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事绝学(下)
10765100000002

第2章 《呻吟语》——中国人最崇尚的哲理

欲得自由,先受约束。人们只有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才能真正活得潇洒自在。心灵的修炼重于外表的修饰,一个稳重、有涵养的人是美丽的,美就美在他从容淡定的气质。永远不要忘记对心灵的修养和对欲望的克制,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幸福感正是来源于此。

【简介】

《呻吟语》明代著名思想家吕坤的代表作,是一部箴言体的小品文集。原书分六卷,即礼集、乐集、射集、御集、书集、数集,又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十七类,篇幅甚大。从思想内容上看,本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包容吸纳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再加上作者本人多年宦海沉浮对人世间冷暖沧桑的独特感受,这些都使得本书颇具可读性。它积极用世,关乎治国修身,处事应物,言简意赅,洞察精微,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以至于今。清代学者尹会一著的《吕语精粹序》称其“推堪人情物理,研辨内外公私,痛切之至,令人当下猛省,奚啻砭骨之神针,苦口之良剂”。

《立行》

相非无益,宽容是福

【原文】

两人相非,不破家不止,只回头任自家一句错,便是无边受用;两人自是,不反面稽唇不止,只温语称人一句好,便是无限欢欣。将好名儿都收在自家身上,将恶名几都推在别人身上,此天下通情。不知此两个念头都揽个恶名在身,不如让善引过。

【译文】

两个人互相诋诽,不到家破人亡的程度绝不罢休,其实,只要一个人低头认个错,矛盾就会很快化解;双方都自以为是,不到反唇相讥的程度绝不罢休,其实,只要温和地称赞对方一声好,就会给自己带来无限欢欣。将好名声全都揽到自己身上,将恶名全都推给别人,这是所有人的通病。其实,这两种行为的结果都是把坏名声揽到自己身上,这样做,还不如将好名声让给他人,把过错留给自身。

【点评】

与人相处,要有一颗宽容之心。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小和尚后来再也没有违犯过寺规。其实有时候,一句温和的话语能抵过任何大声的训斥、厉声的争吵或严厉的惩罚,因为对方已经被你的宽容所软化。与人发生矛盾时,不防也试试这招!

积威之祸可救,积恩之祸难救

【原文】

积威与积恩,二者皆祸也。积威之祸可救,积恩之祸难救。积威之后,宽一分则安,恩二分则悦;积恩之后,止而不加则以为薄,才减毫发则以为怨。恩极则穷,穷则难继;爱极则纵,纵则难堪。不可继则不进,其势必退。故威退为福,恩退为祸;恩进为福,威进为祸。圣人非靳恩也,惧祸也。湿薪之解也易,燥薪之束也难。圣人之靳恩也,其爱人无已之至情,调剂人情之微权也。

【译文】

积累威严和积累恩惠,这两者都会招致灾难。积威所带来的灾难可以补救,而积恩所带来的灾祸却难以补救。威严积累起来之后,只须放宽一点就会让人安宁,增加一点恩惠人家就会高兴;而恩惠积累起来之后,一旦停止施恩对方就认为你淡薄,才减少毫厘恩惠人家就会对你抱怨。施恩达到极限就会导致自身的贫困,一旦贫困就难以继续施恩;溺爱到了极限就会让人放纵,而一旦放纵就难以让人继续忍受。不继续施恩,相互间关系便不能进一步发展,恩惠的势态就必定减退。因此威严减弱就会带来福分,而恩泽削弱就会招致灾祸。恩惠有所增加就会招来福祥,而威严的增加就会招来灾祸了。圣贤之人并不是吝啬恩惠,而是害怕灾祸的缘故。潮湿的柴草容易解开,而干燥的柴草却很难捆扎好。圣人之所以吝啬施恩,正是对他人关爱不止的至高情怀。所以这种方法是用来调剂人们感情的极微小的权变之法啊。

【点评】

与人相处一定要有分寸,不可对人苛刻,也不可过于亲近。我们常常说对人要真诚友好,这并不是说要没有选择地和任何人都做朋友。在向别人掏心窝时,一定要先对他了解。一个人一旦不设防地对别人好了,而且成了习惯,后来自己感觉累了,或觉得彼此志不同道不合了,这时再抽身,对彼此都没好处。生活中,由这个原因而起的矛盾并不在少数。父母对孩子也是一样,孩子小时候,对他一定不要溺爱。因为一旦溺爱、放纵他成了习惯,自己再想严厉起来,让他收敛就很难了!

施受有度,交友有道

【原文】

施人者虽无已,而我常慎所求,是谓养施;报我者虽无已,而我常不敢当,是谓养报;此不尽人之情,而全交之道也。

【译文】

施舍者施舍时虽然没有限度,但接受施舍的人却要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要求,不要太贪,这叫做养施。报答我的人虽然不会停止他们的感激,而我这个接受报答的人却经常觉得不敢担当,不该以为应受到回报,这叫做养报。彼此之间要留存着绵绵不断的人情,这是维持深厚友谊的道理。

【点评】

朋友之交,淡如水。穷朋友,最能长久。别人不期望我什么恩德给他,我也不会故意向他示恩,这就是穷朋友能长久的原因。欲望不能太多,欲望永远不会满足,所以酒肉朋友最后必然会伤和气。然而生活中,朋友之间往往也会涉及利益。要想维持深厚的友谊,就要学会相处的技巧。朋友之间施受一定要慎重,只有双方长期的利益交换平衡,友谊才能长久维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如果你总是最大限度地索取和接受,不用多久,你就会成为孤家寡人了。

察人实情,体人难处

【原文】

恕人有六:或彼识见有不到处,或彼听闻有未真处,或彼力量有不及处,或彼心事有所苦处,或彼精神有所忽处,或彼微意有所在处。先此六恕而命之不从,教之不改,然后可罪也已。是以君子教人而后责人,体人而后怒人。

【译文】

有六种情况可以宽恕对方:对方的认识和见解有不周到的地方;对方听到的事情有不真实的地方;对方的能力有限而没有把事情办好;对方心中有难言的苦衷;对方一时疏忽没有做好;对方另有更加精细、微妙的用意。首先要从这六个方面予以宽恕,让对方自己改正,若教导他却不愿改正,这时就可以责备他。所以君子总是先教育感化别人,而后才责备别人,先体谅别人然后才怪罪他。

【点评】

与人交往,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真正去理解对方,这样才不会以偏概全。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伸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这是因为管仲的家庭负担重,还问管仲钱是否够。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脱逃,人们都嘲笑他贪生怕死。鲍叔牙深知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牵挂年迈的母亲。管仲由此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可以说,正是鲍叔牙的理解和信任成就了管仲相齐的大业。

管鲍之交,既是如此,我们与人交往为什么不能多些体谅呢?

真诚待人,巧诈莫如拙诚

【原文】

情不足而文之以言,其言不可亲也;诚不足而文之以貌,其貌不足信也。是以天下之事贵真,真不容掩,而见之言貌,其可亲可信也夫!

【译文】

有人感情不够深厚就用语言来掩饰,这样的语言听起来也不让人感觉亲切;真诚不够却以热忱的外表来掩饰,这种表面上的亲切却不足以让人相信。因此天下的万事万物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真情,真情不容易被掩盖,它会从言谈和外表上体现出来,一个人的真情体现在言语和外表上,它就会让人觉得亲切可信!

【点评】

《韩非子》中有一句话:“巧诈不如拙诚。”巧诈可能一时得逞,但时间一久,就露馅了;相反,拙诚是指诚心地做事,诚心地交友,尽管可能在言行中表现出愚直,时间长了会赢得大多数人的爱戴。韩非子的这句话是说,与其运用巧妙的方法来欺瞒他人,不如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生活中,人们总是想寻找能够曲径通幽的人际交往方法,孰不知真诚待人乃是最简单且最为适用的方法。如果人们明白这个道理,彼此都能以诚心相对,会省去多少繁文缛节,会少了多少烦心事呢?

从人其便,求同存异

【原文】

一人运一甓,其行疾,一人运三甓,其行迟,又二人共舆十甓,其行又迟,比暮而较之,此四人者其数均。天下之事苟从其所便,而足以济事,不必律之使一也,一则人情必有所苦。先王不苦人所便以就吾之一而又病于事。

【译文】

一个人一次搬运一块砖,他行走的速度就很快;一个人一次搬三块砖,行走的速度就比原来慢;两个人共同抬着十块砖行走,他们的速度就会更加缓慢了。而等到了晚上一比较,结果这四个人所搬运的砖数相同。其实,事情如果按照他人方便可行的办法去做而又能够办成的话,就不必强求用同一种方法去做,如果一定要用同一个办法,那势必会对某些人造成不便。从前的君王为实施自己的统一规定,却不考虑别人的方便与否,结果制造出许多麻烦,这样对于事情的进展反而不利。

【点评】

生活中,人们之间往往出现意见分歧。分歧进而转化为矛盾,甚至是互相攻击,结果“两败俱伤”。如果静下心来想想:这又何必呢?其实,有时候不必非用强硬的手段要求别人与自己步调一致,换个态度,大家都彼此礼让三分,事情办得就会顺利许多。

恶小勿为,方得平安

【原文】

凡人为不善,其初皆不忍也,其后忍不忍半,其后忍之,其后安之,其后乐之。呜呼!至于乐为不善而后良心死矣。

【译文】

大凡人做坏事时,起初都不忍心去做,后来忍心和不忍心各占了一半,再后来就忍心去做了,之后便心安理得了,到最后竟然自得其乐了。唉,一个人到了以做坏事为乐的地步,他得良心就坏透了!

【点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一个人最初如果没能忍住做坏事的心思,那么日后变坏就不稀奇。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无意中将仓库地上遗落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回家路上,他肚子饿了,一摸口袋只有捡到的那枚铜钱,他想这是该交回仓库的,然而,饥饿难忍,最后一咬牙就买了烧饼。

后来,他便时常从仓库拿些小钱买饭吃,到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发展到挪用大批公款。一年后,东窗事发,小吏被斩首。临刑前,他感叹当初没有忍住吃烧饼的念头。这正是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典型例子。

慎待行恕者,多听正直言

【原文】

恕之一字,是个好道理,看那推心者是甚么念头。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货者恕人之贪,好饮者恕人之醉,好安逸者恕人之惰慢,未尝不以己度人,未尝不视人犹己,而道之贼也。故行恕者,不可以不审也。

【译文】

“恕”这个字,原本是一个好道理,却要看那推心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好色的人饶恕别人的淫欲;喜欢借贷的人饶恕别人的贪欲;爱喝酒的人会宽恕别人的狂醉;喜欢安逸的人则会宽恕别人的懒散。没有哪一种不是以己推人,没有哪样不是把别人看做自己,然而这样的人却是道义上的窃贼而已。所以对施行恕道的人,不可不细细地考察。

【点评】

一个人应该远离小人,多接近正直之人。楚汉争霸时,刘邦首先进入成阳,他以为自己与诸侯有约定,便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留恋不舍,准备在宫中住下,享受享受。一些贪图享受之人,也乘机迎合刘邦的心思,说他如何的英明,劝他就此称王,住在宫中。这时,大将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后来张良对其进行了百折不挠的劝说,刘邦才如梦初醒,迁出了秦宫,并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试想,如果刘邦与小人为伍,听了“恕言”,后果又是怎样的呢?

《修心》

约己清心,谨言慎行

【原文】

性分不可使亏欠,故其取数也常多,曰穷理力,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情欲不可使赢余,故其取数也常少,曰谨言,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译文】

人的天性本分,是不可以亏损欠缺的,所以对它的要求,要尽量多。比如说,要穷究真理,要尽知本性,要通达天道,要出神入化,要做到广大圆满,要能够最最高明。说到人的情绪欲望,是不可以让它多余过剩的,所以对它的要求要尽量少。比如说,要谨防言语,要慎重行为,要约束自己,要清静心地,要节制饮食,要减少嗜好和欲望。

【点评】

人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要做一个通达之人,首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样才能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有些东西,常常是努力也得不到的,这时,我们就应学会放弃。清风明月、粗茶淡饭,最为朴素,也常常最能养性。一个人对物质的要求越低,他对幸福的体验往往会越强。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也不要苛求于人,对人要求不应太高,要常常能以己推人。言语往往是祸端之源,所以与人相处时。我们要谨慎言行。

心要如天平,须懂得收放

【原文】

心要如天平,称物时,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时,即悬空在此。只恁静虚中正,何等自在!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人笠了,便要使他从容闲畅,无拘迫懊侬之状。若恨他难收,一向束缚在此,与放失同,何者?同归于无得也。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拾。君子之心,如习鹰驯雉,搏击飞腾,主人略不防闲,及上臂归庭,却恁忘机自得,略不惊畏。

【译文】

我们的心灵要像天平那样,称量物体的时候,你看那物体忙来忙去而衡杆却一点也不忙;物体被搬下去的时候,也就自然在这里悬空而浮了。就在那样的虚无清静之中,正不知道有多少的自在了!收拾自己放逸在外的心灵,千万不要像那追逐放逸在外的猪儿一样。既然已经把它捉进了牢圈,就要使它从从容容地,感觉到悠闲畅快,而且还不能有那拘束压迫、懊悔烦恼的状态。若是只恨它放逸而难以收伏,便一直把它拘束捆缚在这里,那就与放失在外没有了任何的不同。为什么呢?就因为那也一样地没有任何收获。所以等再次放它出去的话,它便会奔走逃逸而更加不可收拾了。君子的心灵,就要像那教练雄鹰和驯导野雉一样,任由它们搏击飞腾,主人却一点也没有防范或者阻拦它们的意思。等到它们上来到了臂上或者回归到庭院中的时候,却是那样地悠闲自在,忘记了重重的机关与险诈,一点也不会惊恐畏惧。

【点评】

一个人要学会管好自己的心灵,不管是收是放都应从容自得。当放松心情的时候,要尽最大可能让自己尽情,这并不是说可以为所欲为、不知收敛而是在让自己长见识、为自己更好得静下心做准备。当需要专心劳作时,也要能踏实做事,不三心二意。

在现代繁忙、快节奏的生活中,一个人学会管理心灵的本领十分重要。节假日,我们要尽可能过得快乐而有意义,尽可能多地让自己走出狭小的空间,多呼吸新鲜空气,多接触新鲜事情;等要工作学习的时候,也要做到从所做的事情中体会快乐,乐于沉浸其中。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祥和开朗的心境,那就是一个超脱的人了。然而,生活中有许多人都不喜欢自己做着的工作,每天弄得自己愁眉苦脸,生活也了无乐趣可言。如果懂得这些必须要做的开心去做,学会收放自己的心灵,是不是会过得开心一些呢?

戒除浮躁心,把握好火性

【原文】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学者,将个浮躁心观理,将个萎靡心临事,只模糊过了一生。心平气和,此四字非涵养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火定则百物兼照,万事得理。水明而火昏。静属水,动属火,故病人火动则躁扰狂越,及其苏定,浑不能记。苏定者,水澄清而火熄也。故人非火不生,非火不死;事非火不济,非火不败。惟君子善处火,故身安而德滋。

【译文】

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心意和念头沉静潜伏下来,什么真理不可以得到呢?如果把自己的志向和意气振奋发扬起来,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到呢?现如今的学者们,只是把一个浮浅狂躁的心理去观察事物的真理,用一个萎靡不振的心理去从事具体的事业。这样一来,只是糊里糊涂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心平气和”,四字说起来很容易,如果没有一定涵养却是很难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消除火性。火性消除后,事情就会清晰明了,万事就能各得其理。水性清纯透明而火性昏燥。因此,静的属性是水,动的属性是火。所以,病人一旦发火就会狂躁不安,待他清醒安定后,一点也不记得以前的情况了。之所以能够苏醒安定,是因为水性澄清了,火下去了。人没有火性就没有办法生存,但火性也可以致人死亡;做事没有火性就不能成功,但火性也可以将人引向失败。只有君子善于处理火性,因此身心安泰,德也滋长。

【点评】

人要想成就事业,就得戒除浮躁。浮躁的人往往干什么事都踏不下心,眼看着的成功会毁于一旦。然而要想做到“心平气和”,也不容易,这的确需要涵养。那么,一个人的“涵养”又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经过许多历练,同是还需要他积极去修养自己的身心。

文中提到“火性”一词。所谓的“火性”,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和作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个爆脾气的人,以勇猛著称,曾率二十名骑兵吓退曹操大军,敌人对他闻风丧胆。在这里有“火性”就是他的优点。然而过于“有火性”的性格也给他带来祸端。他“不恤小人”、“暴而无恩”,刘备就曾批评他:“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果然,他就是死在任职其“左右”的部下之手。由此看来,“火性”要用对地方:干事时,行动上要雷厉风行;但心中却不可有“火”;有火性、有志气,这是好事,但对人好发火,就不是好事了。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

点检克治,做到慎独

【原文】

问:“慎独如何解?”曰:“先要认住‘独’字。‘独’字就是‘意’字。稠人广坐、千军万马中,都有个独。只这意念发出来是大中至正底,这不劳慎,就将这‘独’字做去,便是天德王道。这意念发出来,九分九厘是,只有一厘苟且为人之意,便要点检克治,这便是慎独了。”

【译文】

有人问:“慎独这两个字如何解释?”我回答说:“首先要领会‘独’字的意思。‘独’即为‘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和千军万马之间,‘独’都可以存在,只要产生出这种意念就称得上既达到至高境界和最高理想了。这种意念生出后,百分之九十九是对的,只要存在丝毫偏差,就会受到主观意志的支配,于是就要进行自我反省,这就是‘慎独’了。”

【点评】

所谓“慎独”就是在无人管束和监督之下,依靠内在的道德信念和力量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慎独,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遥远了,它似乎只是古代君子修身的信条。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更多见到这样的情形: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随地吐痰;有警察时遵守交通规则,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团体内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很多人都形成了这样的心理:规矩是给别人定的,而我可以想办法突破它。实际上,在契约社会中,只有人人都以自觉约束的方式享受自由,才能获得持续的权利。这是现代社会秩序中的重要特点,也是诚信的基础。

待事多浑厚,养心贵平和

【原文】

自家好处掩藏几分,这是涵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宁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胸中情景,要看得春不是繁华,夏不是发畅,秋不是寥落,冬不是枯槁,方为我境。

【译文】

自己身上的好处要掩藏着几分,这叫做涵蓄,从而培养自己的深厚德性;别人不好的地方,也要替他掩藏上几分,这叫做浑朴厚道,从而培养自己宽大的胸怀。安宁耐心,是思虑事情的第一大法;安静周详,是处理事情的第一大法;谦虚退让,是保全身命的第一大法;涵蓄宽容,是交接处人的第一大法。把那些财富权贵、贫穷卑贱、生存死亡、永恒变化等置之度外,是修养心灵的第一大法。我们胸中的情形和光景,是要把现实眼前的春天看得不是繁荣昌盛的景象,夏天不是风发顺畅的景象,秋天不是寂寥摇落的景象,冬天不是枯萎槁朽的景象。这样才算是我自己的情景。

【点评】

一个人的涵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人对事,一是如何对己。和别人交往要多看他人的优点,做到谦虚涵容。在自身修养方面,要做到不张扬、不自贬,得意时不沾沾自喜,困境时不妄自菲薄。一个人能做到如此,便是一个通达之人了。然而,生活中,我们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呢?和人交往喜欢斤斤计较,觉得宽容就是吃亏,随处想显示自己的小聪明;做事总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终日。如此,即使是有了些成绩,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孰不知幸福往往存在于最简单、最朴素的形式中。

以虚实自养,需处处用心

【原文】

心要虚,无一点渣滓;心要实,无一毫欠缺。只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得其理;一物不留心,便有一物不得其所。只大公了,便是包涵天下气象。士君子作人,事事时时,只要个用心。一事不从心中出,便是乱举动;一刻心不在腔子里,便是空躯壳。

【译文】

心灵要清虚,没有一点的杂质和污秽;心灵要实在,没有一毫的欠少和缺乏。只要有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有一物不留心,便不能适行其所。只要能够做到大公无私,便是那包括涵容天下的气象。真正的士大夫和君子做人,就是对待每一件事情,每一个时候,只是要一个用心而已。一件事情不从自己的心中做出的,那就是胡乱的举动;一个时刻心不在自己的胸膛里,那就是一具空洞的躯壳了。

【点评】

许多人认为,要想使得心灵虚静,只能深居简出。其实,一味与世隔绝,或许能养心,但不能让自己真正变得有分量。因为,与世隔绝的日子过久了,人的视野自然会变得狭窄,况且在现代社会中,人要生存,就要和别人打交道。陶渊明诗中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实,一个人要想使心境清虚宁静,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心远”。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官、流放,然而他却能做到超脱旷达。在流放黄州期间,他一家生活都成问题,于是他带着家人在城东开荒,自食其力,并自得其乐地以“东坡”自号。如此看来,只要保护好自己的心灵,不论处境如何,都能体会到快乐!

世态本炎凉,何必多嗟叹

【原文】

一巨卿还家,门户不如做官时,悄然不乐曰:“世态炎凉如是,人何以堪?”余曰:“君自炎凉,非独世态之过也。平常淡素是我本来事,热闹纷华是我倘来事。君留恋富贵以为当然,厌恶贫贱以为遭际,何炎凉如之,而暇叹世情哉?”

【译文】

一位大官告老还乡回到家乡,门庭前再也没有以往那么热闹了,心里闷闷不乐,说:“世态炎凉到了如此的地步,真叫人受不了啊!”我说:“这只不过是你自己心中有了炎凉,并不只是世态的过错啊!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本来就是我们该过的日子,热闹浮华本来就是身外之物。你留恋荣华富贵,认为这是你理所当然的生活,厌恶清贫卑微,觉得这是遭遇,世态哪里向你说的那么炎凉啊,而让你百般感叹冷暖世情。”

【点评】

世态炎凉,的确存在,而且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没有人想经历世态炎凉,那是人生由盛转衰的人才会尝过的苦涩滋味。曾为台湾宏达国际公司总经理,不久前退休从事公益事业的卓火土先生,本来成长在小康之家。在他十七岁时,爸爸破产了,随后遭遇车祸。他送命危的父亲到医院急诊,心急如焚。整个急诊室里没有人理会他,平日和他家交好的人没有一个来帮忙。父亲就在他眼前去世了。后来,他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在医院的那一天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让他知道人要争气,才会有人看见。这样的遗憾对一个少年而言十分惨痛,却也使他立志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其实,世态炎凉,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因而变得怀疑人性、悲观消极或愤世嫉俗,它就是一股阻力;如果能奋发图强,它就是助力了。看过世态炎凉,而且愿意奋发向上的人,大多能拥有双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