尝一毫凝滞,太虚何尝一毫障塞,人之心体,亦当如是。
【译文】
晴朗无云的天空,忽然间会变得电闪雷鸣;疾风暴雨的天气,忽然间又万里晴空。大自然的力量何曾有一丝一毫的停滞,广阔天空又怎能被遮蔽阻塞,人的心灵也要和大自然一样自然运转,不被名利所阻碍。
【点评】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讲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一向很注重天道。宇宙中的星球,各自遵循自己的轨道运行,但假如其中任何一颗星球脱离轨道,都会给宇宙带来空前未有的大混乱。一个人可以不信天人合一,但是必须具备深厚的修养,时时保持一种超然的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的问题。不愿用新药的人,就得预备着害新病。因为时间是最坚决的革新家,物随时移,心随境迁。守株待兔者不会在树下等来自动上门的兔子,刻舟求剑者也找不回自己的损失,人心如果没有一点变通就难以成功。中国人常说“利不十不变法”,但是得百分之百的利是不可能的,只要有百分之五十五的利,一切就值得改变。
横逆出豪杰,困穷益身心
【原文】
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
【译文】
横逆、灾难、困苦的环境就像是锻炼英雄豪杰的熔炉,只要能够承受这种锻炼的人,他的身心就会得到这种好处。相反,受不到这种锻炼的人,他的身心都会受到损害。
【点评】
晋朝的车胤非常好学,但家里很穷,没有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晚上,车胤看见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就去找了一个白绢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晚上,借着萤火虫的微光,他正好可以看清书上的字。晋朝的孙康家里也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立即穿好衣服,跑到屋外看起书来。从这以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起来读书。就这样,车胤和孙康都成为很有学问的人。这就是“囊萤映雪”的故事。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是一所学校,它对所有进来的人进行一种强化训练,通过劳动去培养他们的身体,通过贫困去塑造他们的清廉,通过痛苦去磨练他们的意志,通过困窘去增添他们的智慧。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堪当大任,而被淘汰的弱者却在社会上无法立足,甚至被挤出生活。
富贵处多炎凉,骨肉问多妒忌
【原文】
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
【译文】
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在富贵人家比起贫贱的人家表现得更为鲜明;嫉妒、猜疑的心理,在亲骨肉之间比起和外人之间更为厉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用冷静态度、平和的心理来解决的话,就会整日处在烦恼中了。
【点评】
春秋时,楚国有两个大官,一个叫子文,一个叫子良。子文的儿子叫子扬,子良的儿子叫子越。子越小的时候,子文对子良说:“这孩子狼子野心,会给我们家族带来灾难。”子良听了很不高兴。子文回到家,对家人说:“子越如果当了大官,你们一定要尽早离开楚国,千万不要亲近他。”子文死后,子扬和子越也都当了大官。子扬没有听从父亲的告诫,继续留在楚国。子越逐渐暴露出他的野心,他忌恨子扬的官位比自己大,于是暗中派人杀了子扬。后来,子越领兵反叛楚王,结果被楚王的大军打败,他的家族也因此受到牵连。
这个时候,家族的人才知道子越果然是“狼子野心”,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子文的劝告。外敌的攻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亲人成为敌人。别人不了解你的习惯,而家人与你朝夕相处,最能看清你的致命之处。隋炀帝能杀死隋文帝,正因他是文帝的儿子;赵光义能害死赵匡胤,正因为他是赵匡胤的亲兄弟。不是亲人,不在皇族,反倒没有了这种激烈的利益之争。如果他们都是乡野农夫,也许父子兄弟正在举杯畅饮。
功过不容少混,恩仇不可太明
【原文】
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惰隳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
【译文】
对部下的过失和功劳不可以有一点含混,如果含混不清就会让人产生苟且怠惰的心理;一个人对于恩惠和仇恨,不可以表现得过于分明,太分明就会使人产生疑心而发生叛离的事情。
【点评】
唐德宗在位的时候,一些地方上的节度使发动叛乱,攻占了都城长安,唐德宗被迫出逃。将领李晟临危受命,与叛军展开了周旋。在战争的初期阶段,李晟的处境非常困难,他既缺少粮食物资,又得不到其他军队的支援。但是,李晟特别注意安抚军心,只要他手下人立了功的,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功劳,他也会详细地记录下来,公开褒奖。
另一方面,他注重以严格的纪律来治理军队,对于违反纪律的将士,无论职位多高,功劳多大,他都按照军纪进行惩处,绝不徇私。李晟的兵力虽少,但在他的领导下,将士们全都同仇敌忾,士气高涨,成为一支战斗力特别强的队伍,在与叛军的战争中屡战屡胜。有功不赏,则无人思进取;有过不罚,则恶人将肆虐,历来名将都重视赏罚分明。而最难处理的,就是那些居功自傲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劳苦功高,该享受一下了,于是恣意横行,鱼肉百姓。这些人不受到惩治,社会风气会被他们败坏。所以,严明之君的原则都是:功是功,过就是过。今天的犯罪,不能被往日的功劳抵消。这对于那些功臣也是一种爱护,使他们不致于因放纵而断送了一世清名。
戒疏于虑,警惕于察
【原文】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宁受人之欺,勿逆人之诈,此警惕于察也。二语并存,精明而浑厚矣。
【译文】
不可以存有害人的念头,也不可以没有防人的心思,这是用来告诫那些思虑不周警惕性不高的入;宁可受到别人的欺负,也不要去揣摩别人的机诈之心,这是用来告诫那些过分小心提防的人;如果与人交往中能够做到这两句话,那才算是警惕性高又不失纯朴宽厚了。
【点评】
总是把别人想得太好,自己就容易变得迂腐,利益常常会受到损失。这时善良已经变为愚蠢。总是把别人想成坏人,心灵的堤坝筑得太高,就会在挡住欺骗的同时也挡住发现真善美的视线,把友情也拒之门外。人之所以不能有害人之心,是因为害人也会被人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宁使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正是建立在对他人怀疑基础上的一种极端哲学。疑所当疑,信所当信,这是极难把握的一种分寸。防人是有前提的,对坏人、小人是非防不可的,但防之太甚也是不好的。此外,无原则的忍让是没有人生经验的表现,同样不适于社会。
大公无私,坚持真理
【原文】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译文】
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猜疑而影响了自己的见解,不要固执己见而不肯听从别人的忠实良言,不要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要借公众的舆论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点评】
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他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此,他不顾大多数臣子的反对,把国都迁到洛阳。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让鲜卑人学习汉语,改穿汉人的服装,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开始改姓元。魏孝文帝名叫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魏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的政治和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有时候,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上帝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之人;让太阳照着好人,也照着坏人。但是不肯让荣誉、道德和才能在每个人身上平等地照临。谁首先发现了真理,谁就必须经受那场反对真理的风暴,因为人们喜欢躺在成见的安乐椅上,你推倒它,自然会引起许多人的愤怒。科学家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判处火刑,就刑时,他毫无畏惧地说:“地球仍然在旋转。”在成见的狂流里逆水行舟,这需要超人的见识和勇气。
亲善须知杜谗,去恶莫忘避祸
【原文】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遭媒孽之祸。
【译文】
要想结交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必急着和他亲近,不要事先宣扬他的美德,以免遭到坏人的谗言和中伤;要想摆脱一个心地险恶的人,不要轻率地打发他走,不要先揭发他的恶行,以免遭到他的诬陷和报复。
【点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自己做人应该切忌炫耀,而对于我们所爱的人,我们也要替他小心韬晦。得罪君子并不可怕,因为他最多以直报怨,最可怕的是得罪小人,他可以用尽一切卑鄙的招术,因为他从来不受道德的约束。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与小人从各个方面都格格不入。人们讨厌小人,但小人由于擅长逢迎,往往可以得到当权者的赏识而很有市场;如果当权者是好邪之辈,得罪了他身边的小人就更加麻烦。所以对于他们不要打草惊蛇,免得打不着狐狸反惹一身骚,有惩治之心就应暗中动手,干脆利落,才不致于使自己陷入尴尬。但是,不论是亲贤远奸,首先自己要光明磊落、大公无私,这样才不惧怕小人的恶意报复。
隐恶者祸深,隐善者功大
【原文】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译文】
做坏事最忌讳的是隐藏不让人知道,做好事最怕的是到处宣扬,因为显而易见的坏事所造成的灾祸小,而不为人知的坏事所造成的灾祸会大;显而易见的善事所积的功德小,而在暗中默默行善的功德才会大。
【点评】
古代有个寓言,说张三和李四在屋子里聊天。张三对李四说:“王五的脾气可暴躁了,很爱发火,搞不好还会打人呢!我们平时都很怕他,不敢和他争执。”恰巧这时王五从屋外经过,听了张三的话,顿时火冒三丈,气势汹汹地把门踢开,冲进屋里,抓住张三的领口,抬起拳头就打。李四赶忙过去劝解,问他:“你为什么要打张三呢?”王五气呼呼地回答说:“他居然说我脾气暴躁,这样诬蔑我,我当然要狠狠教训他!”李四说:“你这种做法,不正是脾气暴躁的表现吗?张三并没有说错啊,你为什么要掩饰自己的缺点呢?”没有人不犯错误,但坚持错误的却是魔鬼。有错,众人皆见;改过,众人敬仰。这是君子的犯错方式,小人却不这样。做了坏事,他就害怕别人知道,为了隐瞒,他会做更多的坏事。宋朝的丞相赵普一时糊涂,收了别人的贿赂,为了怕别人向皇帝揭发,他不得不和赵光义共谋弑君篡位。坦露自己的恶行。一切阴影会到此为止,你只要肯努力用善行去挽回损失。当你力图隐瞒罪过时,你就与魔鬼签订了和约,越陷越深。
穷寇勿迫,围师必阙
【原文】
锄奸杜幸,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这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译文】
要想铲除邪恶奸诈之人,就要给他们一条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路径;如果使他们走投无路、无立锥之地,就好像堵塞老鼠洞一样,一切进出的道路都堵死了,一切好的东西也都被咬坏了。
【点评】
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以后,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于是召见姜太公、召公、周公三人,问怎么处理商朝的那些臣子。姜太公说:“把那些人全部杀掉,斩草除根,大王您看怎么样?”武王使劲地摇头。召公说:“把有罪的全部杀掉,无罪的就让他们活命,大玉您看怎么样?”武王还是摇头。周公说:“杀掉这些人,也是我们自己的损失。我看应当让他们各自回家,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不是应该用仁政来感化天下吗?”武王听了非常高兴,觉得这是最好的建议。后来,武王按照周公的建议去做了。商朝旧地的百姓都对武王感恩戴德,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坏人,他们为恶总有些外在的理由,心中也有一两处闪光点。所以,给他们一条生路,使他们改恶从善也不是不可能的。另外,狗急跳墙,困兽难斗。如果他认为自己已毫无生路,就会丧心痛狂地反抗。投鼠忌器,除恶本是为了保护善良人的生活,如果你的追剿使他们作出更大的危害,那么你就是因手段而妨害了目的,得不偿失。
增识以弘量,弘量以厚德
【原文】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译文】
人的道德是随着气量而增长的,人的气量又是随着人的见识而增长的。所以要想增长自己的品德,就不可不使自己的气量更宏大;要想使自己的气量更宏大,不可不扩展自己的多方见识。
【点评】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就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而项橐当时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有一天,项橐在路旁用泥巴筑“城堡”,孔子和弟子们从旁边经过时,不小心把他的“城堡”弄塌了,项橐不高兴了,就对孔子说:“大家都叫你‘孔圣人’。你应该很有学问啰,不知道你能不能猜出我的谜语。”孔子笑着说:“请你说吧。”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想了半天,猜不出来,只好向项橐请教,项橐晃着脑袋说:“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恭恭敬敬地称项橐为老师。无知的人因为别人犯一个错误而莫名惊诧,知识渊博的人却知道每个人都很无知。越是渊博的人,反倒越谦虚,越能对别人的无知和错误有所容忍。“有容得乃大,无欲志则刚”,圣人都有包容天下的度量,一个没有度量的人,很难体味到道德的真意。
六根皆桎梏,欲念悉机械
【原文】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此吾人初人宴寂时也;晓梦初醒,群动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处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欲嗜好悉机械矣。
【译文】
一盏微弱的灯光,寂静而无声的夜晚,这是人们正要入睡的时候;清晨从梦中醒来,万物还没有苏醒,这是人们刚从朦胧的梦境中走出来。如果能利用这一刻来澄清自己的内心,来反省自身的一切,便会明白耳目口鼻是束缚我们心智的枷锁,而情欲爱好都是使我们堕落的机器。
【点评】
人们为了寻求心灵安宁,从古到今进行了苦苦探索。心,在向往天使的国度;口,却把它引到了现实的餐桌旁。若想使心灵不受委屈,就得委屈你的口腹之欲,这是人类的两难选择。夜间睡觉时,精神与肉体相对进入安宁状态,此刻没有善恶苦乐之分,当从梦中睡醒,身心回到现实,不再空虚,又有了实际行动,是非善恶观念便又开始发生。“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人处在一种空寂与现实的困扰中往往是矛盾的,保持心灵的虚空寂静,在这方面多下些苦功夫,经常反省自己,不失为修心养性的一种好办法。人并非不知道精神的飞升,只是多数人无法抗拒本能。没有超脱之意,便永为物欲所奴役。
处事毋躁急,教人毋操切
【原文】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白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译文】
有些事情越是急着想弄清楚,就越是弄不清楚,这时就暂时缓和心情,或许头脑冷静就会自然明白,不要过度急躁使事情变得更加纷乱;有些人就是不愿听从指挥,这时就放纵他或者让他自由发展,或许他就能够自然觉悟,不要太急切,以免增强他的顽固。
【点评】
韩信帮助汉高祖刘邦争夺天下,曾用背水一战的计谋,打败了强大的赵国,俘虏了赵国有名的谋士李左车。韩信知道李左车很有才能,就亲自为他松绑,客气地请教说:“我准备向北攻打燕国,请问怎样才能成功?”李左车见韩信很诚恳,便说:“将军背水作战,打垮赵军二十万,威震天下。然而,您的士兵经过激战,非常疲惫。如果您贸然去攻打燕国,恐怕难以攻下。”韩信问:“那么,我该怎么做呢?”李左车说:“将军应该按兵不动,先安抚赵国的百姓。然后,您再摆出大举进攻燕国的姿态,一定能迫使燕国投降。”韩信听从李左车的建议,燕国果然投降了他。思想需要沉淀,行为需要回味。越想拨水见底,只能使水更加混浊。不去管它,经过一段冷静,反倒可以看清水底。求学常常有这种感受,一个题目连续搞下去往往难以提高层次,而放下这个课题,去搞一个阶段别的问题再回头看,往往能有新的见解。大概研究一个问题时间过长,思维就会出现定式,会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对待人也是如此。一味强加于人,别人就会形成抗拒你的思维模式,不加判断就去反抗,而你给他自由,他就会用理智思考,也许会得出和你一样的结论,自愿回到你身边。这就是所谓“欲擒故纵”。
作人要真恳,涉世须圆活
【原文】
作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译文】
做人如果没有一点真实诚恳的念头,就会成为一个华而不实的人,无论任何事情都会做得很虚假;处世如果没有一点圆通灵活和随机应变的趣味,就成了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头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会碰到障碍。
【点评】
没有真心,就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而没有灵活和宽容,也只有上帝才能与他结交。华而不实装腔作势的人不肯付出真正的努力,会给人一种滑头的感觉,没人敢信任他,最终会一事无成;做事过于原则、呆板,没有一点变通的人,不能因势利导,屡撞南墙,也会遇事就大败而回。因此,做人首要的原则是“诚信”,当然诚而善只是基础,办事还须灵活,对具体事物应有变通之法。尤其是现代社会,既要讲做人原则。也要讲求办事效率。健全的人格是善与机变的融合,否则善亦小善,智无大智。
靡华不若朴鲁,讽今莫如述古
【原文】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门不如亲自屋;听街谈巷语,不如闻樵歌牧咏;谈今人失德过举,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译文】
与其和市井商人结交还不如和山野老翁来往;与其进出权贵之家还不如和贫民百姓亲近;与其听街坊邻居的流言蜚语,还不如听樵夫的民谣和牧童的山歌;与其议论现代人的错误过失,还不如传述古人的善言美行。
【点评】
溪水尚且“流入西湖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生活于红尘乱世,又该受到多少污染?陆游曾说,在京城居住,连白衣服都会被染成黑色,人的道德也有同样的危险,因为结交的都是市井小人,所听的是都追逐利益的俗事,德行难免受到污染。山翁粗鲁却有古道热肠,山歌简单却真纯自然,这些都清新爽朗,能一洗市井中的浊气。
所以究心名利者爱入都市,心地淳朴淡泊的人爱隐居乡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时间一久,道德爱好自然相去更远。就现代社会而言,人固然不能逃避世事,放弃社会责任,但为大事者必须要有超脱世俗的心境,经常投入自然的怀抱,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乐趣。
礼遇衰朽
【原文】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
【译文】
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情意要更加真诚,气氛要更加热烈;处理机密的事情,态度要更加光明磊落,要心怀公正;对待衰落的人,礼节要更加恭敬,照顾要更加周到。
【点评】
某官家有人去世,众人纷纷准备厚礼,但后来闻听死的就是某官本人,人们心中释然,都分文不送。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名臣叫汲黯。每天拜访他的客人很多,他家的门口总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后来,汲黯得罪了汉武帝,被罢了官。第二天清晨,他亲自起来打扫庭院,等待客人们来拜访。不料,直到中午都没有人敲门。他打开大门,看见门口有许多麻雀在觅食。他感慨地说:“从前我当官的时候,宾客多得把门槛都踩坏了,现在我丢了官,大门口都可以张网捕鸟了。”不久,朝廷又恢复了汲黯的官职,过去的客人又纷纷来拜访他了。汲黯在大门上贴了一张纸条,表示要闭门谢客。
客人们于是都悻悻地走了。看来,人们对人恭敬、送礼大都是为了将来能有所求,有谁愿意在落魄衰老的人身上做无偿投资呢?但是有一天你也许会落魄,有一天你注定要老,你也会像今天看到的这些可怜人一样,你能忍受得住冷淡寂寞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立己,先立人。分一些爱心关心别人,就像关心你自己。
恕人过不恕己过,忍己困勿忍人困
【原文】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译文】
对于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宽恕,而对待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却不能宽恕;对于自身的困境和屈辱应该忍受,但在别人遇到困境屈辱时,就不该袖手旁观、忍心不顾。
【点评】
晋朝时有个年轻人叫周处,凶狠好强,动不动就拔拳打人,义兴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当时,义兴江水中有一条蛟龙,山上有一只跛脚虎,都经常危害老百姓,义兴人把他们叫作“三害”,而周处害处最大。一天,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害中只剩下一个。周处真的去把老虎杀了,又下河去斩蛟龙。经过三天三夜,乡亲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于是互相庆贺。谁知周处竟然杀死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知道了自己为乡亲们所痛恨,就有意改过自新。从此他努力上进,终于成为有名的忠臣。
这则“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要知错能改,原谅自己的过失等于准备重犯同样的错误。所有的失败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因——你自己的错误。尽管你有许多客观理由,但时间是一个最不讲道理的法官,他不要你出示证人、证物,也不听取辩辞,只看最终的结果。你能原谅自己,时间并不原谅你。它并不停足,不管你是否已跌伤了腿脚,能否赶得上它的脚步。所以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创造条件。
心虚则性现,意净则心清
【原文】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译文】
心中空灵本性就会显现,如果不平息功名利禄之心而想见到本性。就像拨开水波去寻找月亮一样;思想纯洁心灵就会清明,如果不清除物欲而希望内心清明,就像在布满灰尘的镜子上看自己的形象。
【点评】
在欲望霓虹灯的闪烁中,没有人能看清任何东西的真实色彩。沉浸在享乐中的人们通常很昏庸,因为他们常为外物所迷醉,很难有一个冷静的头脑,而冷静是智慧之源。
“扫地红尘飞,才著工夫便起障;开窗日月进,能通灵窍自生明。发念处即遏三大欲,到头时方全一点真。”寻根究底,一切都是受本性的操纵,只有内心了无杂念时本性才会显现,如果心头缠绕着各种杂念,没有淡泊、超脱的心境,不唯难以修道,要想在学业、事功、技艺上有所成就,一切都像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一般,难以达到最高境界。
无事时防心昏冥,有事时防心奔逸
【原文】
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译文】
无事可做的时候,心思容易昏沉迷乱,这时应该在沉静中保持精明;有事的时候,心容易忙乱,应该在精明中保持冷静。
【点评】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险滩不是危险,疏忽才是最大的危险。平静无事的时候,人们最容易疏忽,许多罪恶和过失都是在闲散懈怠时造成的。唐明皇早年励精图治是个很贤明的皇帝,他的功绩几乎相当于汉武帝。
但是国家太平后,无事可做,他便放松了理智,宠幸杨贵妃,重用奸臣,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任何时候,不要让你的理智完全睡去,用这个上天赐与的空闲,做一点对将来有益的准备。
议事者宜悉利害,任事者当忘利害
【原文】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译文】
评论事情的人处在旁观者的身份,应该多了解事情的利害得失;当事人处在事情中,应当忘记个人利害得失,才能冷静。
【点评】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因为旁观者没有利害的牵绊,能够冷静客观,超然事外,不为感情所左右,从而使自己的思路得以拓展,做出公正的论断。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当局者清,旁观者迷”,因为每件事,尤其是一些隐秘的事,总有许多外人所不能了解的内情,甚至无法言传、无法体味。
旁观者多体味当事人的甘苦,当事人尽量超脱个人的情感,这二者就都达到了完善,也就能够相互理解。
勿近恶事善名,只要浑然和气
【原文】
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浑然和气,才是居身之珍。
【译文】
喜欢标榜自己有节操讲道义的人,一定因为他的有节义而受到别人的诽谤;标榜自己有道德学问的人,常常因为道德学问而受到责难。所以君子不去做坏事,也不去立好名声,只是保持一种自然温和的态度,这才是处世的法宝。
【点评】
怕人非议是古人的传统。而对于今天社会,有争议的人物等于名人,有争议的作品等于受到推荐的作品。于是,有好多人写文章不怕别人批评,只怕别人不理,忍不住时还化名写文章,自驳自说。有非才有是,无是方无非,这就是辩证。这些以非议招来热闹的人和古代那些因标榜而招非议的人一样,都是名的追逐者,都是假道学伪君子,实质上是在骗取人们的信任,满足私欲的需求,但由于他们有时披上道德的外衣,因而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要知道,学问道德并非算计得来,而是要靠艰苦的修养得来。
世道多坎坷,撑持凭耐力
【原文】
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哉。
【译文】
俗话说:“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这里的一个“耐”字用得很有意味。像险恶的人情、坎坷的世路,如果没有这个忍耐支撑过去,早就掉进杂草丛生的深沟里。
【点评】
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为痛苦而悲伤?当痛苦降临时,撑起它的是忍耐,而忍耐的力量来源于希望。雨果说:“对于那些有自信而不介意于暂时失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怀着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的人,没有所谓失败。”伟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超人的远见和坚强的意志。跌倒了,再爬起来,这就是成功。当年,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在太湖交战,结果越军大败,勾践成了吴国的俘虏。夫差让勾践夫妇住在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勾践一心想活着回国报仇,所以尽力装成驯服的样子。为了表明忠心,他甚至用嘴尝夫差的大便以诊断病情。后来,勾践蒙赦回到越国,就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吃饭之前,先尝一尝苦味。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以此提醒自己不忘耻辱。这就是后人所传诵的“卧薪尝胆”。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强大起来,打败了吴国,逼得夫差拔剑自杀。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原文】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时而靡者。
【译文】
想要忙里偷闲,要先在清闲时做好准备;要在闹中取静,必须在平静时作好安排。不然,一遇到具体情形就会手忙脚乱。
【点评】
西晋的时候,刘琨和祖逖两个年轻人非常要好,经常在一起学习到深夜。一天凌晨,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声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祖逖用脚踢了踢刘琨。刘琨醒了过来,他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说:“你听听,这鸡叫声是在催我们起床了。”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床,拿下墙上挂着的剑,走出屋子,在微弱的晨光下舞起剑来。这样,他们天天在一起苦练武艺,研究兵法,后来都成了有名的将军。这则“闻鸡起舞”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时间是无声的脚步,它不会因为我们有事情需要处理而稍停片刻。如果不想使自己过于忙乱、措手不及,就应该珍惜现在,不闲置每一点时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因为伟人都是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修养道德上,他们才能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超人的品格,非凡的智慧。珍惜时间才能获得更长的生命,创建超人的功业。
富贵地要知贫贱,少壮时须念衰老
【原文】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译文】
富贵的时候要了解贫穷卑贱的人的痛苦;年轻的人要理解衰老的人的辛酸。
【点评】
古时候,有一年闹了饥荒,许多老百姓纷纷饿死。皇帝知道了很不理解,他问大臣:“他们为什么不喝肉粥呢?”他只知道奢侈享乐,却不知道百姓如何生活。可以说,正是因为他天天吃肉粥,老百姓才会吃不上饭。相反,唐太宗却发出“水能栽舟,亦能覆舟”的感叹,他一生励精图治,为民造福,开创了盛世局面。很多人虽然长期处于贫贱之中,而一旦得了富贵,便在人前趾高气扬,其实他们不懂得富贵无久。生死无常的道理。谁能知道自己明天的命运?多看这些可怜人几眼吧,明天也许你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多给他们些帮助,就算是预支给明天的自己。
韬光养晦,雅量容人
【原文】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译文】
做人不要太清高,所有的污垢和羞辱都要容忍得下;与人交往不要太明白,所有好坏善恶的人都要容纳得下。
【点评】
一种花再美,如果园子里只开这种花,也会显得很单调,只有各具特色的花朵汇集在一起,才能织出春天的图画。世界这么广大,应该有各式各样的人生,如果都是谦谦君子,生活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每个人看问题都有片面性,因此不能事事按自己的意愿来办事。也不要希望别人做和你一样的人,他不是你,他有自己的特色,抹杀了这特色,他也就消失了。所谓“人至察则无友,水至清则无鱼”,太完美的人没有自我,是不真实的。
势理之病难医,义理之障难除
【原文】
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译文】
放纵欲望的毛病可以医治,但固执己见的毛病却难医治;一般事物的障碍可以除去,但义理所造成的障碍难以消除。
【点评】
病人只要合理治疗大都可以痊愈,但如果病人拒绝治疗,大喊“我没病”。不肯吃药,那可就麻烦了。俗语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纵欲之人自知有罪,而固执己见的人却认为自己代表正义,即使有错也不肯承认,这种人必然会一错再错,陷入错误的泥淖难以自拔。所以偏见有时比罪恶更难以清除。王阳明有句名言:“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对待外界障碍,只有努力清除一意,心中的义理之障却有太多的内应深藏于思想,使你难以对它大动干戈。所以,只有敢于认错改过,勇于战胜自我的人才能征服世界。
谗言不久自明,媚语不觉其损
【原文】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风侵肌,不觉其损。
【译文】
造谣进谗毁谤别人,就像一片薄云遮蔽了太阳,不久之后太阳会重现光芒;谄媚奉承别人,就像从缝隙吹来的风侵袭肌肤,人们不会感受到它的伤害。
【点评】
齐国大夫邹忌身材挺拔,容貌俊美。一天早晨,他穿戴整齐,照着镜子,突然问他的妻子:“我跟城北徐公比,谁美?”他妻子说:“您美呀,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啊!”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不太相信,又问他的小妾:“我跟徐公哪个美?”侍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啊!”第二天来了一位客人,聊天的时候,邹忌又问客人:“我跟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过了一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看了看他,觉得自己不如他美;再照照镜子,更觉得自己差得远了。晚上睡觉前,他心想:“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小妾说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有求于我!”现实中,以刀剑伤害你,你会奋起和他拼命;而恭维却如在酒里下进慢性毒药,使你在愉快和陶醉中衰落。有的人爱你,有的人怕你,有的人有求于你,结果从他们那里,你都无法了解真实的自己。而且这些人的一意恭维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你推进骄傲自满的陷阱,被偏见、粗鲁和傲慢所淹没。人贵有自知之明,要自知,就必须赶走献媚者,正直的朋友才会来到你身边。
忌高绝之行,戒褊急之衷
【原文】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译文】
山高险峻的地方往往不会生长树木,而河谷环绕的地方却会草木茂盛;水流湍急的地方往往没有鱼,潭水深而又静的地方却是鱼虾聚集。这是说过度清高孤绝的品行,以及狭隘急切的心思,是君子应该深引以为戒的。
【点评】
品行太高的人,总是需要人们去仰视,这实在太累,大多数的人还是希望和与自己才德相仿的人交往。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人,往往属于“高绝之行”,是君子所不足取的。只有那些愿意“和其光、同其尘”,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的人,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先秦的哲学家杨朱,初与人交时,人们对他都很恭敬,起身让座,但都敬而远之。杨朱心中不快,就反省自己,注意举止随和。后来,他再到这里,人们都和他抢座位,但却十分亲昵,无话不谈。高尚的品德只有与谦和的言行结合才能成为一种力量,如果附着在特立独行的险峰上,人们只有望而却步。
《修心处人》
练达不若朴鲁,曲谨不若疏狂
【原文】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译文】
涉世不深的人,沾染的不良习惯也少;阅历比较丰富的人,权谋奸计也多。所以做一个君子,与其精明老练,熟悉人情世故,不如淳朴天真;与其处处谨小慎微,不如行为狂放,不拘小节。
【点评】
最美的图画也不会比白纸干净。能看透小人心计的人,自己也不会纤尘无染。在这污秽喧嚣的世界里,想真的做到洁身自好,也许只能“隔断红尘三十里”。但是,计谋也未必是坏事,要看怎么用。有些药材,用来害人,就是毒药;用来以毒攻毒,就是良方。刽子手和医生的手上都有血,它的意义却是不一样的。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帮助人们应酬着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经验有好有坏,汲取教训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得到负效应。有的人却从消极的、不好的方面去积累经验,品格便逐渐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可以不作纯洁如羔羊般的圣徒,但要消除天下的小人,使将来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君子。
心事须明,才华须韫
【原文】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译文】
君子的心事像青天白日一样,不能让别人不知道;君子的才华像珠玉一样深藏,不能让人轻易知道。
【点评】
有不可告人的阴暗心理,就无法成为君子。古来圣贤都以当时的人不了解自己为最大的悲哀。而对于学问、才华,他们则谦虚含蓄,藏而不露。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能够让人一眼见底的,只能是浅水。三国时期,杨修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一次,工匠们建造丞相府的大门,刚架椽子,曹操亲自前往观看,在门上写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了,立刻命工匠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这是嫌门太大了。”还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杯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子上题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人理解这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看时,他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每人吃一口呀,还犹豫什么!”杨修就这样喜欢卖弄聪明,曹操虽嘴里称赞,心里却十分嫉恨,后来就找个借口把杨修杀了。
逆耳言中进德,拂心事里修身
【原文】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身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译文】
耳中常听到不中听的忠言,心中常想到不顺心的事,这才是修炼德行的磨刀石。如果听到的全是好听话,遇到的全是称心事,就等于把这一生泡在毒酒里。
【点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古今的至理,做人也应常思此种道理。在年轻的时候,多把自己放在逆境中,尚可从中多学一些本领。如果年轻顺利,到了老年遇到困境,就已经没有时间学习本领去征服它了。忠言逆耳,是因为他与你意见不同或批评了你的弱点。但这也正是一个使你多角度看问题和清理后背上污垢的机会。最拙劣的赞美也要比最高明的批评好听,但十句赞美不如一句批评的话给你有价值的东西多。在《汉书·霍光传》里记载了一则“曲突徙薪”的小故事:从前,有一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亲朋好友纷纷称赞房子造得好,主人十分高兴。这时,有一位朋友对主人说:“您家厨房上的烟囱是直的,灶膛的火很容易落到房顶上,极有可能引起火灾。您应该在灶膛与烟囱中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这样就安全多了。”主人不以为然地笑了笑。朋友又说:“您在灶门前堆了很多柴草,这样也很危险,还是搬远一点好。”主人心里很不高兴,没有听从朋友的建议。过了几天,新房果然发生了火灾,邻居们奋力把火扑灭了。主人摆了酒席,感谢帮忙救火的人。这时,有人提醒主人:“您请了救火的人,怎么能忘了那位向您提忠告的朋友呢?”主人连连点头,亲自跑去把那位朋友请来了。
天地一团和气,人心常驻喜神
【原文】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风光,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译文】
狂风暴雨会使鸟兽忧伤,风和日丽则使草木充满生机。可见天地之间不能一天没有和平的环境,人的心中不能一天没有愉快的心情。
【点评】
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皱眉,它就对你皱眉;你微笑,它就对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感觉。使你不幸的,是你自己,而不会是什么别的人。假如一个人终日愁眉苦脸,跟周围环境中的人怒目相向。这种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可言?心胸坦荡,做事必然光明磊落;乐观开朗,做事必然条理分明;而思想偏激,做事必然不合义理,悲观失意,做事必然横逆曲折。所以,一个人应该经常保持开朗的心情,乐观的态度,豁达的心胸,这是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基础。悲观使人丧失心志,暴戾容易招来意外之祸,时时怨天尤人会变得孤独。只有乐观奋斗的人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
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
【原文】
酞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译文】
烈酒,肥肉,辛辣、甘甜的东西都不是最自然的口味,最自然的口味只是清淡。言谈举止神奇超出众人的人,并不是道德修养最高的人,道德修养最高的人举止只不过和普通人一样。
【点评】
奇能生趣,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但不能长久,也不符合生命的内在规律。就是街上流行的服饰,最时髦的也往往最容易过时,而经久不变的,是那些式样简洁普通的衣服。奇,只能成为生活的调剂,却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纯真本性,有的人往往仗恃自己才学出众而洋洋得意,盛气凌人。其实这种人并不是能博得人们景仰的理想人物。因为一个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都是在平凡中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平凡中实践自己伟大的人生理想,在不卑不亢中修养自己的品德,这种人总有一天能达到理想境界。取得非凡的成就。
闲时要有吃紧心,忙处勿忘休闲意
【原文】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译文】
天地看起来寂静不动,而内在的变化却没有一刻停止;日月每天都在运行,而它们的光辉却万古不变。所以君子在清闲时要有应急的准备,繁忙时要有悠闲的情趣。
【点评】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世界是这样的寂静,静得让人想高喊一声“我来了”。世界又是这样的重复着它的原则,重复得让人真想在它坚硬的轨道上留下一丝痕迹。我忙碌着,但并不琐碎。我要改变这莽莽荡荡的永恒,而不是我拥有的这忙碌短暂的一瞬。有一次,孔子和几位弟子在一起闲聊。
孔子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急性子的子路先开口了,他的志向是建功立业之类,很有气魄,但孔子只是微微一笑。接下来,冉求说自己愿意当一个小地方官。轮到公西华时,他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不过愿意坚持学习。”三人说完以后,在一边弹琴的曾皙起身说:“我的志向嘛,就是在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野外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孔子感叹道:“我欣赏曾皙的志向啊!”
面前田地宽,身后恩泽长
【原文】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恩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译文】
为人要心胸开阔,才不会招别人怨恨;死后的恩惠要流传长远,才会赢得人们无尽的怀念。
【点评】
人生在世,只有多为别人着想,心底无私,眼界才会广阔,胸怀才能宽厚。反之,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凡事都跟人斤斤计较,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满。“人间势与福,有始多无终。”人在世时宽以待人,多做好事,遗爱人间,必为后人所怀念。所以,善待别人,给人多留一条出路,就是给自己多留条后路。冯谖替孟尝君收债,孟尝君让他回来时看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冯谖就把债券收上来焚毁。回来后告诉孟尝君,他买来了人心。后来孟尝君罢官,老百姓果然箪食营壶浆欢迎他,才知人心比什么都贵重。
窄路留一步,浓味减三分
【原文】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译文】
道路狭窄的地方,要留一步,让别人能走过去;味道好吃的东西,分一些给别人尝。这是处世中取得快乐的最好方法。
【点评】
“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自己享受,是一种乐趣,但如若把这些分给别人,你不但能在别人的幸福中感到快乐,而且会有一种道德上的满足。你同时也获得了一次机会,一次与别人交流快乐的机会,一次在将来获得别人帮助的机会。清朝有个叫张英的人在京城做大官。有一年,在他的家乡安徽桐城,他的家人建造新房时,与邻居发生了争执。两家都说对方侵占了自家的地基,吵得不可开交。家人给张英写了封信,请他出面解决这件事。张英看完信后,大笔一挥,写了一封回信。家人拆开书信一看,只见信上写着四句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张英让家人退让三尺。家人看了信以后,觉得很惭愧,于是将自家的院墙向里移了三尺。邻居本以为张家有贵人撑腰,一定会仗势欺人,没想到张家主动让步。邻居深受感动,于是也让出了三尺,三加三等于六,两家之间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小巷子。从此,“六尺巷”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侠气交友,素心为人
【原文】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为人要存一点素心。
【译文】
交朋友要带几分侠气,做人要保留一点赤诚之心。
【点评】
以利交者,利散人去;以色见宠者,色衰爱弛。能够永远不变的。只能是那些不计较利益、不囿于地位的侠义之交。古道热肠、剑胆琴心,这些遥远的诗化道德,正是今人所缺少和渴望的。你的笑是假的,你的哭也是假的,你已成为一个永远无法下台的角色。这时最大的受害者并不是被你欺骗的人,而是你自己,因为你已成为一个攫取利益的工具。春秋时代,吴国王子季札因公事路过徐国,受到徐君的热情招待。季札随身佩戴着一口宝剑,徐君心里非常喜欢,嘴上虽然没说,但还是被季札看出来了。
季札还要佩戴宝剑出使,因此他打定主意,回国时一定要把宝剑献给徐君。几个月以后,季札完成出使任务,又回到了徐国。但是。这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了,埋葬在徐国都城的郊外。于是季札来到徐君的墓地,解下宝剑,挂在墓地旁的树上。随从急忙劝阻他。季札说:“我那天在心里许诺,回来时要把剑献给徐君。如今他虽然不在人世,但我要是不献剑,就等于欺骗了自己,也辜负了别人,这不是正直的人应该做的。”说完,他便大步离去。
处世让一步,待人宽一分
【原文】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译文】
为人处世让一步是高明的,退让实际上是进步的基础;待人宽厚一点是福德,便利别人是便利自己的根基。
【点评】
宽待别人就是宽待自己,只不过彼在当时我在将来。楚庄王曾在宫中设宴招待大臣们,他让王妃许姬轮流替大臣们斟酒助兴。忽然,一阵大风吹灭了蜡烛,宫中立刻漆黑一片。黑暗中,有人扯住许姬的衣袖,想要亲近她。许姬拔下那人的帽缨,挣脱开来,然后把帽缨交给庄王,请求他重惩那个无礼的人。庄王说:“酒后失礼,这是常有的事,我不能为这事辱没我的将士!”说完,庄王请大家都把帽缨拔掉,然后命人点亮蜡烛,继续畅饮。后来,楚王领兵和晋国打仗,楚王战败,有一位将官冒死相救。庄王回朝后召见那位将官,那位将官跪在庄王面前,含着泪说:“大王,我就是当年被王妃拔掉帽缨的罪人啊!”庄王亲自把他扶起,重赏了他。假使当初,楚王不肯宏怀大量,将军早已被杀,那么危难时,他自己也无路可走了。能容物者,物乃能容。
矜无功,悔销罪
【原文】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译文】
一个人即使功高盖世,只要骄傲就会功绩全无;一个人即使犯下弥天大罪,只要悔过,就能抵销罪过。
【点评】
一个人自以为“劳苦功高”,就会放纵自己。古来顾命大臣多被掌权后的小皇帝杀死,居功自傲不能不是一个原因。相反,自以为有罪,就会想办法补救,勤勉努力,多行善事,对人态度也谦和恭敬,所以常常能得到大家的同情和原谅。战国时候,蔺相如代表赵王出使秦国,立下大功,被赵王任命为宰相,职位比大将廉颇还要高。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蔺相如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要给他点颜色看看。”一天,蔺相如坐车出门,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过来,就叫车夫退到小巷里,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蔺相如对他们说:“秦王那么威风,可我就敢当面指责他,我又怎么会怕廉将军呢。我是怕我们两人不和,秦国就会来攻打我们。”廉颇听到这话后,感到十分惭愧。他光着上身,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两人从此成为生死之交。蔺相如雅量容人,有大家风范,而廉颇先矜后悔,“负荆请罪”,其胸怀之坦荡同样令人敬仰。
让名远害,引咎养德
【原文】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译文】
完美的名节,不应该独自拥有,要分些给别人,才可以避免祸害;不光彩的名声,不应全推给别人,自己承担一些,才能隐藏锋芒,修养品德。
【点评】
多责备自己,就会少受到别人的责备;过于炫耀自己的清名,就会受到别人的攻击。历史上,有伟大政绩和赫赫武功的人,常常会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疑,历代君主多杀戮开国功臣,只有像范蠡、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者才能防患于未然。人都喜欢美誉而讨厌污名。污名固然能毁坏一个人的名誉,然而一旦不幸遇到污名降身,也不可以全部推给别人,一定要自己面对现实承担一部分,使自己更显得胸怀坦荡。汉初,萧何的威信很高,刘邦对他有所猜忌。萧何就只好让家人做了几件不体面的事,自毁名声,百姓对萧何也有怨言,刘邦才始放心。这些只属于过去那个时代。今天,善于看到别人长处,严于要求自己,敢于承担责任,这仍不失为一种美德。
家庭和睦美满,胜过调息观心
【原文】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译文】
家庭生活、日常做事有一个要真正信奉的道理,人能够平心静心真心相待,态度愉快语言委婉,使父母兄弟间消除隔阂,思想能够交流,要比静坐调息内省强上万倍。
【点评】
家中的和气最难做。有许多人在社会上是谦谦君子,温文和善,而回到家里,对待妻子儿女却是最横暴苛刻的。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人们为什么不能拿出一点耐心、费一点儿心思去善待自己的亲人呢?人有许多种行善方式,只有这种善是人品质中最内在的东西。宋朝有个人叫周文灿,父母去世后,他和哥哥生活在一起。他的哥哥是个酒鬼,每天不干正事,只知道喝酒,全靠文灿养活他。邻居们都替文灿打抱不平,说他哥哥真是不成样子。但文灿微微一笑,对哥哥仍然非常恭敬。有一天,哥哥喝醉了酒,把他狠狠打了一顿。邻居们闻声赶了过来,都愤愤不平,有的还在一旁大声指责哥哥。文灿走上前去,扶住哥哥,对邻居们说:“请各位不要伤害我们的骨肉亲情!”众人感到不好意思,都悄悄地离开了。这时,哥哥酒也醒了,他感到很羞愧,不久就把酒戒了,从此兄弟俩感情一直很好。
攻人恶毋太严,教人善毋过高
【原文】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译文】
批评别人的缺点不要太严格,要想想他能不能受得了;教别人做善事不要要求太高,要能使别人可以做得到。
【点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于别人的过失不可都明察秋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容不得别人的过失是一种苛刻。儒家在人际关系上最讲究“恕”的观念。“恕”就是宽恕、原谅。“恕”不是无原则的宽容不管,而是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智力和接受能力。批评别人的缺点也要讲究方法,教育人时也要多从对方考虑,有阶段地进行。有的人责备别人,不讲方法,不考虑实际效果,这是责人或教诲时所不足取的。如果你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空发议论,他实在是难以领悟。
降客气而正气伸,除妄心而真心现
【原文】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译文】
骄傲自大不过是一种虚浮之气,能把这种浮气压下去,而后正气才能得以伸展。七情六欲等意念都是妄想,只有把妄想消灭干净了,真心才能够显现。
【点评】
物欲、名位的追逐是许多人生活的主题,但他们离生活的本质很远。好人,无须通过善事去装点,只要能去除自己的恶习。人如果真能不受客气驱使,同时不但不为妄心所左右,而且又能加以制服消灭,那正气和真心自然会出现。这里所说的正气和客气以及所谓的妄心和真心,就是让人们把世俗的各种欲念,以及虚伪的种种造作去掉,而显出本性自我。对我们来说,真理无须去制造,只要能去除谬误的遮蔽。善良、智慧都不外乎人的本心。
以悔悟破痴迷,则性定而动正
【原文】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译文】
吃饭之后再品菜的味道,咸淡的感觉都消失了。交欢后再回想淫欲,对异性的冲动一点也不见了。所以人们如果常用事后的悔悟去打破遇事时的痴迷,那么就能保持心性的稳定,行动不会不端正。
【点评】
人的许多错都是满足欲望的强烈要求引起的。食色,性也,但满足后人们便不再需要。而精神的追求却是无限的,它不似物欲的甘肥,却香远益清。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宰相叫公孙仪,他很喜欢吃鱼,因此鲁国有很多人给他送鱼。可不论什么人来送鱼,也不论送的是什么鱼,公孙仪从来都不接受。公孙仪的一个学生见了,就说:“先生,您为什么不愿接受别人送的鱼呢?”公孙仪答道:“我现在有很高的俸禄,可以自己买鱼吃,为什么还要接受别人的鱼呢?如果我接受了鱼,到时候就一定会迁就送鱼的人,那样难免会歪曲法律,甚至被罢免宰相的职务。那时候,即便我喜欢吃鱼,也不会有人送鱼给我了,而我自己又没钱买鱼了。如果我现在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就不会犯错误,也就不会被罢官了。这样一来,我这一辈子都能吃到爱吃的鱼。”他的学生听了,觉得老师的话很有道理。
轩冕中有山林气味,林泉下怀廊庙经纶
【原文】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译文】
做高官的人,不能没有隐士的淡泊之气;隐居的人,应该有治理国家的心智。
【点评】
“欲回天地入扁舟”是许多社稷之臣的想法,权臣与隐士之思的结合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类典型。助蜀先主刘备三分天下的诸葛亮,年轻时住在南阳的隆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耕作之余,他博览群书,深入研究政治和兵法,并和很多名士成为好朋友,互相研讨学问。他志向远大,心境淡泊,见识卓越不凡。二十七岁那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成为刘备的军师,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曾六次北伐曹魏,但都没能成功。最后,诸葛亮病死在军营里。诸葛亮晚年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戒子篇》,文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当年诸葛亮出山时,还向往着统一天下后重返山林。可见,山林之士不可能超脱于社会,伯夷、叔齐也是不愿做国君的隐士,但却不食周粟,何等执着?国家的命运总会波及个人,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忧勤不宜太苦,澹泊须防太枯
【原文】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译文】
勤劳多思是一种美德,但太辛苦了就无法使性情安适愉悦;淡泊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枯燥就无法有利于人和事。
【点评】
勤于事业,忙于职业是美德,是一种敬业精神,但如果陷于事务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因无谓的忙碌而心力憔悴失去自我,则是不足取的。因此儒家主张中庸之道,主张任何事物都要维持均衡状态。太苦或太枯就失去了生活乐趣。要自然,保持自我才对。从大的方面说,社会的发展有两方面,一个是生产,一个是消费。消费表面上看来是对物质的消耗,但它也可以刺激生产的发展。正是人的享受欲促使人类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消费品。如果人没有任何欲望,生产也就失去了最终目的。懒惰是人性的一种弱点,但这种弱点也不总是坏事。一个勤劳安于本职工作的人,天天辛勤工作。另一个工人很懒,为了少干点活儿,他动上了脑筋,一项新技术诞生了,可以节省几倍人力。究竟哪一个是更高的境界呢?
原败者之初心,观成者之末路
【原文】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译文】
对于做错事地位不利的人,要推求他当初的本意;对于事业成功行为圆满的人,要看他的最后结果。
【点评】
人生在世,成功与失败无法预料,生活中成功的人固然有,失败的人也不少。一时的得失,并不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盖棺始能论定”。只要善于总结,失败可能是成功的前奏。同时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成就,却为贪小利而身败名裂,令人惋惜。因此。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能看目前他是成功还是失败,而是看趋势是下降还是上升。一举成功的只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你的志向越大,经历的挫折就会越多。但是人想做的事总会做成的,只要你把失败当作一个必经的阶段而不是最终结果。相反,功成志满之人如果没有新的更高追求,只能江河日下。
偏见害心,聪明障道
【原文】
利欲未尽害人,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译文】
对利益的欲望不一定害人,偏见是毒害人心的蟊贼;喜好美色歌舞不一定会影响一个人的前程,自作聪明才是阻挡人道路的屏障。
【点评】
聪明也是一种偏见。它使人们很容易落入狭隘自我主张的井底,过于执迷。人们常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却不知这种自作聪明带来的愚蠢绝不只偶然出现于一时,而要使你糊涂一世,直到你不再自作聪明为止。三国时诸葛亮带领大军进攻魏国,任命自己最信任的参军马谡带兵守卫街亭,作为战略据点。马谡到了街亭,见那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于是决定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这与诸葛亮的授意是完全违背的。魏军赶到街亭,见马谡在山上扎营,就把那座山围困起来,并且切断了山上的水源,导致蜀军内部大乱。结果,魏军刚一发起总攻,蜀兵便纷纷逃散,马谡自己杀出重围,逃了回去。街亭失守后,诸葛亮只好撤兵回国。为了严明军纪,他含泪把马谡杀了。马谡不自以为聪明就不会丢失街亭,也就不会遭诛,可见,想成就一番事业要防止愚蠢,更要提防自作聪明。
世路崎岖,须知退让
【原文】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译文】
人情反复无常。世上的路崎岖不平。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一步的道理;行得通的时候,一定要让几分好处给他人。
【点评】
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让,不能处处争强好胜,有时候退一步并非放弃前途。既然行不通,就证明自己错了,可能是方法、手段或者什么有问题。应该退下来总结教训,以便再上,或者打迂回战,曲折达到最终目的。失败后,一意孤行地盲目前进只能是愚蠢,让三分并不损失利益。利人是利己之本,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表面上利益减少了,实际上投人之桃,别人终会报之以李,等于为将来的困境买了保险。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们都知道秋天留下些蔬菜,以备冬天食用。却很少有人在权势炙手可热时分给人些热情,以便门前萧条时抵御自己的寒冷。人生之路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当你遇到挫折时必须鼓足勇气继续奋斗,当你事业飞黄腾达时,不要忘记救助那些穷苦的人,因为这样可以为你自己消除很多祸患。
待小人贵不恶,待君子贵有礼
【原文】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译文】
对待小人不难做到严厉,而难的是做到不厌恶他们;对待君子不难做到恭敬,难的是做得符合礼节。
【点评】
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士叫陈寔。一天晚上,全家人都睡下以后,陈寔发现屋梁上藏着一个小偷,于是他不动声色地穿好衣服,把儿孙们一个个喊醒,然后严肃地对儿孙们说:“一个人,一定要自我勉励,才会有出息,坏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染上了坏习惯,才会做出坏事来!现在,你们抬头看看梁上的那位君子吧!”这时,小偷从屋梁上爬了下来,向陈定磕头认罪。陈定说:“我看你也不像一个恶人,你应该从此学好,别再当小偷了。”说完,他让家人送给小偷一些钱财。从此,这个小偷真的弃恶从善,成了一个好人。杀死一个盗贼是容易的,而使他变成好人却是难事,这需要体谅,需要爱心。如果只有惩罚责难,就等于抛弃了他,拒绝他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惩罚本身也并非只有一种含义,上帝因为爱人,所以才惩罚他,有些惩罚只不过是为了拉住向悬崖狂奔的人,使他免于坠落。这时候袖手旁观,不肯去批评反倒是对他的憎恶,不负责任。
降魔先降自心,驭衡先驭此气
【原文】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衡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译文】
降伏恶魔的人先要降伏自己心中的邪念,心中的邪念被降伏了,所有的恶魔都会退去;驾驭世事的人先要驾驭自己的浮躁之气,浮躁之气平息了,外在的纷乱就不会侵入。
【点评】
孔子有个弟子叫司马牛,他看到天下大乱,恶人横行,就去问孔子,怎样做才算是一个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是不会感到忧愁和害怕的。”司马牛不明白孔子的意思,又问道:“不忧愁,不害怕。就能称为君子了吗?”孔子说:“君子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内心没有一点愧疚,还有什么可以忧愁和害怕的呢?”可见,人类最大的敌人隐藏于自己的内心。外来的恶念如果没有这个内援,就不会攻进心灵的城堡。想战胜敌人,征服世界,必须首先征服自我。古人对心灵的明镜“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因为这一点。修养必须日常去做,闲时工夫忙时用,泰山真的崩于前,才忙着去锻炼勇气,十有八九还是要坐在地上,魂飞魄散。
种田地须除坏种,教子弟严谨交游
【原文】
教子弟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译文】
教育青年人就好像养育未出嫁的姑娘,一定要严格管理她的生活,与人交往要谨慎。一旦接近了不规矩的人,就像在良田里种下一颗不好的种子,就永远难以种出好庄稼了。
【点评】
古人爱道德清白有如处女的贞操。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谁又甘于被玷污呢?未经世事的年轻人在社交上缺乏足够的免疫力,所以应该谨慎选择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当时,他家住在一块墓地附近。孟子看葬仪看得多了,就常和小朋友学做丧事、筑坟墓。孟母想:这不是我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于是,母子俩就搬到市镇上去住。可是邻居是一个屠夫,整天杀猪宰羊,孟子也学起宰杀的动作来。孟母又把家搬到一所学校旁边,住了下来。这一回,孟子接触的都是读书人,于是也迷上了读书。孟母高兴地说:“这才是适合我孩子住的地方。”孟子从此日夜勤学,终于成为大学问家。孟母择邻而居,孟子终成大器。这的确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小节不可不慎。人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但补好的衣服虽然可穿,终不如崭新完好的。恶习如野草,蔓延起来难以收拾。教子不可不严。
欲路上事毋染指,理路上事毋退步
【原文】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译文】
欲望上的事不要因为方便就去沾染,一沾染上就跌入了万丈深渊;道义上的事不要因为害怕困难就有所退步,一退步就像远隔千万重高山,无法达到。
【点评】
享乐之欲是火星,只要有一点,就可以把你辛苦修建的道德园林烧得一干二净。初涉欲路,人们总是欺骗自己,说自己会浅尝辄止。但欲望的野马一旦被你解开缰绳,就不再为你所驾驭。处在享乐中的人们很难克制欲望,这就需要修身养性。求道求学如逆水行舟,否则蹉跎一生,将会落得一事无成的后果,所以应从小刻苦磨炼,不俱艰难,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如果畏惧艰难辛苦而停步,不进则退,再想前进则需要双倍的努力。追求理性是很枯燥的,修炼品德也是一件很艰苦的事,就像登山一样得奋力前进,期望它不艰难纯属梦想,它永远不可能像听音乐一样轻松。只有穿过人欲的洪流而不为其淹没,才能攀上“道”的彼岸。
修德须求实诣,读书且要深心
【原文】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译文】
学者要把精力集中到一条路上。如果一面修养道德,一面在乎名声荣誉和事业成功,一定没有真正造诣;读书而感兴趣于吟诗作赋,一定没有深的学问。
【点评】
名利之心总是比修德之心更有诱惑力,就像野草总是比庄稼更容易生长。你只有清除这些杂念,道德的良田才可能免于荒芜枯萎。吟咏之乐总是要比著书立说更吸引人。但这只是对文学的爱好,不是钻研。任何一种学问,当它仅仅是一种爱好时,总是令你欢欣鼓舞,而一旦成为专业,就免不了有枯燥的、令你厌烦的东西。但前者是感性的,只存在于表面。只有经历了枯燥的严谨治学阶段,你才可能成为一名有专功的人。宋朝人刘恕从小爱好历史,但他家境清贫,没钱买书,只好到处借书、抄书。当时,学者宋次道收藏了不少好书,刘恕大老远跑去借阅,宋次道弄了桌好菜招待他。刘恕却说:“谢谢你的好意,但我不是为美酒佳肴来的,请把这些都撤走吧。”他在宋家住了十来天,把他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读完、抄完。把书抄回家以后,他就埋头读书,顾不上吃饭。夜间上床以后,他仍然要思考历史问题,往往通宵不合眼。就这样,刘恕不仅读遍各种正史,而且广泛阅读笔记、小说、诗文集、公文、碑碣等各种史料。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刘恕担任他的助手,为《资治通鉴》的完成做出了很大贡献。
事少福中福,心多祸中祸
【原文】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惟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惟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译文】
最大的幸福是事情少,最大的祸患是多心。只有苦于事多的人,才知道事少是一种幸福。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才知道多心的祸患。
【点评】
俗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无愧,根本不用怀疑别人对我有过什么不利的言行。只有庸人、小人、闲人才整天为闲事、琐事而忙碌,为依附权势争夺名利奔波,一个人应当具备“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境界,这样才不会被琐事缠身,不会为闲言困扰。林语堂曾说:想一天不得安宁,请客;想一年不得安宁,盖房子;想一辈子不得安宁,娶小老婆。人生中许多被人欣羡、称之为乐事的,只要多了,都是苦差。富贵人家财多事多,反生出些苦意;贫寒人家财少事少,反倒有了种平和。身居高位,却身不由己。反不如一介草民,可以不必匍匐于权臣。清福难得,此中别有真意。
处世知方圆,待人分宽严
【原文】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
【译文】
生活在清明的时代,处世应当正直;生活在战乱的年代,处世应当圆滑;生活在末世,处世应当正直与圆滑两种手段并用。对待好人应当宽厚,对待恶人应当严厉,对待平常的众人应当宽厚严厉都有。
【点评】
满朝都是人才,就表明一个贤能的君主出现了。末世无英才,贤者或隐于市朝,或已被奸人陷害。治世之君识正直的忠臣,对他们加以保护。魏徵担任谏议大夫,敢于当面对太宗提出批评,太宗很赞赏他。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历史上的君主,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呢?”魏徵说:“能够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君主,就是明智的;片面听取个别人的话,就是昏庸的。在历史上,尧、舜属于明智的君主,而秦二世、隋炀帝这样的就属于昏庸的君主。君主要是广泛听取臣民的意见,就能了解下面的情况,不会被小人所蒙蔽。”唐太宗点头称是。一个大臣的正直在这时博得的是功业、名望。相反,在乱世昏君面前,这种正直就是找死,而且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处。世人自己保护自己,做事圆滑也是迫不得已。世上一切在于变通。
念过不念功,忘怨不忘恩
【原文】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译文】
我对别人有功,不要记住。有了错却不可以忘记。别人对我有恩不能忘,而对我有私怨,却不能不忘。
【点评】
一般人总是容易记仇而不善于怀恩,因此有“忘恩负义”等说法,古之君子却有“以德报怨”的传统。一个人对你做了错事,他有两种心理,一种是感到悔恨、抱歉,希望给你补偿;另一种是认为与你的交情已无法挽回,从此与你为敌。他能走上哪条路,要看你。记住别人与你的私怨,等于向别人打出了战牌;而忘却则是一种召唤,是给予他人和自己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使你的路上少一个敌人,多一个朋友。凡事多看别人的长处,多记别人的好处,矛盾就化解了。这就是有修养的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原文】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译文】
生活奢侈的人富有东西却不够用,怎能比得上节俭的人虽然贫穷,东西却有剩余;有才能的人劳累而心中怨恨,怎能比得上笨拙的人闲散却保持了本性。
【点评】
“勤俭为富贵之本,奢侈为贫贱之源”。奢侈者如一个无底的匣子,再多的金银珠宝放进去都会不见踪影。他们有钱时,欲望总是像氢气球一样胀得满满,不肯降落;无钱时,因为没有积蓄,又不得不为生活担忧。奢侈是贫穷的前奏,贫穷是奢侈的必然结局。节俭者却相反,钱尽其值,物尽其利,每一样东西在他们手里都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他们总是为明天留下很多,所以他们的生活常常游刃有余。劳动是幸福的左手,节俭是幸福的右手。如果勤俭持家,幸福富足的生活就已不再是梦。
读书见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种德
【原文】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译文】
读书却不学习圣贤,就是文字的奴隶,为官却不爱惜人民,就是衣冠楚楚的强盗;讲学问不崇尚实践,就像随口念经不悟佛心的和尚;建立功业却不想着培养道德,就像开放的花朵,转眼就会凋零。
【点评】
人没有地位,做不了什么大事,价值的确不大。但如果居高位而不为民谋利,他不只没有功绩,对社会还会有负价值。有些人甚至鱼肉百姓,就更为可恶了。山林里的强盗,你可以与之搏杀自卫,还可以檎寇立功。而做官的强盗来了,你却只能恭恭敬敬,任其舔食,否则就是不忠于朝廷。有些时候,官匪一家,狼狈为奸,令百姓苦不堪言,衣冠强盗坐于公堂,良民就会入山为盗贼,这是历史的必然。
人心本有真文章,用心读取方受用
【原文】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篇断简封锢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淹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译文】
人的心里有一本真正的文章,都被杂乱不全的文章遮盖了;有一首真正的乐曲,都被那些妖艳淫乐的歌舞淹没了。治学的人只有清除身外之物,直寻自己的本心,才会真正享受其中乐趣。
【点评】
人总是为世俗的成见所左右。许多时候,你以为看见了许多、听到了许多,但实际上你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你只看到前人的结论。人们都说雾是白色的,伦敦的人也觉得那里的雾洁白缥缈。一天,一位画家在画里把伦敦的雾画成紫色。人们开始惊奇不解,但很快就发现,因为建筑物的反射和水汽作用,伦敦的雾的确是紫色的。不要吞下别人的答案,问自己的心灵,凭自己的感觉,你的面前将出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苦心常得悦心趣,得意便生失意悲
【原文】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译文】
心存俭苦,常能体会到令人喜悦的趣事;顺心得意时,就会出现失意的悲伤。
【点评】
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着的,苦悲可以转化,得失不是永恒。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看主观上用什么态度对待人生。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对生活要求越高的人越容易感觉到生活痛苦。人生本来是多灾多难的,但是我们必须征服这种苦难,绝对不可以抱着失败主义思想。一个人如果不及时彻底铲除苦恼的根苗,那得意过后失意的悲哀就会接踵而来。屈原长叹息掩涕,以至最后自杀,就是因为他报有太多的希望,他理想中的社会当时根本不存在。与之相反,一个生性淡泊,对生活无所求的人却常常过得很安适。没有希望也就很少失望,甚至发现一切比想象得好多了,生出许多满足和欣喜。这是庄子的生活方式。不过,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是庄子们所没有的。
学者清苦治学,勿失潇洒趣味
【原文】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译文】
学者要有一份兢兢业业的心思,又要有一份潇洒的情趣。如果一味是约束和清苦,就是只有秋天的肃杀而没有春天的生机,怎么能滋育万物?
【点评】
没有一种学问的目的是使人痛苦,真正的学问应该使人欢乐,应该融入生命的规律,融入人的性情。学习会给人带来一种心灵共振的快感。治学要经历一个理性的阶段,没有理性的力量,没有对感性的适当摒弃,钻研就无法坚持。但学问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快乐的,没有感性的辅佐,任何一种学问都不可能达到至高境界。有兢兢业业的治学之心,却没有潇洒超脱,是纯粹的书虫,他的学问无法融于社会,无法化为现实的力量。
真廉无廉名,大巧无巧术
【原文】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译文】
真正廉洁的人没有廉洁的美名,立名正是因为他有贪心;最灵巧的人不使用权术,用权术正是因为愚蠢。
【点评】
一个真正廉洁的人,由于他廉洁的动机不在于让人歌功颂德,自然也就不会廉名远播。有几类人无法著名,比如隐士。有人说许由、严光、伯夷、叔齐是真隐士,但是他们真的隐了吗?
我们今天为什么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在政坛上张扬自己,不等于没有在历史上张扬自己。他们比许多入世的人更出风头,更显眼。廉洁得出了名的人,是不是都故作廉洁以图虚名?这不能一概而论,但这种人的确不少。好名之人的确不比好利之徒境界更高。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决不会靠卖弄小聪明、炫耀才华来提高身价。
宁虚勿滥,宁缺勿全
【原文】
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译文】
倾斜的容器因为装满而翻倒,储蓄罐因为空无一钱而得以保全。所以君子宁愿处在无的境地,也不愿处在有的境地,宁愿有所欠缺而不愿十全十美。
【点评】
孔子在祠庙里看见一个设计巧妙的器皿,就对弟子们说:“听说这种器皿在不空不满的时候是端正的,但在空的时候会翻倒,水装得太满的时候也会翻倒。”学生往器皿里面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又过了一会,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它又歪斜在那里。孔子感慨地说:“唉!哪里有太满了而不翻倒的呢!”多占有一份东西,就会多一份对失去的恐惧,当权者和大富翁日子都不太好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满妄想和邪念,心理就会发生障碍而不接受他人的善言。一个人一旦处于骄狂心态之下,对事物的追求如有一堵墙挡住了他的视线,使他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自满。这样他们就会成为攻击的焦点,谣言的目标,一举一动都被舆论所追逐。这时,普通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反倒成了他们羡慕的对象。
《出世入世》
虚圆者建功立业,执拗者偾事失机
【原文】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译文】
古来建功立业的大都是谦虚灵活的人;而败坏事业丧失良机的必定是固执倔强的人。
【点评】
春秋时期,有个著名的政治家叫管仲,他年轻时家里很穷,常常为了生计发愁。他的好朋友鲍叔牙是个富家子弟。鲍叔牙拿出一些钱,他们俩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以后,管仲总是多拿一些。当有人在鲍叔牙面前搬弄是非时,鲍叔牙微笑着说:“是我主动让他多拿的,管仲不是个贪心的人,他家里实在太穷了。”后来,管仲参了军,每一次打仗都躲在最后面,撤退的时候又跑在最前面。当有人在鲍叔牙面前嘲笑管仲是个胆小鬼时,鲍叔牙说:“管仲有老母亲需要赡养,所以才会那样做。你们看着吧,他今后一定能做出大事来。”管仲后来果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他常说:“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从这个故事看,管仲正是个“虚圆之士”,因此能够建功立业。走路从不转弯的人,他的结局一定是头撞南墙。儒家主张内仁外和,就是要人既在内心深处坚持道德原则,绝不让步,外在又灵活机动,处世随和,这样人与人的关系才可能融洽。当然,这些做起来有些难度,需要我们把握好“度”。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原文】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桔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译文】
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天空的晚霞仍然是灿烂绚丽光彩夺目的,一年将尽的季节,橙桔却飘着诱人的芳香。所以有德行的人到了晚年时,就更应该振作精神,老有所为。
【点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英雄的雄心从来都不会随岁月而流逝,他们的努力因死亡的逼近而加速。因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理解生命只有一次,他们已没有时间再去逍遥了。漫长的一生已为他们积累了数不清的经验,老马识途,做许多事他们都比年轻人更轻车熟路。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周文王想推翻纣王的统治,所以到处寻访能安邦治国的人才。有一天,文王带着人马到渭水北岸去打猎。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人坐在河岸上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位老人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文王见他钓鱼不用鱼钩,感到很奇怪,就上前问他原因。老人说:“我在这里钓鱼,是要让愿者上钩。”文王和他交谈了一会,知道他叫姜尚,已经八十多岁了,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兴,于是封姜尚为军师,后人称姜尚为姜太公。后来,姜太公辅佐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姜太公八十余岁辅佐文王,最终助武王统一天下,廉颇、黄忠年逾半百,无人能敌,有许多人并不是年老昏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正是这晚霞辉映出了白日中无可比拟的绚烂。
藏才隐智,任重道远
【原文】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巨的力量。
【译文】
老鹰站立时就像是睡着了一样,老虎走路时就像是生病了_样,而这恰恰是它们抓食人畜的高明手段。故此有德的人不显露他们的聪明,不夸耀他们的能力,这样才会有肩负重大任务的力量。
【点评】
堪成大事者都善于韬晦。俗话说“咬人的狗不叫,爱叫的狗不咬人”。整天夸夸其谈聪明外露的人难成大事。赵括纸上谈兵无人能敌,却只能败兵疆场;宋朝的张浚组织“花腿军”,大言扫敌,却一事无成。而刘备在曹操面前唯唯诺诺,尽掩英雄之气,所以能安全离开曹营,重振汉室基业,三分天下。勾践在夫差面前低声下气,所以能灭吴匡复越国。正是他们懦弱的外表消除了敌人的戒心,使他们有机会能东山再起。智慧只在心中,流露在脸上的聪明不是智慧,而是浅薄。一个才德兼备的人,很容易招致旁人的忌恨,总是处于危险的境地。因此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是抱有深藏不露的态度,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大智若愚”,如此才能成就大事。
俭过则为悭吝,让过则为足恭
【原文】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译文】
俭朴是一种美德,但过分了就成为吝啬小器,成为斤斤计较的守财奴,反而有伤风雅之道;谦让本来也是一种美德,但做得过分了就成为屈膝谄媚,成为小心翼翼的人,反而多出了一些巧诈的心思。
【点评】
许多美德只要我们向前再跨一步,就会变成恶习。晋代司徒王戎既富且贵,广有房屋、仆役、良田、水碓等,洛阳城里元人能和他相比。他的契约、账簿也很多,他常常和妻子在烛光下摆开筹码来计算财货,并且乐此不疲。成为当时的一个笑柄。节俭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如果把节俭本身当成目的,那就成为吝啬。身无长物是一种节俭,因为他不只是节约钱财,而且节省了时间,把心思都用在了功业和学习上。而葛朗台式的省吃节用则不同,他是为了坐在阳光下一遍又一遍地数钱。
声色名位,不宜贪恋
【原文】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
【译文】
常常宴请宾客寻欢作乐的,不算是个好家庭;喜欢淫靡音乐和华丽服饰的,不算是正派的读书人;过分重视名利权势的不算是个好官吏。
【点评】
每一秒钟都应该有所创造,伟人与常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更能珍惜时间。歌舞、宴饮、打牌,是人们工作之后的消遣,当它不过分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娱乐,但如果它已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那只能说明这个人在消磨时光,胸无大志。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了后周王朝,艳冶的乐曲被称为亡国之音。商纣王即位初期,还没有表现出他的贪欲和残暴。有一次,他命工匠用象牙为他制作筷子,他的叔父箕子劝阻他说:“吃饭用普通的筷子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用昂贵的象牙筷子呢?你用上象牙筷子后,一定不会满意普通的杯盘,而必然会换成精美的玉器。餐具一旦变成这些东西,你就一定不会再吃普通的菜肴,而要每顿都享用山珍美味。紧接着,你一定不会再穿粗布缝制的衣裳,住在低矮潮湿的茅屋里,而必然会穿上绫罗绸缎,住进高大的宫殿里。您虽然贵为天子,也不应过度享受。”纣王认为不过是一双象牙筷子,不会像箕子说的那么严重,于是没有听他的话。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箕子所料。仅仅过了几年,纣王就变得穷奢极欲,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最终被周武王灭掉了。从一双象牙筷子的奢侈开始,商纣王毁掉了商朝数百年的基业。可见,这些奢侈的享受从人们那里抢走的不只是时间,还有俭朴的习惯,甚至包括人的善良天性。
用人不宜刻,交友不宜滥
【原文】
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译文】
用人要宽厚不可太过刻薄,如果太苛求于人就会使那些愿为你效忠的人离你而去;交朋友不能太没原则,胡乱交友就会有喜欢献媚说谎的人到你身边来。
【点评】
滥交朋友,就不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孔子把朋友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益友,一种是损友。交友就要交益友,而俗话所说的“酒肉朋友”就是损友,是千万不可交的。齐国的孟尝君曾广交天下客。一次他被软禁,只得趁夜逃走。但没有令牌无法出城,他的门客中有一人是小偷,就去为他偷来令牌。到城门时天没亮,无法出城。他的一个门客会学鸡叫,就学了几声,附近的鸡听见也叫起来,守门人以为天亮了,就打开城门。一般人认为这证明孟尝君的广交天下很成功,没有鸡鸣狗盗之徒就难以逃脱。王安石却不这样看,他认为孟尝君手下没有能人。如有人才,便会事先看透形势,不会使孟尝君被软禁。而没有人才则是因为孟尝君没有原则的滥交。“鸡鸣狗盗之人入其门,此君子所以不入。”
难地福地知行止,危地险地早回头
【原文】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译文】
在急风暴雨中要站稳脚跟,才不会跌倒;在繁花翠柳的温柔乡,要放眼高处,才不会迷惑;在道路危险的地方,要及早回头,才不至于危险。
【点评】
相传尧帝年老,准备选择接班人,大臣们都推荐舜。为了考察舜的德行,尧把舜独自放到深山老林里,在狂风大雨中,舜安然地走了出来,一点都没有迷路。后来尧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舜,发现舜的言行都有礼有节。尧考察了舜三年,才把天下禅让给舜。这就是“尧舜禅让”的故事。人生之路上,同样会出现很多艰难险阻,考验我们的意志。立志不坚的人遏事容易陷于迷惑之中。要想获得成功,第一个要求是坚定,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能达到目的。如果凡事三心二意。犹犹豫豫,当你摇摆不定时,别人就会抢到你的前面,最终你会一事无成。有时,你会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这也是开创大事业的必经阶段。“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有这种勇气才能不被风浪卷走,独立不倚。
逆境思不如我者,顺境思胜似我者
【原文】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译文】
事情一有些不如意,就去想处境不如我们的人,怨恨就会自然消失。心中稍有些懈怠,就去想比我们强的人,精神就自然能振奋起来。
【点评】
欲望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直到你的马儿已筋疲力尽,你看到的还是人上有人。“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但你并没有更好的东西可用,装什么潇洒?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决难成事,这时应调整一下心态,观察一下得失,常想想生活条件不如我们的人,心理上就会感到平衡。“知足者常乐”,而精神世界里却不能有丝毫的自满。当一个人找不到更高的奋斗目标提升自己,他就会瘫倒。
轻诺有祸,怠惰无功
【原文】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鲜终。
【译文】
不要因一时高兴而轻易对人许诺,不要因为喝醉酒就乱发脾气,不要因一时兴起多管闲事,不要因怕累而不把事情做完。
【点评】
汉朝有一位将军叫灌夫,他勇猛善战,很受大将军窦婴的赏识。但是,灌夫是个鲁莽的人,性格过于急躁。有一次,丞相田蚧举办婚宴,满朝大臣都去贺喜。宴会上,灌夫向田蚧敬酒,田不喝。灌夫忍着气,又向灌贤敬酒,灌贤正跟将军程不识交头接耳地说话。灌夫的怒火正无处发泄,便大骂道:“我平日看程不识一钱不值,你居然还咬着他的耳朵说话!”田见灌夫骂人,立即下令把他逮捕。有人劝灌夫向田磕头赔罪,他不肯,反而大骂田。田是皇帝的舅舅,岂能善罢甘休,不久,灌夫就被他罗织罪名处死了。灌夫“醉而生嗔”,因此遭遇杀身之祸。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并非少见。而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慎重考虑就轻易说出自己的诺言,这种人实际是一个过失欺骗犯。因为话说得太省事,说话之后就不得不五次三番地变更,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兑现。你没有能力做到,别人也根本不会要求于你,但有了你的承诺,别人就会寄希望于你。你的失信,剐人很少会看作是一种无能。只能看作寡恩。许诺为人做事是为了建立一种友好,但轻诺寡信却常常比拒绝更容易招来怨恨。
守口要密,防意须严
【原文】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译文】
口是心的大门,如果说话不注意,就会把心中的秘密都泄露出去。意是心的双脚,如果防守不严,就会走上邪门歪道。
【点评】
春秋时代,韩昭侯喜欢高谈阔论,经常泄露国家机密,大臣们为此伤透了脑筋。堂公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请问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您说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呀。”堂公接着说:“这就是了。您说一个人平时说话办事,是像那个玉器好呢,还是像那个瓦罐好?”韩昭侯恍然大悟,从此改掉了喜欢议论的毛病。在现代社会,类似韩昭侯这样的人着实不少,可这些人未必谈论什么国家大事,而都是“张家长、李家短”的一些小事,特别以谈论人家的隐私为乐。即便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没有见不得人的事,但也会有一些只属于个人的秘密。每个人的心灵里都会有一些最柔弱的地方不愿触摸,也都会留下几幅记忆的图片,宁愿关起门来,一个人在灯下独自欣赏。自道隐私不是坦白、直率,它会使你和别人陷入尴尬。而随便谈论别人的隐私则容易造成有意无意的伤害。“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守口如瓶是美德。
后辈不教,终难成器
【原文】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大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译文】
孩子是大人的雏形;秀才是官吏的雏形。这个时候如果教育不够、锻炼不多,以后走向社会或站在朝廷上,终究成不了一个有用之才。
【点评】
最有希望的是孩子,什么样的奇迹在他们的身上都不一定是梦想。最容易被污染的也是孩子,他们的心地空灵,向一切都敞开。“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这里有一个“三槐王氏”的故事:北宋有个叫王祜的人,他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了三棵槐树。他的邻居嘲笑他说:“你们家又没三公,种三棵槐树有什么用呢(古时,大臣朝见君王时,先要站在殿外等候。殿外有三棵槐树,是三公——太师、太傅和太保——站着的地方)?”王祜生气地答道:“等着瞧吧,我的子孙中一定会有当上三公的人。”十几年过后,王祜的儿子王旦长大了。他在王祜的努力培养下,成了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果然当上了太保,圆了王祜的三公梦。当初嘲笑他的邻居无话可说了。于是。后人就称王祜家为“三槐王氏”。
自然处处是文章,触物皆有会心处
【原文】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译文】
鸟叫虫鸣都是大自然在传达心中的秘密;花草的美丽颜色都是阐明道理的文章。学者的心地要清纯,胸怀要磊落,这样接触万物就会有心灵的感触。
【点评】
苹果向地下落了几千年,只有牛顿能看出这是在讲述万有引力定律;石灰烧了几千年,只有于谦能读懂它“焚骨碎身浑不怕”的清白。世界在向我们诉说,用它秀丽的山川、辽阔的大地,用它周而复始的运转。“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世界本身就是一首诗。
知足者仙境,善用者生机
【原文】
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译文】
一样都是平常的生活,感到满足的人觉得像是生活在仙境,不知满足的人却是生活在凡俗的世界。都是世上的机缘,在善于利用的人那里是发展的机会,在不善于利用的人那里是毁灭的机缘。
【点评】
太阳照在地面上,有的植物长成高树,有的长成小草。不是阳光不均衡,而是他们自身不同。人活世上,尽管此时有人幸运,有人不幸,但终其一生,每个人的机会也大致均等。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安于贫穷,只活在精神的世界里。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败,外在只是一小部分,关键在于自己怎样去把握。人的有限生命,应该用到对人类有益的事业中去,在这样的事业中去展现能力,体会人生真谛。而那些永远生活在争权夺利中的人,根本享受不到人生的乐趣。
退一步路自宽平,淡一分味自悠长
【原文】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译文】
争着向前走,道路就显得狭窄,人人都向后退一步,路就能宽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暂,使它清淡一分,它就会延长一分。
【点评】
外国人作智力测验,在瓶子里装上三个系线的彩球,让三个孩子同时拉,看他们最短需要多少时间。走遍世界,所有孩子都不能在一秒钟拉出。但中国的孩子做到了,因为三个孩子很团结,他们先安排下顺序,依次拉出。假如世人都能抱有这种“退步宽平,清淡悠长”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这么多纠纷了。礼让会使大家都得到好处,而争斗只会使所有的人都受伤害。
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
【原文】
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译文】
禅宗里说:“饿了就吃饭,困倦了就睡觉。”作诗的最高境界:“用口头话写眼前景象就是好诗。”所以,最高深的道理蕴藏在极平凡的事物中间,最困难的事情要从最简单的地方下手。有意去做,反而离它更远,无心做的人自然而然就离它很近。
【点评】
“想做好事的人发现门已紧闭,那爱人的人却发现门已敞开。”寻道的人长途跋涉艰难而去,自然纯朴的人却发现,道就在自己的心中。天地间最高准则只有二字:自然。
出世之道在涉世,了心之功在尽心
【原文】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译文】
超脱世俗的方法,就在于投身到世俗活动中去寻找,不必刻意逃避世俗遁迹山林;了悟本心的功夫,就在于竭尽心力去体会,不必要断绝欲念使心如槁灰。
【点评】
没有人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超脱。淡泊是要你不要背负富贵荣华这些身外之累,超然洒脱,而不是要你自残身体,剔除正常人都有的人性人情。这样做只能使你在生活上、心理上都产生缺陷,成为不健全的人。
有诗意者得诗趣,有禅味者悟禅机
【原文】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译文】
一个字也不认识,而说话却具有诗意,才是得到了真正的诗的意趣;一句偈语也不明白,却富于禅机的人,才是懂得了最深奥的玄机。
【点评】
无诗有诗人,有诗人无诗。远古洪荒,人们无知无识,但他们的生活是诗意的,在他们眼中,山是一个和我们同样的生命,有头、有腰、有脚,虫、鸟乃至草木也和我们一样,有喜有怒,有活生生的感受。当人们写出诗句时,诗意的生活便消失了。人们已是孤立的人,万物不再与他们同在。大言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诗是胸中那首,真正的禅是不立文字。
人情世态多变,不宜认得太真
【原文】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尧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便可解却胸中冒矣。
【译文】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瞬息万变,不应该太认真。邵雍说:“昨天说这个人是我,今天却变成了他。不知今天的我,以后又会是谁。”人如果常常这样看,就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
【点评】
年轻的时候常期望永恒,然而这世上又有什么是永远的呢?甚至今天的我已不同于昨天,今生的我难寻前世,连我对于从前的自我都不会永远忠诚。那么我又怎能要求别人忠实?又怎能不允许别人的改变?这一切只不过是必然中的偶然。
心地沉迷,谈禅无益
【原文】
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播弄精魂。
【译文】
天性纯洁的人,即使不有意修行,饿了就吃,渴了就喝,也能使身心健康。心灵沉入物欲中的人,即使谈佛法诵偈语,也是在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
【点评】
形式的改变最容易做到,但也最脆弱。有个和尚坐禅三年不言不语也不睁眼视物,大家都说他悟道了。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路过那里,对他大喊一声:“那和尚终日口巴巴地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和尚便睁开了眼。阳明又问其家中可有老母,和尚凡念未断,竞离寺还俗。身如盛器,心如羹汁,心若不变,纵把盛器雕花彩绘,味道总无差别。
有了心与悟性,俗家便是僧家
【原文】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廛,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译文】
是超脱还是被束缚关键在于自己的想法。心地纯净,即使是肉铺酒店也会变成净土。不然,纵然弹琴养鹤,浇灌花草,爱好虽然高雅,邪魔终究还在。俗话说:“能斩断俗念,在尘世中也如同处在仙境,没能了却尘缘,做了和尚也是个俗家人。”确实如此。
【点评】
不管多么好的爱好或情感,过于执着,都不是一种高境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两个纳粹党徒被打死在一个生物学家的家门口。生物学家是个好人,他养了许多蜥蜴,那是他的宝贝。为了保住他的蜥蜴,他竟把死尸移到邻居家门前,致使邻冢遭到纳粹的屠杀。如果你的爱好不可变,有时你就只能去改变道德,沦为一个俗人或罪人。
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
【原文】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译文】
波浪冲天的时候,船里的人不知道害怕,反而是在船外的人感到十分担心;在座席上有人狂妄地叫骂,同席的人不知道警惕,反而是席外的人感到心惊胆颤。所以君子虽然人处在事情当中,心智却要超脱事情之外,才能保持清醒。
【点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山需要远离山,否则无法把握它的全貌。船中人能看清船上的一桌一案,一人一楫,但却无法看到整个这只船的状态,无法判断它在水上的位置。只有超脱事外,才能统观全局。
嗜欲不可求,真趣自然有
【原文】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译文】
喝茶不需要精良的茶叶,茶壶不干就可以;喝酒不需要清冽的好酒,酒杯不空就可以。没有琴弦的质朴古琴常常弹起,短笛吹不成腔调却可以使自己适意。这种生活纵然比不上羲皇,也可以和嵇康、阮籍相匹敌。
【点评】
茶非壶中之茶,而是心中之茶,酒非杯中之酒,而是心中之酒。心中有了茶的清淡,何物不可以品味;心中有了酒的醇香,何物不可以迷醉。品茗举杯只是一种形式,是用来唤起你心中沉睡的情思,若真做贪饮,茶酒入肠,茶味和酒味却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