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家书(上)
10766400000071

第71章 致诸弟:劝四弟须奉勤为先

【原文】

四弟、九弟、李弟足下:

六月廿八日发第九号家信,想巳收到。七月以来,京寓大小平安。癣疾虽头面微有痕迹,而于召见已绝无妨碍。从此不诌,听之可也。

丁士无散馆,是诗中“皓月”误写“浩”宇。胡家圣、是赋中“先生”误写“先王”。

李竹屋今年在我家教书三十月,临行逆他俸金,渠坚不肯受。其人知情知义,子仁逆他褂料被面等才勿,竟未遂银。桨出京后来信三次。子有信柱立夫先生为亲荐馆。昨立夫先生信采,巳请竹屋在署敷读矣,可毒可慰。

耦庚先生革职,同乡莫不嗟叹。而梁屡次信未,绝不忙我,尤为可感可敬。

《岳阳楼记》,大约明年总可寄到。家中《五种遗观》,四弟须日日着之,句句学之。我所望于四弟者,惟欺而巳。

家中蒙祖父厚德余荫,我得忝列卿贰,若俊兄弟妯娌不和睦,后荤子女无法则,则骄夺淫侠,立见讨败。虽贵为宰相,何足取哉?我家祖父、父亲、叔父三位大人规矩极严,榜样极好,我辈踵而行之,极易为力。别家无好榜样,芭可不遵行之而思令坠藩之乎?现在我不在家,一切望四第作主。兄弟不和,四弟之罪也;妯娌不睦,四弟之罪也;后荤骄恣不法,凹弟之嚣也。我有三事奉劝四弟:一曰勤,二曰早起,三曰看《五种遗观》。四第雒信此三话,便是爱兄数兄;若不信此三话,便是卉髦礼兄。我家将来乞象之砦衰,今系乎四弟一人之身。

六弟近来乞性极和平;今年以来未曾动乞,匀是我家好乞采。惟兄弟俱懒。我以有事而懒,六弟元事而亦懒,是我不甚满意处。若二人俱勤,则乞象更兴月歪矣。

吴、彭两寿丈及小四书序、王待聘之父母家传,俱于八月付回,大约九月可刭。

袁漱六处,子意巳定将长女许与他,六弟巳当面与他说过几次矣,想堂上大人断无不允。子意即于近日订庚,望四弟禀告堂上。隙宝云处姻事,子意尚有迟疑。前日四弟信采,写堂上允诺欢毒之意。筠伽已经看见,比书信告岱云矣。将来亦必成局,而子意尚有一二分迟疑。

黛云丁艰,余拟递莫仪,多则五十,少则四十,别有对联之类,家中不必另致情也。余不弄言。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

【译文】

四弟、九弟、季弟足下:

六月二十八日,我寄出了第九封家信,现在应该已经收到了。从七月以来,京城家中大小都很是平安。我的癣病虽然在脸上头上还有一些痕迹,但面对皇上的召见看来已经没有什么伤大雅的了。所以从此再也用不着刻意为这件事去费心治疗,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丁士元在翰林院学习已经结束了,但是他把诗中“皓月”的“皓”误写成“浩”字。胡家玉的赋中的“先生”也误写成了“先王”。

李竹屋今年在我家任教已经有三个月的时间了,所以在走之前我给他俸金的时候,他坚持不受,可以看出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我也没有勉强,最后只是送给他褂子布料和被面等生活用品,没有坚持送他银钱。离开京城后,他共写了三次信来。我对他一直牵挂在心,所以写信拜托立夫先生为他另外推荐教书的地方。昨天立夫先生来信说,已请竹屋在署中教书了,这件事真是可喜可贺,让人感觉很庆幸和欣慰。不过耦庚先生被撤职一事,引起了同乡人的感叹。但是耦庚先生几次来信,都没有因这件事情怪罪过我,真是值得人感动和敬佩啊。

估计要到明年,《岳阳楼记》才可以寄达的。四弟必须每天翻看家中的《五种遗规》,逐句学习。我对四弟所期望的,也就只有这个了。家中承蒙祖父德高望重,我才可以暂居高位,如果兄弟妯娌不和睦,晚辈子女无规矩,就会骄奢淫逸,衰败便会接踵而至。到时即使贵为宰相,又有什么用处呢?我家祖父、父亲、叔父三位大人的要求甚严,堪称我辈的榜样,我们只要依旧例而行就好,这是很容易很省力的事情。别的人家没有这样的好榜样,也要自立门户,自立规矩,何况我家有祖父现成的榜样,难道愿意不去遵照先辈的榜样,而忍心目睹家道衰落吗?现在我不在家,一切都有四弟作主。兄弟之间不和睦,是四弟的罪过;妯娌之间不团结,是四弟的过失;晚辈们骄横放纵不知礼仪,是四弟的过错。我有三件事忠告四弟:一是勤奋,二是早起,三是看《五种遗规》。四弟若能牢记这三句话,就是对我的敬重,如果不信这三句话,就是看不起我这个当兄长的。我们家以后的家业是兴是衰,关键就在于四弟你今后的作为了。

近日来,六弟的脾气性格日益平和,这一年来也没有发过大的脾气,这自然是我家的好气象。只是几位兄弟的缺点都是懒惰的这一点很是让人烦心。我是因为有很多事情牵累而显懒惰,而六弟整日没有事情可以做,也时常犯懒惰的毛病,这是我很不满意的地方。如果两人都很勤劳努力,那家中的气象自然会越来越旺盛。

所有的文章,包括吴、彭处两幅寿文和小四书序言,还有王待聘的父母家传等,八月都已经托人带回去了,差不多九月就可以发到。

把大女儿许配给袁漱六家的事情我已经打定主意了,六弟也已和他当面谈过几次了,想来家中大人也不会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我打算让他们尽快定亲,望四弟将我的意思转告给家中的各位长辈。我至今对陈岱云处的婚事仍是犹豫不决。前段时间四弟来信说,家中大人已同意了这门亲事,而且皆大欢喜。筠仙已经看到了这封信,事后便写信将此事告知岱云。看来这门亲事将来也必定成定局,只不过我心里还有点犹豫。

近日岱云家中正筹备老人去世的丧事。我准备送点奠礼钱,多则五十两,少则四十两,另外还有挽联等物。这样一来,家中就不必另外再送东西了。其他的就不一一说了。

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