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短片也风流:50部欧洲最新获奖短篇评介
1098300000001

第1章 序

短片也风流

贾樟柯

我上大学是1993年,那时候第五代导演正是最风风火火的时候,前面有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后面有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对学电影的同学来说,大家好像受到了很大的鼓舞,都憋着劲想拍旷世奇作,梦想一鸣惊人。很多同学都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开始酝酿自己的长片。

但实际上一个年轻人很少有机会能够马上拍到长片,这时候同学之间就分化成两种,一种还在清谈,每天热血沸腾,希望能够一出校门就找到一个拍长片的机会。另外一部分,像我就觉得比较悲观,所以就让自己从一些小事做起,这个小事情就是拍短片。之前中国并没有拍短片的传统,短片也不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媒介形式。大家觉得它可能只不过是熟练导演业务,进入电影界的一个桥梁而已。当时我也是持这种态度的。

有一天,我在学校吃完饭,从食堂拿着饭盒走出来,碰到两个东北人,两个东北人问我说:“哥们儿,你会不会拍电视?”我说:“我会。”那两个东北人说他们是东北一个广告公司的,来北京参加一个什么博览会,临时兴起,觉得北京的广告牌、户外广告都做得不错,他们想拍一些户外广告资料回去作为参考给客户看。

他们问我能不能去拍。主要是地铁和户外的广告。我说:“可以。”他们说:“两天的时间够吗?”我当时很高兴,因为我知道这个工作量有一天足够了。这样他们出钱租两天的器材,我用一天按要求拍户外广告,另一天就可以属于自己了。

那天也不知道拍什么,就找了几个同学拎着机器去了天安门广场,从早上八九点一直拍到天黑,后来剪辑出来就变成了我的第一个短片,十分钟的,《有一天,在北京》。那真是我第一次摸机器,从机器后头看这个世界。这个片子现在丢了,再也看不见了,但还是挺怀念的。

记得短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变焦慢慢地推向天安门广场毛泽东的头像,然后一个叠画,然后再变焦拉出来,当时很得意,觉得这个简洁的运镜说明了一种时代的变化。这之后又拍了三十分钟的《嘟嘟》和五十分钟的《小山回家》。

随着拍短片的次数增加,我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突然意识到短片其实是一种非常简洁独立的形式,它不应该只是一个练习者通向长片的道路。所以当我后来拍完第一个长片《小武》,第二个长片《站台》之后,仍然拍了很多的短片。比如说2001年拍了一个五分钟短片,叫《狗的状况》。那个时候我拎着DV在大同旅行,在一个卖狗的市场看到了一个卖狗的人,把二十多条小狗装到同一个麻袋里面。我一直看那个麻袋在地上滚动,因为里面的小狗都在挣扎。突然发现有一只小狗在里面咬口袋,我就马上开机拍,拍到了这只小狗咬破这个口袋,钻出脑袋来呼吸自由空气的全过程。短短五分钟,已经足够了,它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形式。

2001年拍另一部纪录片《公共场所》也只有三十分钟。我现在一直非常享受拍短片的快乐,因为可以非常快速地,动用非常小的资源,把你心里面涌起的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能够做到像写诗或者画画那样简洁、自由、快速。

我一直开玩笑说长拳和短打都要有,它是不同的乐趣。近年来,播放短片的媒介越来越多。特别是新的媒介兴起之后,比如3G手机,比如像各种交通工具,快速列车或者飞机上面的电视,在短短的路途上适合播放短片给观众看。韩国的韩亚短片展有一个项目就是把短片放在韩亚航空的飞机上,让乘客来观看来评奖,现在网络的兴起,也给短片提供了非常多的出口。

感谢季巧微写了这本关于短片的书,全书像万花筒一样,能让我们了解到欧洲丰富的短片创作,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的短片创作也能够活跃起来,也希望更多的媒体、网络或者DVD出版商有兴趣积极去出版和介绍这些短片。