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孟子(最爱读国学书系)
1097400000042

第42章 告子上(2)

译文~~~孟子说:“丰收年岁,少年子弟大多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大多横暴。不是天生的资质如此不同,而是那损害他们心灵的环境使他们这样。好比大麦,播下种子,又用泥土把它覆盖好,那土地相同,栽种的时节也相同,蓬勃地生长,到了夏至时节都成熟了。即使有所不同,就是土地有肥沃有贫瘠,雨露的滋养、人所下工夫的不一致罢了。所以,凡是同类的东西大体相同,为何唯独对于人就疑惑了呢?圣人与我辈是同类的,所以龙子说:‘不知道脚的形状就去织草鞋,我知道不会编成筐子。’草鞋相似,因为普天之下的脚形状相同。口对于滋味,有相同的嗜好,易牙是先得知了我们口味嗜好的人。假使口对于滋味,其特性因人相异,就如同狗马与我们不同类一样,那么,何以天下的嗜好都随从易牙的口味呢?讲到滋味,天下就期望于易牙,可见天下的口味是相似的。耳朵也是如此。讲到声音,天下就期望于师旷,这表明天下人的听觉是相似的。眼睛也是如此。讲到子都,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他美丽的,不知道子都美丽的,是没有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滋味,有相同的嗜好;耳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对于容貌,有相同的美感。至于人心,唯独就没有相同之处吗?人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是理,是义。圣人先掌握了我们内心的相同之处。所以理义使我们的内心愉悦,犹如牛羊猪狗的肉使我们的口味愉悦一样。”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②,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niè)③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④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⑤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⑥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⑦,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⑧。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⑨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⑩。’惟心之谓与!”

注释~~~①牛山:山名,在今山东临淄市南。②郊:此作动词用,意为临近大都邑。国:国都,城邑。③萌蘖:指树枝上生出的嫩芽。朱熹《集注》:“萌,芽也。蘖,芽之旁出者也。”④濯濯: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样子。⑤虽:同“唯”,句首助词,无义。⑥良心:朱熹《集注》:“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⑦平旦之气:朱熹《集注》:“谓未与物接之时,清明之气也。”平旦,清晨。⑧有:同“又”。梏:搅乱。⑨操:拿起来。⑩乡:同“向”。

译文~~~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很茂盛,因为它邻近大都市,被刀斧所砍伐,还能茂盛吗?它日夜呼吸生长,为雨露所滋润,并非没有新条嫩芽长出来,但牛羊又随之在上面放牧,所以变成那样光秃秃的了。人们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山上不曾有过木材,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在人身上,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之所以丧失了自己的良心,也就好像刀斧对待树木一样,天天去砍伐它,它还能茂盛吗?他日夜呼吸生长,好比清晨的空气,他的好恶之心与一般人相接近的已经不远了。可是他白天的所作所为,又将良心搅乱而消失了。反复遭到搅扰,那么他夜晚滋长的清气不能存留。夜晚滋长的清气不能存留,就和禽兽相差不远了。人们见他如同禽兽,便以为不曾有过好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来情状吗?所以如果能得到适当的培养,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如果失去应有的培养,没有东西不会消亡。孔子说:‘握住了它就存留,舍弃它就消亡;出入没有定时,无法知道它的去向。’这就是说的人心吧!”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pù)②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④,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⑤将至,思援弓缴(zhuó)⑥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①或:同“惑”。②暴:同“曝”。晒。③数:术数,技艺。④弈秋:朱熹《集注》:“善弈者名秋也。”⑤鸿鹄:即天鹅。⑥缴:以绳系矢而射。

译文~~~孟子说:“不要诧异齐王不聪明啊,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天让它曝晒,十天让它寒冻,没有能够生长成活的。我进见齐王的次数也很少,我一退出来,那些让他寒冻的人就到了,我对他善心的萌动又能怎样呢?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是小技,不专心致志却学不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授。另一个虽然听他讲,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就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它,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一定不如他了。是因为这人的智力不如别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①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②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③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④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⑤?乡⑥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①辟:同“避”。②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③嘑尔:犹言呵叱、吆喝。④蹴:踩,践踏。⑤得:同“德”。焦循《正义》:“此得我即德我。所知之人穷乏,而我施与之,则彼必以我为恩德而亲悦我也。”与,同“欤”。⑥乡:同“向”。以往。

译文~~~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存,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生存而选取大义。生存是我所想要的,但所想要有胜过生存的,所以不去随便得到它;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所以有时不躲避祸害。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胜过生存的,那么凡是能得以生存的方式,为什么不去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胜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躲避祸害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由此就得以生存,却有不用的;由此就得以躲避祸害,却有不做的。所以说所想要的有胜过生存的,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不仅贤者有这样的心理,每个人都有,不过贤者能不失去它罢了。一筐米饭、一盆羹汤,得到它就能存活,得不到就会死去。呵叱着去给人,路上的行人都不接受;踩一脚之后再给人,乞丐都不屑要。然而对于万钟粟米,却不分清礼义就接受了,万钟粟米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相识的穷苦人对我感恩吗?过去宁肯自己死都不接受的,现今却为了使住宅华美接受它;过去宁肯自己死都不接受的,现今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它;过去宁肯自己死都不接受的,现今为了使相识的穷苦人对我感恩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心。”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道路。抛弃了那条道路不去走,丧失了自己的良心不去寻找,可悲啊!人们有鸡狗丢失了,就知道去寻找;丢失了良心却不知道去寻找。学问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是找回那丢失的良心罢了。”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②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③也。”

注释~~~①信:同“伸”。②害:妨碍,影响。③不知类:朱熹《集注》:“言不知轻重之等也。”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个人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并不痛苦也不妨碍做事,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那么他不会以秦国、楚国的路程为远,因为手指不像他人一样啊。手指不如他人知道嫌恶,良心不如他人却不知道嫌恶,这叫做不知道轻重。”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拱把①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注释~~~①拱把:言树尚细小。朱熹《集注》:“拱,两手所围也。把,一手所握也。”

译文~~~孟子说:“一两把粗细的桐梓树,人们如果想要它生长,都知道培养它的方法。对于自身的心性,却不知道培养的方法,难道爱护自身还不如桐梓树吗?真是太不知道思量了。”

诵读星级★★

原文 公都子问曰:“钧①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②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③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⑤,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⑥,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①钧:同“均”。同样。②大体:指重要器官。下句“小体”,指次要器官。③官:即五官之“官”。朱熹《集注》:“官之为言司也。”④物交物:朱熹《集注》认为此处之两“物”,一指外物,一指“耳目之官”。后者之所以亦称“物”,是因其“既不能思而蔽于外物,则亦一物而已”。引:诱导。⑤思则得之:朱熹谓“之”指事物之理,译文从之。⑥大者:赵岐注:“大者谓生而有善性也,小者情欲也,善胜恶则恶不能夺。”

译文~~~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为什么呢?”

孟子说:“听从他心志大体的就成为君子,听从他耳目小体的就成为小人。”

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有的听从他的大体,有的听从他的小体,为什么呢?”

孟子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它们与外物相接触就被外物引诱了。心的官能是思考,思考便能得到事物之理,不思考便无所得。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先树立自己的重要器官,那么次要的器官就不能被外物所夺了。这就叫做君子了。”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①,亦终必亡②而已矣。”

注释~~~①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焦循《正义》:“与,犹兼也。《广雅释诂》云:‘兼,同也。’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即‘此又同于不仁之甚者也’。”译文从之。②亡:消失。

译文~~~孟子说:“仁胜过不仁,如同水胜过火一样。现今行仁的人,如同用一杯水去救一车柴草的大火,大火不熄灭,就说水不能胜过火,这又和不仁透顶的人相同了,最终连他们已行的这点点仁也必定会失去的。”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gòu)①。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注释~~~①必志于彀:朱熹《集注》:“志,犹期也;彀,弓满也。”

译文~~~孟子说:“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拉满弓。学射箭的人也一定致力于拉满弓。著名的工匠教诲人,一定遵循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遵循规矩。”

诵读星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